【精神科四十年来对抑郁症了解的三个突破】“抑郁症”系列第一讲| 徐理强教授
【抑郁症的成因是基因与环境的互动】“抑郁症”系列第二讲| 徐理强教授
【抑郁症的治疗相当安全有效】 “抑郁症”系列第三讲| 徐理强教授
【抑郁症的咨询与扶持】“抑郁症”系列第四讲| 徐理强教授
【几个常见的精神疾病】“抑郁症”系列第五讲| 徐理强教授
【精神病是鬼附吗】“抑郁症”系列第六讲| 徐理强教授

更多徐理强医师讲精神健康视频

更多讲道查经材料
播客存档
播客订阅方法

时间:2022年7月2日
主题:关于“抑郁症”系列信息第五讲——几种常见的精神病
讲员:徐理强
主持:康勇

技术:约书  刘江
统筹:Moxi  任婉彤
海报:朵多爸
编辑:阿九

摘要:精神疾病的成因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造成大脑功能紊乱而引发的,不是灵性、信心、隐而未现的罪造成的问题。目前一般的治疗手段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心理辅导,对付引发疾病的环境诱因;二是药物治疗,以消除症状。有些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都可以按照依靠自己、靠别人扶持、靠专业咨询和靠药物治疗的程序来处理,但是其他精神疾病,比如惊恐症、双向症和分裂症则应该尽早用药物治疗。徐理强医生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分析讨论了几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的症状及药物治疗的方案,提出了每月一次参与徐理强医师义诊学习平台的计划。康勇老师从信仰的角度对基督徒面对大小环境提出以下三条建议:第一,尝试改变我们的小环境;第二,环境因素没办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基督信仰的力量强化自身生命的承载力;第三,锤炼我们内在的生命;即使外部压力还存在,我们也能成功阻挡住基因被诱发病变的可能性。

/ 文稿整理 /失丧的,我必寻找,被逐的,我必领回,受伤的,我必缠裹,有病的,我必医治——以西结书 35:16引  言各位牧者、同工,各位主内的弟兄姊妹,大家好!今天神给我们这样的恩典,他的同在给我们能够在这里分享第五次讲题——“几个常见的精神疾病”,下一次也就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次主题是“精神病是被鬼附吗?”

常见的精神疾病和治疗为什么今天我要讲“几个常见的精神疾病”这个主题呢?其实精神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症状,抑郁症只是其中最普通的一种,但是我们一般都不太讨论,也不太了解这个话题,主要是因为很多人有隐瞒。 虽然5个人中至少有1个人有精神症状,最近在疫情冲击之下,可能增加到3个人中就有1个,但是我们也还是不愿意公开讨论精神病症状,或者说,我们一般关注的是所谓“躯体化”症状,就是身体的症状。 例如常见的精神病有很多种,比如焦虑症、恐惧症、惊恐症、双向症和厌食症等,但是大家讨论时一般都只关注到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头疼、胸闷、厌食、腹泻和失眠等,但这些躯体化症状却不能一下子医好。国内我还没有看到这样的报道,但在美国有很多研究,发现在一般的社区诊所里,大概有50%的有精神问题的病人都带着躯体化的症状,比如头疼、头晕、耳鸣、心跳、失眠、厌食等症状去找医生。 以往很多医生也不太注意这些躯体化症状背后的病因主要是精神性问题,就把头疼、肠胃不舒服等当作身体疾病来处理,所以很多精神病患者没有得到合适的治疗。究竟怎样区分精神疾病是目前一个很热门的话题,理由是我们发现基因因素是有重叠的,意思就是相同基因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不完全相同的症状,基因重叠的影响引发了我们应该怎么给精神疾病分类的讨论,但是今天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这里。

常见的精神疾病和治疗各种精神疾病的成因都是由于基因与环境因素互动(细胞中的基因变异)造成大脑功能紊乱而引发的。一般的治疗手段同治疗抑郁症一样,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心理辅导,对付引发疾病的环境诱因;二是药物治疗,以消除症状。目前我们的治疗手段相对比较简单,希望未来精神科有更好的治疗手段。 现在我们对各种精神疾病治疗的烈度有区别,最密集的治疗是日间住院,早上8:00去医院就诊,下午4:00回家,晚上住在家里;所谓密集跟进,护士、社会工作人员或咨询师每天打电话问候或探访;门诊一般都是一周一次或是几个月一次。大城市有并非诊所但却可以借助各样活动帮助病人康复的“病人俱乐部”,专业治疗师根据病人不用症状进行不同的治疗,帮助病人重新回归社会,烈度根据需要和症状决定。但是,在中国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这种服务。 有些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都可以按照依靠自己、靠别人扶持、靠专业咨询和靠药物治疗的程序来处理。但是有些精神疾病,比如惊恐症、双向症和分裂症则应该尽早用药物治疗,因为此类症状一般不容易消失,会对病人造成很大的困扰。 以下讨论几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案。

A. 惊恐症/恐慌症 (Panic Disorder)
惊恐症发作时的表现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极度惊恐、心慌、冒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成的心跳加速、发抖、气虚、胸口感觉被压榨,胸痛、头晕、手发麻,感觉快要死亡、昏倒、失控、不真实感等。从医师的角度来看,只要符合以上4种就可以诊断为惊恐症。 为什么会有不真实感?因为惊恐程度太严重,大脑承受过度。为了保护自己,大脑让你感觉发生的事情是不真实的,并由此来应付惊恐的症状。有时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比如晚上睡觉,特别是半睡不醒时,身体不能活动,为什么睡觉时身体的活动会减少?因为这是睡眠的一个功能,它会压制身体的活动的能力,所以有的人在半睡不醒、身体不能活动时,假如惊恐症发作,就好像有东西压在胸口,胸口被压榨而感觉胸痛,还伴随着心跳、冒汗、发抖,而且极度惊恐,会觉得自己快要死亡或失去控制。 这种情况过于可怕,所以有些地区的人,特别是香港和台湾一带的人会称其现象为“鬼压”,实际上这跟“鬼”没有关系,下次我讨论“精神病是被鬼附吗?”时会细致讲解。 对于不相信鬼存在的人来说,这不是“鬼压”,但是如果发生过一次,这个经历很痛苦、很吓人,会造成很大的恐惧:身体怎么会变成这样?甚至会持续担心以后会不会再复发?应尽量避免发作和可能引起惊恐发作的场合。 引起惊恐发作的场合很多,例如社交恐惧症,需要在众人面前站立发言;惧高症,怕到高处、怕坐飞机、怕坐电梯等都可以引起惊恐症发作。所以这些人要尽量避免可能引起惊恐发作的场合。比如,一个人经历过严重的车祸后,为了避免惊恐症发作,他可能以后都不敢乘坐汽车了,所以惊恐症患者需要尽快治疗。

惊恐症/恐慌症个案 1一位48岁的母亲,丈夫是教会的长老,被老板调到美国西岸加州创业,父亲离开时,17岁的儿子正处于反叛期,母亲由于丈夫不在身边管教孩子,觉得单亲有很多的压力。 第一次惊恐症发作时她从教会回家,下午1:00饭后看书时,感觉心慌、手发麻、发抖,头晕、呼吸困难,感觉要闷死的感觉。为什么手会发麻呢?当呼吸过快,CO2排放过多,体内钙含量出问题,就会导致手发麻,觉得要昏倒、要死去了,从而引起极度惊恐,10分钟后这种感觉慢慢消失,后续又发作了几次,特别有一次在开车时惊恐症又发作,让她非常担心,情绪也很低落。 这位母亲去看医生,虽然她的惊恐症症状非常明显,而且大概100人里就有4~5个人患有惊恐症,可是华裔医生一般都不愿意讨论精神症状,诊断后认为可能是她的肾上腺长肿瘤。 但是肾上腺肿瘤造成惊恐症的可能性非常低,为什么?因为五六万人中才有一个人可能因为肾上腺肿瘤造成惊恐症。医生让她留3天的小便检查激素。以前没有先进设备时,需要用小便检查体内激素情况,但现在核磁共振(MRI)检查就可以发现是否有肿瘤。 因为病人太少医院几个月才可能收集到二三个病人的小便样品,当病人送测样本时,实验室为了降低成本,会先把病人的小便存放在冰箱长达几周,并不会马上检测样本。 有一天儿子从外面打球回来取饮料,看见冰箱里有3大瓶小便,生气地质问:“这个家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怎么能把小便放在冰箱里”,吵架后儿子离家出走,到了晚上12点还不回家,母亲不得不开车四处找,终于在儿子的同学家找到他。 这个事情发生之后,她实在没有办法面对跟儿子之间的矛盾,加上自己受不了时不时发作的惊恐症,就跟丈夫说:你一定要回来,不然真是家破人亡了!丈夫辞职回家,老板说:“我可以调你回来,只是你以前的职位我已经给你的手下了,现在回来你只能做你手下的工作”。 从此丈夫也开始抑郁,以致产生自杀的念头,纠结半年时间后,教会的人告诉她说惊恐症、抑郁症需要处理,可以找徐医生,妻子吃了药二三周以后惊恐症就消失了。 这个事实说明,惊恐症加抑郁症其实是很好治疗的病,可是因为各种原因,半年时间把丈夫的工作搞丢了,家里还出现了这么严重的矛盾。后来出于神的怜悯,老板将他调往亚洲,他们一家就搬离了这个地方。这是常见的惊恐症,我以前也给大家讲过几个这种个案。

社交恐惧/焦虑症个案 2牧师16岁的女儿,中学时不敢站在同学面前讲话。18岁进入大学以后需要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想法,美国大学都要求学生有小组讨论,每次轮到她发言就非常焦虑,惊恐症发作,她觉得没有办法在人面前站起来做报告,只有选择退学。退学后非常抑郁,不敢也不肯出门,虽然能参加教会主日崇拜,却不肯参加小组。一开始家人和她自己都单靠祷告不接受治疗,后来经历7年的纠结后,25岁时在教会认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接受她,鼓励她出门,但还是无法正常上班工作。最近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 其实这是很容易治疗的病,我觉得不需要这样纠结,惊恐症与抑郁症一样非常普遍,都是可以治疗的。 我上次讲过一个个案是发生在我们教会中另一个弟兄身上,当我离开后,听说牧师替他赶鬼,大家可能不记得了,下次我会再提到。

B. 焦虑症治疗治疗的手段很多,比如我曾经提过的行为法、放松内爆法等。(1)认知治疗是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诱因,改变我们的负面认知。例如为什么一个人不敢在同学面前讲话?因他害怕同学会取笑自己讲得不好,不能面对别人的批评,类似的负面思想可以在咨询过程中慢慢被改变。放松也可以通过想象自己站在同学面前讲话的方法来放松自己,用反射的条件来应付焦虑。 (2)药物治疗也非常有效,抗抑郁症的药物,例如忧解类药物,第一线首选,第二线次选,第三线药物都可以用做药物治疗;(3)镇定剂是一种常用的、非常有效的药物。例如,如果有表演惊恐症或者社交惊恐症,当需要表演、站在人前讲话、坐飞机等,提前食用一颗镇定剂,半小时之后焦虑和惊恐的感觉就会消失。 当然,长期使用镇定剂会有依赖和上瘾的可能性,很多人喜欢用丁螺环酮类、加巴喷丁类的镇静剂,我觉得这些药物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们这里一般很少用。另外,还可以用阿立哌唑、喹硫平等。 虽然治疗的方法很多,但是由于文化环境的影响,患者一般不愿意接受治疗,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C. 强迫症 (OCD)强迫症分为行动强迫症和思想强迫症。强迫症在中国的中学生、大学生中是非常普遍、流行的一种病,具有跟抑郁症同样的发病率,大概5%~10%的学生有强迫症,如中考、高考等高压环境因素会诱动基因引发强迫症。相对来讲,美国的中学生、大学生中大概只有1%有强迫症。 (1)重复行为(Compulsion),中文好像没有特殊的翻译,至少我没有找到。行动强迫症就是重复行为,不停地洗手、开门、关门等,心里有一种驱动让患者数数字,铅笔的摆放必须按照长短次序排列,当你一不小心动到他的铅笔,他将变得非常不安。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安呢?自己也说不清楚。有时,他们洗手、洗澡可以花费几个小时,甚至洗到皮破肉烂都不能停止。一般这跟惧怕细菌污染、洁癖以及追求完美等有关。当你询问他怎么定义完美?他也说不清楚,就感觉不对。 (2)重复思想(Obsession),就是对一件事情的对错是否清楚、是否完美有非常高的敏感,脑海中经常都在思想自己有没有说错话,必须要做对事情才放心,否则认为不幸的事情会发生,是一种不能自控的一种迷信和焦虑,多次反复想自己做?还是不做?试图用别的无效行为逃避自己的这种思想。当然,强迫的重复思想也有不同的轻重程度,一般轻微程度可以控制得住,重度情况的控制就比较困难。

强迫症 (OCD) 个案 142岁高管,2个孩子的母亲。16岁高考时第一次有强迫的思想,比如当她看见街上的路灯,就会思想路灯的摆放位置是否正确?路灯及4条电线杆是垂直的还是往另一边倾斜了?她知道这是很无聊的事情,但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而且她心里有一种惧怕,万一想错了怎么办?这会发生不好的事情。16岁时重复思想的强迫症6个月后就恢复了。25岁时信主并且结婚,热心爱主。30岁生了第二个小孩后,重复思想开始复发,常常觉得自己讲错一句话,想错一件事,神就会严厉惩罚让她下地狱。接受基督教的辅导一年后恢复了。 40岁时,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第三次复发。她惧怕自己想得不对,说错话,得罪别人,神会惩罚她下地狱等,导致整个人非常焦虑,严重失眠,不断问自己问别人:“为什么我的脑子不能停止这种重复的思想?”她与人说话时会问对方:“我刚刚说话有得罪你吗?”对方回答:“没有啊!”,她就会说:“你不要因为客气才这样讲,如果我得罪你,请你原谅我”。 她会有很多次这样的对话,搞得对方很不耐烦,她自己也很不好意思,这次再去找以前的基督教辅导但没有效果。 问题一直被搁置,直到教会里的长老对她说:你每天打十几次电话,问牧师你是否得救,牧师其他的事情都不用干了,你需要去治疗。为什么呢?她每天打十几次电话问牧师说:“你觉得我会得救吗?你觉得我会下地狱吗?我刚才好像说错了话”,牧师很有爱心觉得无所谓就跟她聊。但是长老坚持认为她需要药物治疗,后来经长老介绍她找我看病,吃舍曲林6周以后症状消失。所以,我想90%的强迫症是可以治疗的。

强迫症 (OCD) 个案 240岁软件工程师高考时有过焦虑,信主后焦虑基本消失。35岁时,又开始焦虑、抑郁、失眠,吃米氮平有效,一年后停药。39岁时,有一天在教会唱诗敬拜,突然脑海中闪过亵渎神的意念,有一个驱动让她咒骂神,她很惊恐觉得怎么会有这种意念呢?后来,更奇怪的、不正常的性念头也出现在脑海之中,越想越痛苦,越想控制越不能控制。她非常惧怕,我回复她说:“你以前吃米氮平有效,这次没有效果,而且这种强迫地想要亵渎神、不正常性行为的想法太可怕了,也没办法可以克制,我们撤掉米氮平,加西酞普兰、维思通(利培酮)”。 3个月以后已经有很好的恢复,虽然偶尔还会有这种意念,几个月之后就完全消失了,现在减少了药量。

强迫症:丘脑、基底节与额叶网络功能出问题强迫症源于大脑皮层与大脑皮层下基底神经节之间的回路功能障碍,我就不详细讲了。治疗就是减少基底神经节的过分活跃。

强迫症治疗有人会疑惑,可以不用药物治疗吗?答案是可以的。比如认知治疗、行为法类似内爆法。有人建议可以通过转动眼球达到治疗的效果,我以前讲过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其实,药物治疗是非常有效的,大概90%的强迫症用大剂量的百忧解类药物和小剂量的利培酮,强迫症状很快可以消失。

摄食症
最近中国青年人开始有摄食症,过去几个月,我的来访病人中有好几个中国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家庭来询问女儿的厌食症。摄食症有很多种,我们主要讨论厌食症和暴食症。厌食症是两种之间比较严重的一种病,青年期大概12~21岁时开始,这个病女孩子比男孩子容易患上,大概有10倍的概率。 厌食症的特征就是对肥胖极度惊恐、有错误的认知:别人觉得他很瘦但他认为自己很胖,必须不断减肥心里才有平安。每天需要量几次到十几次的体重,而且体重秤的数字要和上一次的数字相同或者更小,否则容易抓狂;尽量不吃他认为可能会增肥的食物,倘若吃了这些食物会非常自责。 会不停地节食、锻炼、催吐,甚至割腕伤害自己,催吐后变成暴食症,也会吃泻药、利尿剂等达到减肥目的。美国已经有好几个电影明星催吐、吃泻药后造成体内电解质严重失衡,最后心脏停止,倒地死亡的报道。 倘若体重指数BMI低于16就符合厌食症的诊断标准,一般暴食症的体重指数还算正常。 在西方,厌食症病愈后大概10%的人会自杀,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病,因为它的自杀率比抑郁症还高。最少30%的厌食症患者会长期患病,并可能从厌食症变成暴食症。 虽然暴食症偶尔会再复发,但是一般较容易恢复。长期暴食症患者的愈后不太好,由于基因问题,50%的人后来会变成焦虑症和抑郁症。

摄食症成因:环境与基因互动为什么现在会有厌食症和暴食症呢?环境因素:第一,社会经济发达导致营养过剩,体型发胖。现在美国大概60%的人体重超标,这是很严重的问题;第二,因为人的体重越来越超标,社会开始注重节制、减肥、保健,以消瘦、健康为美;第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的自我意识减弱,节食会变成一种可操控的手段;中间的关联我不好讨论。 最近,教会的一个人问我:“为什么他女儿挣扎了2年情况都不好,是不是需要住院?”他不敢告诉任何人,也叮嘱我们千万不要跟教会的人提他女儿的病。我建议他可以跟女儿聊一聊,问她:“为什么别人都觉得你太瘦,需要正常进食,你却觉得自己太胖,坚持不肯进食,你觉得节食对你有什么好处?”这样的聊天好处是可以增强她对自我情况的控制,她会觉得自己不被主流环境控制。社会以消瘦的体型建造自我形象是最常见的环境因素。如果没有以上三种因素,厌食症和暴食症也不会有。 许多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中国社会认为节食和减肥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然而东欧、西欧和香港社会却高度看重节食。所以,发病率最低的是中国大陆,其次是东欧跟香港,最高是欧美。 这种人发病一般都是从别人嘲笑他太胖,或者做运动开始。例如,他想参加网球队,教练Coach跟他说:你体重过大,需要先减5磅,或者告诉他你不适合参加校队等。或许别人嘲笑他,这个嘲笑不一定是真的,人们的恶意嘲笑挑战他的自我形象,然后这个病就开始了。家庭矛盾、原生家庭暴力等也可以是诱因。 在西方,除了家庭矛盾和缺乏关爱,性侵犯是另外一个诱因。在这样矛盾的环境中,病人开始以节食减肥为应付手段。他认为父母对我要求这么高,又批评我,又不给我关爱,在很多事情上控制我,比如,你可以不送我上学,可以不送我到最好的学校,可以不给我买衣服,别的事情你都可以控制我,但是我吃不吃你就管不了。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反抗手段。社会环境因素、自我形象和家庭因素都是造成厌食症和暴食症在西方普遍的理由。 总之,文化影响很重要,刚才谈到中国的中学生、大学生里强迫症最普遍,而在西方厌食症和暴食症最普遍。当然,这也看不同的情况。在女子私立学校,厌食症和暴食症的发病率很高,5个学生里就有1个患病。最近25年,日本、中国、印度、东欧的人开始普遍患有厌食症和暴食症。

摄食症治疗这个特殊的病需要受过训练的特殊团队治疗。咨询师单独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特殊团队需要由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营养师、护士、职业辅导师组成,有时患者体重过低,严重暴食,会影响上学、上班等,他们需要专业的辅导。 以个人、小组或者家庭为单位,依据行为、心理治疗为主,讨论节食减肥的优缺点、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等为辅进行治疗。抗抑郁症的药物至少有80%对暴食症的治疗是有效的。关于摄食症的具体治疗,我就不展开讨论了,如果你们家里有小孩患这个病,希望帮助你了解到一点。

创伤后遗症 PTSD创伤后遗症是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越南战争之后,人们开始了解到的一个病。之前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人们都不了解这个病。为什么今天我会谈论这个呢?因为汶川地震之后,中国很多人得了创伤后遗症。无论是地震、水灾、火灾和战争等灾害,都可以造成创伤后遗症。 极度创伤,就是自己经历过极度创伤的事情或是曾经看到创伤的事故,创伤的记忆会突然侵入脑海。表现特征:日常生活中,无缘无故地创伤的印象突然侵入脑海,晚上经常做有关创伤记忆的噩梦,患者有意地开始避免接触诱发环境,容易焦虑忧郁,情绪失控,想自杀。 还有一种叫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因时间有限,我就不展开讲了。创伤造成大脑中海马网络功能的紊乱,你可以理解海马是基底神经节的一部分。正常人的海马是丰满的,创伤后遗症患者的海马萎缩,体积变小,为什么?因为细胞在创伤的打击之下死亡,整个脑回路的网络不正常,会导致全脑皮层等很多皮层区域出问题。

创伤后遗症个案 1这是汶川地震中的一个个案。 一位40岁老师在教课时突然地震,他赶紧带学生跑出教室,可就在离开学校时,一栋楼倒塌压死了几个学生。这位老师晚上开始失眠,白天非常焦虑紧张,地震的图像会突然闯入脑海,每次有大的声音或者任何颤动的情况,他都会发抖、惊叫,几乎每晚都做噩梦,偶尔睡着时马上做创伤的噩梦,心里非常内疚,认为如果自己动作能快一点,学生就不会死,开始抑郁想自杀,这是创伤后遗症的非常典型、常见的一种情况。

创伤后遗症个案 2一位40岁的2个孩子的母亲有20年的抑郁症。严重失眠,偶有幻听,这个声音责备她、批评她、咒骂她,不肯接受治疗,在十几岁时信主,坚持单靠祷告。 她的创伤是什么?就是家族历史。母亲有严重的抑郁症,她8岁时母亲抱着她一起跳河自杀,救起来以后教会替母亲赶鬼,后来母亲长期住精神病院就再没有出过院。 最近为什么会出问题呢?因为她一直有抑郁症和幻听,丈夫认为她需要赶鬼,她非常难过,想起了母亲带她跳河,教会替她母亲赶鬼的痛苦记忆,常做跳河的噩梦。她说“宁可接受药物治疗也不要赶鬼”,于是开始接受药物治疗。 吃米氮平6周以后,抑郁症状消失,药物从3.75毫克慢慢增到22.5毫克,创伤后遗症状和幻听消失,但是体重却有所增加。因米氮平有发胖的副作用,但她现在继续用药,想后续自己再减肥锻炼。

创伤后遗症个案 342岁单身女教师抑郁、焦虑、惊恐,经常有创伤记忆的噩梦,很多时候不肯起床、无法上班,对交男朋友结婚有恐惧。理由是在她12岁时,和她关系很好、很爱她的父亲在诊断肺癌3个月后去世了。 父亲的突然去世,导致她心情低落、抑郁,不吃不喝、不睡,浑身无力,不能起床,不能上学。家人认为是被鬼附了,就请人赶鬼。虽然母亲反对赶鬼,但是因为母亲没有生男孩,只生了一个女儿,家里人非常歧视、轻看、不待见她的母亲,更不用说失去父亲的保护后,母亲在家里一点地位都没有,因此母亲的反对是无效的。 我从来没听过这样的事情,她跟我说,当时,3个赶鬼的人杀了一只羊,让她脱了衣服,将带血的羊皮铺在她身上,整整铺了3天3夜。30年来她无法摆脱这个情境,噩梦经常集中出现,多次辅导药物治疗,按手祷告效果都不理想,我没有办法治疗她。 我是在一次讲座时听到她的故事,后来我也没有再回去那个地方,也跟她失去了联系,不知现在如何了。

创伤后遗症个案 4这是我从书中阅读到的关于一个美国大兵的创伤后遗症。 35岁退伍军人,患有严重创伤后遗症状2年。29岁参军遇到敌人设置的陷阱,被包围攻击。 他是开军车的,队长命令他加速冲出敌人的包围,不然大家都得死。当时看见有一家人正在过马路,他想刹车避免撞人,可是队长下令绝对不能刹车,结果往前冲的时候把一家4口撞死了,虽然他们逃出了敌人的包围,但是他撞死了4个人,事后非常内疚,认为自己是杀人凶手,无法原谅自己。 这种创伤后遗症如果要治疗就牵涉很多问题,比如道德问题等,这里不做讨论。

创伤后遗症治疗如何治疗创伤后遗症呢?比如,我上次提过的转动眼球, Prince Harry的母亲 Princess Diana经历创伤后一直通过转动眼球来治疗;了解面对的创伤经历,改变负面心态,理清自己责任。例如,刚才谈论的大兵撞死4个人是他的责任吗?需要分情况讨论。 治疗一般需要有意义、有信仰的治疗,比如和造成自己创伤的人沟通,如果你被人用带血的羊皮铺在身上3天3夜,导致自己30年都无法剥离创伤的症状,你跟他沟通以后,如果对方悔改你要饶恕吗?如果他不悔改你能饶恕吗?等等一系列很复杂的情况需要面对,我也不细讲了。 还有药物治疗,比如,哌唑嗪(Prazosin)用于抗抑郁症,还可以降血压。它可以挡住控制血压的受体,控制血压的受体在大脑中是用来帮助记忆的,所以哌唑嗪能减少创伤的噩梦和侵入性的创伤回忆,它的副作用是降低人体血压。 从我自己的从业经历可以发现,大概75%的患者服用哌唑嗪有帮助,25%的患者因哌唑嗪降血压的副作用太大不能服用,另外有5%~10%的患者服用以后没有效果,刚刚谈到的美国大兵就是哌唑嗪对他没有帮助,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这确实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双向情感障碍症 (Bipolar)为什么是双向呢?因它有抑郁的一向,还有躁狂的一向,是两个相反的方向。有人把它翻成宰相的相,但我们一般都是用双向的向。这是一个大概3%~4%的人都会患有的普遍病。 躁狂向的表现:一周以上他的情绪很高、极度兴奋、脾气暴躁、自大充满自信、精力充沛、蛮有冲劲、不需要睡眠、不疲倦、有冒险行为、大声说话且又快又密、思路跳跃。有时好像语无伦次,乱花钱,疯狂购物,性欲不受控制,性行为增加,这些是常有的事情。 幻想自己是先知,能明白一切奥秘、行异能,也会出现偏执、怀疑、幻听、幻视等分裂症的阳性症状。 抑郁向的表现:忧郁时特别没劲、疲累无力、睡很多,躺在床上不能起床,严重时木僵Catatonia,非常僵硬,不能行动。我在中国见过一次,因为他母亲说单靠赶鬼就可以了,一直不肯治疗。 目前已经找到200多个基因的变异跟躁狂和抑郁有关,与其他精神病相关的基因有重叠。一般2/3的病人以忧郁开始发病,1/3的病人第一次发病是躁狂。青少年时期发病的抑郁症很有可能是双向症,早发病的抑郁症患者,后来大概有一半的人会变成双向症。 这个病导致的最大问题是高自杀率。这些患者非常聪明,知道自己有问题,但是却不能控制自己,因此觉得绝望。 单靠抗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可能会引起情绪更加波动。如果医生在询问病史时没有问清楚,忽略患者可能是双向症,单用抗抑郁症的药物会出问题,很多天才都患有双向症。

双向症案例 1优秀的基督徒建筑师,23岁时在研究院第一次躁郁兴奋,精力充沛,情绪高昂,不需要睡眠,讲话很多,说话很快,声音很大,思想多,思路快,觉得自己被圣灵充满有说预言的能力,能明白各样的奥秘;6周后突然变得抑郁,低落消沉,浑身无力躺在床上,到下午3点才能勉强去上班;后来每年换季时情绪都起伏较大,婚姻因此破裂。教会很担心他,但是他拒绝治疗。因为躁狂症很严重时他第一次住院,就不愿意接受治疗。后来35岁抑郁,38岁时抑郁自杀,这让认识他的人觉得非常痛苦。 

双向症案例227岁哲学博士蒙召读神学,父亲突然去世,葬礼后开始失眠,多话,说话声音很大,很兴奋,自大骄傲;家族历史有双向症;神学院认为他需要治疗;医师诊断为双向症,吃碳酸锂+利培酮很快恢复正常,一年后停药。 29岁结婚,蜜月时躁郁复发,那一次更严重,有幻听幻视,妄想认为旅馆中的女客人喜欢他,他觉得这个人对他有兴趣,行为失控,侵犯该客人。虽然他是一个很好的基督徒,可因为有躁郁症,行为失控只能去坐牢,监狱医师重新开药进行治疗,法庭要他接受治疗,2周释放回家;坚持吃药7年没有复发,获得神学博士后在神学院当教授,很受学生欢迎。 虽然这是很好治疗的问题,但是病人一般都不愿意接受治疗。有才华的人很多都有双向症:比如马丁‧路德、海明威、梵高、张国荣、三毛等,我就不细讲这个了。

双向症治疗稳定情绪药物:一般晚上吃一次,比一天吃二三次好。为什么我要特别这样写?因为前来问诊的人都带着医生开的药方是一天吃3次,这很奇怪,因为国外都是晚上吃一次就好了。为了减少副作用所以晚上吃。 (1)碳酸锂:具体剂量需要检查血液浓度,同时,注意肾功能;(2)德巴金、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具体剂量需要检查血液浓度,同时注意肝功能。 副作用:碳酸锂、德巴金会导致体重上升、嗜睡、手发抖;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一般不影响体重、体力或者精神状态,但可能会造成体内电解质失衡。 分裂症的药物:奥氮平、利培酮、阿立派挫等。在中国好像精神科的很多医生喜欢用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来治双向症,但是我觉得这个效果不理想。 特别患者有妄想、自大、怀疑的症状时,奥氮平、利培酮、阿立派挫是有效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副作用较大。 假如抑郁也可以用抗抑郁症的药物,但不能单用抗抑郁症的药物,因为会造成情绪的起伏、波动。其他的副作用,比如手发抖可以用心安得。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是最严重的一种精神病,大多青年期发病,男生比女生患病几率高,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有1%的人患病,这是基因引发的问题,目前已经发现大于128个相关基因,会造成大脑细胞死亡、大脑网络故障等。最严重的精神病30%~50%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原因是1/3~1/2的患者不配合,加上药物功效本身有限。 阳性症状:妄想,偏执怀疑,幻听幻视,自言自语,说话杂乱无章,思路混乱,行为失控。 阴性症状:毫无热情、动力、感情、表情,缺乏自理意愿,不洗澡,不剪发,不修指甲,离群独居(把自己关在房间,露宿街头,住在坟场),看起来症状有点像抑郁症,但不是抑郁。 这是2个双胞胎的脑电图,2个人的脑子应该完全一样,但是因为一个有分裂症,他的脑室受伤很严重;另外一张图告诉了我们他的脑细胞的死亡,我就不详细解释了。 (图略) 为什么会有幻听呢?明明没有人跟他说话,他却能听到声音。对有信仰的人来说,这是魔鬼在对他说话,对没有信仰的人来说,这是美国特务 CIA、FBI在监视,对他说话。原因是大脑听觉区域错误发出声音信号。 上世纪20年代加拿大一个很有名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对人为什么会产生幻听进行了研究,医生将电极植入人的听觉区域去刺激他的脑细胞,结果这个人能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由此可以知道分裂症病人不是因为电极刺激才听到幻听,而是他不正常的听觉区域发出声音信号,幻听不是鬼附。

精神分裂症个案 118男生,高考时开始失眠,白天精神恍惚,常常对自己笑,说有声音对他说话,有些是恐吓,有些是说笑,有些把他的思想向别人传播,他的每个思想和行动都被人知道并被别人加以评论。 有一天他告诉同学,说自己是某电影明星的儿子,有很多人通过电脑、电视与他联系,电视节目里也在评论他的事情,同学将他的情况跟他家人讲了,被带回家以后就不肯再出门,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说外面有人监视他,后来又说有人躲在墙里跟他说话。 有一天母亲坚持带他去公园散步,他说公园里的石头在录他们的谈话内容,几十年后有人会从石头中找到我们的对话内容,这是妄想分裂症。 接受治疗但不太持续,症状时好时坏,基本上能自理,母亲去世后靠教会和政府机构帮助,能独立生活。这是40年前我在美国的一个病人。

精神分裂症个案 230岁男,单身,六年前大学毕业后去泰国工作,一次去庙里观光回家后整夜失眠,开始有幻听:许多声音在脑袋里彼此对话评论他,恐吓他;妄想警察跟踪监视他;经常自言自语,有时候无故大声笑。辞职回台湾后不能工作,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里,连饭也只能在房间里吃。窗帘拉闭,说有人监视他,最近一年,深夜一点出门在街上游荡,凌晨三、四点才回家,家人认为是在庙里被鬼附,多次请教会的牧师长老赶鬼,但还是没有效果,他也拒绝接受治疗。 家人请我过去跟他谈话,他认为自己没事,很正常。我问道“那为什么你白天躺床上不起床呢”,他回答“我就喜欢白天躺着,晚上起床而已”,像这样不肯治疗的就没办法。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一般都不愿意接受治疗,比抑郁症不愿意接受治疗的程度更严重。我个人认为耶稣从被群鬼附身而赶鬼的那个人很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这个鬼就跑到猪群中,2000只猪就跳到海里死掉。今天我先不讲鬼附的事情,下次再讨论。

阿尔兹海默氏病 AD目前美国有800万人有阿尔茨海默氏病(AD),因人口老龄化,AD可能会迅速增加,女人更容易患病,患病比例是2:1。 唐氏症患者也会得 AD。65~75岁时,1%~2%的人会有这个病,65岁以前就极少;75~84岁增加了10倍,15%~20%的人会有这个病;超过85岁后再增加3倍,35%~40%的人会有这个病。 这是西方人口老龄化带出来的一个很严重的毛病。AD是造成西方和日本女人死亡的第一原因,现在已经找到多处增加发病率的基因变异。

阿尔兹海默氏病状开始:短期记忆出问题,忘记事情、信息;不知道日期;忘记约会;忘记今天是星期几,忘记东西放在哪里;遗失东西;迷路。一般的老人也会有这些问题,但是AD患者比较严重,所以早期比较难辨认。中期:不能分辨地点,迷失方向,找不到路,不能辨认路标、距离、图形;失去计划能力,无法理财:不能操作电脑、电视、微波炉等,然后有精神症状抑郁、焦虑、怀疑、幻听、妄想、情绪失控;因为器质病变影响情绪网络,不是鬼附、邪灵、犯罪问题。晚期:不认识朋友亲人,大小便失禁,需要住养老院。一般AD的过程早期、中期和晚期都需要三五年,诊断之后也可以活10年,这是社会一个很大的负担。

阿尔兹海默氏病 AD大脑的三个特征第一,大脑萎缩,特别是海马区;第二,斑块,淀粉样蛋白斑块,脑细胞死亡后垃圾堆积在脑室中形成斑块,在大脑细胞外和脑血管墙壁上;第三,缠结,大脑细胞组织不正常导致细胞变性。

阿尔兹海默氏病个案75岁开始忘记关炉火,丢东西,梦到死去的家人,开始抑郁焦虑紧张,大家也慢慢注意到问题,病人和家人都认为梦到死人等于死期快到,也担心是被邪灵干扰,找我看病,我让她吃少量利培酮,抑郁焦虑恶梦消失;80岁出门会迷路,中期比较严重,加Aricept+Namenda有效;81岁开始怀疑邻居、家人下毒,偷她的钱,利培酮加量0.5加到2毫克,妄想症状消失。

药物治疗目前药物:只能减慢记忆衰退2年;多奈哌齐Donepezil/Aricept:增加大脑记忆介体。副作用:肠胃不适;美金刚Memantine,NMDA receptor blocker,一般副作用很少,保护大脑细胞。2个一起用就比较合适。 虽然美国FDA需要8道程序的审核才能通过一个药品,但是迫于社会民众想尽快使用多奈哌齐和美金刚的压力,美国政府要求FDA有条件地继续研究这2种药。单克隆抗体的理论是可以消除斑块,但是价格高,专家一般认为临床效果有限。 另外还有一个Llily单克隆抗体,早期报告Llily有效,现在正在临床三期实验,或许有效,如果有效对病人来说那就是一个很大的福音。 急需更多的科研工作,从不同概念入手,比如用疫苗消除斑块或针对其他发病机制等。

失智预防AD预防:需要预防导致失智的诱因;三高治疗:只要超过65岁的老人,建议大家每年做一次简单的血压、血糖、血脂检查,定时检查,如果偏高就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如果患上阿尔茨症就太晚了。平时多动脑,多阅读,玩填字游戏;多参加社交活动:玩乐器,唱歌对大脑有帮助;每天锻炼,多吃青菜、鱼类、豆类,少油,少糖;保证好的睡眠,深睡眠的脑电波可以清除大脑中的毒素;争取完成大学教育,现在也有讨论抑郁症的治疗可以帮助预防失智,我就不讲了。

结论世界精神疾病流行率大概是15%,中国估计2.4亿人有精神疾病,其中1.6亿人有严重精神疾病症状。各种精神疾病都是环境与基因互动造成的,大脑不同网络介质功能紊乱的疾病,不是灵性、信心、隐而未现的罪造成的问题。 精神病患者不肯接受治疗的很多,大概有90%以上的精神病患者是没有治疗的,严重影响社会以及个人生活质量。教会应当尽量避免对病人造成二度伤害。 病人与家人亟需教会的扶持关怀,转介专业治疗,教会需要鼓励病人接受治疗。也需要基督徒投入精神科专业,承担临床和科研的责任。

每月一次的徐理强医师义诊学习平台学生应该至少听过一次全部的课程,义诊平台将提供机会把学习内容落实。来访者个案由学生提供。 来访者参加义诊需要付出的代价如下:因为学生需要学习,来访者要在讨论中公开病历、治疗历史相关个人资料;接受义诊平台的讨论,等于在学习平台中公开部分个人隐私,在义诊平台自己的个案将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来访者接受义诊不需要付费。义诊一般需要跟进几次,治疗进度需要观察,药物可能需要调整。 如果大家对义诊学习平台有兴趣,可以联系周明牧师,谢谢大家。

主持人回应特别感谢徐医生这么长时间的精心预备和分享。徐医生的分享特别详细,介绍了抑郁症的若干典型症状:惊恐症、双向症、厌食症、强迫症、创伤后遗症、精神分裂症还有AD,同时,徐医生也给出一些药物治疗的方案,感谢主!我们待会儿特别祷告纪念徐医生的服事。 还有徐医生也提出一个义诊计划,需要帮助的弟兄姊妹可以联系你身边的弟兄姐妹找到神州更新,找到周明牧师,就可以参与徐医生的义诊治疗计划。当然,徐医生也提到案例的症状需要公开,所以你要自己谨慎把握。 好的,我在这里做些简单的回应,请大家将需要代祷的抑郁症患者的信息写在留言区,我们待会为大家提名祷告,也为徐医生以及主内家人们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服事切切代祷。今天徐医生的分享特别宝贵,一旦确诊身患抑郁症,表现有明显的症状后,就该寻医问诊。徐医生提到了若干种不同药物的治疗方案,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鼓励家人们如果有这方面的症状,就大大方方承认,及时求医问诊,接受药物的干预治疗。 让我们回到起点,徐医生的观点非常清晰,抑郁症的原因是什么?外部环境压力与个人基因互动的产物。这个观点清晰明白,让我们看到今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处于抑郁症的边缘,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是有限的存在,我们常常软弱,无力不足,其实这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常态,我们主内的家人们亦是如此,抑郁症是环境压力与自身基因互动的产物回答了为什么这片土地上今天抑郁症如此高发。

小环境和大环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身处的环境真是各种各样的状况,我们的大环境非常不好,过去几个月,因着疫情的过度防控,人们许多自身权利得不到保障,极权主义的专制让我们失去很多自由,失去自由表达的权利,人身安全的权利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撕裂的时代,人是社会动物,需要交流,但是我们发现身边能交流,能说说心里话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个人同学群中因三观不和,已经没办法进行正常交流,这是大环境。 小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各样的压力,今天有一个新说法,我觉得非常准确,叫“新三座大山”,每个成年人都面临住房、子女教育、家庭医疗这三个巨大的支出负担,工作中面临各样的竞争和挑战,特别是现在整个中国的经济步入下行的趋势,大量的公司裁员,据说今年应该有1000万大学毕业生,今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各个大厂都在裁员,动辄就上千人的裁员规模。如果你没有信仰就会陷进亲戚朋友之间物质利益的攀比中,我们的子女会面临学校的霸凌,公立教育学校里同学间极其不健康的竞争,我的小外甥女跟我说,她已经没办法在学校交到正常的好朋友了,因为同学们之间都在彼此提防,自己会做的题是不会告诉其他人,等等。如此畸形的应试教育,还有中考、高考带来的无比压力。前段时间,曹源牧师在平安中国分享广东有不少的青少年因高考的失败选择跳楼轻生。所以为什么抑郁症高发?是因为环境中各种各样的状况,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真的是一个不理想的环境。 

基督徒面对大小环境的三条建议作为基督徒该怎么办呢?我想,结合徐医生刚才的分享,我们至少有两个选择:第一,尝试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变小环境,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参与国度的代祷,为着地上的人群共同体祷告,我们相信祷告的力量,总有一天会显现翻转的力量。 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你可以尝试改变自身的小环境,比如让孩子离开公立学校体制,拿掉中考、高考的压力,可以选择入读一些主内学校,甚至可以约几个主内的父母联合做家庭教育(home school),现在有非常多的线上手段可以支持大家,以中英文双语的国际学校课程教导孩子,避免孩子体验公立学校的糟糕环境。 另一方面,如果生活压力大可以选择迁徙到中小城市生活,虽然收入减少,但生活成本降低,人口拥挤程度不高,更容易交到朋友,更容易制造一个比较温馨的小环境等。 第二,环境无法被改变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基督信仰的力量强化自身生命的承载力。这次徐医生的分享让我们特别看到这个问题,面临同样的环境压力,为什么有些人导致抑郁症被诱发,而有些人能战胜这些环境压力,为什么?其实有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或外部秩序和内部秩序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一样的情况,外部压力来自于环境,而内部压力来自于自我,我们面临这些外部环境带来的外部压力,如果这些压力畅通无阻地转化为自我的内部压力,那么内部压力与自身基因的互动就可能诱发抑郁症。如果你内在自我生命力足够强大,成功阻挡住外部压力,它们没有转化成你自我的压力,那么生命中的重担也就不存在了,你就成功拿掉了压力的诱因,基因也没有办法参与互动,抑郁症就与你擦肩而过。 我认为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们主内家人信仰的力量,我们认识恩典,拥抱主耶稣的恩典,坦然面对生活中各样的不如意,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不如意的因素存在,同时也面对遭遇的各种状况,各种苦难,基督徒的苦难观是一门特别重要的功课,如果有机会我们会在神州更新和平安中国分享。 上帝为什么允许苦难存在,上帝通过苦难锤炼我们的生命,同时也亲自参与分担我们的苦难。主耶稣对我们的救赎恩典,是我们生命征程中的安慰和力量。 同时,除了扎根信仰之外,更新观念也特别重要,神州更新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让大家在自身信仰的支撑下完成观念的更新。 比如,徐医生五期的分享给我们带来很多观念的更新,我们知道抑郁症是怎么被诱发,诱发之后因大脑功能紊乱产生器质性病变时,就得老老实实去医院治疗,接受药物的干预。观念的更新其实就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具体的观念指引我们在地上寄居的日子如何行走。 第三,我们内在生命的锤炼。生命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每一次的试探、病痛、苦难、逼迫都是我们生命成长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求圣灵带领我们勇敢地面对,因为我们知道靠自己做不到。 基督徒为什么要有团契生活?通过弟兄姊妹的帮助,耶稣的爱临到我们身上,同时靠圣灵亲自的带领,我们以平安喜乐勇敢面对超越所有的困难。 我给出两点具体的建议:首先,尝试改变我们的小环境;其次,环境因素没办法改变的情况下,尝试提升自我生命的承载力。即使外部环境压力还存在,我们也成功阻挡住基因被诱发病变的可能性。

推荐书籍《致死的疾病》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致死的疾病》,作者是19世纪丹麦哲学家、心理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这本书是我看过的完整论述关于绝望话题的书,其他很多书多少都涉及到绝望的话题,但只有这本书对绝望,系统性、体系化的论述是非常全面的。举例:“为了可以在镜中看到自己,一个人先必须能认出他自己,如果一个人认不出他自己,他也就看不到自己,他只看见一个人类的存在者。”精神类的疾病很大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怎么面对内心的自我,一个人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失去自我,一个人越有意识就越具有自我,越有意识就越具有意志,意志就是生命力。一个没有丝毫意志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自我,这本书对我有非常大的帮助和启发。在我的公众号中也发了这篇读书笔记,题目是《论绝望》。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 我们通过团契生活和读书学习,让我们真正看到神的儿女为什么能战胜绝望,走向强大。因为有限的我们有机会对内心或灵魂深处中的自我来发生关联,而那个自我因着我们接受主耶稣作为我们生命的救主,而拥有有限与无限,可能性与必然性的综合。

更多讲道查经材料
播客存档
播客订阅方法

August 28th, 2022

Posted In:

【精神科四十年来对抑郁症了解的三个突破】“抑郁症”系列第一讲| 徐理强教授
【抑郁症的成因是基因与环境的互动】“抑郁症”系列第二讲| 徐理强教授
【抑郁症的治疗相当安全有效】 “抑郁症”系列第三讲| 徐理强教授
【抑郁症的咨询与扶持】“抑郁症”系列第四讲| 徐理强教授
【几个常见的精神疾病】“抑郁症”系列第五讲| 徐理强教授
【精神病是鬼附吗】“抑郁症”系列第六讲| 徐理强教授

更多徐理强医师讲精神健康视频

更多讲道查经材料
播客存档
播客订阅方法

时间:2022年6月18日主题:关于“抑郁症”系列信息第四讲——咨询与扶持讲员:徐理强主持:康勇
技术:约书 刘江统筹:Moxi 任婉彤海报:朵多爸编辑:孟姊妹
摘要: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抑郁情绪蔓延,抑郁症患者层出不穷。作为永生上帝的儿女,该怎样看待和处理抑郁症呢?本期讲座中徐理强教授采用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专业心理治疗、辅导、咨询做些什么、专业心理治疗方法及效果等方面探讨分析了专业辅导方法;同时指出教会里5%-10%的人有抑郁症需要扶持处理,并详细分享了教会如何扶持抑郁焦虑者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对抑郁症的认知带来极大更新,对抑郁症的治疗给出全新的方向。

/ 文稿整理 /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翰一书 4:18

一 抑郁症专业治疗安全有效
1.抗抑郁症药物经过12年8个步骤的严格审核,安全有效。屠呦呦2015年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了治疗疟疾的药物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所以这个是一个可以信靠的过程,我们应该对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有信任,在需要的时候来接受。 2.处理抑郁症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即如果靠自己跟扶持走过了大概2~4个月还未走出来的话,就应该找专业的治疗。专业治疗一般是用辅导来抵抗环境的诱因,用药物来治疗基因紊乱带来的大脑功能的紊乱,帮助我们能够恢复,所以辅导手段也通过了临床心理学双盲实验,现在用的辅导手段也应该是有功效并且有安全证据的。
3.所谓双盲法就是用一种没有目标的扶持来做一个相对的治疗,然后用举例认知治疗或动力治疗跟没有目标的扶持来做比较,从这种相对的研究来证明辅导的功效,圣经辅导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因此圣经辅导没有双盲数据。以前的辅导门派也已经因证据研究被打破了。
4.想要学习基督教咨询可以到哥伦比亚国际大学的网站(ciu.edu)浏览,询问以中文教学的辅导课程。哥伦比亚国际大学是有六七十年历史的一个基督教大学,现在担任哥伦比亚国际大学咨询课程的院长是徐志秋博士。希望大家可以从其中网页上找到你想要知道的资料。

二 专业心理治疗、辅导、咨询
今天先简单讲一讲咨询和辅导,在中国叫咨询,在国外一般叫辅导或是心理治疗。
1.美国心理辅导师有不同专业背景(PhD, NP, LICSW, PsyD, Ed.D) 都需要考试取得州政府的辅导专业执照才能执业。
2.如何取得执照?任何专业背景都必须有2000-3000小时被督导的实习经验才能考执照。
3.目前美国的心理治疗跟1970年代亚当斯当年批评的心理辅导已经有天壤之别了;理由主要与临床心理学的发展有关,即从有效实证的角度来证明辅导学的理论跟实践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另外与保险付费有关,所以美国一些辅导师只接受来访者自己付费,一般收费是每次100-200元。
4.现在的辅导一般都是短期治疗的,短期治疗疗程一般是6-12周。
5.辅导目标: 以消除症状为主, 很少为了个人成长或改变性格、个性问题。
6.一般是个人辅导;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喜欢采用的家庭或小组辅导现在比较少,所以现在一般是短期的个人辅导,主要是消除症状为主,是一个综合各门派的手段结合起来的治疗方法。
7.辅导师一般不分门派,跟中国情况不一样。

三 为什么美国辅导师没有门派
1.治疗功效的数据证明各门派都有效, 咨询师应该采取适合来访者症状需要的治疗手段。
2.专业训练时各门派的老师都有,每个门派的辅导都需要学,毕业考试及专业执照考试时各门派都需要懂,否则考试通不过。
3.2000-3000小时督导一般接受各门派的实践培训;不仅知道如何做咨询,而且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转接药物治疗。
4.目前很少辅导师单用一个门派;一般看来访者症状和需要,按症状和需要采用各门派最合适的技巧和方法;一般有精神科医师配合,很少独立从业。
5.中国咨询师仍然分门派、不转接。

四 专业辅导做些什么
1.咨询并不神秘,制造安全的治疗空间;建立治疗关系。那种像以前弗洛伊德躺在床上,脸朝上不看咨询师,然后咨询师也不回答你的问题,鼓励你面对一片空白,按你自己潜意识的联想来谈话的做法已经没有了。辅导师面对面地跟你来建立一个安全的治疗空间,叫你能够放心、勇敢地说出你的问题、难处、困惑、症状,做系统性的访问与讨论。
2.辅导师引导来访者说出问题、难处、困惑、症状;做系统性的访问讨论,从而知道你的症状、发病历史、治疗历史、家庭成长背景、家族历史等。
3.辅导师把来访者的问题陈述出来,我们叫Formulation;跟来访者讨论,然后修改。
4.辅导师照自己的专业训练背景制定治疗方法;制定疗程,约定治疗时间。
5.进行治疗:治疗6-12周以后也可能需要有一些跟进的治疗。现在一些基本的咨询都是按照6次一个疗程(每个月治疗一次)的方案来处理。

五 心理治疗目标
目前一般辅导专注以下项目:
1.了解自己的认知,改变负面认知。
2.了解情绪,了解影响情绪的因素,学习管理情绪。
3.了解自己成长经历,创伤历史,家庭互动背景,家族病史;学习接纳。
4.在某种程度上了解自己对治疗师的移情Transference;治疗师分析自己的反移情Counter transference。
5.纳入治疗中美好、被治疗师了解、被接纳的经历。

六 专业心理治疗方法
(一) 方法一
1.来访者在安全空间中能敞开自己。
2.鼓励你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讨论心中的焦虑、压力、迷惑以及从前不敢跟别人讨论的问题。
3.帮助你审查自己的思想,了解你的结论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有别的、另外的想法。比如你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是一个没有成就的很失败的人,觉得非常自卑。咨询师就是帮助你来了解审查你的这个结论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有别的另外的想法?就是说他帮助你来改变这个思想的框架,所以第一个是勇敢面对问题,第二个是帮助你改变思想的框架。
4.从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因素、目前压力:来了解自己现在的感受、心态。辅导师从你成长的经历,家庭环境的因素,目前的压力来了解你自己现在的感受跟心态,就是扩大你的视野。比如你说你是因为失恋,才会有现在这种的问题;或者说是因为你考试不合格,老师不给你通过考试,你才得的抑郁等。咨询师帮助你从你成长的经历、家庭环境、目前压力等来扩大你的视野,来从一个大一点的框架里面来了解你自己的问题。
5.了解情绪变化和成长经历:接受自己的感觉:但对感觉保持距离,可以客观观察自己的感觉,不受感觉控制自己。咨询师帮助你接受自己的感觉,不一定是改变你的感觉,但是能够使你对自己的感觉保持一个距离,就好像你焦虑跟抑郁,有时候要改变焦虑跟抑郁在辅导里面是比较困难的,药物当然可以改变这种的感觉,但是辅导一般不是帮助你改变,而是帮助你接受,但是接受是有一个距离的接受,不会让这个感觉来侵蚀你,来把你吞掉,这样可以让你客观地观察自己的感觉,不受感觉来控制你自己,有人称作静观,是我们东方哲理中的一种想法,当然有些人觉得静观与佛学搭上关系了,其实是不是就看你怎么样来理解。辅导是帮助你用一种所谓静观的态度来看自己的感觉。
6.用自己跟来访者的治疗关系,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跟其他人的关系,所谓移情穿梭。移情是动力治疗,目前的咨询留下来的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以前所谓的分析你的潜意识的这种的联想这种已经很少用了,现在还是用移情来帮助你,了解你跟其他人的关系,这是一般的作法。
7.一般并不用劝导劝诫;假如来访者是基督徒,咨询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问:你认为圣经对你这做法或想法有立场吗?这种叫讨论。我举个例子,如果你有厌食症,你说我不愿意吃,我一定要抵抗饥饿,要达到体重的超低。我可能会问你,你认为圣经对你这个做法跟想法有立场吗?这种是来讨论,而不是说:你这样做是得罪神、不荣耀神这样的话,我们不会这样讲的,我们跟你讨论,请你来思想,帮助你勇敢地面对问题,从而改变你思想架构,扩大你的视野,用静观来接受自己的感觉,了解移情与帮助你讨论是一般的手段与方法。
(二) 方法二
1.心理治疗最常用方法是帮助你来了解你的想法跟感觉。因此治疗师经常问来访者: “你在想什么?”;“你现在有什么感觉?”; “你可以说一下为什么你有这想法、感觉?” 这也是治疗师经常问来访者的一个问题。
治疗师也可能问“以前曾经也有这些想法、感觉?什么情况之下有?”
3.假如来访者问: “我该怎么做?”;辅导师不是提供答案,而是说:“你有什么选择?” 然后讨论每个选择的好处、坏处。如果这个来访者是来问答案的,我们喜欢(至少表面上好像很喜欢)知道应该怎么做,问辅导师说我该怎么做呢?辅导师一般不提供答案,而是说你有什么选择呢?然后讨论每个选择的好处跟坏处。
我举个简单例子,你说我应该跟男朋友分手吗?或者说我应该离婚吗?辅导师不会跟你说你应该离婚,或你应该跟他分手。而是问你说你有什么选择?你选择分手还是不分手?还是保持一个距离?还是暂时做一个朋友?还是我们先分手一段时期等几个选择,然后讨论每个选择的好处坏处,帮助你来自己做一个决定。
4.辅导几周以后辅导师应该问来访者: “你对这几次的辅导感觉如何?”;然后讨论为什么有这些感受。这样的互动来帮助你了解自己、了解辅导。
(三) 案例一
1.一个抑郁症来访者说自己这几天情绪不错,可是昨天晚上突然非常低落,那么辅导师问:“你那个时候在想什么?”他想知道你的思想,这个是第一个讨论的内容。
2.来访者说;“没想什么,莫名其妙的情绪就低落了,也可能忙了一天太累了”。“昨天我做了很的事情,所以可能太忙,累了之后情绪就低落”,你这样回答,辅导师就没有接受你这样的回答。
辅导师追问:“当时你在做什么?”
4.来访者说;我当时在写简历,准备申请工作。
5.辅导师说;“你在写简历的时候有在想什么吗?”你看还是问想什么。一问你那时候在想什么,你说没有想什么,他说你当时在做什么,他要知道你具体的行动和生活形态;然后问你在写简历的时候想什么?来访者回答说;在写简历的时候觉得自己好像一事无成,同班同学有些已经做公司总裁,有些已经当教授,有些是专业的管理者都非常有成就,自己现在一事无成,现在还在找新的工作。他开始就把思想跟情绪低落连上了,他本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情绪低落,被辅导师三个问题之后,就开始想起说在写简历的时候,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觉得同学们都很有成就,因此他就觉得自己很失败,这个情绪就低落下来了。
6.辅导师跟来访者讨论为什么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也喜欢跟别人比较。

下面讨论一般劝导跟专业辅导的一些区别
1.一般朋友的劝导注重安慰、化解、替你做解释、提供答案。假如上面的来访者告诉她的朋友:昨天晚上情绪突然低落,她朋友一般说:每个人情绪都可能有变化,没什么关系的;也可能说:你太累了,需要多休息。你情绪低落的理由是因为你跟别人比较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朋友能够安慰你,但是帮助你化解情绪低落就没有进一步空间了。
2.辅导师却把握机会问:你当时在想什么?你当时在做什么?要理解情绪改变的过程、理由。这个是专业辅导跟一般的扶持与讨论是不一样的。
3.了解自己一般从了解认知和过去经历来入手,认知治疗是从了解认知,动力咨询一般从过去经历来帮助你了解自己。

(四) 案例二
1.来访者是一个50多岁的教会女秘书,因为他跟新来的一个年轻的女性牧师相处很多矛盾,所以她来咨询,在咨询中提出很多理由,对新来的年轻人表示不满,觉得她很多做法不合适,态度不好,非常骄傲,非常自满,喜欢下命令,不听别人的理由等很多抱怨。
2.几次咨询以后,咨询师在建立了辅导关系之后问;这牧师跟你以前碰到的年轻人有相同或不相同的地方吗?这是从过去的经历中来帮助她了解自己对年轻牧师不满的原因。
3.来访者开始醒悟,这个女牧师跟自己的女儿性格很像,也跟她自己母亲的性格很像,这样的话就开始把过去在她人生中重要人物相处出现的问题联系上了。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入手,理解她自己矛盾的理由。
4.后来她也察觉其实女牧师跟自己年轻时候的风格个性做法很相像。这样的话她就对自己跟别人相处之间的矛盾开始有一个理解,从这样的角度来帮助她理解自己。

(五) 案例三
上次提到一个规定药物治疗不成功的个案,理由可能很多。
1.一个38岁性格外向的专业音乐演奏家,成长期因为父亲对母亲嫉妒、监控、暴力,心理受很大伤害;丈夫跟父亲一样有嫉妒、监控与暴力;母亲和自己的婚姻都很不愉快,我上次讲过这里就不再详细讨论了,这是她的背景。
三年前开始得抑郁症,表演焦虑、不能演奏。因为她每次上台表演时非常焦虑,不能上台。药物治疗之后症状消失,可是因此丈夫对她怀疑、控制、嫉妒增加,而且对她偶有暴力。因为她演奏很成功的时候,很多粉丝就上来向她祝贺,跟她握手、拍照,送她礼物,她的丈夫就非常嫉妒,觉得她不应该对这些仰慕她的男粉丝这么友善。她是一个基督徒,在教会里跟人讨论时,教会的人认为她需要更顺服丈夫,如果她丈夫不同意她演奏的话,她应该顺服丈夫的权柄停止演奏,这是教会给她的建议。
她去咨询,理由是因为她停药后又开始抑郁,不能上台表演。但却使丈夫对她的嫉妒、怀疑与控制减少了,婚姻的矛盾也减少了。她因此去找咨询师咨询讨论父亲、丈夫几乎相同的嫉妒、监控与暴力;病人开始理解为什么自己特别容易被控制欲强的男人吸引了。

(六) 辅导主要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
辅导有这样的好处,就是能够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想法,也从自己过去的经历里面了解自己,所以认知辅导主要从了解自己认知入手,动力辅导主要从过去的经历跟“移情”来入手,现在一般是合起来做,已经没有分门派了。
移情的了解:动力辅导从来访者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寻找以前相同的经验,也比较现在对辅导师的感觉;动力咨询师称这为了解自己的“移情”。
案例二动力辅导焦点放在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为什么对年轻牧师特别有意见;案例三来访者为什么容易爱上嫉妒与控制欲强的男人。辅导师没有劝导来访者需要顺服牧师、丈夫,顺服权柄。它不是从这个角度来劝导你的,所以这跟所谓的圣经辅导是不一样的理念和想法。

七 心理辅导的效果
上次我分享过药物治疗一般95%有效,而对抑郁症辅导的效果一般与是否能够跟辅导师配合,也跟你自己的症状诊断有关。你要与辅导师配合,否则再好的辅导师也不一定能够治疗你。
1.如果你得的是抑郁症、焦虑症,辅导对这种病人一般是有效的,我想最少80%是有效的。如果8周以后心理治疗没效的话,就需要药物治疗来配合了,这个是辅导师应该知道的事情。
2.如果你的诊断是强迫症、创伤后遗症,你去接受辅导的效果就不一定有效果。因为有中等难度,一般不好治疗,不好用心理治疗来治疗强迫症和创伤后遗症。辅导师需要很有经验,因为他需要有一些特殊的技巧,一般这种症状也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来配合。
3.对分裂症、双向症的难度就很大了,至少不能单用辅导来处理分裂症和双向症,需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辅导可能有辅助性的帮助。如果病人不肯接受药物治疗的时候,辅导可以帮助他了解诱因,了解为什么需要药物治疗,也帮助他接受这个症状。
4.对行为、个性、人生目标难处就很大了,所以最近美国枪杀的事件有些人盼望他们能够接受辅导,其实辅导对有伤害别人意愿的人的效果是非常低的,所以这些行为、个性、人生目标的问题难度是很大的。辅导、药物的效果也相当有限了,也就是说你不能用药物来治疗想要杀人这种行为,很可能也需要信仰的扶持、陪伴和专业的训练。这个我就不讨论了,有些酗酒,如果你说用辅导来治疗酗酒,我想这个效果是很低的,酗酒需要信仰的治疗,需要陪伴的治疗,需要专业训练的治疗,这些比咨询辅导治疗有效。
大家不要觉得辅导有无限度的效果。肯定有效果,但不一定针对所有病。抑郁症/焦虑症通常有效,可是如果8周心理辅导之后,抑郁症/焦虑症没有改善的话,就应该转介给药物治疗了;强迫症、创伤后遗症是中等难度的,一般需要药物配合;分裂症、双向症是很大难度的,应该以药物治疗为主,辅导为辅助。行为个性这种情况是精神科治疗范围以外的了,虽然今天很多人觉得这些人都应该转介给精神科,就是别人没有办法处理的都转介给精神科,精神科其实没有办法帮助这种行为个性有问题的人,他们需要信仰、陪伴和专业训练的治疗。

八 其他治疗手段
恐惧症的表现有:例如见到血液或动物非常恐惧;坐飞机、电梯非常恐惧,上高楼非常恐惧等。这种治疗不是用帮助了解自己这种辅助性的辅导,而是用行为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叫放松+想象,一种叫内爆Impulsion。这两种方法其实很有趣,它们是从相反理论的出发点来处理恐惧症状的,可是他们的效果竟然差不多,但因人而异,有些人比较接受放松+想象,有些人比较接受内爆。
A) 放松+想象
(1)先学习完全放松身体每一部分;
(2)辅导师引导你想象自己上高楼(或看到惧怕的动物),用想象来诱动你惧怕的对象。
(3)放松没有惧怕后,想象越上越高,一步一步克服焦虑紧张,即从上一层楼开始你就开始焦虑,然后放松,当你完全放松了,再上一层,你的恐惧焦虑又增加了,你再放松,在完全放松之后再上第三层……从这样的一步一步的想象+放松来克服自己的焦虑和紧张,一般做了6-8次之后,这样的恐惧症就可以消除。
(5)理论基础:对惧怕情况,用放松的反射来代替紧张的不适当的反射。
2)内爆
内爆是一个完全相反的理论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1)辅导师陪来访者逐步上楼梯。如果你是上高处的时候恐惧的这个来访者,辅导师就帮助你逐步上楼梯。如果你说坐飞机的时候恐惧,以前有些大的飞机公司,有实验师帮助惧怕乘坐飞机的顾客去上课,他带你进飞机,然后给你看一个电影,经历飞机上升的这种感觉,叫你经历内爆。
(2)来访者开始紧张的时候需要停下来,譬如他上到第二层的时候就很紧张,不能再上去了,他就要停下来最少45分钟,或等到来访者完全不紧张后10分钟再走下一步,再上一层楼。
(3)最后上到顶楼每次疗程可能要2-3个小时,因为需要这样的一个经历,而且可能几周以后还要再做1-2次,我们叫内爆来访者。
(4)关键在来访者紧张的时候不能放弃,说他紧张,那就说我不做了,我不做了直接下楼,这样他的恐惧症就永远不能胜过了。
(5)必须坚持到他的焦虑跟紧张能够停下来、放松下来了,然后再上一步这样的一个治疗,所以必须坚持等到紧张消失后最少10分钟。
(6)理论基础是紧张的反射在坚持下消失,这个是一般行为治疗的消失。
所以在治疗抑郁症的时候,有些治疗师要与你讨论让你抑郁的诱因,你要停留在这个情况之下来讨论诱因对你的影响,因为你的焦虑与抑郁的反射是你讨论时候的反射,在你坚持讨论之下,它会慢慢消失,这是大脑功能的一个自然反应。内爆的理论基础与逐步放松的理论基础是相反的,但是效果是一样的。
对创伤后遗症有一种眼球转动治疗法(EMDR)。EMDR(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是1988年由一个心理治疗师开创的。汶川地震之后,国际卫生组织(WHO)就把这种治疗引入中国广泛使用。英国女王的孙子Harry也有创伤后遗症,最近Prince Harry回英国在飞机上自己用EMDR来面对成长期创伤。
(1)治疗师引导来访者想象某个创伤图像重现;
(2)同时引导来访者眼睛跟着治疗师手上的笔头不断慢慢左右移动;
(3)也同时轮流以双手拍自己膝盖、大腿;
(4)坚持做90分钟;据说3次治疗成功率为80%;
(5)理论基础:在想象这个创伤图像的时候,同时用左右眼球转动和左右手拍膝盖这种的左右动作来打断大脑创伤记忆网络;也可能对强迫症有效。创伤记忆就是网络不停的活动,所以引起你有创伤的回忆。所以我刚才说强迫症有中等难度,需要有专业的训练,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可能需要EMDR的做法,这种治疗在汶川地震后引入中国广泛使用。

九 小结抑郁症:
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1.抑郁症是大脑功能紊乱造成疾病;
2.抑郁症的大脑功能紊乱来自基因与环境的互动;
3.得抑郁症需要按程序来处理:抑郁症不一定需要专业治疗;可是抑郁症的专业治疗安全、有效;不是心理暗示和心理作用的结果,它有自己特殊的功效。
4.治疗以药物针对基因紊乱造成的症状,以辅导针对诱动基因紊乱的环境诱因;就这样的一个理论基础而言,建议用药物+辅导。
5.教会里5%-10%有抑郁症需要扶持处理;盼望大家以后可以换角度,换思想模式,从这三件事来看抑郁症。

十 教会如何扶持抑郁焦虑的人
(一) 教会提供扶持需要制造四个条件
1.制造一个安全的空间(黄维仁博士:emotional oasis);
2.鼓励没有惧怕的分享;在安全空间里鼓励大家有一种没有惧怕的分享,把心里的难处和惧怕说出来。
3.对分享有专心的聆听和接纳:不是教导。旁边的人专心聆听和接纳别人的分享,而不是教导、建议,就是希望大家千万别在听到别人的诉说之后给建议:比如,为什么你不能这样做呢?为什么你不能看开一点?为什么你不能靠信心呢?为什么你不能多想神的慈爱呢?
这些建议一般是没效的,而且有反效果,你需要的仅仅是聆听、听懂、听明白,知道这个人是从哪个角度说出他的感受、诱因在哪里等等,然后接纳。接纳就是认同,就是你能够从他的角度出发来思想问题而不是简单批评,也不是你要同意他的想法,你可能不同意他,你可能觉得他根本就不需要焦虑和抑郁,可是你接纳他,就是你从他的角度来听明白的时候,你觉得可以接受,从这个角度来想,是你同意他。
4.聆听接纳后作适当的回应。聆听之后,能够做适合的回应,稍后我讲一讲适合的回应是什么的意思,做不合适的回应可能造成二度的伤害。

(二) 教会提供扶持需要制造四个条件
一位35岁的母亲,热心爱主、积极服事;丈夫是成功科学家、教会长老;两个孩子都很优秀;抑郁症家族历史:姐姐自杀;六个月以来失去热情、兴趣、动力,不断流泪,内心沉重挥之不去,跟姐妹们、家人分享;姐妹们说:“你没有理由抑郁,我们的难处比你大太多” 、“多点交托,依靠主”、“不要想太多”、“你看开一点吧,别太认真”。
周二晚上带福音查经很有能力,弟兄姐妹们看不出她有任何抑郁的征兆,以为她的抑郁情绪已经过去了;周四早上请丈夫下班接小孩,说自己要晚一点才能回家;丈夫接小孩回家:小孩发现她已经在房间上吊;十多年后孩子还有严重创伤后遗症。
我盼望大家知道对一个人的分享,我们最好的不要给建议和比较,聆听与接纳是我们需要做的,理由如下。
1)为什么需要安全的空间
1.安全等于没有惧怕;
2.惧怕:被批评、被责备、被标签;分享后事情被传开;所以一般人都把问题压在、埋在心里;
3.有惧怕就不承认自己有问题,不分享;
4.可是不等于问题就不存在;问题埋在心里,更加抑郁焦虑;
5.教会要鼓励彼此扶持:首先需要制造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大家敞开分享。
2)教会如何制造一个安全空间
1.教会需要真理的教导,适当的时候也需要责备;可是与此同时,教会也需要制造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大家可以坦诚分享;
《传道书》3:3-7: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
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
哀恸有时,跳舞有时;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
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
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2.一般做法是建立扶持小组,在小组中制造安全的空间,让组员坦诚分享并得到扶持;
3.可是很多时候扶持小组变成教导小组:组员分享得到是教导、建议;这样的回应叫组员无法分享;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盼望大家首先要制造的是一个安全的空间。
3)扶持需要没有惧怕的分享
1.扶持必须从彼此分享开始,而分享是需要学习的。因为分享需要说出内心负面的感觉,就是把负面的情绪换成话语,没有人能看得到你的感情感觉,顶多看到你脸上的愁容和焦虑。可是不能很准确地知道你的情绪、想法和感觉,所以感觉和情绪是需要你把它变成话语说出来的。
这个过程需要学习,你可以说我觉得很悲观,我觉得很没有盼望,我觉得很低沉,我觉得没有喜乐,我觉得以前喜欢做的事情,现在都提不起兴趣来了,以前叫我很热情,很激动开心的事情,现在一点感觉都没有,你可以这样讲,把情绪变成话语说出来,当然是爱里没有惧怕这种的分享。
2.有分享的习惯,才能把重担说出来。《约翰一书》4:18: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惩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我用这段经文来支持我的这个论点。
分享需要说出内心的负面感觉情绪,把负面感觉情绪变成话语说出来,这对有些人很不容易,需要学习;
4.华人社会、家庭一般不鼓励分享自己内心的负面感觉、情绪;
5.一般男人比较难分享,用发脾气来表达。
4)分享负面情绪的困难
1.教会一般认为分享负面情绪不属灵,基督徒应该“对付”“隐瞒”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不荣耀神,说出来会绊倒人。不一定都是这样了,但是我想绝大部分的华人教会是这样的一个态度来面对负面情绪,不鼓励你把负面情绪变成话语说出来。
2.加上华人文化不鼓励分享负面情绪。
3.也认为接纳负面情绪就等于鼓励、纵容不属灵心态;所以一般对分享负面情绪的回应是教导、建议或责备。
4.可是在分享小组中提出教导或建议效果很低,也可能造成反效果和二度伤害。
5)分享需要聆听、接纳
1.扶持的第三个条件就是聆听与接纳:旁边的人需要聆听、接纳别人说出来的负面情绪。
2.聆听才可能了解,了解才能接纳。
3.接纳不是同意,接纳是了解,是听懂、是听明白别人所分享出来的话语,然后不下判断(可以有判断,但不说)。
4.所以,分享小组需要鼓励分享,聆听,接纳;才可以对抑郁焦虑的人提供实际扶持。
聆听的方法;听懂别人的话需要学习,因为每个人说话表达的方法不一样,聆听的三个方法如下:
1.给别人时间说清楚;不要打断。
2.不要自己代替对方说话,下结论;例如在参加小组讨论的时候,一个人讲话之后,很快就有人插进来说:我想你的意思是……这样你就不能聆听了,你就代替他讲话,你不是聆听,是你自己做结论。
你听不懂的话可以提问要求澄清或解释,你可以这样问:“请问你的意思是…?”但是你不要代替他下结论说我想你的意思是你千万不要这样做。
所以我盼望大家能够聆听,聆听很重要。学习接纳不是同意,接纳是了解、是听懂,是听明白别人所分享出来的话语,然后不需要判断。
你可以有判断,但是不要说出来,判断是要隐瞒的,负面情绪不应该隐瞒,应该在安全的空间之下用话语把它说出来,判断我想就应该隐瞒了,我觉得判断说出来一般有反面的效果,不是你不能有判断,你的判断可能是很合理的。
但是我盼望你不要说出来,你听了之后你就接受,你就从他的角度来理解,所以分享小组需要鼓励、分享、聆听、接纳,才能对抑郁焦虑的人提供实际的扶持。
6)扶持的两个例子
学习分享与聆听接纳的两个例子:
A. 耶稣在客西马尼的分享
(1)耶稣也需要分享
《马太福音》26:37-38:
「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
《路加福音》22:44:
「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马太福音》26:40:
「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睡着了,就对彼得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
为什么耶稣要向门徒分享他心里极度的忧伤?也让圣经记载他祷告中的挣扎?为什么耶稣三次请求门徒与他一同警醒?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我想我们都很熟悉了。
耶稣带了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一起去,心里忧愁难过,所以他有负面情绪了,就把情绪变成话语说出来,对他们说:“我的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警醒”。耶稣分享他心里的负面情绪,不但分享也对他们有一个要求。然后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耶稣的力量,耶稣非常痛苦焦虑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为什么圣经要描述耶稣的焦虑痛苦的情况,而不把它隐瞒起来?你有想过这个事情吗?为什么耶稣要刻意允许无力?路加福音把他当时的痛苦情况详细地描述出来:耶稣回到门徒那里看见他们睡着了,就对彼得说“西门,你睡觉吗?不能警醒片时吗?”他说你们连一个小时也不能同我警醒吗?你看耶稣不是说他们很难过,我就不再打扰他们,没有这样的想法。
(2)为什么圣经记载耶稣祷告的挣扎?
《路加福音》22:44:
「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耶稣既然知道父神不能接受他的请求:为什么三次做同样的祈求?
《马太福音》26:39:
「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马可福音》14:36:
「他说:“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
为什么圣经让门徒把这祷告记载下来?
为什么耶稣要向门徒分享他心里极度的忧伤,也让圣经记载他祷告中的挣扎。为什么耶稣三次请求门徒同他一同警醒?你们连一个小时也不能同我警醒吗?你有想过吗?耶稣这样的表现好像不是我们教会鼓励的,耶稣非常痛苦焦虑,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耶稣既然知道父神不允许,为什么还说如果可能求你使这个杯离开我,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个杯挪去,为什么圣经让门徒把这样的祷告记载下来,你想过这个事情吗?
(3) 为什么记载耶稣在客西马尼对三个门徒分享?
耶稣对三个亲近的门徒,清楚分享他心里的忧伤:
《马太福音》26:38:
「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
然后对三个门徒提出一个请求:
《马太福音》26:38:
「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
也因为门徒没有合适的回应表示惊讶于责备
《马太福音》26:40:
「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睡着了,就对彼得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
的确耶稣只对3个亲近的门徒清楚分享他心里的忧伤,他没有跟11个门徒都分享,但是他只对3个门徒分享,他不一定对每一个人都讲,他只对亲近的人讲;我心里非常忧伤,几乎要死,你们留在这里与我一同警醒。耶稣对门徒没有合适的回应表示惊讶与责备:你们三人不能同我警醒一小时吗?
(4)理由:耶稣留下榜样
耶稣不是得了抑郁症,耶稣以榜样说明:每个人的心里可能都有难处,压力,焦虑,忧伤,痛苦,挣扎;我希望大家知道这是耶稣要用榜样来说明人可以有难处、压力、焦虑、忧伤、痛苦、挣扎。
耶稣也以榜样说明:可以把负面情绪说出来;可以要求了解,陪伴;
尽管门徒没有回应,耶稣还是留下榜样:要我们面对自己,分享,聆听,彼此扶持;
我们要学习:耶稣没有惧怕的面对、承认负面情绪;分享祷告中的挣扎;也思考如何对别人的分享做出合适的回应,提供扶持。
我经常听到一些教会里的督导或辅导对他手下管理的学生说:你不能把你内心的负面情绪跟任何人说,你要正面一点说,不然的话你就不能鼓励弟兄姐妹们了。我认为有些时候可能可以这样做,但是不是每个时候都可以这样做,耶稣的榜样说明可以把负面的情绪说出来,被要求你有了解跟陪伴。
(5)注意在客西马尼园耶稣没有做的事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没有以高声赞美、高呼《哈利路亚》来克服心中的负面情绪;
耶稣没有刻意强调平安喜乐来解决内心负面情绪;
耶稣没有把负面情绪埋在心里,脸上带着笑容,勇敢往十字架直走;
耶稣没有说:我不应该把重担放在三个门徒的身上,他们不能承担;
耶稣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比较《马太福音》11:25:
「那时,耶稣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
不是每一个失望忧伤的时候都像他在客西马尼园里这样做的例子。耶稣差了70个门徒出去宣教,迦百农不接纳他们,门徒失败之后回来,耶稣说主我感谢你。他是用感谢赞美的心态来回应这个失望;但在客西马尼园他却是用另外一个态度。我只是提醒你:不是在每种情况下都用高呼与赞美来回应心里的难处。
我又提醒你:传道书里说有些时候要做一件事情,有些时候可以做另外一种事情。我现在强调的是教会里忧伤、难受、抑郁焦虑的人,应该给他们有安全的空间,分享他们心里负面的情绪,让你以聆听和接纳来回应,不是鼓励他们埋下、压下心里的痛苦。不是每一次都用高声赞美来面对自己的难处,我相信教会里抑郁焦虑的人不能用这样的态度来处理。
B. 约伯朋友对约伯没有聆听接纳:反面教育的例子
1) 约伯朋友们的话很多很有道理
约伯的朋友安慰他的话大部分非常合情合理, 就好像《箴言》里面的话。也就是说这些话在箴言里常常能够找到,这个是不可反驳的事实。
《约伯记》5:9-19:
「他行大事不可测度,行奇事不可胜数。降雨在地上,赐水于田里。将卑微的安置在高处,将哀痛的举到稳妥之地。……… “ 神所惩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你不可轻看全能者的管教。因为他打破,又缠裹;他击伤,用手医治。」
《约伯记》11:13-17:
「“你若将心安正,又向主举手。你手里若有罪孽,就当远远地除掉,也不容非义住在你帐棚之中。那时,你必仰起脸来,毫无斑点;你也必坚固,无所惧怕。你必忘记你的苦楚,就是想起也如流过去的水一样。你在世的日子要比正午更明,虽有黑暗,仍像早晨。」
约伯朋友的话都是真理的话,但是却不能帮助他。你要处理和扶持教会里面抑郁焦虑的人,是你希望你自己对?还是希望你能够帮助他?这个是你要考虑清楚的事情。如果你说我要做对的事情,你可以照约伯朋友的话来提醒、教导、建议他,可是我告诉你这样的提醒、教导和建议对抑郁焦虑的人是没有效果的,是会造成二度伤害的。如果你认为无论他是不是得到我的帮助,我站在神的一边,能够用真理的话说出来就是我的责任。如果你这样的话,我觉得你不合适做扶持的人,你可以做教导的工作,但是你不应该做扶持的工作。
2) 约伯的痛苦约伯朋友的劝导很有理,却不能帮助他。约伯重复向他的朋友说:他需要有人给他一个安全的空间, 聆听他的诉求;聆听就是安慰;他不需要教导和劝勉。《约伯记》6:14:「“那将要灰心,离弃全能者、不敬畏 神的人,他的朋友当以慈爱待他。」《约伯记》12:3:「但我也有聪明,与你们一样,并非不及你们。你们所说的,谁不知道呢?」《约伯记》13:1-6:「“这一切我眼都见过,我耳都听过,而且明白。你们所知道的,我也知道,并非不及你们。我真要对全能者说话,我愿与 神理论。你们是编造谎言的,都是无用的医生。惟愿你们全然不作声,这就算为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听我的辩论,留心听我口中的分诉。」《约伯记》16:2:「“这样的话我听了许多。你们安慰人,反叫人愁烦。」《约伯记》16:4:「我也能说你们那样的话,你们若处在我的境遇,我也会联络言语攻击你们,又能向你们摇头。」《约伯记》19:21-22:「我朋友啊,可怜我,可怜我!因为 神的手攻击我。你们为什么仿佛 神逼迫我,吃我的肉还以为不足呢?」《约伯记》21:2:「“你们要细听我的言语,就算是你们安慰我。」这就是约伯对神的信念发生了偏差。圣经辅导中所谓抑郁症是人对神的信念偏差,约伯明显是偏差了。神怎么会用手来攻击他,神为什么会吃他的肉还不满足?这是他对神的心态不了解偏差了。但你要知道这是哀伤的人心里的抱怨、愤怒和不理解,如果你不能聆听与接纳,听懂他的出发点,然后接纳,你就不合适做扶持者。如果你做扶持有要纠正他不对思想的想法,会造成二度的伤害。你要细心听他的语言,这就算是你的安慰了,聆听就是安慰,聆听就是了解,聆听不是教导,聆听不是提醒。
3) 伤心的人需要安全的空间、聆听、接纳
约伯朋友的劝导很有真理,却不能帮助他,为什么我这样讲?因为约伯重复对他的朋友说,他需要有人给他一个安全的空间,聆听他的诉求,聆听就是安慰,他不需要教导和劝勉。
因此,伤心的人需要安全的空间,可以把心里的痛苦没有惧怕的分享出来,也需要旁边的人聆听:聆听比教导重要,聆听就是安慰;伤心的人需要接纳;不一定需要劝导;安全空间,分享,聆听,接纳:是教会扶持抑郁症病人的方法。
4) 教导、劝导、建议、提醒——可能造成二度伤害
在扶持时教导或提供建议,很可能造成反弹、反效果、对立和矛盾,甚至二度伤害,这样的想法是不合适做扶持的;约伯对他朋友的教导,有很负面的反应:
《约伯记》19:22:「你们为什么仿佛 神逼迫我,吃我的肉还以为不足呢?」
《约伯记》16:2:「“这样的话我听了许多。你们安慰人,反叫人愁烦。
《约伯记》13:4:「你们是编造谎言的,都是无用的医生。」
他对他的朋友真理的教导反感:你们为什么仿佛神逼迫我?我已经很可怜了,你们为什么不是站在我的一边来帮助我,你们为什么还站在神的一边来对付我?这是他的心态偏差,这个需要通过悔改来纠正心态。
(三)应用我们怎样做扶持?1)小组推动彼此分享与扶持1.每人用3分钟分享过去一周的事情;可以在查经时候用一个小时来分享,每一组6-7个人,每个人用3分钟时间分享过去一周里面发生的事情,不要用太长的时间。2.分享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没有事情分享可以不讲,让第二个人讲。3.最近一周的事情,不是遥远的事情;4.分享自己的感受,不是借机会控诉别人;比如你不是借机说你丈夫这样那样的不是,而是说他不理解你,你觉得很孤单,或者说你感觉没有人理解,你非常难过。5.组员在分享的时候,其他组员聆听;6.分享后:不讨论,不教导,不给意见;
7.结束前每个人为旁边的人祷告。是为他刚才分享的事情祷告,比如他这个礼拜要见老板,因为老板可能要解雇他,这种情况就只要祷告求主来怜悯帮助他有智慧,知道怎样来面对老板、怎样来接受这个事情、怎样在主里得到安慰就是了。
你不要给他意见说为什么你不投诉给人事部的人?为什么你不拿出证据来?你不要给这种建议。假如你有负担,你觉得你这样做了好像不够,比如说你有负担、有感动、有技巧,可以在小组分享以后问抑郁的人说是否愿意跟你单独谈话,但是不要勉强,你可以在报告结束之后去跟他说:你刚才分享的事情,请问下个礼拜我可以找个时间来跟你单独谈一个小时,以便更多地了解你的情况吗?如果他说可以你就约个时间,如果他觉得有勉强有为难,你就不要勉强,说没关系,我继续为你祷告就可以了。
8.要保密:不对小组以外的人讨论小组里面分享的事情;互相提醒需要保密。
以上建议非常简单,其实就是六七个人每人用3分钟分享过去一周的事情,分享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别人的事情,最近的事情而不是遥远的事情,不是你的得救见证而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借机会控诉别人。
2)单独与抑郁的人讨论
1.假如你有负担,有感动,有技巧,可在小组分享后,问抑郁焦虑的人:是否愿意跟你单独谈话;不要勉强;
2.找一个适合的地方,一个适合的时间;
3.第一次单独谈话后,假如彼此觉得适合,可以再跟进;
你要提供扶持,你可以跟他先说好、说清楚: 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 为期大概六周;我陪伴你走第二阶段;
5.每次时间太长:有可能造成依赖,自己烧尽,对方烧尽……;一周超过一次一般是不合适的,两周一次时间就相隔太多了,一个月一次就等于没用了,每周一次,每次45-50分钟都是这样做法的。
6.六周后应该考虑走第三阶段;走6次以后,他觉得还继续有需要的,应该建议他走第三阶段,要不就药物治疗,要不就专业治疗,如果你提供长期的扶持,你可能受不了,他也可能依赖你,也可能做不来。
7.最好有督导帮助你。可以建立一个督导小组。
3)单独与灰心者讨论问题
单独谈话的时候谈什么了?建议讨论下面的7个问题,每次讨论一个问题,不要超过45分钟。
1.最近情况如何? 用提问的方式不是用建议教导的方式。
2.情绪低落已经造成什么困难和问题?
3.你认为情绪低落的原因在哪里?
4.这情况发展下去会怎样? 发展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
5.你需要什么帮助?我们如何帮助你? 教会可以怎样帮助你?
6.你认为这是一种病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如果是,又应该怎样处理?
7.有消极活不下去的感觉和想法吗?
这是7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每次讨论好一个之后再讨论另一个,你做回应祷告结束,然后下一次再来。
4)假如有人来问你应该怎样做回应
在个人讨论的时候,如果他来问你: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做?一般不适合说出你的意见, 因为:
1.很多背景因素你不了解,你的意见不一定是适合的,一般都是不适合的,可以这样讲;
2.他听了你的建议会说:可是何牧师却不是这样说;
3.当他听了之后,如果接受了,他会再去问别人,然后说:徐医生不是这样说的,他叫我应该这样做。这个难题就交给另外一个人了。
所以你要给建议会出很多问题的。除非是家暴,家暴应该建议他们分开一下,你说我问他能不能分开一下,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先分开几天,两周也可以。这样的话双方冷静一下,再讲下一步怎么做,我认为这个是可以建议的。
你可以这样回答:你可能已经想过了,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
假如他说:我就是不知道,才问你的。他一般会这样讲,因为抑郁症的人有这种无助的情况,一般他会这样回答你,我不知道才问你。
你可以说:你认为有哪几个可能呢? 你因为有几个选择,你就不要直接给意见,比如他问我应该离婚吗?你说你可能已经想过了,你觉得这样做应该吗?他说我就是不知道才问你,你就说你认为除了离婚以外还有几个选择?每一个选择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你就可以跟着讨论下去,这是我的建议。
5)聆听讨论后:回应结束
讨论后,可以用以下的3个回应来做结束:
1.建议跟进:“我可以用六周陪伴你走过这低谷吗?”
2.不要说“万事互相效力”,可以建议一起寻求这情绪低谷的意义。可以说我们一起来找到你这个情绪低落的意义在哪里,求主来帮助我们,你这样讲就可以了。
你也可以考虑简单解释:“你的内疚,后悔,灰心,信心软弱是情绪抑郁低落的后果,不是造成抑郁低落的原因”。
例如一个传道人抑郁了,他跟我讲他的诱因是因为他的儿子要回去读研究院,他就把他的银行存款拿出来给他,没想到给了儿子存款之后,他的房屋贷款又增加了,他就感到付贷款有些困难,于是他就非常的抑郁。讲完之后他就开始说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缺乏信心,连站起来讲道都觉得很大的困难,觉得我怎么能够劝勉别人,我自己都不能劝免我自己。我跟他讲说,其实你现在这种对神没有信心,觉得没有办法走过经济上的危机,这个是抑郁症的后果,不是造成你得抑郁症的原因。
他听了之后说我怎么没有想过,确实是这样,他说我做一个传道人已经30年了,以前经济艰难的时候不知有多少次,每一次神都把我带出来,每一次我都没有现在这样的低落,为什么现在会这样低落而以前没有呢?我现在才知道这是抑郁症的后果,而不是造成抑郁症的原因,他这样理解之后抑郁症就好了一半。
用读经唱诗结束“我们可以读诗篇,唱诗,一起祷告?” 然后你跟他读经唱诗,唱一首诗歌,读一篇诗篇,然后做一个祷告就可以结束了。
(四)结论:教会需要处理抑郁症患者
1.按程序:提供扶持。我认为扶持是程序的第二步,所以教会需要来面对和处理教会里的抑郁症的人,不能不理,不能装作没有看见,教会应该按程序来处理,提供扶持。
2.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转接,开始专业治疗。如果你已经做了6次的扶持,他还是抑郁的话,就应该转接。你应该接受说抑郁症的专业治疗是安全与有效的,证据是很强的。
3.盼望和鼓励更多基督徒投身精神健康专业,提供有效的服务。
也盼望有人愿意站起来做见证,打破这个病患。

更多讲道查经材料
播客存档
播客订阅方法

August 28th, 2022

Posted In:

【精神科四十年来对抑郁症了解的三个突破】“抑郁症”系列第一讲| 徐理强教授
【抑郁症的成因是基因与环境的互动】“抑郁症”系列第二讲| 徐理强教授
【抑郁症的治疗相当安全有效】 “抑郁症”系列第三讲| 徐理强教授
【抑郁症的咨询与扶持】“抑郁症”系列第四讲| 徐理强教授
【几个常见的精神疾病】“抑郁症”系列第五讲| 徐理强教授
【精神病是鬼附吗】“抑郁症”系列第六讲| 徐理强教授

更多徐理强医师讲精神健康视频

更多讲道查经材料
播客存档
播客订阅方法

时间:2022年6月11日主题:关于“抑郁症”系列信息第三讲——抑郁症的专业治疗相当安全有效讲员:徐理强主持:康勇
技术:约书  刘江统筹:Moxi  任婉彤海报:朵多爸编辑:郭青霞
摘要:抑郁症的治疗我们需要按照三个阶段的程序来处理,同时,通过教会的辅导与咨询,选用合适的办法,来扶持那些陷在抑郁症中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我们的信心,使我们的灵命复兴。除了祷告与灵命的建造,必要时我们还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徐理强医师通过讲解FDA的8个程序步骤,使我们明白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很重要的,而不是固守于传统观念。最后希望大家可以从全新的角度、思想模式来看待抑郁症。
 
 
 
/ 文稿整理 /
 
 
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以弗所书 4:15-16 
 
抑郁症是按照程序来处理的
 
我们要知道抑郁症处理的方法应该遵守一定的程序。第一,要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病;第二,要知道这种病是基于环境造成的;第三,抑郁症的治疗是可以按程序来处理的,不是说所有的抑郁症都需要专业的治疗,绝大部分的抑郁症并不需要专业的治疗。
 
使用这个程序首先靠自己的操练;其次,如果你在自己操练的里面走不出来,可以靠别人的扶持,这是我下次要讲的;最后是靠专业的治疗。
 
今天讲专业治疗——药物的治疗,下次讲咨询与扶持。程序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祷告依靠神,不是说你自己做的就不需要神。神给我们力量、智慧及大自然的启示,让我们知道如何按照祂在大自然中的启示机制来启示,特别是在处理抑郁症的机制手段上面,非常需要神自己在大自然里给我们的启示,所以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依靠神。
 
可是每一个阶段具体的应用方法是不一样的,我自己的经验是70%的抑郁症患者走过前两个阶段——操练与扶持之后,应该在6个月后就可以走出来,不一定需要专业的治疗。可是大概30%至40%的人,6个月还是走不出来,这些人就应该进入第三个阶段——专业治疗了。
 
专业治疗基本分成两种方式:第一是药物,第二是咨询。药物是针对基因紊乱、大脑功能紊乱的症状来消除。咨询是帮助你来应对环境的诱因,针对基因与环境互动两种不同成因,加起来能够有效帮助这个人走出抑郁症。
今天我讲的是药物治疗安全,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根据的,不是无缘无故就建议你用一种药物(下面会解释用什么药,以及为什么这个药的有效性、安全性是有保证的)。其实治疗和圣经的原则是不矛盾的,我希望大家不要为这个事情来纠结。我上次讲圣经与科学的时候,已经基本把这个原则说出来了。好多抑郁症需要处理,若不处理带给自己以及身边人很大的痛苦,也恐怕有自杀的风险。抑郁症能够坦然地照着神在圣经中的原则和大自然启示的机制来处理。  治疗程序中的三个阶段 假如得了抑郁症,我会依靠神按照以下的程序来处理,每阶段进行4-8周,如果8周后走不出来就进入下一个阶段。这就是按程序来处理。
 
第一个阶段是靠自己的操练、祷告、默想和分析,用4-8周来做以下四点。
 
第一,每天锻炼1-2小时,如散步、跑步、游泳、打球等等。
 
第二,早起早睡,吃清淡的健康的食物。
 
很多抑郁症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晚上不肯睡觉玩手机,白天从早上6点睡到下午6点。这样没办法可以胜过抑郁,为什么?因为有些人的想法是抑郁症的早醒,就是凌晨3:00醒过来就不能再睡了,代表抑郁症是内在时钟的规律紊乱,所以如果你不跟着原则,盼望能够纠正人头脑里内在时钟对抗抑郁症。假如你跟它相反,没有办法可以解决。这是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
 
第三,灵修读诗篇。特别是用诗篇来向神祷告,以神的爱来接纳自己,面对羞耻与自责,向神坦然地倾诉。
 
第四,默想分析,尝试来了解环境的诱因、自己的个性、成长的经历、家庭关系的互动以及你自己认知的形态。有些人常会有这个疑问:我怎么知道我自己的分析是对还是错。我希望大家知道,你对的机会比你分析自己错的机会大很多,无论你分析的结果是什么,你如果按照你自己的分析了解,能够来处理抑郁的诱因,还是你自己的成长经历的这种伤害,肯定是对你有效的。所以你不需要太纠结自己的分析是对还是错的。
 
这个阶段过了4-8周如果走不出来的话,应该看看能不能靠旁边人的扶持。有时候不容易找到了解你的人,若能找到是最好。找不到就可能要跳到第三步——专业的治疗。
 
如果能找一个知心的朋友来分享你自己分析的结果,可以跟他来讨论一下,然后一起来祷告,这是我的建议。靠别人、靠旁边的人来扶持你。一般家人做扶持,因为有矛盾、冲突,所以一般家人扶持比较困难。
 
找一个教会里知心的朋友、了解你也对这方面有负担的人来与你分析、讨论与祷告是我想到的最好办法。
 
靠教会的小组,如果你教会里有扶持小组也可能有帮助。假如8周以后走不出来,就接受神用大自然启示、建立心理学、精神科学来处理。找专业的服务,还是药物的治疗,这是第三步我的建议。
 
第三步的专业治疗,一般分辅导和咨询。一般咨询是每周一次,每次做45分钟。如果6-8周的辅导还走不出来的话,美国精神医学会建议不要再等,直接用药物治疗。如果你说找不到辅导,要马上用药物治疗,当然也可以。
 
扶持的四个条件
 如果你想要教会来扶持抑郁症患者,需要创造四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有一个安全的空间,黄维文博士叫Emotional Oasis,这个翻译就是一个安全的空间。为什么要安全空间?在安全空间里,患者能够把他自己心里的压力、矛盾和不安倾诉出来。
 
第二个条件,鼓励没有惧怕的分享,在这个空间里,能够做没有惧怕的分享。
 
第三个条件,对分享有专心的聆听与接纳。不是教导、不是提供建议。小组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听到别人的分享之后,大家就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意见,这种是有反效果、是没意义的,千万别做。不要以为你在小组分享的里面能够帮助别人,你的帮助不是从你的建议与教导里来的。你跟他讲万事互相效力,这可能是隐而未现的罪,这种肯定是伤害。你要做的是什么?就是聆听啊,你听了之后你明白了。聆听就是接纳的意思,就是你认同他的想法,认同的意思不是同意,认同就是说你可以这样想,你给他空间来有这个想法和分析,不是你同意他。
 
第四个条件,做一个合适的回应,如果你想扶持别人,一般需要先接受专业训练。为什么我说对于分享最重要的是能专心聆听与接纳,因为不合适的回应会造成二度伤害,可能也会造成悲剧。
 
举个例子,十几年前我到一个地方去做讲座。一位很爱主、很热心的35岁母亲,在教会里有很多服侍;带福音、查经有很大的恩赐。她丈夫是一位成功的科学家,是教会里的长老,他们有两个孩子非常优秀。家族基因的历史背景:姐姐因为抑郁症自杀。
 
近6个月以来她失去了以前的热情、兴趣和动力,不断的流泪。内心沉重,每天都很压抑,跟姐妹以及她的家人来分享。大家的回应是“你没有理由抑郁,我们的难处比你更大”;“你的丈夫这么成功,我们的丈夫在读博士,同时还在餐馆打工,有很多挣扎,你有什么理由可以抑郁?”;“你家两个孩子都非常优秀,我们的难处比你大多了,我们都没有抑郁,你为什么会这样抑郁?”
 
还有一些声音是“多点交托依靠主”、“不要想太多,看开一点吧”。她每次分享的时候,都得到这样的回应,后来她就不再做分享了。直到出问题的那个星期的周二晚上,她带福音查经,大家说她“很有能力没有抑郁”、“她信仰很好,没有信主的人都很受感动”。没人觉得她有抑郁。周三没什么事,周四早上他请丈夫下班去接小孩,说自己要晚一点才能回家。丈夫并没有觉得她有什么异常,就很乐意地说“好,我下班之后就去把两个孩子从学校接回来。”没想到,回家的时候孩子先进门,进门后发现她已经在房间上吊了。
 
这两个孩子现在都已经二十多岁,还有严重的创伤后遗症。他们看到母亲上吊的这个情景无法放下,多次治疗一直没有办法可以解决。
 
我盼望大家对别人的分享是用聆听与接纳,不要给他意见,“没有理由抑郁,我们的情况比你更差,交托依靠主不要想太多。”这些话说了是没意义的。应该说什么呢,下次我们再来讨论。
 
 
不能按照程序,需要马上治疗的情况我刚才说一般的抑郁症可以照程序处理,可是有三种情况不能照程序处理,而应该立刻接受治疗。 第一种情况:抑郁症严重影响你的睡眠、体重、工作和自理的能力,不能上班,已经在床上躺着不能起床,这是需要立刻治疗的。
 
第二种情况:有自杀的意念,伤害自己、割腕,情绪行为失控,大喊大叫、打人、幻听、幻觉、惊恐症状。除了抑郁症之外,有其他综合的症状应该马上治疗。
 
第三种情况:已经持续了6个月,单靠自己的锻炼与分享,还走不出来,若不肯接受专业治疗,后果是不好的。假如走完了前两步仍然抑郁,就应该找专业治疗。拒绝专业治疗的理由虽然很多,但是假如走完了第一步和第二步仍然抑郁,不找专业治疗,很可能造成长期的抑郁。
 
为什么我这样讲?因为已经有一个由两个牧师做过的全人治疗的研究反映了这个问题。第一位牧师叫刘富理,海外待过的人可能知道,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一位资深牧师。他的博士学位是从Fuller神学院得到的。这个研究是用全人治疗法来医治98个病人,其中25个有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其他73个人是身体疾病——哮喘、肺气肿、其他的癌症病人。其中有25个人是抑郁加焦虑的,他的全人疗法基本上是要让你向神来祷告和认罪,特别是要在神的面前愿意饶恕得罪过你的人。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灵都有很多的伤害,如果能够饶恕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他的全人治疗第一步是让你祷告,其中特别是向神认罪,最后是饶恕得罪过你的人。第二步,刘牧师亲自为你按手祷告,治疗基本上就是这样,有时候做一次,有时候做几次这样的全人治疗。治疗之后,他认为这98个病人都很得益处,所以他就把全人治疗写成论文,由此拿到了博士学位。
 
 
专业治疗 治疗是针对基因与环境的互动。因为抑郁症是基因与环境精神病,是基于环境互动引起的,所以治疗应该针对基因紊乱与环境的压力,针对大脑功能紊乱与个人环境的诱因,治疗方法一般用药物与咨询共同作用来消除这个基因变异,造成大脑功能紊乱带来的症状。比如失眠没有胃口,以泪洗面这种情绪上的压抑,药物治疗一般是非常有效的。
 
辅导是针对如何改善你的认知,应付环境压力造成长期的伤害,负面的认知等等的诱因,是两个不一样的治疗。不是要针对不一样的事情,是合作起来帮助改善你的基因与环境互动造成的抑郁症,所以我们一般的建议都是两个治疗一起来用,可是在华人教会里要找有水平的咨询,是相当困难的。
 
治疗一般怎么做?你不要觉得好像很神秘,其实没什么神秘。至少在美国医师是这样做的:诊断一个面试,就是跟你面对面讲话,为什么要做面试呢?因为他要知道你得病的历史症状是什么,这个症状如何发展?以前你说一年前我只是抑郁,后来就失眠,后来有惊恐的症状,需要知道症状的发展、以前治疗的历史、用过百忧解没效等等。家族历史,家族如果有抑郁症的话,如果家人也用药物治疗,一般你家人用的药物可能也对你有用,所以这是需要了解的。成长经历如果能够帮助他,以后若需要做咨询,帮助你解决压力,需要对这些有了解,所以这个是面试里要做的,一般我们大概做一个小时,有时候一个半小时。
 
得到这些资料之后,医生就要决定症状符合哪一个诊断的标准。因为我们首先发现抑郁症是一个病,病都有诊断标准的,所以他得到了资料之后,他就考虑到是否合乎Icd-11的症状。同时也列出鉴别的诊断,这个规定是单向的,抑郁症可能是双向的,抑郁症可能是强迫症,附加的抑郁症等等其他可能的鉴别诊断,比如,医生你要想一想,究竟是哪一个诊断标准比较适合,然后他做测试了,测试用来排除其他可能有相关的疾病,定出一个治疗的程序,药物的治疗跟辅导是怎样的用法呢?确定一个程序然后跟这个病人来解释,讨论诊断和治疗,跟他说“我认为这个病叫抑郁症。”抑郁症一般的治疗是用药物和辅导,现在来讲“我觉得因为你的症状主要是失眠,所以我认为最好还是先用药物治疗等等。”他对你解释一下治疗效果、药物的功效副作用是什么,然后解释医师与病人的互动配合重要性,若需要也可以与你家人来讨论这件事。
 
我知道中国的诊断一般是用这个量表来测试的,这个不是国外的做法。然后约好下一次见面的日期,他开一个处方给你,盼望四周或是两周以后跟你见面,为什么要见面?就是要讨论这个药对你的功效怎么样,是否需要增加药量,或是有其他的手段。所以如果是相隔时间里面出现的问题,举例这个医生跟你说四周以后见面,你试了一周以后,你觉得你这个药的副作用很大,你应该怎么跟他讨论,他可以说你打电话来,如果自己不接,我可以找个护士来跟你讨论等等,这些都需要说清楚的,因为病人和医生是需要互动的,不可能你开一次就药到病除的。
 
 
抑郁症的诊断与药物治疗 
医生要做的主要是鉴别这个病人的抑郁症究竟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因为:第一,双向的抑郁症用单向的药物来治疗效果可能不理想。第二,注意有没有其他的症状需要特殊的药物来治疗,比如失眠,有摄食的中国人可能比较少,西方摄食症的抑郁症是很多的,焦虑、强迫症、恐惧、惊恐、妄想、幻听这种症状需要特殊的药物,所以这个医生也是需要知道的。
 
中国人躯体化的症状就是头晕眼花、心慌耳鸣、胃胀、胸闷、失眠等,一般的抑郁症药物是很有效的,不过医生可能需要跟你解释一下:这个是植物神经功能还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所以用抑郁症的药物有效。如果是老人就要排除失智的症状,特别是需要检查B12的分泌。年轻人也可能需要,不过急迫性就没有老人这么严重。
 
医生的处方一般也是按那个程序。比如诊断你是抑郁症,一般有一个程序,一线的药就是首选的药。他很少说你想用什么药就用什么药,一般都是精神科学会有规定的一线药,首选的药是羟色胺类的药:如百忧解、来士普、西泰普兰、舍曲林和帕罗西丁等。这些药都是不同国家药厂制造的,有美国、日本、欧洲等。这些药的药效基本都差不多,就看这个医生喜欢用哪一类。
 
如果抑郁症的病人症状主要是失眠和食欲差,用羟色胺类的药也可以。但是效果不明显,需要几周之后才会开始慢慢起效。如果这个病人失眠两三点钟醒过来,情绪非常低落,有自杀的念头,最好用米氮平或者阿米林。米氮平副作用比较小,米氮平用了之后,一般睡眠障碍就能消除。
 
米氮平的副作用是昏睡。吃了之后,如果医生的量没有调整,西方人比中国人体格大,一般都是150斤到200斤以上。中国人一般100斤左右,用米氮平15毫克,吃了之后当然第二天就昏睡。很多人就觉得很惧怕,吃了之后觉得肯定是伤害你。
 
其实你想一想:如果一个人每天3点左右醒过来,一天就缺少3、4个小时的睡眠;一周就缺少20个小时左右的睡眠;一个月就缺少80个小时左右的睡眠;6个月就缺少500个小时左右的睡眠。
 
吃了米氮平第二天昏睡24小时,也只是从500个小时里补回了24小时,这些其实是不需要纠结的事情。可是中国人往往马上把药停掉以后就不再去医院了,就跟人讲药有三分毒。其实是他对药物治疗与抑郁症不了解,文化的问题不好解决。我从2009年到中国来,已经讲了几十年,这是一个没办法改变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最好不要把9岁到16岁的孩子送到美国来,我虽然已经讲了十几年,可是最近的三个礼拜,我在美国就接到了四五个个案,是14岁来美国,现在情况非常糟糕的。我说你们没有听我的讲座吗?他们说没有,根本不知道你是谁,这个是文化的问题不好解决。
 
无论怎样,我希望你们知道米氮平的效果。如果你比较敏感,这个药15毫克一颗,可以把它切成1/4吃,吃两天之后呢,你把它增加到一半,之后增加到3/4,然后一两周之后你可以增加到一片,这个效果就应该是很好的,没有你想象之中的这么可怕。
 
如果你真的按时服用第一线的药,一定会见效。很多中国人药取回去,不肯吃。等到4个礼拜之后,医生问他上个礼拜吃这个药有用吗?他说其实我没吃,那就没办法了。如果4个礼拜吃了之后没效,觉得效果不好,这个医生会考虑用第二线的药。第二线的药一般都是加上去的,为什么要加这个药?因为羟色胺类的受体不管用了,就加多巴胺的,针对多巴胺受体的药,有什么可以用?安非他酮或阿立哌唑,都是很简单的药物。但是一般人吃一种药都觉得很困难,要加两个就更困难。所以一般不是治疗的问题,是病人拒绝治疗的困难。一些专家也喜欢加碳酸锂。
 
在中国和美国都有些水平不太好的医生,他们给病人吃了百忧解之后,过两周复查,病人说还是睡不着,情绪并没有改变。医生说这样的话,我们换一个药来士普或是西太普兰,同样都是羟色胺类的药,从第一个换到第二个是没有意义的,是浪费时间,也浪费病人的精力。所以第一线的药是羟色胺类的药,因为它有效且副作用低,价格便宜;然后米氮平这种帮助失眠和改善胃口的药,若药效不行了,加第二线就是针对多巴胺类的药,不是换另外一个羟色胺类的药;再不行用第三线的药——文拉法辛、度洛西汀这种。我看很多中国来的病人一线用度洛西汀的,也可以。问题是先用了第三线的药,如果不行,就很难选择了。所以我觉得最好还是按程序来。
 
因为很多中国人不承认自己抑郁,他跟你说他是失眠。如果是正常人睡眠需要比较很少,不叫失眠。最近已经找到好几个需要很少睡眠的人的基因了,这些人一般个性外向积极阳光,他们不需要太多睡眠,这个我们不需要治疗。如果你晚上睡五六个小时,就精力充沛,就不需要治疗。
 
如果你平常都睡得很好,最近的情绪不好导致偶尔失眠,可以用两个药:褪黑素、笨海拉明。这类药可以帮助你。在美国这些药是不需要处方可以买的,有时候长期失眠,一般我们专业的角度都认为是跟焦虑压力以及过去创伤有关系的,所以用的药物也都是以抗抑郁症的药物为主。一线就用米氮平或者阿米林。阿米林也是很好的药,但是它的副作用比较大。曲唑酮能帮助睡眠,但是可能抗抑郁的效果很低,所以一般我们不一定用曲唑酮,而是用米氮平来解决长期的失眠问题。如果第一线用了之后效果还是不理想,可以加喹硫平或者思瑞康,这些就要医生来处理了。
 
也可以第一考虑短期用镇静剂,如安定、阿普唑仑、劳拉西泮这种,为什么我不喜欢用呢?因为药短期有效,长期可能造成上瘾依赖,所以抑郁症的失眠不能单用安眠药。为什么?因为它不是针对抑郁症的症状机制,所以用安眠药是没有用的,我希望大家知道这个事情。
 
很多家庭医师听说你失眠,就给你吃曲唑酮,或者褪黑素、安定阿普唑仑这种药。我觉得这不是好的治疗方案。第一,长期可能造成上瘾,第二,不针对抑郁症的机制。所以除非是很需要的时候才用,短期用,能睡了之后就停下来。而且尽量避免两个镇静剂,很多从中国来找我看的人是用两个镇静剂,阿普唑伦劳拉西泮这种一起用的,我觉得这个是不合适的做法。
 
另外双向症、分裂症的病人也会失眠,就需要用特殊的药物。因为双向症、分裂症的机制与单向抑郁症的机制不同,需要另外针对大脑功能紊乱的药物才能帮助他们的睡眠。
 
吃这个药有什么效果呢?如果病人配合医生、照着医生的吩咐跟医生互动、跟医生说吃了之后副作用很大,我应该怎么做?或者没效,是不是应该加一点药?水平好的医生不是给你两个安眠药,四周以后95%的抑郁症病人能达到没有症状、能正常地工作生活。
 
中国和美国每年可能有几千万的人有抑郁症,95%的人治疗好,剩下5%的人这个数目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也不能说效果很好。但是一般抑郁症的病人药物治疗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一线的药物用了之后,70%的人就会好。第二线90%,第三线95%,我想这是一般抗抑郁症病人的医生能够达到的结果。所以如果你是第一次复发,你说你以前没有抑郁症,这次有。那么我们的建议就是好了之后,坚持再吃6个月。不要太早停药,为什么?因为停药之后容易复发。
 
第二次复发建议是要一年,第三次复发建议是要两年,我们建议你一定要听。我们也没有一定要你坚持照我们的意见来做,你就自己决定。你为什么需要吃的时间比较长,因为基因没有恢复。原因一是你想可能恢复,给他一切的空间来恢复的时候,所以建议是6个月;如果第二次复发,就证明这个基因还没有好。6个月没有好,一旦停药复发第三次,我们建议时间长一点,停的时候最好不要马上停,因为有反弹,为什么?因为受体被这个药影响时候,你马上把它停掉,身体会有反弹的。所以需要用8周慢慢减少剂量,比如你吃米氮平15毫克,先把它减到7.5毫克吃4周,然后3.45毫克吃4周后停,不行的话你可以偶尔增加一点,然后你慢慢停。
 
FDA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很多人不信任药物治疗,对抗抑郁症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信任。其实安全性和有效性是通过严格审核的。这个药不是我们中医发现的而是西方的药都是通过很严格的审核。 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审核是通过 FDA的(FDA就是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不一定都是同样的名称,FDA它是指特殊的名称,但是它的公信都是为了批准这个药物在自己国家来上市)。你说你有一个药进口,你不能马上就上市,需要国家的FDA通过,然后药才可以在国家上市,不单是一个商业、经济问题,而是必须要考虑保证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可是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绝大多数并不能独立做审核资料,比如将这个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递上去,中国并不独立审核,而是依靠五个地区FDA的判断,分别是美国、欧盟、加拿大、澳洲和日本。这五个FDA是独立审核每个自己国家上市的药。比如美国断定百忧解是安全有效的,百忧解出口到中国,中国政府不会重新审核,只是看美国FDA的判断结果来做决定。这五个地区的判断都是按8个步骤审核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这些国家中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审核是最严格的,加拿大和澳洲会接受其他三个地区的审核结果。审核什么?有效性——药必须比糖有效。你说吃糖也有心理暗示作用,你说我吃了米氮平昏睡24个小时,其实如果这个医生给你一颗糖吃,跟你讲这个药能帮助你睡眠,你可能吃了也会昏睡24小时,这叫心理暗示。中国人对心理暗示了解很少,因为中国人的想法都是虚弱、阴阳,而不是心理暗示。我记得几年前我看电视剧红楼梦,里面常常有些人去找医生把脉看病。女性要在床上有个床帘,然后伸出手来给医生把脉开药。其实那些都是躯体化的抑郁症,不是什么其他的病。很多人说以前为什么我们没有听过抑郁症,因为以前的抑郁症都是虚弱、头昏脑胀、睡不着、没有胃口,胸闷气疏这种躯体化症状。无论怎样,心理暗示是很厉害的。 我记得35年前,在美国第一个研究做药治病的人,将实验的60个病人分为两组,一半的人吃糖,一半的人吃药。当时只有医院药房里一个人知道,这个人有一个单子,这个密码规定是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吃糖,第三个人吃药这样安排。我记得有一个病人吃了这个药之后,他说这个药真有效,马上症状就好了,非常喜乐。6周以后打开这个密码,发现他原来是吃糖的,他就哭起来,他说怎么可能?我觉得这个药非常有效,结果却是糖。我盼望我们从心理暗示的角度来看副作用,安全性跟糖差不多,糖也有副作用的,吃糖的人也有头疼眼花、胸闷、昏倒、倒在地上癫痫,你说怎么会这么奇怪?这是心理暗示。 为什么需要审核,必须是吃了之后,你心理暗示有效,而且安全性跟糖差不多。如果这个药吃了之后头疼胸闷,这种副作用比吃糖之后大很多,这个药就不能通过FDA了。在美国的审核里,所有药物上市有严格的控制。比如日本通过的药到美国来销售,阿立哌唑是一个日本药,到美国来卖的时候,美国就要求日本的药厂在美国重新再做实验,他不接受日本的资料。同样,美国做了药送到日本去,日本不接受美国的资料,他要独立的审核要求你在日本在做研究。所以药物上市是有严格的控制的,有效性跟安全性是高的。审核的过程非常笨拙,因为费用很贵,非常不灵活,不能随便更改这个FDA的条例。 我举个例子,为什么每片百忧解的剂量有10毫克、20毫克或40毫克,但没有15毫克、5毫克或30毫克呢?假如生产百忧解的药厂,做了这个药之后,加15毫克、30毫克,可能我们的销路就比较大,因为吃起来比较简单。但是FDA绝不允许,如果你造一个药随意更改剂量,你要重新再做。这是FDA的笨拙、昂贵和不灵活的一个机制步骤。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它要保证这个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你不能随便更换。你造这个药是黄色的,你不能明天想一想说还是红色比较漂亮,我就把它改成红色的,你不能随便更改这个药的颜色,你不能更改药的剂量。 如果是一个药丸,你不能说我明天想把它换成一个胶囊,你不能这样做,所以非常不灵活。美国整个审核过程是12年只有5%的成功率。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北京讲课之后,有一个博士生,他读完一个博士之后想要读另外一个博士。他跟我讲说他有一次摔断了一根脚骨头,西医说你打石膏最少要6周,6周以后再做x光看看是不是要另外6周。他又去看中医,医生跟他讲你要固定也可以,我们就先用这个药,两周以后你的新骨头就会长出来。果然确实是两周以后骨头就长出来,我说这个很好,如果这个药能够通过8个步骤证明它是有效和安全的,肯定对社会和人类有很大的帮助。他说我们中国不需要做这个的,我们不需要照你们西方这种笨拙、昂贵、不灵活的手段来测量药的,我们都是靠中医几千年的经验、秘方、偏方这种想法。我们国人固有的“是药都有三分毒”,在西方架构里没有这个想法。西药用12年8个步骤通过 FDA,只有5%的成功率,这样一个一个审核不可能。 
 
FDA的八个步骤
 
步骤一是研发(R&D)。研发做什么?把成分标准化之后,每片的规格有10毫克、20毫克和40毫克,一天可以吃多少?不能超过2片40毫克的剂量。 如果你要吃20毫克可以吃4片;10毫克可以吃8片;一般的保险公司就不会担保你吃8片了。如果你要吃到80毫克,就只能允许你吃两片40毫克。重点是研发不能随便更改剂量。 我有一次到中国来讲课,在北京,第一天我就发烧了。发现自己没有带退烧药,我就到同仁堂去看一看大概有什么相类似的中成药买来吃。我找到了两种,打开说明书说每天可以1-6次,每次可以吃1-6颗。我感到很奇怪,你一天吃一颗也可以,一天吃36颗也可以。可是西方不允许这样,你一天可以吃一颗,也可以吃36颗,怎么可能这样随意?我买回来之后就吃了两颗,一天吃了三次,就是6颗,第二天就退烧了。 第一个阶段是研发,做了研发之后就用动物实验了。一般是做猴子,有时候用老鼠,有时候用猪,一般都是这三种动物。临床前期三种物实验做了,基本上动物吃了之后没有死掉,剂量是由动物的体重多少来决定的。定了这个方案之后就做进入第三阶段——临床第一期。我们做过动物实验,知道吃一颗还是两颗药安全,就用人来做。 第三个阶段是临床的第一阶段,临床的第一阶段在美国一般是大学生。所以你们送小孩到美国来读大学,很可能他们会去参加药厂的药物实验。第一阶段找一个大学生,健康又比较聪明,早上7:30到药厂去做审查,审查之后8:00给他吃一颗药,之后他在这个房间里不能离开,洗手间是要用在房间旁边的洗手间,不能离开房门。他在里面可以看书、睡觉、看电视、看电脑、翻跟斗、跑步,做什么都可以。 然后每半个小时有人进来看看他是不是还活着,然后做一些基本测试,叫他填一些量表;12点给他一个简单的午餐,下午又是每半个小时来看他一下,到6点主管进来自己审查,看他还是活着的、非常正常、眼睛没有发黄、身体没有疲累,就写一个支票给他1000块钱。现在还是1000块钱,美国现在没钱了,几十年前已经是1000块钱了,这几十年来没有变化,因为没钱了,所以只能给1000块钱。学生拿了1000块钱,他可以去做他喜欢的事情,无论怎样,很多人乐意做这种第一阶段的临床实验。 你问会出问题吗?很少。我记得2009年出过一次问题,那个药是一个改变基因功能的,是在弗雷达菲 U片(1:08)做一个实验,一个青年大学生吃了这个药之后,第三天开始眼睛发黄,第五天就去世了。这种情况是很严重的,但十几年来可能顶多不会超过两三个人有严重的问题,所以第一个临床阶段就是安全性测试。 然后进入临床的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R&D,第二个是动物实验,第三个是临床第一阶段,第四是临床第二阶段。临床第二阶段就向病人来做了,大概200-400个病人,看FDA的需要,他会告诉你需要几个病人。 什么叫单向?这个病人知道自己是要吃药的,没有对照、没有吃糖的病人,都是吃药的病人。200个病人都签字说我愿意接受新药的研发期的实验。200个人吃8-12周,看看它的安全性是怎样。病人的身体可能跟志愿者不一样,所以它的安全性要在病人里来做一个实验。 第二也有一个初步的有效性,200病人吃了之后,每一个人都很糟糕,那就不可能过了。如果吃了之后初步的印象觉得65%的病人,里面两三个病人觉得这个药有效,那应该就可以进入第三期的第三阶段,就是第五个阶段的双盲实验了。什么叫双盲实验?医生不知道病人吃的是药还是糖,病人也不知道他吃的是药还是糖。审核他的人、去做问卷调查的人、医院和医院的护士也不知道,只有药厂的主管人手上有密码。 第三个阶段一般要400-600个人,一半人吃糖一半人吃药。到了中期如果是600个人做到300人的时候,一半的人吃药。150人吃药,150人吃糖初步数据的分析,打开这个密码如果发现150个吃药的人,并没有比150个吃糖的人效果要好,这个药就要中断,就不能再做下去。 有效性是这样的。如果吃药的人副作用比吃糖的人多很多也是不能持续下去的,所以花费很大,而且很笨拙就是这个原因。它需要很严格地排除心理暗示。为什么医生不能都知道,因为很多医生买股票,他自己在家里造药,造药之后就拿出来卖,他当然希望你能够赚点钱,就跟你讲说这个药非常有效,吃过死人都可以复活。那么你就很相信了,这个医生对你有一种影响。如果你已经觉得药都是有三分毒的,吃什么都有三分毒,排到你是吃药,你当然就拒绝这个,怎么会接受?所以一定是双盲的,这是西药最主要的阶段。第五个阶段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通过以后发现这个药比糖有效,药的副作用跟糖的副作用差不多,你就可以去申请 FDA的批准,他花很多的时间把你所有的数据都分析过,再做一次之后就通过,之后就批准使用,允许你用10、20、30、40毫克这样。如果你只做了20毫克,你就不能享受,我现在改变主意了,我想要做一个80毫克,不可能的,你是怎样申请的,你批准就是用这个,之后有售后追踪,有新的发现、新的副作用、新的问题出来,要报上去。FDA就会一直不断的追踪,最近的某个新冠疫苗,用了几千万人之后,发现8个人的心脏出问题,那是售后追踪。 那么现在要怎么解决?有双盲一说,心脏有问题的不能用了,8个阶段研发到非批准使用大概是12年,新冠疫情就加快了很多,18个月就出来了,为什么?因为危急没办法,他就要把规矩改变了,但是其他抗抑郁症的药就没有。癌症的药有时候可以在实验的中期发现这个药非常有效,可能就可以免你下一半,因为癌症另外一半的人专门实验就批准你,然后你用售后追踪来跟进。 最近有一个治疗老人痴呆症的药,FDA因为社会压力很大,所以已经十几年没有新的老人痴呆症的药,所以他就批准了单克隆的药,是蛮有趣的。单克隆药就好像新冠疫苗那种构造,但是后来他想一想说我们暂时还是不能给你完全的批准,只是允许你用。我们再继续做实验,做更大的一个实验,第三阶段的一个实验来审核。现在保险公司不肯付这个药,除非你答应去参加双盲实验的使用。FDA有很大的权利不能随便批准那个药,这个数据从这样的一个很复杂的手段里面来,通过这个药保证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动物实验研发期,一般是两年三年,第一阶段志愿者是2-3年;第二阶段也是2-3年;第三阶段最复杂,要5-6年的审核。经过长时间的审核,你说你这个药有三分毒,你要想一想说是不是合理的一个想法,所以假如FDA认为双盲数据说明药比糖有效安全,就可以批准上市了。 FDA对药物的安全有效性审核非常严格,一般需要12年,只有5%的成功率。最近新冠疫苗的通过特别加快,这个是几十年来第一次。批准之后安全性还需要继续的追踪。这个是资本主义的好处,政府做不到的市场资本来做。35年来,市场里面有大批的律师在关注上市的精神科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倒不是很有兴趣。确实是有两个精神科的药物都是分裂症的药物,一个是奥氮平,一个是氯培酮,这两个药赔款几千万的,为什么要赔款?因为它增加血糖与体重他不是没有说明,只是没有很刻意的来证明吃了这个药会增加你的血糖,可能造成第二型的糖尿病和增加你的体重,也导致第二型的糖尿病也增加你的血脂等等,这些是有的。所以你说“我觉得美国的药都有三分毒”,我想你就是不相信这8个程序的审核,你也应该知道百忧解少说已经出来35年了,35年里面百忧解不是多少人吃过都没有赔款的,你就知道这个不是政府的问题,不是医生的问题。律师能够告得成功的话,几千万的里面他最少也拿几百万。 为了这样的缘故,我盼望大家知道精神科的药物的安全性跟有效性的是经过严格的审核的,应该从事实来看这个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所以如果你是非常担心的,你觉得吃了之后会昏倒,会死掉的,会伤你的肝,会伤你的肾,会伤你的心,会叫你得痴呆症的。我想你要知道这个是没有根据的。 
我国中药的研发过程
 
我再讲一讲屠呦呦的事情,屠呦呦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北京医学院的教授,他是在2015年因为研发青蒿素得诺贝尔医学奖,是中国唯一一个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里面获得医学奖的中国人。研发的缘起是1967年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当年越南在跟美国打仗的时候,疟疾的问题很严重,于是问周恩来说,你能不能来看看你们中药里面有没有特效的药,帮助我们对付疟疾的问题?周恩来就请屠呦呦来领导做了14年完成研发。所以很多人也说你看中药也可以拿医学诺贝尔医学奖的,我不否认中药的里面可能很多是非常有效的。 我要讨论的屠呦呦拿奖是因为她用前4个阶段,我们刚才讲8个阶段,她用前4个阶段来研发出青蒿素。她收集了2640个中药方,中药方怎么选出来的,能对间歇性发烧有效的中药处方,疟疾是发高烧,发一周以后就退烧了,退烧之后可能几个月几年都没事,然后突然又在发高烧。 屠呦呦的团队最有趣的是从间歇性发烧有效的中药处方中,找到了2640个药方,每个药方里面都最少有十几种的中药,所以它需要从2640个中提炼出380个个别的中药,每一个来试,决定它的剂量,而不是说你一天吃一颗也可以,一天吃36颗也可以,没有这个想法的,当然有很多是重复的,有些可能也没有办法提炼的。你不能380个一起来用,不能十几个药合成一个处方来用,不能个别来用。每个来做这个动物实验,所以第一个是R&D花了很多的时间,五六年的时间收集这个药方,提炼380个个别的中药,然后每一个来做动物实验,她做的动物实验是猴子,也有做老鼠的,老鼠我不太清楚,为什么用猴子来做,因为猴子也有疟疾的,所以这个就很好用。 第二阶段临床级的实验是用有疟疾的猴子来做实验,发现只有冷水提炼的青蒿素对猴子的疟疾是有效的,然后就做第三,她不是付1000块钱给这个大学生来做,她是用自己来做。她自己吃了青蒿素之后,就叫团队里面四五十个人一起来吃,证明了青蒿素安全,吃了之后没有一个人的肝受伤害变成痴呆症。所以就知道临床第一期的安全性是通过的。然后她就做临床的第二期的有效性,就是对那些病人单向的实验了,没有双向双盲的实验,因为只要心理暗示大概可能性比较低了。疟疾病人单向的实验证明青蒿素有效,没有双盲实验。1981年发表,从1967年做到1981年一共是十几年,出来之后2015年的时候就得了诺贝尔奖。 我提这个例子要告诉你们,不是只是美国对这个有兴趣的,其实所有的药如果你要对它的安全性有效性有保证,你都应该做这样的实验,你们对没有做实验的中药非常有信心,你对有做8个步骤安全性有效性的实验,上市全世界销售35年的药没有信心,说所有的药都有三分毒,你想一想这个是文化的问题还是心态的问题,你们自己决定。 四个阶段严谨的研发,发现了380个个别中药中,只有1个对疟疾有效的,所以你要想清楚不是说拿诺贝尔奖,你就可以说你看中药都是有效的规定,380个中药只有一个有效,是经过4个阶段的严谨的实验里面找出来的。你想一想这个是用严格审核西药的方法来做的实验,所以研发中药也应该叫需要客观研发审核的程序,以数据为根据,不是靠理论。 也许你说这个药应该对肝很有用,这种什么疏肝的清肝的,不是靠理论的,也不是靠几千年的经验,也不是因为他是老中医的秘方还是偏方。有一位学博士人跟我讲说有些老中医的偏方跟秘方非常有效,我说“药效很好,问题是他有没有8个程序的审查?”他说“没有,我们不需要。”他是另外一位跟我讲说不需要的。所以我不知道怎么讲,你们要怎么讲都可以,我只是把做法跟你来说明一下,所以理论、经验、秘方、偏方应该拿来做客观的实证。你说这些可以提供8个程序的起点,你8个程序你要有一个起点的,你为什么要研发这个药?因为以前的理论、经验、偏方、秘方它可能有效,你可以拿这个来做起点,然后你做8个程序,证明它是有效跟安全的,应该是这样想。 我最近看3月13日香港的明报,那个标题说一个男人要去换肝了,他的妻子说吃了一个清温止痛药,他曾经也得过乙肝,但是他没有接受新冠疫苗,很多报纸就讨论这个事情了。其实我自己在小儿科实习6个月的时候,我就自己亲眼见过2个人吃了这个药肝受伤害的,你说吃西药也可能肝受伤害,确实是。如果在8个程序的实验里面发现它对肝有影响,要用1个叫black box warning来提醒的。有危险要规定你每个月做一次肝的测试,不能买来一颗也可以吃,36颗也可以吃,不能这样。 香港中医学院的学者就评论这个事情,他说根据中医的经验,肝病的人吃两个药都是清瘟止痛的,一个清瘟是因为他发烧,他怕自己是有新冠病毒,另外一个是止痛。两个药同服,有肝病的人吃这个药伤害很大,证据在哪里?没有证据的,它不是有8个程序,告诉你两个药一起吃,特别是在有过乙肝的病人里面特别危险。没有数据的,所以经验不是8个步骤,你要相信经验很好,最重要是有数据,FDA的数据是我们西药的基础啊。中药应该也需要FDA审核通过,那为什么不需要?香港的中医学院为什么没有推动做8个程序的安全检查?我就不知道了,你去问一问,香港现在不是有个新的特色,刚到过北京很认同的一个人,一般华人教会的人对精神科的药物有偏见和歧视,拒绝吃,对其他躯体化的药物或中药却很愿意接受。 我最近看那个人来找我,他躯体化症并发症检查了很多次,医生都不知道跟他怎么讲,就跟他讲说你肠胃有点发炎,你说这个找不到话跟他说了,你跟他说你都正常,好像很不好意思,就跟他讲你肠胃有轻度的发炎,这个人就说应该怎么办?他说我给你吃药他就吃了,之后6个月一点改善都没有。这个不是有谁告诉他说这个可能是躯体化症,抑郁症你去看一看,徐医生把他推荐来看我,我跟他讲说应该也是躯体化症,我开这个药叫米氮平给你吃,你就从1/4开始,第一周第二周吃半颗,第三周可以增加到1颗,4个礼拜之后你回来看。4个礼拜之后他回来看,问当时你现在怎么样,他说我没有吃,为什么没有吃?他说我想再继续吃治疗肠胃的这个药再吃6个月,看看怎么样,已经吃了6个月了,再吃6个月不行的话,我再来看要不要吃哪些药,你看这种是中国人一般的想法。 
抗抑郁症药物的副作用
 
为什么有副作用?因为这要影响身体其他的受体,如羟色胺的受体不单是在脑子里面才有的,你肠胃里面也有很多羟色胺的受体的,所以你吃下去的药物,它影响的不单是你脑子的羟色胺受体,同时还在影响肠胃中的羟色胺受体。所以吃了百忧解之后,蛇血鳞这种吃了之后会拉肚子,会肠胃不舒服,也可能造成嗜睡,它也影响其他的受体,所以叫你觉很多。他恶心头晕这种不是毒性,是因为它影响其他的受体。 吃药的第一二天副作用最大,慢慢会减少,一般一两周以后副作用会消失的。所以应该从低剂量开始慢慢增加,假如一周以后副作用不减少的话,你可以请医生换药。抑郁症的药物,米氮平增加体重嗜睡,其他就看个人,你说不会增加,你的体重还是原来的,它可能会造成肠胃不舒服,吃乳糖也有副作用,因为心理暗示我就不解释了,一般药物以临床的观察来处理副作用,因为FDA已经做过了,除非是有很特殊的理由,我们的处理方法一般就是叫你慢慢增加药量,然后等这个时间过了,你身体适应受体适应了之后就会消失。 可是有两个药是需要查血液浓度的,丙谷酸钠这个是双向症的药,用血液浓度来调整剂量以后,一年一次查浓度,也查甲状腺肾跟肝的功能。所以有两个药你是需要用血液的浓度来调整剂量和负重,然后一年一次来查询,这个是需要的。 
 
抑郁症的复发率
 
你自身的免疫的病,如红斑狼疮症的复发率是90%以上的,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癌症、哮喘这种复发率很高的。抑郁症一般30-40%,相对来讲比较低的复发率,但是还是有,一般也就是第一次发病的人10个人里面有3个会复发,就变成第二次了。这三个人发了第二次之后,大概有一个半人会再发第三次的,比如说第二次的复发率变成50%了,第三次的复发率是75%,这大概有30-40%的人是需要长期治疗的,为什么会复发呢?复发的理由是因为基因功能没有修复,环境诱动这个基因太大,所以抑郁症会复发,是因为这个道理,不是因为依赖这个药物。但是抑郁症目前很多身体的病也会复发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各种的癌症、青光眼、痛风、红斑狼疮、哮喘、肺气肿、关节炎、癫痫都是因为基因功能没有修复,所以被这个环境的诱因诱动,他就复发了。复发不是说因为药物上瘾,或者你的灵性不好,或是你没有承认清楚的隐而未现的罪。 我刚才讲说治疗,为什么说第一次治疗6个月,第二次治疗一年,第三次治疗2年,就是因为治疗可以给一个空间,给这个基因来修复,等它有一个比较平静的时候,就是你不再跟抑郁症纠结的时候。修复就比较困难,常常被环境的诱因,你自己的情绪来诱动。第三次复发之后就应该考虑长期吃药,是这样的一个想法。 我举一个例子,一个35岁的女教师家族历史焦虑症加抑郁症,两年前升级担任教务主任,她在学校当教师,后来因为她做得很好,所以叫她做教务主任,工作繁忙,校长和家长要求都很高,所以开始有躯体化的肠胃症状,多次检查只是说是轻微的肠胃发炎,吃肠胃药一年没有明显的好转,医师建议是吃帕罗西丁。几周后,后来她终于吃了,吃了几周之后症状就消失了,可是好了之后她马上就停药,她说怕有副作用伤肝,变成痴呆症,痴呆症就不能再当老师,也不能担任教务主任,就要去老人院托老所这种地方居住了,这样以后就不能再工作了,吃饭也要别人喂等等这种的想法。那么马上停药了,她症状就复发,她也知道其实这个是跟工作的压力有关的,可是她惧怕帕罗西丁有三分毒,她宁可继续吃肠胃的药,再纠结一年断断续续,帕罗西丁有时候吃有时候停,吃的好了她就停,好了复发她又停。每次停药都复发很自责,为什么自己这么软弱,一定要靠帕罗西丁才能胜过压力,她是一个基督徒,她说我的能力很强,所以能够升级担任教务主任,那是一个很有名的学校。她说为什么我的信心这么软弱,能力这么软弱,需要靠帕罗西丁,她就不情愿不肯吃,原因是基因的功能没有恢复,被持续工作环境的压力诱动,所以抑郁症不断的复发,是这样的想法。 我把我自己的建议来告诉你,有一个说法是说西药是治标的,中药才是治本的,这是2009年到中国听到的,我小的时候可能也听过这样的说法,但是已经好久没有听过了。2009年到文创地址去的时候,很多人跟我讲说抑郁症发生后遗症,这种你们的西药是治标的,我们中药才是治本。我听了之后我说有这个事情吗?治病是需要改变基因的,药物基本上都是改善大脑功能的紊乱,消除症状,然后给空间和基因来修复。可是基因一般不能改变的,目前只有很少数的改变基因的治疗。不要以为能够改变基因功能的,U片学生吃了死掉,现在有好几个药对某种的瞎眼、某种的癌症(血癌、淋巴癌这种)、还有一个叫镰状细胞的贫血,这些确实是有改变基因的做法,而且效果看起来是很可能有效的。要改变抑郁症创伤后遗症的基因,可能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也可能永远都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一般治疗无法治本的,因为无法改变基因,中药是不可能改变基因的,你说可能让你拿出数据来,怎么可能是中药就能够改变基因,改变基因的手段是非常复杂的。 
 
抑郁症治疗的例子
 
很多疾病都会复发,刚才已经讲过了,我就不再讲了。因为基因功能没有恢复正常,被这个环境的诱动。因此很多身体病也需要长期治疗,长期治疗不会对药物有依赖。我举一个例子,长期治疗其实是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效果。50岁的一个女牧师,26岁的时候,她参加一个宣教的团队,领导人是一个美国人,对她有很大的帮助,进去了之后就严重的抑郁症了,回国就在家里自杀。他听到消息之后非常难过,第一次得抑郁症没有治疗,6个月之后症状就自动消失了。70%的抑郁症可能重心在自己的操练和扶持上,基因自己舒服了就可以修复解决。家族历史里面有很严重的双向症,但是她不以为意,32岁生了第二胎之后抑郁症就复发了,抑郁症复发这一次就有点不一样了,几周以后开始兴奋了,非常自负,不需要睡眠,说话很快很大声,教会说是鬼畜,她并不接受这个说法,就去住院诊断是双向症,比较轻,吃丙戊酸钠一个月,情绪恢复正常,三个月之后他就把丙戊酸钠停掉,以后每两三年都发病一次,所以从32岁到50岁里面发了大概有8次-10次。 一般的抑郁症开始几周以后遭遇一般都是这样的,开始抑郁情绪非常低落,不能起床,不能做家务。她正常的时候非常有恩赐,能够讲道,带团队管理工作做得非常好,有时候吃丙戊酸钠,有时候没有吃丙戊酸钠很有效,抑郁症的时候需要加一个药叫百忧解,这个是医院的做法。每一次都是持续两三个月症状消失,可是她拒绝长期治疗。等她到了40岁的时候遭遇有妄想,认为自己有能力预示未来,可以控制天气的温度跟风雨,就需要加利培酮了。吃了之后42岁,接受自己的双向症是基因与环境互动造成的大脑功能紊乱,坚持接受长期药物治疗,就是吃丙戊酸钠而已,没有别的药,8年来没有复发,吃丙戊酸钠的负重就是体重增加,但是她接受这个事情,她觉得比每两三年就发一次好的多,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效果。 为什么吃药有时候就没效果了,大概有5-10%的抑郁症的病人是没效的,为什么没有效?因为没有照方案吃,大概有些人对每一个药都有严重的副作用,这个是有,但是很少,剂量太低,需要增加剂量,病人可能不愿意,这个医生可能也没时间来管理,需要加其他药或者换另外一个针对其他受体的药,我刚才想说有首选、次选与筛选这个理由了。抗抑郁症的药物不适合治疗双向的抑郁症,说如果没有诊断好,治疗双向抑郁症的用单向抑郁症的药物,当然这个效果就不好。其他的症状比如怀疑有妄想、偏执、惊恐需要加上其他的药物,所以效果单用一个抗郁症,药物效果可能不理想,抑郁症治疗效果不理想,有时候也有别的原因。 我举一个例子,一位45岁的软件工程师,5年前得乳癌,治疗是成功了,可是这个时候开始抑郁焦虑失眠,她是个非常好的信徒,觉得应该能用信心来胜过,但是不能胜过,结果她就接受治疗。吃西太普兰抑郁症很快就消失了,一年后就停药,因为第一次她半年应该可以停,他说我就吃一年的时候把药停掉,没有复发,热心、爱主、积极,服侍不需要做辅导,非常喜乐。5年后开始跟青少年的孩子们有矛盾,抑郁症复发,再吃西太普兰效果就不理想了,这是很她纠结的问题,吃了三个月没有效果,她说以前吃西太普兰很快见效,为什么现在三个月一点效果都没有,加量不行,减量不行。 她的医生也说我们来换一个百忧解,我刚才讲说的不要换另外一个羟色胺类的药,但是医生的水平大概不好,那么又吃了几个月还是没有效,很纠结,我就跟他讲说你这样了,你用一个药是针对另外一个受体的,加阿立哌唑,她就回去跟医生讲,医生说好你要吃阿立哌唑也可以,一周之后症状就消失了,为什么?有时候复发基因被诱动了,有时候复发的症状需要针对不同受体的药物才能消失,为什么我不知道,可能复发的时候另外的网络受体被诱动。 双向症需要具体的双向药物来处理,不能单用单向抑郁症的药物,一个70岁退休的银行经理,移民后抑郁焦虑了,疲乏很难启动自己,整天躺在床上吃米氮平,他的家庭医生给他吃米氮平,吃米氮平之后抑郁疲乏都有进步。可是两周以后就开始兴奋了,多话、大声、容易发脾气,花很多钱买礼物送朋友,跟家人飙车,被警察抓了几次;冒险投资,他是银行的经理,他对投资有点理解的,可是开始冒险投资的时候亏了很多的钱,晚上觉得自己不需要睡觉,精力很好。这是双向抑郁症没有被诊断,单用米氮平引起燥郁。他其实以前也有抑郁症的症状,但是医生没有诊断,所以一般抑郁症的治疗的效果都非常理想,有时候不理想总有一个道理,你说治疗我就靠祷告就可以了。反正我刚才讲刘富里牧师的25个抑郁焦虑的病人单靠祷告5年后还有5个是好的,我就是这5个里面的1个啊,你可能这样想。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去一个地方做这样的讲座,里面有一个护士来找我,她说我9年前生了第二个小孩之后非常抑郁疲累,焦虑加担心两年不能上班了,医院叫她治疗她不肯。后来两年后她可以上班了,她情绪仍然也非常低落,特别经期前后10多天,情绪特别不好,我们叫这个做PMDD,经期前后的抑郁症,那么反正她能够上班,她就觉得每个月的里面大概有一两周的情绪非常不好的时候,还是可以熬下去的,不需要治疗,医院每年都叫他治疗,她不肯,医院都是建议她接受精神科治疗,她坚持祷告就可以,她对医生说我是基督徒,我不需要你的治疗,我靠神,神就可以拯救我等等。 我就跟她说你不需要治疗很好,问题是你旁边的人可能受不了,因为你有9年的抑郁症,她听了我这样讲的时候,她就哭起来,她跟我讲说她来看我之前的几天,她的女儿19岁,9年前他女儿10岁。19岁了,上大学前的一个晚上跟她抱怨了,她说因为母亲长期抑郁焦虑,她自己为了需要照顾这个刚生下来的弟弟而做家务,她要自己读书,她要教弟弟读书,管理家里很多的事情。她的父亲是一个教授,要到外面去工作,去教书做实验。所以家里的事情十年来基本上都是女儿在管,她自己牺牲了青春期的欢乐,她说我的朋友去过欧洲很多国家,她们常常有机会到外面去看电影去听音乐,我这种事情一点都不能做。我从来没有放假去博物馆、到郊外去、到别的国家去郊游,我的同学都去了,我从来没有去,她说我为你牺牲了9年。她跟妈妈说,我现在把这个家的事情,把我弟弟读书这种事情都交还给你,你自己来管,她说我不能管,而且因为这个家给我很大的痛苦,我以后就不回家了,她去学校住校,她说假期的时候同学都会回家,但是我不回家了,我就用这个假期,到别的地方去看看我青春期没机会去过的地方,以后不再回家了,你不用你为我担心,我有事情就打电话给你,没有的话你也不需要来找我。她听了这个之后非常难过,她才知道她自己的抑郁症可能熬不了。经期前后十几天情绪特别不好,就熬过去了,每天去上班,可是他的女儿就为了这样的缘故牺牲了她自己的青春期,盼望每个人都对这种事情有一个比较理性的想法。 当然治疗有时候不成功的。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专业的音乐演奏家,38岁性格外向,要在公众面前开音乐会,表演非常成功,成长期的时候父亲对母亲有暴力,所以她心里非常受伤害,她变成母亲的好朋友。这样的缘故,她母亲每次跟父亲争吵被打的时候,她非常的伤心,后来她自己结婚,自己的婚姻非常的不愉快,丈夫对她也有暴力,三年前她开始得抑郁症了,而且有表演的焦虑,自卑跟自闭,停止表演不能表演,因为每次上台表演她就非常的焦虑,不能上去,所以她就停止表演。药物治疗焦虑症状很快就消失,之后她恢复以前外向的性格重新开演奏会,可是引起丈夫的怀疑跟控制、嫉妒增加,不允许她跟男人谈话。有些人听她表演的时候就上来跟她握手送花给她。每一次这种事情发生,若是女人,丈夫没有意见;若是男人,他就非常的嫉妒。严格监控她每天的行动,要求写下她每天早上9:00做什么,10:00做什么……打一个报告给她的丈夫。婚姻矛盾升级,丈夫偶有暴力,但拒绝参加婚姻辅导。教会介入这个事情,教会认为她必须说服丈夫,教会觉得妻子顺服丈夫是理所当然的,这是圣经的教导。因此为丈夫停止表演,你说你能够表演,但是因为你丈夫不喜欢你表演,你就停掉表演,为婚姻为顺服丈夫做出一个牺牲,她很纠结这个事情。挣扎了两年,她就把药停掉了,又变成抑郁自闭,不能表演,丈夫反而见到她,减少这个嫉妒监控,她整天躲在家里就不需要写报告了,婚姻关系反而有进步,治疗成功有时候反而增加人生的矛盾与问题,其实是我们专业的人常常碰到的一个困难。 为什么中国人对治疗有这么大的困难?第一个是文化的影响,美国的白人抑郁症60%会接受药物治疗,三个月里面他们就接受药物治疗。黑人和拉丁人30%接受药物治疗,华人百分之一接受药物治疗,这个是两个研究的结果。第二,美国医学院的学生,6%的人选择当精神科,你知道他们毕业之后要选择做精神科的,我知道中国是PAD了,美国没有的,你自己选择,那6%的人选择做精神科,华人医学生在美国读医学很多的,20%的医学院的毕业生都是华人,可是1000人里大概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择精神科,所以我在美国当教授42年,看到华人当精神科全国来讲我想不会超过5个人。你想美国每年2万毕业生,2000个是中国人,2000个人里面最少500个是基督徒,因为很多基督徒家庭都非常优秀,去读医的人很多,可是我待了40年来选择当精神科医生的大概5个而已,而且都是基督徒。所以一般的西方的人对抑郁症的歧视就比较少。 
 
信仰与治疗的良性互动
 
如果一个人没有医院来接受治疗,你怎么做?很多人问“我的家人、我母亲有抑郁症,她不肯接受治疗应该怎么办?我弟弟有抑郁症不肯接受治疗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这是个文化的问题。文化改变之后,他们接受治疗可能就比较多了,怎么能够改变文化,希望有更多有病的人接受治疗之后康复,能够站出来做见证,这个是我的建议。那么如果这个人不愿意,你要怎么办?我想可能跟他讨论以下的问题,或许有一个撒种的功效,一开始谈的时候他还是不肯接受治疗,过了5年他可能愿意这样。你跟他讨论说你认为一般抑郁症的病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症状?他讨论之后请他想一想,他如果说我不知道,大概就没有办法讨论了,一般愿意跟你讨论的人他可能会花一点时间想一想,然后做一个回答。 你认为你自己可能有同样的问题吗?为什么别人都认为你可能有躯体化的症状,为什么你经常有头疼眼花敏感这种的症状,问题就要解决吗?你觉得这样下去就可以吗?坚持祷告就可以吗?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这个需要治疗吗?你可以跟他讲,问题的原因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症状?为什么会有头晕眼花这种的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发展下去会怎么样?你可以从这种角度慢慢跟他讲一讲他自己的症状,这个是我能够想到的唯一的一个办法。信仰对治疗有互动好处的。 我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双向症病人,65岁单身同性恋取向的男人,15岁的时候在家里发现哥哥上吊自杀,心灵里面非常受伤,50年来没办法忘掉。15岁开始就有双向幻听,妄想多次尝试自杀,每两三个月就需要住院治疗。母亲家族有很强的双向精神分裂和自杀的家族理念。35岁以后能够坚持接受治疗,病情比较稳定,虽然有妄想偏执幻听,但能上班过正常的生活,同时接受这个信仰的帮助,参加扶持小组,停止过同性恋生活,不再想自杀,环境诱因就因此减少,他并没有改变他的同性恋的取向,神并没有拿掉他同性恋取向,把它变成异性恋的人,但是他不再过同性恋的生活,也不再承认自己是以同性恋的患者来炫耀。30年来情况稳定,虽然仍然有轻微的症状,只有一次需要住院治疗,我想可能在他15岁到35岁15年的时间里面,可能有二三十次住院,从35岁开始到65岁,只住过一次的院,换药的时候效果不理想,所以我觉得信仰和治疗是很有良性的互动,能够彼此帮助。 为什么以前没有听过抑郁症?为什么以前很少听到有人有患抑郁症?最少三个可能:因为现在社会现代化之后,对每个人的压力都增加诱动基因。以前的人过一个平淡的生活,没有什么要求也无所谓,现在你要躺平的话大概不行,躺平的话很多人就来批评你,要送你到医院里面去,所以压力增加诱动基因这个是第一个可能性,有些根据的在西方的数据很多,从上个世纪1920年就开始有数据,但这100年来抑郁症的确是有增加,以前不是没有,只是大家不了解不认识,我相信很多的事情可以做见证,他说他的母亲很可能有抑郁症,只是没有治疗,也不知道需要治疗就好了。以前的抑郁症患者都是以躯体化的症状来表达抑郁的情绪,比如《红楼梦》里面许多人找中医把脉吃药,看起来其实都是躯体化的抑郁症,贾宝玉后来去出家,你看他写的症状,其实《红楼梦》的作者对精神症状有点了解的。所以我希望最少有三个理由:一是现代化的压力增加;第二是大家不了解不认识;第三是因为有抑郁症的人很多是以躯体化症状来表达的,他们就去看中医吃其他的药。 我希望大家知道神在大自然里面有许多的机制,科学还没有发现,以前没有发现,对抑郁症不了解,最近才知道这个创伤后遗症是最近的几十年才定出来的,以前没有的,是越战之后,弯曲战争之后才定出来的。所以我们的理解对精神课题其实很少。我举一个例子就是大脑在成长期的修剪,80年代发现了,老师在你5岁到30岁的时候,把这个网络砍掉30%,很可能也是因为要增加网络的效率,这个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 所以我经常建议你在大脑修剪高峰期,16岁以前不要把小孩送到国外来读书,为什么?因为青年成长及压力本来就很大,精神问题就很多,移民的青年的压力和精神问题比土生的青年多,到美国的青年人的抑郁症大概是15%,我自己观察的从中国过来读书,十四五岁过来读书,最少50%的人有抑郁症,但我想这个代价就不值得了,为什么?因为适应新的文化环境的压力很大,诱动这个基因,美国人是不是接受你,青年企业接受人不容易,习惯又不容易,今年美国青年做的事情跟中国青年做的事情不一样,你要重新再学一套,这种都是增加大脑的压力,所以造成很多的悲剧自杀。 我听说在加州很多中国中学生自杀,可是美国政府跟父母亲都隐瞒,这个是大脑成长期的修剪。我举一个例子,14岁的女孩到美国读高中,适应新环境压力很大,严重抑郁,她就因此信主了,而且接受治疗有进步,成绩很好,七年全额的奖学金读药剂,那是一个很热门的青年人选择,因为这个钱赚很多,她能够7年都免费读,这个是一个很大的成就。大学期间7年需要继续不断的吃药,情绪有时候反复,但基本的生活是正常的。父亲是中医不接受她有抑郁症,家庭关系里面有很多的矛盾。毕业后这个情绪几乎恢复正常了,两三个月就完全恢复正常。在药房里面实习工作轻松愉快,收入很高,自己可以离家独立去住,搬出来去住,与家人的矛盾就减少,停止服药两年没有复发,她就很高兴,高兴的时候她就跟我讲说,你看我网上面写了一个见证,她写的见证就说医治抑郁症需要依靠主接受圣经的辅导,药物治疗其实是没效的,为什么他吃7年的药,因为只有心理的依赖,好像不吃的时候心里面不平安,所以她就继续吃了,也不想要断7年的学习,怕抑郁症回来之后不能上学。 后来怎么样了?实习两年之后升级,当药房的药剂师,工作繁忙,加上需要处理同事之间的矛盾,在美国管人是一个很头痛的事情,你不要以为在美国能够做领导是件好事,你要管美国人之间的矛盾,你中国人去管,很难管的。她这样做了之后就要处理药房里面同事之间的矛盾,这种压力就大了,抑郁症复发不得不再进行药物治疗,这个是基因没有恢复,环境压力太大的漏洞。那么14岁的时候,她在大脑修剪的时候,网络不稳定的时候,当然这个基因被诱动之后,被环境诱动之后,网络的功能就出问题,出问题就得抑郁症。后来环境诱因减少,基因有机会恢复了,恢复了之后当然就很好,但是还是压力大,当了药房的经理之后诱动基因就复发了。 
对韦尔契《抑郁症重生之歌》的看法
 
韦尔契是第二代的圣经辅导,他写的《抑郁症重生之歌》在中国有没有这本书,我想一定有第二代的圣经辅导的。韦尔契认为抑郁症跟一般情绪低落没有差别的,这里是第5页;31页到39页,他的书中英文翻译,中文版跟英文版是一样页数的,所以你如果怀疑我这个讲法是对还是错,你可以自己去查一下。不是我讲是他讲,他认为抑郁症跟一般情绪低落没有差别的,我想说精神健康的三大发现突破:第一是抑郁症是一个病,跟平常人的情绪低落是有很大差别的,他认为抑郁症是一种苦难,不是一个病,不是大脑功能紊乱的一个病,到25页讲了很多,重复讲了很多这一点。假如抑郁症真的是有所谓大脑、化学、物质的失衡,如羟色胺多巴胺这种的失衡其实是抑郁症造成的,它不是化学的物质失衡,不是网络的问题造成抑郁症,是抑郁症造成网络的问题,在25页的里面他讲得很清楚,所以这不是我的话,这是他的话,我不是想要打击圣经辅导,我只是觉得他对中国教会有这么深的一个影响,如果不把这个事情讲清楚,反正我讲了你也不一定接受,我把他的讲出来可能有一种效果,5年后你在想的时候可能你会换那个角度。 他对药物有这个想法,他说抗抑郁症的药物或许有效,他讲了,但是这只是一个阿司匹林的功效,阿司匹林是一种止痛药,我不知道中国有没有,我去同仁堂里就没有看到阿司匹林了,都是中成药,当然可能中成药里面都是阿司匹林,我也不知道。但是他说这种用头痛药的治疗是非特殊的功效,是一个Na-specific effect,它是非特殊性的疗效的,你要吃就可以,所以他讲了很多27页、237页都是这样讲,而且他讲说药物有依赖性,这是他的想法,难怪中国人对这个药物的依赖有这么大的恐惧,然后大概都是间接直接受圣经辅导的影响。 他说一旦你开始接受药物治疗,就会一直依赖这个药物,是不是到天堂还要吃,他没有讲,239页他这样说。所以韦尔契并不反对抑郁症找精神科医师或是西医的药物,很多人听了我这样讲韦尔契,从来没有讲说你不能吃这个药,我老师都说你要失衡可以吃,问题就是他对抑郁症这三个大发现,第一个抑郁症是一个病,第二个抑郁症是大脑功能紊乱,基因与环境互动造成的病,他也不认同你抑郁症的治疗,有效的8个程序的考证审核,所以他这个说法并不是因为他认同精神科学在40年来的三大发现,他的态度只是一种的专业的礼貌,叫professional professors,其实我们大家都同行,我当然不要不好意思说,我不要他来看你,他没有这种独霸一方的想法,可是他这种想法只是一种礼貌上面的讲法,因为他很清楚的告诉你,影响中国人教会很强的这几个想法都是从他出来的。 韦尔契对精神科专业的观念是错误的,我简单举4个理由:第一,不针对情绪紊乱受体的药物,比如安眠药对这个抑郁症疗效是很低的,就说你说头疼是疼,头疼吃止痛药,你不能睡你就吃安眠药,吃安眠药当然可以睡,两周以后就不能睡了,两周以后你吃安定、劳拉西泮这种的就开始没有用了。但是没有要你加量,为什么?因为它不是针对受体,它不是一个specific,不是一个独特性的治疗,所以是没效的。这一点他的想法是错误的。第二,抑郁药物没有依赖性的,我已经跟你讲过了,30%的抑郁症患者需要长期治疗,是因为基因功能没有修复,不是因为它有依赖性,这个是需要澄清的。精神科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通过FDA8个严谨的审核的,中国他自己不做这8步的审核,但是他是照美国还是欧盟还是日本的FDA的批准来做决定的。他另外有个讲法就说临床心理学建立在无神论上面,所以就最好不要去看临床心理的辅导,我下次再讨论第四点。圣经辅导观念在华人教会中非常流行造成痛苦自杀,增加病人心理的矛盾跟纠结。 抑郁症大脑功能紊乱的一个精神疾病,抑郁症的大脑功能紊乱来自基因与环境的互动,而抑郁症需要按程序来处理,抑郁症70%不需要专业治疗,可是抑郁症的专业治疗安全而且有效,治疗跟圣经没有抵触,不需要纠结。这三个发现的科学根据是很强的,我都已经在前面三个讲座里面跟你说了这些证据在哪里,我其实很少把一个没有根据的说法跟你来解释,教会里面5-10%的人有抑郁症,为什么我知道?我在65年的基督徒的生涯的里面,去了很多的教会,我发现教会的里面大概5-10%的人,疫情的冲击之下可能增加了很多,不过就没有数据了,这些人都需要扶持跟处理,治疗加上扶持,信仰的扶持,教会的扶持,这个效果是最好的。我盼望大家从这个角度来看抑郁症的,盼望大家以后可以换角度,按思想的模式,然后从三个发现的角度来看抑郁症。

更多讲道查经材料
播客存档
播客订阅方法

August 28th, 2022

Posted In:

【精神科四十年来对抑郁症了解的三个突破】“抑郁症”系列第一讲| 徐理强教授
【抑郁症的成因是基因与环境的互动】“抑郁症”系列第二讲| 徐理强教授
【抑郁症的治疗相当安全有效】 “抑郁症”系列第三讲| 徐理强教授
【抑郁症的咨询与扶持】“抑郁症”系列第四讲| 徐理强教授
【几个常见的精神疾病】“抑郁症”系列第五讲| 徐理强教授
【精神病是鬼附吗】“抑郁症”系列第六讲| 徐理强教授

更多徐理强医师讲精神健康视频

更多讲道查经材料
播客存档
播客订阅方法

时间:2022年6月4日

主题:关于“抑郁症”系列信息第二讲——抑郁症的成因是基因与环境的互动

讲员:徐理强

主持:康勇

技术:约书  刘江

统筹:Moxi  任婉彤

海报:朵多爸

编辑:郭青霞
摘要:徐理强医师认为从医学角度而言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所有疾病,都是基因与环境的互动;每一个合乎诊断标准的抑郁症都应该从基因与环境的角度来分析,然后再从基于环境互动的角度来设计处理和治疗方案。 首先,本文从医学层面的角度分析,认为抑郁症产生的原因是基因与环境两者互动产生的结果,是基因与环境互动产生的大脑功能的紊乱。治疗抑郁症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需要用药物来针对基因功能紊乱产生的症状;第二,要用辅导来增加应付环境诱因的能力。 其次,从科学层面分析,认为治疗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需要用精神医学、临床医学按程序来处理。最后,从《圣经》层面得到的启示认为,抑郁症需要通过重生得救,灵命成长来处理,而不仅仅从犯罪、羞耻、隐而未现的罪这样的角度来看抑郁症,并且用人生的意义、目标,来解决人性自私、贪心、嫉妒、人际关系矛盾等问题。

/ 文稿整理 /你们当侧耳听我的声音,留心听我的言语。那耕地为要撒种的,岂是常常耕地呢?岂是常常开垦耙地呢?他拉平了地面,岂不就撒种小茴香,播种大茴香,按行列种小麦,在定处种大麦,在田边种粗麦呢?因为他的  神教导他务农相宜,并且指教他。
原来打小茴香,不用尖利的器具,轧大茴香也不用碌碡;但用杖打小茴香,用棍打大茴香。
作饼的粮食是用磨磨碎,因他不必常打;虽用碌碡和马打散,却不磨它。这也是出于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谋略奇妙,他的智慧广大。
——以赛亚书 28:23-29

引 言上世纪60年代我开始做精神科的时候,有种观点是每个人可能某种程度上都有抑郁症,但现在并没有这种观点了。现在普遍认为抑郁症是一个病,它有一个诊断标准,我上次讨论过这里就不再讲了。今天我要讲的是抑郁症的成因是基因与环境的互动,再分享我对圣经与科学之间关系的探讨。

抑郁症的成因是基因与环境的互动

每一个合乎诊断标准的抑郁症都应该从基因与环境的角度来分析,然后再从基于环境互动的角度来设计处理和治疗方案,这是我自己的角度。我也盼望大家听的时候尝试换一下角度。

从这个角度来讲,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所有疾病,现在从医学上看,都是基于与环境的互动。为什么有些病会复发,有些病不会复发呢?会复发的病,如果是与环境互动的基因没有修复,就可能以后被其他的诱因诱发了。

所以癌症会复发,高血压会复发,糖尿病会复发,青光眼也会复发,这些都是因为基因没有修复,被诱动之后显示出来,造成了器质性的病变。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不是说人信心不够强,意志不够强,能力不够强,所以才得抑郁症的。这个不是信仰和信心的问题,而是基因的问题。有些人在很糟糕的环境中没有得抑郁症,不是因为他的信心比较大,他比较纯正,他没有隐而未现的罪,那是因为他的基因比较好。

例如,一个很有钱、很成功的30来岁的女人,生了第一胎小孩之后得了产后抑郁症。诱发产后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药物治疗效果也很好。6个月之后她就把药停掉,然后去接受基督教的辅导。

通过辅导,她发现自己心里有许多的偶像,金钱、名利、权利等等,所以她就悔改了,悔改之后她灵性有很大的进步,十几年了,情况都很好,不需要治疗、不需要用药、不需要辅导,做许多的服事。

可是到了45岁的时候,在压力之下抑郁症复发了。中年以后婚姻可能会出问题、小孩子离开家庭、失业等,很多诱因都可能在40来岁的时候出现,所以抑郁症就复发了。她就觉得非常懊恼,十几年没有复发,自己觉得已经悔改了,灵性也有更新了,为什么现在会复发。原因就是基因功能没有完全恢复,45岁的时候被环境压力诱动,所以抑郁症会复发。以下我们简单讨论一下基因。身体的所有功能,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物的功能都是基因控制的,可是基因的功能一般是需要被诱动之后才显示出来的。诱动基因的因素很多,我们现在并不很了解。绝大部分诱动基因的显性表达,我们现在并不了解,可是我们知道环境的诱因明显是可以诱动基因的显性表达的。 所以其中一个基因被诱动的理由是因为密码的程序,假如基因的4个核酸的顺序密码跟正常的版本不一样,有时候密码换了,或是次序错了,或是版本太多了等等,比较容易被特殊环境因素诱动而造成以上结果,这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 也就是说,为什么有些人在环境压力之下没有问题,而那些出现问题的人是因为他的基因版本不一样,所以比较容易被环境的诱因而诱动。基因密码一般是不能轻易改变的,所以如果我们中间有人以为中药会治本,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中药不可能改变基因的密码,我希望比较理性地来看这种情况。
我刚才讲过了,所有的疾病都是基因与环境互动,造成器质、结构、生理功能的恶性变化,因此造成疾病的症状。基因加环境,基因与环境互动的时候,造成器质结构的变化,出现症状,这是现在医学上一致的看法。 

比如,有人有TV53基因,他抽烟的话就会造成气管细胞的变异,造成肺癌。如果没有这个基因,抽烟的害处和影响就可能比较少,当然也有其他坏的影响。如果有人有SLC30A8基因,吃太多碳水化合物,如糖分、米饭、巧克力、冰淇淋等,会造成胰岛素的功能紊乱,患二型糖尿病。如果有人有APOL基因,他吃太多的肥猪肉的话,血脂会增高,有时候还会造成脑溢血。这些是我们现在对疾病的发病理由的一些理解。

抑郁症也是环境与基因互动产生的。目前我们对抑郁症的基因已经找到四十几个基因的变异了,分布在染色体61 、10、 13、17上面,这样我们就基本都知道了引起抑郁的基因。我们现在理解为什么这些机会比较容易造成得抑郁症了。

因为这些基因影响人对环境压力承受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压力之下,有些人有更大的承受能力,有人能够挺过去;但如果是这四十几处基因有变异的话,人比较不能承受压力。没有环境压力的诱因诱动这个基因,可能不会发病。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很顺利,没有环境压力,即使可能基因有变异,也不一定会得抑郁症。

所以基因跟环境是互动的,抑郁症是两者互动产生的结果。


环境诱因概括起来有三种:第一,不一定是别人的错,也不一定是自己的错,比如天灾、意外事故、工作、考试压力、失业、经济问题、死亡、疾病、新冠疫情隔离、孤单等。最近新冠疫情造成的抑郁症的发病率在全世界增加了三倍。

第二,别人造成的伤害,如抛弃、虐待、欺负、暴力侵犯、失恋、婚姻矛盾、离婚、别人对自己的期盼太高、不合理、批评很多、没有正面的肯定、都是负面的批评、指责等等,长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压力累积下来,就会可能造成抑郁症。

第三,有可能是自己的行为,但这是少数情况。其实最大的可能是自己做了一个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如有人决定去当医生,其实他对做医生一点兴趣都没有。以前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有人选择了读数理化,其实自己一点兴趣都没有,这样的选择会造成很多的问题。还有如犯法、酗酒、吸毒、赌博,这种也有可能。

我继续讲一基因的因素。在细胞的细胞核里,人的23对染色体里,绝大部分的基因,99.999%的基因都在里面。人的线粒体的基因是从母亲而来的,父母交配的时候,精子跟卵子结合在一起的一瞬间,只是细胞核合起来,外面这一层细胞质是从母亲而来的。人的线粒体里面18个基因都是从母亲而来的,换句话说,所有现在的人类都是从一个女人出来的。

其实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知道,人类是有一个共同的女祖先,从这个层面看,跟圣经里面所讲的夏娃就没有矛盾了。男人,有一个x染色体,也有一个y染色体;女人的性别染色体是3个x。所有的男人的y染色体都是从父亲而来的,所以同样的结论就是所有的男人都应该是只有一个男祖先,那就是亚当。

我们现在知道的基因段落都是埋在每一个染色体上的。我们的染色体,一对染色体,一般都是交叉的形状。每个人的细胞的染色体,其中22000多个基因,每个最少有2个版本。为什么2个版本?因为一个是从父亲遗传的,一个是从母亲遗传的,这2个版本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也可能多少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个不一致就可能是产生问题的地方。

回到抑郁症基因,目前在40多个影响抑郁症的基因中,了解比较多的是一个叫羟色胺运输基因 SLC6A4的基因,这个基因处在第17染色体上面。基因的功能,我们现在知道它通过羟色胺影响情绪,所以现在很有效的抗抑郁症的药物都是羟色胺功能的药物,比如百忧解功能就是影响情绪,透过羟色胺介质来影响人的情绪。造成抑郁症的羟色胺运输基因影响个人得抑郁症的几率以及承受压力的能力。

这个基因最少有2个版本,一个版本是长启动体,一个版本是短启动体。如果从父母承受过来的2个版本都是长的,个人承受压力的能力就比较强;如果承受过来的2个版本都是短的,承受压力的能力就比较弱。

例1:2005年有个很大的风灾达到美国南部,因为美国政府应付不过来,几万人无家可归,在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遮盖的情况下熬了两周,当时的小布什总统才调动救济来应付情况。检查这轮抑郁症,大概有5%的启动体的2个版本都是长启动体的人得抑郁症,而短启动体的人大概30%的抑郁症,所以在同样的风灾之下,短启动体的人6倍于长启动体的人可能得抑郁症。不是说有这个基因,就一定会得抑郁症,只是30%而已,大部分的人还是不得抑郁症的。长启动体的人不是一定就不会得抑郁症,只是比较少。这是比率的问题。人有这个基因,在压力之下得抑郁症的可能性比较高,没有这个版本,得抑郁症的可能性比较低。

例2:2013年发表了一篇文章,用10年时间在乔治亚州下层社会追踪600多个小孩。从他们5岁开始追踪10年,看他们在下层社会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治安环境、健康环境都很差。这些小孩都是在单亲家庭,甚至没有父母的家庭里面成长,学校环境很差,健康环境很差,甚至还有吸毒、酗酒等问题,观察这600多个小孩究竟有多少人得抑郁症。结果是长启动体的5%得抑郁症,短启动体的30%得抑郁症。我们就知道羟色胺的基因,我刚才讲羟色胺基因启动体2个版本都是长的,抗环境压力的能力比较强,启动体都是短的,2个版本都是短的,承受压力的能力就比较低,这个是我们现在搞得很清楚的。

这不是基因决定论。有时候基因也会突变,不一定是遗传,但是遗传的是基因,不是病。基因的功能一般是需要被其他的基因或其他的因素诱动才显示出来的。因为诱动基因就好像把一个人叫醒一样,他睡在那里,躺在那里,他可能也没有什么活动的,可是把他诱动了,叫醒了之后,基因的一般功能就显示出来。基因的变异一般也只是增加或减少发病的可能性,不是一定就造成这个病。因为一般基因的发病功能需要被诱动显示出来,现在对基因功能的诱动跟显性非常有限,所以基因并不决定命运,也不是决定有基因变异就一定会发病。

例1:一个克隆出来的猫叫西西,克隆出来的小猫跟他母亲的基因99.99%一样,除了细胞质里面的18个基因不一样之外。可是母猫的肩膀上有一块是黄色的,脸上一块是黄色的,背上有一块是黄色的。尽管小猫的基因跟它的母亲完全相同,但是肩膀上面没有黄色,头上没有黄色,背上也没有黄色。我的意思是说毛色一定是基因的影响,但是尽管是克隆出来的猫,也并不决定它就是像母猫妈妈完全一样的规制。所以颜色这么明显的遗传特征都不一定是基因决定的,基因需要被诱动,它才能够显性地显示出功能来影响猫毛的颜色。

图片

例2: 乳腺癌。现在我们对乳腺癌的基因也比较了解,找到了好几个乳腺癌的基因。第一个叫BRCA1,在染色体17上面。如果人有一个版本,我刚才讲说这个版本最少2个,一个从父亲来,一个从母亲来,当然你从母亲那边得来的,也可能里面有多过一个版本的,我们简化为一个版本。如果有,一生得乳癌的机率是50%,如果你是同卵双胞胎,2个是同样基因,同样BRAC1都有的,那么其中一个会得还是2个都得的可能性是50%。如果遗传过来2个版本都有BRAC1,得癌症的几率就变成80%,这增加了很多,但还是不是100%。所以不是说是基因决定论的,它也增加了其他癌症如卵巢癌的可能性,但是它的显性是低于100%的。 另外一个跟乳腺癌有关的叫BRCA2,它在染色体13上面,它的特性跟BRCA1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一个版本大概50%,2个80%,其他几个基因是增加乳癌的发病率的,所谓遗传的是基因,不是癌症的本身,遗传得到的基因不决定人一定得癌症,当然可能性比较高,但不是一定是这样的。大家从这个角度来想就可以知道,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尽量帮助基因的特性不显示出来。所以我相信信仰、领袖、生活、教会的扶持,可以增强人抵抗环境诱因的能力。 比如有人现在失业了,他遗传过来的是2个短的版本,当然就比较低落,可能得抑郁症。可是如果有信仰的帮助,灵性的生活,教会的扶持,可以增加一个人抵抗事业、环境的诱因,就不一定会造成抑郁症。但是我们要搞清楚,这些不能改变人的基因,一般的基因目前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基因的遗传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这些只能帮助环境不来诱动人的基因。 现在只有少数改变基因的治疗,确实是有,比如血癌,镰刀型的贫血,现在有改变基因的治疗,但是还是在很初步的一个阶段,不是普遍能够使用的。 所以改变基因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还在研究的阶段。换句话说基因没有改变,被诱动得精神病的基因仍然存在。有一个叫吴勇的长老,我年轻的时候常听他讲道,因为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讲员,他自己胃癌被神医治的神迹,医生说已经没有办法治疗了,会扩散,开刀之后发现没办法切除了,他自己的癌症得神迹医治,可是神并没有改变癌症基因的遗传,他的女儿24岁得癌症,28岁就去世了。所以神改变他基因的显性,比如说控制了基因显示,控制了影响到他的整个身体被癌症细胞侵蚀,然后死亡。可是他的遗传基因并没有改变,所以遗传到他的女儿。我盼望大家能够比较理性地来看这样的问题。 如果对病人说他的精神病的问题,是鬼附,是隐而未现的罪,会造成二度伤害。我希望大家理解,抑郁症跟灵性、跟信仰、跟信心是没有直接关系的。100%的人是罪人,所有的人都是罪人,心里都有偶像,都有隐而未现的罪,可是只有10%的人,至少在新冠疫情之前是10%的人;疫情诱动之后增加到30%,可是也不是100%的人。100%的是罪人,只有10%的人得抑郁症,不是因为10%的人更有罪,那是因为10%的人的基因被环境诱动。 抑郁症的症状出现的年龄不同,有些在15岁就出现。我这个礼拜接到两个电话,都是从中国送过来的小孩在美国学校读书不适应,得严重的抑郁症,被学校送到精神病院去。家人当然就很恐惧,因为没有想到16岁就要去住精神病院。所以十几岁的时候可以有抑郁症,但是可能有人等到85岁才有,老人失智症、脑细胞死亡影响到情绪的网络时也可能很抑郁。为什么抑郁症15岁也出现,14岁出现,12岁出现都可能,6岁都可能,也有到了85岁才出现,也可能从来不出现?这些不是因为人犯罪的年龄不同,而是因为基因在不同的年龄被诱动。 40%的抑郁症病人有其他综合症状,连带的症状有强迫症、创伤后遗症、惊恐症,这些也是40%的抑郁症病人常常有的症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些症状,是因为他们的罪更多,隐而未现的罪吗?当然不可能,而是因为基因,大脑的网络被诱动了,是基因的问题。 抑郁症病人一般是受害者。刚才已经讲过了,别人犯罪造成伤害,诱动基因,如小时候被抛弃、侵犯、虐待、歧视。为什么16岁的小孩到美国来读书很容易得抑郁症,可能是因为被歧视。应该怎么解决?最好不要在小孩9岁到16岁的时候送到美国来。很多诱因是环境压力的打击,比如新冠疫情、隔离、失业、亲友死亡、生病、天灾、饥荒、意外事故等,还有缺乏信心、罪咎感、自杀的意念,这是抑郁症的后果跟症状,不是造成抑郁症的原因。 关于二度伤害,我举几个例子:例1: 有一个人跑来跟我说教会里面有个人被鬼附,他就奉神的名去驱鬼了,赶鬼的时候,他一这样讲,这个人就在他面前倒下来,他就觉得这个明显是鬼附,不然的话怎么赶鬼他倒下来。我跟他说不一定,他可能受二度伤害了,被人说他是鬼附,他就惧怕、恐惧,浑身无力地倒下了。 我问他那个人后来怎么样,他说平静了几天之后又再发病,送到精神病院去。我就告诉他应该是我的解释比较对,因为那人没有防护力,无力反驳,他自己已经很恐惧了,有人替他赶鬼,他真的以为自己被鬼附了,他无法反驳,所以倒下来。 例2:

一个28岁的母亲,生了第二胎女孩之后第四天开始非常郁闷,不断流泪,整夜无法入睡,很多担忧,最大的担忧是惧怕自己会伤害这个婴儿,因为每次她抱婴儿的时候,就有一个意念侵入脑海,要把新生婴孩摔在地上。

这种侵入脑海,自己不想做,但是好像有强迫性要人做的这种意念我们称为强迫症状。抑郁症40%的人可能有强迫的症状。她因此非常自责,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开始有绝望轻生的意念了。这位母亲向来个性非常开朗,很热心,很爱主。家族历史:姐姐有同样的产后抑郁症,这是基因的问题。

她生的是女儿,男家不满,这是环境诱因。教会就认为需要祷告、赶鬼、加上家庭辅导。第八天替她赶鬼,之后她比较安静,丈夫就开始安排要找一个家庭辅导,没想到产后第20天她就跳楼自杀了。我觉得这是无谓的牺牲。产后抑郁症其实很容易治疗的,药物治疗的效果非常好,95%一两周症状就会消失的。例3: 一个32岁的博士生,8年还没有毕业,消极、抑郁,失去热情、兴趣、动力,不能完成论文,而且有惊恐焦虑的症状,就是气好像吸不进来,觉得要闷死了,所以就呼吸得很快,希望气能够进到肺里面,心很慌,跳得很厉害,觉得要昏倒了,冒汗,手发麻发抖,整个人发抖。晚上他也有惊恐症,因为气进不来的时候好像觉得有鬼压在他的胸口上,中国人把这叫做鬼压。 因为他无法集中精神,不能完成论文,学校就说半年不能毕业,就要退学,除非能够去找一个精神科的医生来做证明。他指导教授知道了他的症状,建议他找医生看看。他来到我这里,吃了抗抑郁症的药,三四个礼拜症状就消失了,他很喜乐。他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就跟我到教会里面去,几周以后决志信主,非常喜乐。半年后,我离开这个城市,到了波士顿,他因为我离开了之后就没有再找别的医生,停药,几个月都没有抑郁。 但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有惊恐,呼吸很快、心慌、手发麻发抖。教会的牧师就说这是鬼附,为他赶鬼,每周请他到牧师的办公室,请他把手放在喉咙里面,自己催吐,叫他自己把邪灵吐出来。每礼拜好像是做三次,做了四五周,一点效果都没有,结果他就很灰心。之后他放弃信仰,连教会也不去了,抑郁,没办法毕业,退学,20年没有出门了。因为教会20年后请我去讲道,我询问他同学才知道这个情况。这也是二次伤害。 为什么抑郁症会复发?抑郁症一般有30%~40%的复发率。第一次得病的人大概30%好了之后会复发,第二次50%,第三次75%。因为基因没有修复,所以第一次复发的几率比较低,因为修复的可能性比较高。发病两次就证明这个基因有问题,第二次就是没有修复,第三次就更明显了。因为基因功能没有被修复,容易被环境诱因诱动产生抑郁症。 不但是抑郁症,目前很多身体上的疾病也都是会复发的,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各种癌症、青光眼、痛风、红斑狼疮、哮喘、肺气肿、关节炎、癫痫。这些都是因为基因功能修复,所以需要长期治疗,这是事实。复发不是因为药物上瘾,我认为治疗就是给人的身体,给人的基因有个空间,可以有时间来修复,这是我的想法。 我举一个例子,一个26岁的女传道,第一次得抑郁症的时候,是因为她的宣教团队的一个辅导,是个美国人,得了抑郁症之后回国,回到美国之后自杀了。她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非常难过,因为她得到这个辅导很多灵性上的指导、教导、培训。想到这么好的一个人会自杀,不可思议,她得抑郁症了。第一次得抑郁症,6个月之后症状就消失,没有治疗。家族历史方面,她的父亲有严重的双相情感障碍。 6年之后,她32岁生第二胎的时候抑郁症复发了,可是几周以后开始变成兴奋,充满信心,觉得不需要睡眠,说话快、大声,教会说是鬼附,她不接受。之后她要住院,因为情绪不受控制,诊断为双相症,吃丙戊酸钠一个月之后情绪恢复正常,三个月之后她就把药停掉了,以后每两三年发病一次。吃丙戊酸钠每一次都有效,抑郁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加百忧解,两三个月症状就消失了。 医生说病好了之后还可能需要长期治疗,因为已经发了好几次了,可是她不接受。40岁的时候,她开始有妄想,认为自己有能力能够预知未来,可以控制风雨、气候和温度。这次医生除了丙戊酸钠之外,加了利培酮,吃了很有效。到了42岁,教会也接纳,没有停止她的服事,8年没有复发了。丙戊酸钠副作用是体重增加,但她还是能够正常工作,而且到50岁的时候去大学修辅导课。 精神疾病是因为基因与环境互动产生大脑功能的紊乱,所以治疗第一需要用药物来针对基因功能紊乱产生的症状,第二用辅导来增加应付环境诱因的能力。

圣经与科学不同层面神有两种启示:圣经是特殊的启示,自然是普通的启示,不同层面,不矛盾。因为两个都是从神而来,神借着圣灵默示圣经,神也用祂的大能来创造这个世界。人如何重生得救,生命更新,是圣经的主要目的,大自然的启示是启示神创造万物的机制,这两个启示应该是没有矛盾的。

《提摩太后书》3:15-17:「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都是  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  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约翰福音》1:18:「从来没有人看见  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罗马书》1:19-20:「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  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诗篇》19:1-3:「诸天述说  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

《启示录》4:11:

「“我们的主,我们的  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简单来讲,人去研究神在大自然里面创造的机制所得到的知识,叫科学。科学与圣经没有矛盾,是从两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对神的作为有了解。我用死亡来做一个例子,为什么人会死,圣经与科学提出不同的答案,但是并不矛盾。圣经说人会死因为人离开神,与神的生命隔离,离开了神,我们就是身体上活着,其实就是活在死的罪的里面,这是圣经的答案,是从道德、从意义层面提出的答案。 科学不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学说末端体磨损之后到它消失了,染色体死亡,之后细胞死亡。所以,科学提出的答案跟圣经提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一个从意义的层面,道德的层面,价值的层面,一个是从机制的层面。 圣经答案从意义层面解答,人为何离开神就死亡,为何需要救恩;科学是从机制的层面解答,细胞活动如何停止(也可能可以解决如何延长细胞的生命)。所以从圣经的角度,原因是人犯罪堕落,本质是人与神的隔离,生命里面充满了矛盾,解决是悔改、更新、重生、生命更新、教会扶持来帮助人。 科学从末端体缩短,生理活动停止。现在做研究解决的是锻炼可以延长末端体,营养可以延长末端体,减少压力可以延长末端体。

图片

例2: 乳腺癌。现在我们对乳腺癌的基因也比较了解,找到了好几个乳腺癌的基因。第一个叫BRCA1,在染色体17上面。如果人有一个版本,我刚才讲说这个版本最少2个,一个从父亲来,一个从母亲来,当然你从母亲那边得来的,也可能里面有多过一个版本的,我们简化为一个版本。如果有,一生得乳癌的机率是50%,如果你是同卵双胞胎,2个是同样基因,同样BRAC1都有的,那么其中一个会得还是2个都得的可能性是50%。如果遗传过来2个版本都有BRAC1,得癌症的几率就变成80%,这增加了很多,但还是不是100%。所以不是说是基因决定论的,它也增加了其他癌症如卵巢癌的可能性,但是它的显性是低于100%的。 另外一个跟乳腺癌有关的叫BRCA2,它在染色体13上面,它的特性跟BRCA1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一个版本大概50%,2个80%,其他几个基因是增加乳癌的发病率的,所谓遗传的是基因,不是癌症的本身,遗传得到的基因不决定人一定得癌症,当然可能性比较高,但不是一定是这样的。大家从这个角度来想就可以知道,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尽量帮助基因的特性不显示出来。所以我相信信仰、领袖、生活、教会的扶持,可以增强人抵抗环境诱因的能力。 比如有人现在失业了,他遗传过来的是2个短的版本,当然就比较低落,可能得抑郁症。可是如果有信仰的帮助,灵性的生活,教会的扶持,可以增加一个人抵抗事业、环境的诱因,就不一定会造成抑郁症。但是我们要搞清楚,这些不能改变人的基因,一般的基因目前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基因的遗传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这些只能帮助环境不来诱动人的基因。 现在只有少数改变基因的治疗,确实是有,比如血癌,镰刀型的贫血,现在有改变基因的治疗,但是还是在很初步的一个阶段,不是普遍能够使用的。 所以改变基因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还在研究的阶段。换句话说基因没有改变,被诱动得精神病的基因仍然存在。有一个叫吴勇的长老,我年轻的时候常听他讲道,因为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讲员,他自己胃癌被神医治的神迹,医生说已经没有办法治疗了,会扩散,开刀之后发现没办法切除了,他自己的癌症得神迹医治,可是神并没有改变癌症基因的遗传,他的女儿24岁得癌症,28岁就去世了。所以神改变他基因的显性,比如说控制了基因显示,控制了影响到他的整个身体被癌症细胞侵蚀,然后死亡。可是他的遗传基因并没有改变,所以遗传到他的女儿。我盼望大家能够比较理性地来看这样的问题。 如果对病人说他的精神病的问题,是鬼附,是隐而未现的罪,会造成二度伤害。我希望大家理解,抑郁症跟灵性、跟信仰、跟信心是没有直接关系的。100%的人是罪人,所有的人都是罪人,心里都有偶像,都有隐而未现的罪,可是只有10%的人,至少在新冠疫情之前是10%的人;疫情诱动之后增加到30%,可是也不是100%的人。100%的是罪人,只有10%的人得抑郁症,不是因为10%的人更有罪,那是因为10%的人的基因被环境诱动。 抑郁症的症状出现的年龄不同,有些在15岁就出现。我这个礼拜接到两个电话,都是从中国送过来的小孩在美国学校读书不适应,得严重的抑郁症,被学校送到精神病院去。家人当然就很恐惧,因为没有想到16岁就要去住精神病院。所以十几岁的时候可以有抑郁症,但是可能有人等到85岁才有,老人失智症、脑细胞死亡影响到情绪的网络时也可能很抑郁。为什么抑郁症15岁也出现,14岁出现,12岁出现都可能,6岁都可能,也有到了85岁才出现,也可能从来不出现?这些不是因为人犯罪的年龄不同,而是因为基因在不同的年龄被诱动。 40%的抑郁症病人有其他综合症状,连带的症状有强迫症、创伤后遗症、惊恐症,这些也是40%的抑郁症病人常常有的症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些症状,是因为他们的罪更多,隐而未现的罪吗?当然不可能,而是因为基因,大脑的网络被诱动了,是基因的问题。 抑郁症病人一般是受害者。刚才已经讲过了,别人犯罪造成伤害,诱动基因,如小时候被抛弃、侵犯、虐待、歧视。为什么16岁的小孩到美国来读书很容易得抑郁症,可能是因为被歧视。应该怎么解决?最好不要在小孩9岁到16岁的时候送到美国来。很多诱因是环境压力的打击,比如新冠疫情、隔离、失业、亲友死亡、生病、天灾、饥荒、意外事故等,还有缺乏信心、罪咎感、自杀的意念,这是抑郁症的后果跟症状,不是造成抑郁症的原因。 关于二度伤害,我举几个例子:例1: 有一个人跑来跟我说教会里面有个人被鬼附,他就奉神的名去驱鬼了,赶鬼的时候,他一这样讲,这个人就在他面前倒下来,他就觉得这个明显是鬼附,不然的话怎么赶鬼他倒下来。我跟他说不一定,他可能受二度伤害了,被人说他是鬼附,他就惧怕、恐惧,浑身无力地倒下了。 我问他那个人后来怎么样,他说平静了几天之后又再发病,送到精神病院去。我就告诉他应该是我的解释比较对,因为那人没有防护力,无力反驳,他自己已经很恐惧了,有人替他赶鬼,他真的以为自己被鬼附了,他无法反驳,所以倒下来。 例2:

一个28岁的母亲,生了第二胎女孩之后第四天开始非常郁闷,不断流泪,整夜无法入睡,很多担忧,最大的担忧是惧怕自己会伤害这个婴儿,因为每次她抱婴儿的时候,就有一个意念侵入脑海,要把新生婴孩摔在地上。

这种侵入脑海,自己不想做,但是好像有强迫性要人做的这种意念我们称为强迫症状。抑郁症40%的人可能有强迫的症状。她因此非常自责,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开始有绝望轻生的意念了。这位母亲向来个性非常开朗,很热心,很爱主。家族历史:姐姐有同样的产后抑郁症,这是基因的问题。

她生的是女儿,男家不满,这是环境诱因。教会就认为需要祷告、赶鬼、加上家庭辅导。第八天替她赶鬼,之后她比较安静,丈夫就开始安排要找一个家庭辅导,没想到产后第20天她就跳楼自杀了。我觉得这是无谓的牺牲。产后抑郁症其实很容易治疗的,药物治疗的效果非常好,95%一两周症状就会消失的。例3: 一个32岁的博士生,8年还没有毕业,消极、抑郁,失去热情、兴趣、动力,不能完成论文,而且有惊恐焦虑的症状,就是气好像吸不进来,觉得要闷死了,所以就呼吸得很快,希望气能够进到肺里面,心很慌,跳得很厉害,觉得要昏倒了,冒汗,手发麻发抖,整个人发抖。晚上他也有惊恐症,因为气进不来的时候好像觉得有鬼压在他的胸口上,中国人把这叫做鬼压。 因为他无法集中精神,不能完成论文,学校就说半年不能毕业,就要退学,除非能够去找一个精神科的医生来做证明。他指导教授知道了他的症状,建议他找医生看看。他来到我这里,吃了抗抑郁症的药,三四个礼拜症状就消失了,他很喜乐。他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就跟我到教会里面去,几周以后决志信主,非常喜乐。半年后,我离开这个城市,到了波士顿,他因为我离开了之后就没有再找别的医生,停药,几个月都没有抑郁。 但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有惊恐,呼吸很快、心慌、手发麻发抖。教会的牧师就说这是鬼附,为他赶鬼,每周请他到牧师的办公室,请他把手放在喉咙里面,自己催吐,叫他自己把邪灵吐出来。每礼拜好像是做三次,做了四五周,一点效果都没有,结果他就很灰心。之后他放弃信仰,连教会也不去了,抑郁,没办法毕业,退学,20年没有出门了。因为教会20年后请我去讲道,我询问他同学才知道这个情况。这也是二次伤害。 为什么抑郁症会复发?抑郁症一般有30%~40%的复发率。第一次得病的人大概30%好了之后会复发,第二次50%,第三次75%。因为基因没有修复,所以第一次复发的几率比较低,因为修复的可能性比较高。发病两次就证明这个基因有问题,第二次就是没有修复,第三次就更明显了。因为基因功能没有被修复,容易被环境诱因诱动产生抑郁症。 不但是抑郁症,目前很多身体上的疾病也都是会复发的,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各种癌症、青光眼、痛风、红斑狼疮、哮喘、肺气肿、关节炎、癫痫。这些都是因为基因功能修复,所以需要长期治疗,这是事实。复发不是因为药物上瘾,我认为治疗就是给人的身体,给人的基因有个空间,可以有时间来修复,这是我的想法。 我举一个例子,一个26岁的女传道,第一次得抑郁症的时候,是因为她的宣教团队的一个辅导,是个美国人,得了抑郁症之后回国,回到美国之后自杀了。她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非常难过,因为她得到这个辅导很多灵性上的指导、教导、培训。想到这么好的一个人会自杀,不可思议,她得抑郁症了。第一次得抑郁症,6个月之后症状就消失,没有治疗。家族历史方面,她的父亲有严重的双相情感障碍。 6年之后,她32岁生第二胎的时候抑郁症复发了,可是几周以后开始变成兴奋,充满信心,觉得不需要睡眠,说话快、大声,教会说是鬼附,她不接受。之后她要住院,因为情绪不受控制,诊断为双相症,吃丙戊酸钠一个月之后情绪恢复正常,三个月之后她就把药停掉了,以后每两三年发病一次。吃丙戊酸钠每一次都有效,抑郁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加百忧解,两三个月症状就消失了。 医生说病好了之后还可能需要长期治疗,因为已经发了好几次了,可是她不接受。40岁的时候,她开始有妄想,认为自己有能力能够预知未来,可以控制风雨、气候和温度。这次医生除了丙戊酸钠之外,加了利培酮,吃了很有效。到了42岁,教会也接纳,没有停止她的服事,8年没有复发了。丙戊酸钠副作用是体重增加,但她还是能够正常工作,而且到50岁的时候去大学修辅导课。 精神疾病是因为基因与环境互动产生大脑功能的紊乱,所以治疗第一需要用药物来针对基因功能紊乱产生的症状,第二用辅导来增加应付环境诱因的能力。

圣经与科学不同层面神有两种启示:圣经是特殊的启示,自然是普通的启示,不同层面,不矛盾。因为两个都是从神而来,神借着圣灵默示圣经,神也用祂的大能来创造这个世界。人如何重生得救,生命更新,是圣经的主要目的,大自然的启示是启示神创造万物的机制,这两个启示应该是没有矛盾的。

《提摩太后书》3:15-17:「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都是  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  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约翰福音》1:18:「从来没有人看见  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罗马书》1:19-20:「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  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诗篇》19:1-3:「诸天述说  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

《启示录》4:11:

「“我们的主,我们的  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简单来讲,人去研究神在大自然里面创造的机制所得到的知识,叫科学。科学与圣经没有矛盾,是从两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对神的作为有了解。我用死亡来做一个例子,为什么人会死,圣经与科学提出不同的答案,但是并不矛盾。圣经说人会死因为人离开神,与神的生命隔离,离开了神,我们就是身体上活着,其实就是活在死的罪的里面,这是圣经的答案,是从道德、从意义层面提出的答案。 科学不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学说末端体磨损之后到它消失了,染色体死亡,之后细胞死亡。所以,科学提出的答案跟圣经提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一个从意义的层面,道德的层面,价值的层面,一个是从机制的层面。 圣经答案从意义层面解答,人为何离开神就死亡,为何需要救恩;科学是从机制的层面解答,细胞活动如何停止(也可能可以解决如何延长细胞的生命)。所以从圣经的角度,原因是人犯罪堕落,本质是人与神的隔离,生命里面充满了矛盾,解决是悔改、更新、重生、生命更新、教会扶持来帮助人。 科学从末端体缩短,生理活动停止。现在做研究解决的是锻炼可以延长末端体,营养可以延长末端体,减少压力可以延长末端体。

图片

我举个例子,克隆羊多利没想到6岁就死掉了。科学家就很懊恼,一般羊是15岁的寿命,那么为什么它6岁就死掉了,想了好久想清楚了。当时克隆是从白羊的乳腺取了一个细胞出来,把细胞核放到一个黑羊的乳腺的细胞质里面,组成一个新的细胞,用电极的方法刺激生长。所以是白羊的细胞核跟黑羊的细胞质合成的细胞造成这个胚胎,把它放到一个黑羊的子宫里面养大胚胎,长出一条克隆的羊。 为什么6岁的寿命,因为从白羊身上取出细胞核,白羊已经是6岁的羊了,细胞核已经活了6年,其实多利生下来的时候已经6岁了,所以他只能活另外的6年,共12年就去世了。尽管它生出来是一条很可爱的小羊,可是其细胞的末端体的年龄已经是6岁了。大家从这个例子简理解科学与信仰,科学与圣经不是矛盾,只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解释,科学研究大自然中的秩序、逻辑、机制和方法。圣经里有机制,C•S路易斯举例说大自然每年有以水变酒的事情,每年都在大自然的里发生。他说雨水下到地上,葡萄根把水吸收了,长出葡萄,水进到葡萄里面去,葡萄掉在地上发酵了,它里面的糖分变成了葡萄酒,所以每年你都可以说雨水造成酒。当然耶稣以水变酒的神迹,耶稣不是一年才把这个水变成酒的,他在讲一句话之后水就变成酒了。这个机制是什么?明显不是神在大自然里面以水变酒的一个机制,目前科学还没有找到耶稣这个神迹的机制。耶稣以水变酒的神迹与大自然用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却不矛盾,我们不能说因为耶稣以水变酒神迹机制还没有发现所有不可能。大自然最近才发现的机制,第一个是叫CRISP- R,这个是改变基因的机制,本来是细菌对付病毒的防卫机制,2011年了解后,现在用来做改变基因的手段。第二个是大脑在成长期的修剪,最近才发现。大脑在5~30岁自己有个修剪的时候,砍掉大概1/3的网络,特别是突触。大脑修剪高峰期,9~16岁的时候,最好不要给大脑太大的压力,在修剪的时候,要去学习新的东西,已经不容易了,给更大的压力,那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最好不要在小孩9~16岁送到国外去读书,新的环境压力太大,容易造成抑郁症,容易造成很多问题,比如自杀的问题等。

《以赛亚书》28:23-29:

「你们当侧耳听我的声音,留心听我的言语。那耕地为要撒种的,岂是常常耕地呢?岂是常常开垦耙地呢?他拉平了地面,岂不就撒种小茴香,播种大茴香,按行列种小麦,在定处种大麦,在田边种粗麦呢?因为他的  神教导他务农相宜,并且指教他。原来打小茴香,不用尖利的器具,轧大茴香,也不用碌碡;但用杖打小茴香,用棍打大茴香。作饼的粮食是用磨磨碎,因他不必常打;虽用碌碡和马打散,却不磨它。这也是出于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谋略奇妙,他的智慧广大。」上面经文告诉农夫用神的大自然启示里的耕种的机制来耕田。我盼望基督徒多用神所赐的智慧,换一个角度来看抑郁症。抑郁症需要用神两个启示来处理。人生的意义、目标,人性自私、贪心、嫉妒、人际关系矛盾等问题,需要重生得救,灵命成长来处理。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需要用精神医学、临床医学按程序来治疗。希望大家可以换一个角度,从基因与环境互动的发现,坦然以神的两个启示来看抑郁症,不是从犯罪、羞耻、隐而未现的罪这个角度来看。

更多讲道查经材料
播客存档
播客订阅方法

August 27th, 2022

Posted In:

【精神科四十年来对抑郁症了解的三个突破】“抑郁症”系列第一讲| 徐理强教授
【抑郁症的成因是基因与环境的互动】“抑郁症”系列第二讲| 徐理强教授
【抑郁症的治疗相当安全有效】 “抑郁症”系列第三讲| 徐理强教授
【抑郁症的咨询与扶持】“抑郁症”系列第四讲| 徐理强教授
【几个常见的精神疾病】“抑郁症”系列第五讲| 徐理强教授
【精神病是鬼附吗】“抑郁症”系列第六讲| 徐理强教授

更多徐理强医师讲精神健康视频

更多讲道查经材料
播客存档
播客订阅方法

时间:2022年5月21日主题:精神科四十年来对抑郁症了解的三个突破讲员:徐理强主持:周明技术:约书  刘江统筹:Moxi  任婉彤海报:朵多爸编辑:庹明胜摘要:新冠疫情封控管理,抑郁情绪肆意蔓延,抑郁症患者层出不穷。作为永生上帝的儿女,该怎样看待和处理抑郁症呢,是信心软弱,亦或是犯罪跌倒。精神科教授、教会长老徐理强先生,从医学科学和基督信仰两个方面,分享精神科学40年来针对抑郁症的三大突破。对抑郁症的认知带来极大更新,对抑郁症的治疗给出全新的方向。




/ 文稿整理 /






通达人的智慧,在乎明白己道,愚昧人的愚妄,乃是诡诈。

——箴言 14:8






一  新冠疫情与抑郁症


我们先讲一讲新冠疫情,然后再进入今天的题目——抑郁症。


新冠病毒全名叫SARS-CoV2,就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其实在2000年的时候已经有过 CoV1了,那时候把它翻译成非典。


为什么叫Corona virus,因为病毒的形状在显微镜下好像一个王冠。所以相对2000年的CoV1,现在这个就叫CoV2 。这个病毒的结构是一个单链的核糖核酸( ssRNARNA),没有DNA,所以结构相对简单。可是也给我们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它需要进入别的动物细胞里面才能复制。另外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是,新的变异不断出现,所以在世界其他地区有第五波、第六波的新冠病毒出现。


前面的发展我还不清楚,新冠病毒CoV2是需要先从蝙蝠传到穿山甲,然后再通过穿山甲才能传到人。人去吃穿山甲野味,就引发这个病毒的流传。病毒透过飞沫Droplets进入人体,贴在细胞膜上,以刺突Spike跟细胞膜ACE2受体结合,病毒RNA进入细胞;在细胞质的核糖体Ribosome内抄写复制;然后离开细胞,透过呼吸系统以飞沫传播。


科学是从机制的层面来理解,信仰是从意义和道德的层面来看问题。


2019年12月31日 WHO第一次接到中国新冠个案报告;一个月后世界18国家有个案;2020年2月11日WHO给病毒定名;2020年2月26日美国发现第一个个案;2020年3月11日 WHO宣布Covid19为大流行疾病Pandemic。一波一波病疫:新冠病毒不断变异。2022年5月16日世界超过5.2亿个案; 超过6.2百万死亡,美国超过八千三百万个案; 一百万死亡 。估计它减少人类预期寿命最少3年。这个是病毒的影响。


感染病毒的人40%是没有症状的,但是可以透过无症状人的飞沫传给身边的人,所以防不胜防。40%的人有轻微症状,一般都是感冒症状,加上特殊症状失去嗅觉,这是平常感冒所没有的;20%有严重症状,需要住院治疗。


在西方大概2%的人死亡,30% 有新冠病长期症(Long Covid) 需要一年才恢复(头疼,气促,肌肉疼痛,疲劳,腹泻,抑郁焦虑,失眠,记忆不好); 5%心、肺、肾、脑长期受损害,要完全恢复可能比较困难。这些数据需要长期追踪,慢慢的会更清楚。

二  抑郁症相当普遍


跟我们今天讨论题目有关的,就是30%的抑郁症。新冠疫情有一个好处,是提供社会讨论抑郁症的机会,就好像今天我们在这里做的一样。


抑郁症是全世界每一个地方、种族、文化、社会都有的,大概7~10%的人有抑郁症。其实,抑郁症是一个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抑郁症是一个基因与环境压力互动造成的疾病,(这一次没办法讲基因的问题)是大脑功能紊乱的病。新冠疫情使世界各地的抑郁症发病率至少增加两三倍,证明疫情造成的环境诱动这个基因,导致基因功能紊乱,使更多的人得抑郁症。


病人增加这么多,不可能因为这是一个灵性的问题,是一个信仰的问题就忽视它。(这两年间,犯罪率突然增加三倍。)可是一般华人教会,特别在美国,仍然坚持抑郁症是灵性的问题。抑郁症跟灵性、跟信仰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我先把这个事情讲清楚再来详细讨论。


图片


其实,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有很严重的抑郁症。


梵高因为很抑郁的时候有幻听,就切掉自己的耳朵,所以他后来把一块布放在切掉的耳朵那里,就画了一个自画像;


张国荣因抑郁自杀;真实描写南京大屠杀的张纯如因抑郁自杀;


尼采,19世纪最有名的哲学家,他有很严重的精神病;

台湾作家三毛;数学家高尔德;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和著名的数学家、经济学家John Nash在某种程度上尽管症状不一定是诊断确认的抑郁症,但是绝大部分是了,而且他们得其他的精神病的时候,也可以连带有抑郁的症状在里面。


所以这不是一个灵性问题,也不等于这些人犯罪比别人更多,对神的信仰更有问题。至少你可以考虑换个角度来看这个事情。




三  抑郁症:你该懂的三件事


我认为有三件事情,是过去40年精神科学对抑郁症的三个突破。


第一,抑郁症是一种疾病。这个疾病是大脑功能紊乱造成的,是大脑的介质跟网络紊乱造成的疾病。抑郁症的大脑功能紊乱来自基因与环境的互动。得抑郁症需要按程序来处理。我认为抑郁症不一定需要专业的处理,大概只有20%的人需要药物治疗,但是20%都是一个数目很大的人口,所以需要治疗的人也是很多的。


我希望大家知道,抑郁症不一定是需要接受专业治疗的,但需要按程序来处理。


这个程序是怎么处理:从自己来调整、自己来管理情绪,开始做6-8周,不行的话找别人来扶持你,有没有知心的朋友能够帮你来讨论自己的梦想。祷告得到的一些心得,能不能从其中走出来。


一般来讲,最少70%的人走前两个阶段,就是自己来管理,然后靠别人的扶持,抑郁症应该在几个月内可以走出来。可是剩下来30%走不出来,就应该找专业治疗,这是很多人纠结不愿意的地方。


很多人终身以泪洗脸非常抑郁,但是坚持单靠祷告,这个是可惜的事情。抑郁症是可以用专业治疗获得痊愈的,95%以上的抑郁症病人,在治疗之后可以痊愈,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我知道很多人对药物治疗有很大的恐惧,担心药物治疗带来痴呆症、会长期依赖,一吃就没办法中断。药会伤你的肝、肾、脑子,这样就变成是一个很大的心理负担。其实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想法。你要怎么想都可以,我不是要你相信我,但是你需要知道每个抑郁症药物,是经过12年,8个程序,很详细、很小心、很精密的审核过程,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经过严格审查才能够上市的。


所以抑郁症的药物不是为了振兴经济,不是为了增加医院的收入,抑郁症的药物是安全和有效的。(圣经辅导第二代作家,名叫维希尔,他在一本书《抑郁症重生之歌》中,就多次说抑郁症的药物,你一旦吃了之后就不能停,这是他的想法。)


第二,抑郁症的大脑功能紊乱来自基因与环境的互动。


第三,抑郁症需要按程序来处理。抑郁症不一定需要专业治疗,但抑郁症的专业治疗安全有效。

四  抑郁症是一种病


70年代精神科学对抑郁症的看法
讲抑郁症是一个病是最近40年的事情,80年代以前并不是这个想法,认为抑郁症是每个人某种程度之下都可能有的。最近40年精神科学对抑郁症最大的发展,是从大脑功能紊乱来理解。1978年以前却不是这个想法,那年我在英国学习精神科的时候,讨论主要是从心理学、弗洛伊德的动力学、行为科学、家庭关系等角度来理解的。当年认为抑郁症是一个心理障碍、信心障碍、动力矛盾、行为反射、家庭问题等等。


一般基督徒对抑郁症的理解
70年代到今天圣经辅导基督徒认为,抑郁焦虑主要原因是信心不足或犯罪;不是病,是苦难,是灵性问题。


70年代美国一本畅销书中很清楚的假设抑郁症是因为成长经历缺乏爱,用很多的案例来讨论这个事情。认知与个性方面出问题,加上如果有什么压力,或是失去了什么,就好像失去了职业、失去了健康、失去了亲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会造成抑郁和焦虑。70年代我们每次开会讨论抑郁症病人个案的时候,都是从这种角度来讨论。


那么基督教圣经辅导的想法,基本上就是信心不足、或是信仰偏差。现在维希尔的想法,他借了认知学的观点:当你的信念偏差时,就会造成抑郁焦虑。他的老师亚当斯说,明显这是一个犯罪、懒惰的问题。事到如今还是这个想法。


最近我去跟几个教牧讨论抑郁症的问题,他们都是华人教会的领袖,这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他们仍然认为我的想法是属世的、不对的,认为抑郁症是一个信仰的问题,是一个信心的问题,是一个灵性的问题,是一种的苦难。

五  今天精神科认为:
环境压力与基因互动
造成大脑功能紊乱


环境简单说是压力,压力跟基因互动造成大脑功能紊乱,当然基因也有其他的因素。环境的诱因跟基因的互动,造成大脑功能紊乱,就是抑郁症,这个是我们现在的理解。当新冠病毒压力增加的时候,造成担心跟焦虑,人与人之间隔离,造成很多生活习惯上不能适应改变,变成压力。还有经济上的压力。压力增加的时候,就会产生大脑功能紊乱,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


新冠疫情为什么增加抑郁症?
所有疾病都是环境互动造成的。疫情增加三种环境压力,诱动基因导致抑郁症发病率增加。这三个压力是:1. 担心焦虑增加:病情严重,未来发展不明确:病毒不断变异;2.隔离带来生活习惯改变,很难适应:孤单,无聊,缺乏扶持,人际矛盾增加;3.经济危机:失业;社会经济下滑。


抑郁症在疫情下增加,不是因为人的灵性信心更有问题,也不是因为犯罪增加,而是因为环境压力增加,诱动基因紊乱。

精神科对抑郁症理解改变的过程
所有的抑郁症诊断标准,抑郁是一个情绪的问题。其实情绪也是一个器质的问题,今天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所有的合乎诊断标准的抑郁症,都是一个器质性的病变,基于与环境互动造成大脑功能介质跟网络出问题的一个疾病。这个突破是1978年的时候,第一次发现抑郁症病人睡眠脑电波有改变,就是说合乎诊断标准的抑郁症病人的睡眠脑电波有特殊的改变。说明抑郁症是跟大脑功能紊乱有关的,不然不会全世界所有不同人种的抑郁症都有同样的三个特征的改变。这是第一个突破。


8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精神科学会更新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以前很模糊的。他们认为需要把这个病的症状很清楚的列出来。90年代开始发现脑细胞之间介质有改变的。2005年的时候发现大脑网络有改变,说明网络里脑细胞介质有改变。2015年的时候终于找到抑郁症基因变异;证明抑郁症是基因与环境互动产生大脑介质网络功能紊乱。 


2021年找到40+基因变异.版本不同:与分裂症、双向症、厌食症基因变异交叠。也就是说抑郁症的病人有些基因问题,分裂症的人也有,双向症的人也有,厌食症的人也有,强迫症的人也有,焦虑症的人也有等等。所以既然基因有互通,那是不是表示对精神病的分类要重新更换想法,这些是我们自己学科里面的讨论。

MDD抑郁症诊断主要症状


图片


图片


我知道中国是用量表的。但是国际上是用临床访谈的,用症状来客观诊断的方法。所以没有一个清楚的标准和客观诊断抑郁症的方法。磁共振这种方法,现在没有办法临床使用,第一是因为大家没有这种想法,第二是因为价格很高。


有病跟一般情况不一样
病的观念我需要解释一下。一般人可能说既然每个人都有抑郁的倾向,在某种情况之下可能有抑郁的,是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抑郁症。不是的,为什么呢?我举个例子,每个人有血压,但不是每个人有血压高,血压高是一定有一个标准。我们叫一个病,需要有个标准来分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模糊的,可是在大规模的长期追踪下,慢慢我们可以把诊断的标准定得更清楚。所以你可以说每个人情绪都会有高低,不是每个人有抑郁症,我们应该是这样的想法。


同样每个人有血糖,但不是每个人都有糖尿病,你的血糖要高过指标才能定为糖尿病。同样每个人有脂肪,但不是每个人有肥胖症。每个人有胃口,但不是每个人有贪食症。每个人会忘记事情,但不是每个人有痴呆症。所以我们要把正常有的现象,跟什么叫病有个区分、有个诊断。所以我刚才给的这8个症状,就是来区分什么是正常的情绪低落,什么是抑郁症。


所有的抑郁症都是器质的病,有诊断标准,需要合乎诊断标准。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抑郁症,在没有疫情的时候90%的人没有抑郁症,只有10%的人有抑郁症。在疫情之下,70%的人没有抑郁症,只有30%的人有抑郁症,尽管所有的人可能都有时候觉得抑郁,但不会合乎诊断标准。


这样的区分是过去40年里一个突破,我盼望大家知道这个事情。每个人身上有癌细胞,你不能讲说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是癌症的病人,你需要有一个诊断的标准来确定这个人是不是有癌。同样需要有一个诊断标准来确定这个人是不是有抑郁症。


所以根据现代医学定义,抑郁症是一个病。抑郁症的病人并不都需要药物治疗的,但是如果经过靠自己、靠别人的扶持走不出来,你应该去接受治疗。这是我的观点。

科学对病的定义


对身体,精神健康与功能有伤害
有一致的病状:一致测试结果
有一致的预后(发展,结果)
对同样的治疗有一致的反应、效果
有一致的病因:基因与环境互动
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体重指数高,癌症,痛风,青光眼:合乎以上定义;
抑郁症,精神病合乎以上定义。


东方人:自主(植物、副)神经功能障碍 = 躯体化症状、神经衰弱


头晕,眼花,心慌,耳鸣;头痛,脑胀;气促,胸闷;胃胀,没胃口,呕吐,拉肚子;失眠,失记忆;虚弱,怕冷,遗精等。
各种检查没有找到相应的身体毛病
抑郁症,焦虑症: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中国人爱面子,不肯承认抑郁;得抑郁症不提抑郁,因为羞耻,所以隐瞒抑郁不提
用“躯体化”症状找医生


对于躯体化症状,医生不会看搞不清楚,叫你去做各样的检查,抽血、做胃镜、做肠镜,做MRI做CTS,没有找到相应的身体毛病,说可能你的肠胃有点发炎了这种,所以很多抑郁症的病人就去吃肠胃的药。抑郁症的病人吃肠胃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他们就很勇敢就去吃了。


那么真的是抗抑郁症的药吃了会上瘾,一吃就不能停,以后到天堂去也需要吃吗。这是比较奇怪的想法。为什么医生说你的肠胃可能有点发炎,因为你去问他,他不知道怎么跟你讲,他可能也想要振兴社会经济、增加医院的收入,他就跟你讲你肠胃有点发炎,所以我处方给你开点肠胃的药,是这个道理。


焦虑症跟抑郁症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因为这个是大脑神经功能的一部分,所以头晕眼花、心慌耳鸣、头疼、脑胀、胃疼、胃胀、没胃口这种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为什么中国人不讲抑郁?中国人爱面子,东方人爱面子,日本人也是一样啊,不肯承认得抑郁症,因为羞耻所以隐瞒不提,就是不愿意提。他就用这种躯体化症状来看医生的时候,一般医师不知道躯体化症状其实是抑郁症,所以从肠胃、心脏的角度处理,你心跳可能快一点,有点心律不齐这种,就找一个答案给你们,所以就用这种的角度来处理。导致95%的抑郁症在中国没有被诊断,也没有被治疗,其实不止。100个抑郁症病人只有一个获得正确的治疗。

第一件要懂的事:抑郁症(忧郁症)是一种病
抑郁症是一种病:国际上有一致的标准WHO:ICD-10; 美国DSM-5。所以第一件要懂的事:抑郁症是大脑功能紊乱的病。抑郁症大脑功能紊乱可以测试出来,虽然还没有达到普遍临床使用的阶段。


一般情绪低落(无病)跟抑郁症(有病)不同
一般情绪低落不超过几小时,每星期不超过一两天。每个人有情绪起伏波动,内心受伤委屈。平常情绪低落跟抑郁症不一样。平常的情绪变化低落可以自己调整,靠信仰、信心、圣经话语处理。有抑郁症就需要照程序来处理,可能需要专业治疗。


精神科对抑郁症理解的改变


1978:第一次发现抑郁症病人睡眠脑电波改变:抑郁症跟大脑功能紊乱有关
1990:大脑介质研究
2005:大脑网络研究
2015: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终于找到抑郁症基因变异;证明是大脑功能紊乱的疾病 
2021:找到大概40+基因变异;与分裂症、双向症、厌食症基因变异有交叠

抑郁症睡眠脑电波变化
抑郁症病人睡眠脑电波有三个变化:


1.很少深睡;睡眠质量不好
2.提前做梦:可能因为大脑赶不及要处理压力
3.3点醒过来无法再睡:可能因为大脑不肯整理压力,辞职不干


我们先从睡眠层面来讨论,我在英国期间很多年做的就是睡眠研究,这个研究现在也不是很普遍的。




图片


这个是清醒时候脑电波,因为脑细胞会放电,放电时候可以用仪器测量脑电波。


当进入深一层睡眠的时候,脑电波就慢下来,第二层深一点睡眠的时候更慢了。第三层、第四层就是所谓slowly sleep,脑电波变成很大,而且很慢,所以这个叫慢脑电波睡眠。睡眠有另外一种叫做梦睡眠,叫rap I movements,是快眼球转动很快的一个睡眠,一般我们做梦的时候有这样。


每个人晚上都要做梦的,中国人有个奇怪的想法,觉得做梦就是不好的。做噩梦可能是不好的,做噩梦可能是焦虑的症状。但是一般我们相信正常人是需要做梦的,没有做梦的人是不正常的。所以这个想法上面就有很多差异。
图片

大概半小时之后就睡着了,很快进入第一层睡眠,然后第二层睡眠,然后进入慢脑波的深睡。所以大概半小时就进入深睡了。深睡大概45分钟,脑子就进入做梦的睡眠,深睡的几个阶段叫做梦的睡眠,做梦的睡眠第一次很短,大概10分钟又进入深睡,然后又回到做梦,又进入深睡,然后回到做梦。后半夜回到做梦之后,就没有回到这么深的睡眠,深睡眠比较浅,第二层而已,后半夜深睡就没有。后半夜做梦的时间也比较长,所以这是正常每个人的睡眠情况,没有一个人不是这样的睡眠。所有有脑室的动物,上帝造的动物、猫、狗、鱼、鹰、猫头鹰、猴子、豺狼、老虎、大象,您能想得到的,这种都是有做梦的睡眠。

做梦的睡眠是脑质正常功能,有脑质的动物一定需要睡眠。我们知道是必须睡眠的,必须有做梦的睡眠好,这个是正常人的图案。前半夜多深睡慢脑波睡眠,后半夜做梦的时间比较多,这是正常人的睡眠。而且第一次做梦是睡后大概一个半小时才出现的。

抑郁症病人有三个变化:

第一,很少深睡,所以睡眠质量不好,因为得不到休息,太多事情要整理。

第二,提前做梦,正常人入睡一个半小时之后做梦,抑郁症病人45分钟、半个小时、15分钟就开始做梦了。

第三,两、三点钟醒过来无法再睡。很少深睡使抑郁症的脑室不能休息。提前做梦脑室赶不及要整理没有整理的事情,所以如果不给这个人有做梦的睡眠、还是睡眠不足的话,他记不住事情的。理由就是脑室不能把白天发生的事情来归档整理固定。

那么为什么提前做梦,是因为脑室赶不及要整理你脑子里面的压力。那两三点钟醒过来,就是大脑无法整理了,因为后半夜是整理多的时候,他说我不整理了,脑子不跟你合作了。

三个变化所有合乎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人几乎都有,这是很多圣经辅导没有了解的,因为他们对科学没有兴趣。

图片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个是正常人的睡眠,躺下去睡15分钟就睡着了,很快就进入深睡,之后大概一个半小时,就进入第一次做梦,然后进入第二次的深睡,然后第二次的做梦,然后第三次的深睡就比较浅了,然后第三次做梦,然后第四次的不做梦的睡眠就只到第二层而已,就是这样。

抑郁症病人的睡眠,第一个特征,很少深睡,几分钟大概不到15分钟,第三层、第四层只有几分钟,没有深睡。第二个特征,睡着之后45分钟就开始做梦了,正常人一个半小时,他40-45分钟。第三个特征,3:00的时候醒过来就不能再睡了,这个是所有抑郁症共有的特征。这是抑郁症大脑功能紊乱的一个证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85年开始,核磁共振的研究比较多了,开始做精神病人,可以看到细胞活动量。抑郁症变化之所以能够看到,因为现在的核磁共振能够测到脑子的功能紊乱,可是因为现在的技术不行,所以把这种的不正常的活动规划一致化程度还不够。但是我们有些发现是可以看到的。

正常人的5羟色胺的受体很多,抑郁症的人很少,所以它的介质功能不正常,所以会有抑郁。

多巴胺是另外一种介质,正常人的多巴胺很多,多巴胺介质集中在基底节。抑郁症病人颜色比较淡,有功能紊乱。

到2000年开始就从网络来做研究了,现在我们对抑郁症的网络区域,前后带回这个地方中间的网络出问题,就是网络里介质体出问题。举个例子,比较抑郁症的小孩与正常小孩,正常的小孩很快乐。可是你看抑郁症的小孩在孤儿院里面,很抑郁的小孩,你看他们的网络非常的脆弱,现在很多研究都告诉我们,网络是特别影响抑郁症病人紊乱的地方。

我先举几个个案。

第一个:

28岁母亲,向来个性非常乐观开朗,生第二胎女孩后4天,开始非常郁闷,不断流泪,很难入睡,很多担忧,自责。怕抱婴儿:惧怕自己会伤害她(强迫症状),因此自责:自己不是好母亲,有绝望轻生的意念。第一胎也是女儿,男家不满。家族历史:姐姐生产后有同样的情況。教会认为需要赶鬼(认为母亲有伤害婴儿意念是邪灵搅扰);然后加上个人与家庭辅导。第8天赶鬼后比较平静。产后20天跳楼自杀。

这是一个很可惜的案例,其实产后抑郁症治疗效果是很好、很容易的事情。药物治疗的效果超过95%。不应该有这种情况,盼望我们教会可以放下这个成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抑郁症。

第二个:

32岁博士生,8年没有毕业,抑郁消极,失去热情兴趣动力,不堪重负,无法集中精神,不能完成论文。经常有恐慌症状(Panic Attacks)气进不去,呼吸快,气促,心慌,感觉要昏倒,冒汗,手发麻,发抖;晚上睡眠惊恐症状“鬼压”。拒绝治疗,可是学校坚持要他看精神科,吃抗抑郁症药物很快症状消失,很喜乐,信主。医生离开后,停药,鬼压又开始反复。牧师认为是鬼附,替他赶鬼,叫他不停呕吐把邪灵吐出;十多次赶鬼毫无进步,放弃信仰,抑郁增加,退学,15年没有出门,不敢回国。

一个人的一生就这样毁掉,我盼望你们不要以为抑郁症不治疗单靠祷告,是一个不需要付代价的做法。你说你要冒险吃药,圣经辅导说你会上瘾、会痴呆。你要知道不治疗是要冒更大的险,我希望你认清楚这个事情。无论你是否接受治疗都是要付代价的。

第三个:

43岁护士9年前生了第二个小孩后非常抑郁,疲累,焦虑担心,每天以泪洗脸,2年不能上班;拒绝治疗,单靠祷告。后来可以上班,但经期前后10多天情绪特别不好PMDD。医院多次建议她接受精神科治疗,但她坚持单靠祷告。女儿19岁上大学前一天晚上跟她抱怨说:因为母亲长期抑郁,她为了需要照顾弟弟和做家务,自己牺牲了青春期欢乐,决定以后不再回家:在家太痛苦。她开始后悔:自己抑郁症伤害了女儿。

另外还有一个躯体化抑郁症个案:

我自己教会里有一位企业管理者,40岁,6个月来头疼,胸闷、耳鸣、胃胀没胃口,体重减轻、失眠。家庭医生多次检查做胃镜、做肠镜、找不到相应毛病。他为什么来问我,这个医生跟他讲,我们查了这么多都没有办法,唯一能做的,插一个管子进去作为一个穿刺,来看看是不是有肿瘤。我们看不出来的这样。但是医生跟他讲了,因为有风险,你还是回去想一想。

他就来问我是不是值得做。我跟他说你查了这么多都没有的话,这个是抑郁症,我说这个是躯体化的抑郁症,他听得很生气,就告诉我们教会的何牧师,“怎么长老说我是有抑郁症”,牧师来找我,我跟他讲这个是躯体化抑郁症。不过他不接受我也没办法。这个医生就跟他讲,我给你吃一个药,你吃了如果觉得好就没事了。如果你觉得不好,检查就要做了,他就吃了百忧解。医生没有告诉他,百忧解是一个抑郁症的药,他吃了之后就好了。

他觉得非常惊讶,就上网去找一找究竟吃的是什么药,居然发现吃的是百优解,原来是一个抗郁症的药物啊。那之后他开始承认自己确实是有很多的压力与矛盾,不过以前不愿意讨论这个事情,坚持吃了百忧解6个月之后症状消失了。已经停药二十几年了,没有复发。

结论:抑郁症是什么?

抑郁症是大脑功能紊乱的病。抑郁症的心理现象,是基因与环境互动产生大脑介体+网络功能紊乱造成的。抑郁症的基因变异,根本问题已经找到,盼望大家可以从这角度来看抑郁症,因此比较容易面对、接受治疗。

抑郁症不处理需要付代价:自己别人痛苦; 5-10%自杀,高出没有抑郁症自杀率>10倍。世界每年自杀人口800000,其中400000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得抑郁症不处理,伤害自己,伤害身边的人。华人文化:轻视生命科学,歧视精神病,拒绝、惧怕接受精神科治疗;严重缺乏精神科医师。


精神病的基因变异、版本不同

图片

华人教会对抑郁症的四个误解

今天很多华人教会仍然坚持: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是灵性软弱,信心不足,懒惰犯罪,对神的信念偏差;认为病人只需要单靠祷告,认罪,或圣经辅导

♦咨询不能用心理学:心理学是属世的小学,基础建立在无神论上

♦药物治疗不安全,造成上瘾依赖,痴呆,伤肝;副作用很大很多;功效很有限,顶多只是等于阿司匹林对头痛的功效《治标》

♦抑郁症的患者大脑功能紊乱是抑郁症造成的;不是大脑功能紊乱造成抑郁症

抑郁症不是灵性、信心、信仰问题

抑郁症不是灵性问题,我有5个理由:

(1)所有人100%是罪人,但只有10%得抑郁症;罪不等于病;有抑郁症不是因为更有罪;绝大多数杀人犯,强奸犯,骗子没有抑郁症;

(2)内疚,无力感,失去信心、热心:是抑郁症产生的后果,不是造成抑郁症的原因;

(3)抗抑郁症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通过FDA严格八步骤、12年审核,有保证;

(4)大脑功能紊乱造成抑郁症,不是抑郁症造成大脑功能紊乱:药物治疗针对消除大脑功能紊乱症状;咨询针对处理环境诱因;

(5)抑郁症:基因与环境互动造成的疾病;抑郁症基因已经找到;疫情下抑郁症增加, 是因为环境压力增加,诱动基因功能紊乱;不是犯罪增加或灵性更不好。

嘉宾回应

主持人:

特别谢谢徐教授。从专业领域来说,他是教授,前面介绍他的背景,他也是教会长老。在这里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要从客观、平衡来看,不要因为这些事情出现一些纷争。我们从属灵的高度来看没有问题,上帝真的更新改变了生命,不会有这种情绪压抑。

每个人生命成长是有不同的过程。就像我们每个人,有这个人得病,那个人得病,这不是你自己决定的。当然我们可以分析一些属灵的原因,但是我们也要分析客观的一些原因,还有环境的因素,希望大家都能够理解。

我自己也是医生,待会我会请卫旭东长老分享,他有医学背景。但是在这以前我要请一位专业人士,北京回龙观医院的郑居然医生。我个人很多时候有些事情都会找她,她是维隆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她也是这个领域专家,所以我想请她做回应。他跟徐医生也是有认识的,一个是国外的专家,一个是国内的主内姐妹医生。

郑医生:

谢谢周老师还有我们这个团队,我认识徐老师是在2015年,今天再次看到徐老师感觉很亲切,我也听过他以前的讲课,这次我觉得比以前让我受益更多。

不论是从对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还有认识,还有我们信仰里边,还有从心理学角度,我觉得都是特别的深入、透彻,全面的让我感受到了,对我的临床工作也是有很多帮助,再次非常感谢徐老师、周老师还有我们这个团队。

我的工作是一个临床医生,科研做的不多。在临床当中确实像徐老师讲的,有的人会有一些偏见、误解。我们信仰对医学是一点都不冲突,我们也不能因为有病,就说灵性不好,或者是属灵就不能得病,其实这是两个不一样的角度。我在临床工作当中也遇到过,确实有我们的弟兄姐妹,是明显的有一些精神病性症状的问题,有幻听妄想,经过吃药之后,用抗精神病药效果很好。但是由于种种的偏见,还有教会的偏见,就停药之后再复发,然后又来找我,已经好几次,然后再去吃药。他们理念是要更新的。

通过徐老师这样的讲课,他在好几年之前一直在更新我们这个理念。继续通过我们的牧师,还有周老师,在医学团体里边,一步一步消除我们对于精神领域的这样的一些偏见。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躯体化的小男孩,他也是通过徐老师来的,他说在国内找我,躯体化就是肚子疼,看了很多消化、心脏,但是有半年多就是不好,后来就发现其实他们家庭结构、还有环境还是有问题的,就是躯体化的症状,经过指导之后,现在他们家庭的环境也改变了一些,然后就好多了。

卫长老:

非常感谢徐教授,也包括郑老师的回应。我自己现在做青少年工作,我主要是在多动症的领域。刚才徐教授多次提到的基因的变异上面,其实多动症就是ADHD和这样的抑郁症、焦虑症,也会有很多基因重叠的地方。我绝不反对为这些孩子、为这些抑郁症患者祷告。我去年为所有有负担的,抑郁的青少年,有过21天的禁食祷告。但是我对所有的家长就说,在诊断以后建议他们寻找专业的帮助。也是跟在北京的一位主内的精神科大夫,有一次他与我的一次交流,我们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说到大脑的精神方面问题。大家都会往灵性上面去转,但是身体的问题就不会往那个上面去说,可能还是对于精神医学的不理解。

另外一个例子,如果我们遇到了车祸,有流血有骨折,这个时候等待救护车来的时候,你怎么祷告?你的祷告是求神医治,让他现在就不骨折,一切都好了,还是祷告在后面的治疗当中为他预备更好的医疗条件,更好的医生,更合适的医治方案。祷告的内容不是现在就让他好。同样对于精神医学也应该是这样,它同样也是大脑的器质性的一些变化,我们可能在认知上面。我们绝对不反对为这样的精神类的疾病,包括抑郁症方面的患者祷告,对他们关怀,对他们陪伴,包括陪伴他们一起进行祷告。但是我们有的时候在陪伴祷告的时候,如果一味的去告诉他这是你的罪所带来的,你有隐而未认的罪等等这一系列,我们是对他进行二次伤害的,还是真的在帮助他。

所以我希望在后面还会有几次请徐教授来这边做这样的讲座,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多的更全面的来了解徐教授的这样一些观点和理论。我们不做争论,我们更多的去听、去辨别,更多的是自己、我们每一个人倒空自己谦卑下来,接纳更多的这样的信息,我们才能懂得更多,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所不知道的,我们就更多的去了解。好的,再一次感谢徐教授,也感谢郑老师!

更多讲道查经材料
播客存档
播客订阅方法

August 25th, 2022

Posted In:

January 2nd, 2022

Posted In:

编者按:

在世界范围内,“精神病”(带有各式各样精神疾患的人群)的数量,很可能严重超过我们的常识认知。以我国为例,根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5月公布的资料,截止2017年底,我国精神障碍患者已达2亿4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7.5%;其中,失丧正常生活工作能力的重症患者超过1600万,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长。而承受着由这些患者造成的压力和伤害的配偶、亲人、同仁等等的数量,就更加巨大,难以估量。

另一方面,弥漫于全民、全社会中的对于精神疾患的无知、迷信、恐惧、羞耻、歧视等等伤害性、破坏性心态却依然根深蒂固地占据着人心。陈旧的思维观念惯性和淹没性的错误信息混淆视听;全社会精神医学领域的迟缓落后、医疗资源的巨大缺口、医患关系紧张等等因素,使无数病患更加难以得到哪怕是基本的医疗扶助,也让关切患者的周遭人群陷入痛苦甚至绝望。

面对精神疾患,在教会中,还存在独特的障碍和偏见。针对精神疾患常会出现的沮丧灰心、困倦懈怠、躁怒无常、甚至思觉失常等等症状,教会人群中往往有一套所谓“神学正确”的判断和“属灵敬虔”的“医治”手法。结果,不仅错失枉费了基督信仰中本来蕴含的深厚丰富的医治扶持资源,反而造成额外的二度伤害和加重的恐惧绝望。实在令人折腕悲叹!

徐理强教授医师是当今海内外华人世界中顶级杰出的精神科医师和学者。出于深重的忧患意识,浓集自己五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前沿科研学识,徐医师写作了这本《解开抑郁的迷思》。本书面向普通民众,深入浅出地阐述关于抑郁症等精神疾患的前沿知识。在其质朴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医疗实践、对信仰与医学科学关系的深入思考。《解开抑郁的迷思》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精神疾患方面真切的当代医学科学视野;同时也带来令人宽慰的希望。

过去这几十年,普世大脑科学和精神医学已经取得许多革命性的认知突破和长足的实践进步。现代精神医学科学认为,与人类的所有其他疾病一样,精神疾患也是先天基因遗传与是现实生活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本理论前提上,临床医学实践也研发了科学正规的诊治措施和丰富有效的药物资源,并且正在日新月异地提升、完善。抑郁症、双相症、思觉失调症(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已经程序化、规范化、普及化;只要治疗对症,绝大部分精神病患都有好的疗效预期,可以享有较高的生活质量。“是药三分毒”的口头禅已经被显明是十分无知陈腐而且不负责任的谬见误导。随着一个又一个优良药物的面世,弱小可控的药物副作用,相比药物带来的收益,已经微不足道。

在《解开抑郁的迷思》书中,徐医师向我们解明,精神医学、医药的正当性和有效性是由严谨的实践数据来验证的。而基督信仰对人的心灵层面的丰富作用和她所带来的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也被证明对精神疾患的防治和扶持是确实有效有益的。书中,徐医生还回答了一些令人困扰的教会问题,提供了如何给抑郁症患者提供扶持的方法,介绍了他自己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一般流程和进阶分析。以这个治疗范式和实践经验为参考,所有关切精神疾患的人们可以消除对疾病和药物的恐惧、谬见,建立抑郁症等疾患治疗的基本概念,了解预期疗效,从而可以主动求医并配合治疗。

—————————————————

《解开抑郁的迷思》(合集)

解开抑郁的迷思(一)—— 基督教与精神科学
解开抑郁的迷思(二) ——抑郁症是什么?如何诊断?
解开抑郁的迷思(三)—— 躯体化症状
解开抑郁的迷思(四) ——抑郁症是心理問题? 生理疾病?
解开抑郁的迷思(五)—— 抑郁症的成因:基因与环境的互动
解开抑郁的迷思(六) —— 抑郁症究竟有多普遍
解开抑郁的迷思(七) —— 为什么基督徒可能得抑郁症?信仰对抑郁症病人有帮助吗?
解开抑郁的迷思(八) —— 抑郁症的治疗
解开抑郁的迷思(九) —— 抑郁症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解开抑郁的迷思(十) —— 治疗是治标还是治本?为何治疗效果不理想?
解开抑郁的迷思(十一) —— 抑郁症可以预防吗?
解开抑郁的迷思(十二) —— 其它的精神疾病
解开抑郁的迷思(十三) —— 精神病是鬼附吗?
解开抑郁的迷思(十四) —— 彼此扶持
解开抑郁的迷思(十五) —— 找到工作的意义与目标
解开抑郁的迷思(十六) —— 沉溺的问题
解开抑郁的迷思(十七) —— 为什么我选择精神科专业

September 25th, 2021

Posted In:

【新約議題第一講:猶太背景,希臘哲學,華人文化—-新約解經的挑戰】 -何若珍牧師
【新約議題第二講:舊約,新約,現代文化與思維-新約應用的挑戰,一個牧者的探索與使命】-何若珍牧師

文化的潜在影响力
我们的『沟通文化障碍』
对『听』与『信』的诠释
我们看人际关系
我们如何看启示文学?
我们看登山宝训
旧约圣经中所提到 『盐』的特质
新约圣经中所提到『盐』的特质 – 『失了味』是什么意思?
突破文化障碍与偏见: 走出去,传福音,宣教!
約翰福音 12:26 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在那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里.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

如果您看不了YouTube視頻,請使用百度網盤鏈接:https://pan.baidu.com/s/1Xd0EAE3GHnH5xXclc3Hu2Q?pwd=cgcm

新約議題  第二講 (1/15/2022)

舊約,新約,現代文化與思維 – 新約運用的挑戰

  • 文化的潛在影響力:1988-1998年間,韓航出事率高達美國航空業平均出事率的17倍。1999年之後卻成為全世界最安全的航空公司之一。怎麼一回事? 

人的行為與思維模式有許多方面明顯超越種族文化之差異;然而我們的『喜好』卻不是一成不變的。既然我們的思維方式常常受到主觀意識(例如個人經驗)及預設立場(例如所偏愛的結果)的影響,我們的喜好就容易間接影響我們的思維。事實上,我們常常發現年輕人的想法和老年人的想法有多方面,多層次的差別。

保羅在哥林多人之間彷彿是菲律賓勞工在台灣人中間 – 做的是基層的工作,遣詞用字都是最基本的詞彙。難怪在一些哥林多信徒中間一直對他的使徒身份有相當程度的保留。一旦來一個外型比較高大上,言辭比較優雅甚至尖銳的,其光芒就遠超過保羅的形象,而叫哥林多信徒樂意接納。(哥林多後書11:4)

A Clash of Cultures 文化衝突

現代西方文化希伯來文化
苗條(林黛玉)就是美年輕有精力是本錢到底有沒有神?聚焦在我身上陽光燦爛帶來快樂運用邏輯與理性/論證豐滿(楊貴妃)才是福年老有智慧是財富哪個神最大?聚焦在家族恩雨大降帶來歡呼運用比喻與預言/故事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馬太福音5:13)

台灣文化注重人際關係,所以在解讀這段經文的應用時,往往著重在鹽作為『調味料』的功用 (歌羅西書 4:6)。

歌羅西書4:5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6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

明顯這裡的經文處境(context)是指我們說話要『恩慈』,言語要『用鹽調和』。然而翻譯的人就直接把『恩慈』翻成『溫和/和氣』:似乎是認為在華人文化中,溫和就是恩慈的表現。可是原文的意思真的是這樣嗎? 

『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文字上讀起來好像是說,『不要浪費時間,要放聰明一點,不要花太多時間跟外人交往…』

然而其實這裡『愛惜光陰』的意思是要『把握機會』:to.n kairo.n evxagorazo,menoiÅ   而關鍵是在後面的:『(你們要)用智慧與外人交往。』換句話說,『用鹽調和』的正確解釋應該是『帶著智慧來經營人際關係;以至於展現出生命的智慧來。』

因此這裡的智慧不是指『技巧 (靈巧像蛇)』;而是指舊約智慧文學裡所闡釋的屬靈智慧,也就是『屬神智慧人的特質』。

創世記2:24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25當時夫妻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

馬太福音 19:4        耶穌回答說: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5並且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經你們沒有念過麼。6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

主耶穌明顯又在指出猶太法利賽人和拉比在聖經教導上的老問題 – 既然上帝已經定規兩人要成為一體,怎麼在你們中間還在討論『休妻的條件?』顯然你們是堅持自己的看法道一個地步,甚至於明明地否定上帝的定規。你們到底在搞什麼?

  • 聖經運用的關鍵在於『受教的心』

People don’t resist change. They resist being changed。人們不抗拒改變;他們抗拒被改變” – 彼得聖吉

彼得和其他使徒們雖然沒有接受過拉比式的神學教育,卻比別人明白主耶穌所說的話。從他的回答中可以證明:『68西門彼得回答說: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69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聖者。』

人們往往用先入為主的預設立場來過濾客觀存在的證據與真理;而甚少用客觀存在的證據與真理來驗證自己的預設立場。『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新酒必將皮袋裂開,酒便漏出來,皮袋也就壞了。但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裡。沒有人喝了陳酒又想喝新的,他總說陳的好。』(路加福音 5:37-39 )

神國度的真理只能教導沒有先入為主想法的人,因為他們有一顆受教的心。他們的腦海裡沒有過去宗教教育所預置的理念。人往往想要新舊兼容,因為怕冒犯任何一方。然而神國度的真理必須要有新的思維才能接受。

新衣服的比喻
新衣服教導未受過教育的學生
舊衣服教導已受過教育的學生
新布補丁補舊衣服以教導未受過教育之學生的方式教導已受教育之學生
新皮袋的比喻
新皮袋未受過教育的學生
舊皮袋受過教育的學生
新酒新的教導
陳酒過去的教導

人的無知與罪性導致我們用先入為主的預設立場來過濾客觀存在的證據與真理;拒絕用客觀存在的證據與真理來驗證自己的預設立場。

人若不修正自己的預設立場,裡面就逐漸對真理產生抗拒的心,結果就是選擇『從此…不再和他同行。』(約翰福音 6: 66)

結論      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裡來。(約翰福音 6:45)

  1. 古猶太歷史文化語境下的希伯來聖經文學研究 (簡體字) – 目前缺貨

作者: 王立新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4/05/01

語言:簡體中文

書房:博客來網路書房

  • 為誰而著猶太背景下的約翰福音詮釋The Jewish Gospel of John: Discovering Jesus, King of All Israel (簡體字)

作者 : 艾利.拉撒路—艾森伯格 (Eli Lizorkin-Eyzenberg)

譯者 : 張思思

出版社 : 中華三一出版

出版日期 : 2020/6/15

書房:宇宙光雜誌社;校園書房

  • 古代希伯來人思維方式的特徵”/水深之處福音網 (http://www.luke54.org/view/1060/7428.html)

August 15th, 2021

Posted In:

【新約議題第一講:猶太背景,希臘哲學,華人文化—-新約解經的挑戰】 -何若珍牧師
【新約議題第二講:舊約,新約,現代文化與思維-新約應用的挑戰,一個牧者的探索與使命】-何若珍牧師

有时候文化差异带来表达上的困难
有时候文化差异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要正視文化差異所帶來,解經習慣的偏差
要提防流行文化所造成的選擇性解經
要去理解一些主要的希伯來傳統觀念
因着文化的差异,我们在解读圣经上更需要特别严谨。这不是在玩弄学问,而是在竭力追求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如果您看不了YouTube視頻,請使用百度網盤鏈接:https://pan.baidu.com/s/1Xd0EAE3GHnH5xXclc3Hu2Q?pwd=cgcm

新約議題     第一講 (12/18/2021)

猶太背景,希臘哲學,華人文化 – 新約解經的挑戰

在第一次(3/20)的研習會中,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吳文秋牧師提到希伯來文化和希臘羅馬文化的一個主要差異:希伯來文化認為凡是聖潔的,都是美的;希羅文化認為所有美的,都是聖潔的。所以希伯來文化的美感是客觀的標準,由上帝來界定的 – 被上帝分別為聖;屬上帝的。希羅文化的美感是主觀的,是由人,尤其是精英/學者/哲學家來界定的。

簡介    『道』應該如何來理解? 是希臘文按字義翻出來的『話語 λόγος』嗎? 翻成『智慧 σοφία』不是更貼切嗎?   此『道』和老子的『道有道,非常道』是同一個觀念嗎? 

《有時候文化差異帶來表達上的困難》

『This west-melon is very good eat』 – 你是跳船的嗎,怎麼一口『洋泾浜英文』?

  • 『上帝豐盛恩慈憐憫的愛』希伯來文:ds,x, (esed)

中文:『愛』;英文:『Love』;希臘文:Αγάπη/Φιλεω/Έρως/Στοργή

  • 『稱義』的觀念:希伯來文化/『與上帝有美好關係』所以是一輩子的事 vs. 希羅文化/『被宣告無罪』感覺上是辦好一個手續就好。因此,今天改革宗教會對於『因信稱義』的理解其實離開聖經真義有一段距離。

《有時候文化差異帶來理解上的困難》

  • 為什麼主耶穌的教導帶著權柄,又行許多神蹟奇事,猶太人卻一直拒絕聽從耶穌的教導與警戒呢?  卡拉派猶太人控訴拉比神學的五大不義之處:(The Hebrew Yeshua vs. the Greek Jesus, Nehemia Gordon, 2005)
  • 兩本律法書 – 口傳律法与文字律法(五經)
  • 拉比的絕對權威(與摩西同等)
  • 無理解讀乃至於與上帝唱反調(出 23:2)
  • 人的傳統 (重複做久了就變成律法規條了)
  • 人設立的律法
  • 法利賽人文士的盲點 – 約翰福音 7:15,27,41 ,52 …8:33 ,9:29 ,41。
  • 上帝啟示的目的 – 使人知曉祂的道;明白祂的旨意。
  • 上帝啟示的原則 – 多管道/多次數/多方式/多接受者
  • 我們的問題與上帝的預備:
  • 解經三濾網 – (1) 時空差距所產生的文化差異,(2) 教會的解經傳統,(3) 與個人的理性邏輯思維
  • 超越解經濾網:聖經 + 聖徒 + 聖靈

我們的『溝通文化障礙』 – 西方文化中,溝通的責任在於說者(let me make it clear);東方文化中,溝通的責任在於聽者 (『你給我聽清楚』;然後提高聲量) – 說者點到為止,聽者自求多福。難怪華人容易斷章取義,擅自『靈意解經。』極端保守派的法利賽人和猶太拉比也是有同樣的問題,所以耶穌責備他們以『古人的遺傳』取代上帝的話語。

  • 『撒瑪利亞婦人』解經傳統
  • 西方思維  她一直在尋找一個能滿足她的丈夫,但是卻一再失望。
  • 華人解經  她是一個淫蕩的女人,代表今天世俗的世界。

華人讀故事書(敘述文),首先傾向於定位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好人做的都是對的;壞人做的都是錯的。

  • 猶太學者拉比的解經 – 她是一個苦命女,曾經所依靠的人總是離她而去;如今所依靠的也不靠譜。她代表社會邊緣那些無名,無姓,又無助的人;為世人所忽視,卻為神所寶貴。

不同文化背景在解經上的差異:

  1. 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的關係
  2. 女人在當時社會的地位/為什麼中午出來打水
  3. 丈夫的隱喻 – 字義(literal)還是隱喻(metaphorical)
  4. 為何轉移話題

要提防『社會現狀』所造成的解經偏差:

  • 基督徒看同性戀議題的視野偏差:『同性戀』明顯違反上帝創造的倫理原則;然而在上帝的眼裡,並不是基督徒所面對的最大挑戰。
  • 對『救恩』的詮釋

猶太人對『救恩』或『得永生』的理解不是『進天堂』;而是『與上帝有美好的關係』。義人就是『上帝和他關係很好』的人。

  • 對『信』的詮釋

當耶穌,保羅,雅各,與眾使徒宣告人必須要『信』神的時候,他們所表述的『信』是什麼? 我們今天所認定的『信』真的就是當時新約作者們所界定的『信』嗎?  雅各書第二章要如何理解?  西方文化底下的『因信稱義』是否就是保羅的『因信稱義』?

反而在東方的信仰體系裡,『信而遵從』的觀念重新被重視 – 看一個人是否重生得救,就是要看他的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馬太福音 7:18-20) 

這裡的果子顯然不是指『…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因為主耶穌接著立刻說明:『22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23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 (馬太福音 7:22-23)

  • 對『認識與永生』的詮釋

『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翰福音17:3)

基督所賜給我們的永生就是認識真神,認識基督。『認識』上帝 – 順從祂;遵循祂的道。『認識神』 = 『信靠順服祂』。

凡是真認識基督的人,就真認識上帝;凡是真正認識上帝的人,就會永遠和祂有美好的關係。這就是永生。

  • 因此,『永生』就是指因著認識耶穌基督是彌賽亞;而導致對於『如何經營管理自己的』應有的改變 – 以『基督是主』為核心價值的生活方式。

約翰福音 17:1                耶穌說了這話,就舉目望天說:父阿,時候到了,願你榮耀你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你。2 正如你曾賜給他權柄,管理凡有血氣的,叫他將永生賜給你所賜給他的人。3 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

提摩太前書 6:12   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抓緊永恆),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

  • 『一同座席』:猶太文化和華人文化在這點上有類似的地方 – 以『一起吃飯』來表達好關係。
  • 對『敬畏耶和華』的詮釋 – 箴言最中心的神學觀念就是敬畏耶和華;其核心思想就是承認上帝的主權,遠離惡事。

箴言 9:10,『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敬畏耶和華』:

  • 心理上害怕得罪上帝,觸犯祂的聖潔與公義。
  • 尊崇祂的權柄與榮耀,順服祂的帶領與旨意。

約拿書 1:9-10, 15-16

9他說:我是希伯來人,我敬畏(七十士譯本翻為『敬拜』)耶和華,那創造滄海旱地之天上的神。10 他們就大大懼怕(fear a great fear),對他說:你作的是甚麼事呢,他們已經知道他躲避耶和華,因為他告訴了他們…15 他們遂將約拿抬起,拋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16 那些人便大大敬畏(更加大大懼怕)耶和華,向耶和華獻祭,並且許願。

結論    智慧之子當以智慧為是

『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使徒行傳17:11

July 25th, 2021

Posted In:

August 11th, 2019

Posted In:

« Previous PageNext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