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所有願意在帶領敬拜侍奉有份的弟兄姊妹,包括領詩,讚美隊,樂器演奏和傳媒工作者。 敬拜是基督徒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如果我們認識主,我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愛祂,讚美祂並確認祂的榮耀。我們知道我們不配站在上帝的威嚴和聖潔面前,但祂透過祂的兒子耶穌的犧牲為我們開闢了一條道路,祂代替我們,為我們的罪而死,並復活了。祂使我們能充滿信心,怛然無懼地來到天父面前,儘管我們不配,我們仍然可以敬拜祂。 記住耶穌在約翰福音4:23中的話:「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祂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很重要,儘管我們對祂的敬拜不限於在一座建築物內。今天上帝所差來的聖靈使我們能以上帝所希望的方式敬拜祂。 信徒需要主日聚會進行集體敬拜,但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尊榮上帝。敬拜與傳統或遵守一套規則無關。相反,它是關於上帝,祂所有配得的榮耀和讚美。 ~陳棉

敬拜領袖的身份

我愛什麼?
上帝的子民遇到的最大網羅
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敬拜的核心是我們的心
我的思想:我相信什麼?

認識上帝
耶穌是真理
神學與教義的重要性
我們需要幫助
對音樂家和敬拜領袖的常見誤解
我的生活:我要樹立什麼榜樣?

使徒保羅作為敬拜領袖的榜樣
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和聖潔上的榜樣
敬拜領袖在敬拜中使用的音樂

音樂的歷史
音樂如何幫助我們敬拜
音樂的多樣性
規劃週日詩歌的十項原則

有選擇性地規劃
平靜地規劃
敬虔地規劃
與他人一起規劃
按主題進行規劃
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規劃
循序漸進的規劃
創造性地規劃
切合實際的規劃
長期規劃
忠心的敬拜領袖

彰顯上帝的偉大
透過上帝的話語來探索祂的偉大
在基督耶穌裡的敬拜

詩歌清單:
Songs Timestamp:

  1. 君王就在這裡 0:27 (馬太福音 21:9; 詩篇 27:6)(讚美之泉)
  2. 先求神的國 6:17 (馬太福音6:33)(Maranatha 經文歌)
  3. 我們要榮耀祂 – 主手所造萬象生靈 8:44 (詩篇 86:12; 約翰福音 16:14; 詩篇 103:22)(現代/傳統讚美詩)
  4. 詩篇 5 12:27 (Maranatha 經文歌)
  5. 看哪人子! 14:59 (以賽亞書 53:3-5)(Owens)
  6. 你是我神 19:01 (詩篇 118:28)(新心)
  7. 信實主 25:13 (詩篇 18:1-3)(Doerksen, 現代讚美詩)
  8. 我主基督今復活 29:25 (馬太福音 28:5-6; 彼得前書 3:18)(傳統讚美詩)
  9. 詩篇 25 35:38 (Maranatha 經文歌)
  10. 靈魂的避難所 39:08 (約翰福音 12:32; 詩篇 18:2, 46:1)(Martin)
  11. 天父美善力量 43:33 (Bonhoeffer寫的詩)
  12. 恩典之路 50:37 (詩篇 23:3; 哥林多後書 1:20)(讚美之泉)
  13. 我心靈得安寧 54:55 (詩篇 55:18)(傳統讚美詩)
  14. Gesu Bambino 59:19 (路加福音 2:11)(Yon)
  15. 一切光明美麗物 1:04:04 (詩篇 104:24-25)(傳統讚美詩)

August 21st, 2024

Posted In:

華人福音堂家庭小組聚會材料 06.28.2024
主題: 幸福在友誼中
破冰: 各小組可以任選一個破冰活動

  1. 讚美圈:大家坐成一圈。每人輪流講一個左邊人身上你很欣賞的特質或你感激他做過的一件事 。
  2. 兩真一假:每人分享三件和友情相關的往事,兩真一假。大家來猜。

讀經/討論

  1. 大衛與約拿單 (撒母耳記上 18:1-4, 20章)他們是如何表現出友誼中的忠誠和犧牲?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
  2. 路得與拿俄米 (路得記 1:16-17)路得的委身和信實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我們在和朋友的交往中可以應用哪些路得表現出的美德?
  3. 約伯和他的朋友們 (約伯記2:11-13;42:7-9)約伯的朋友起初很忠心地支持了他。是什麼使他們後來成了朋友的“壞典型”? 我們可以從中吸取哪些教訓?
  4. 耶穌與門徒 (約翰福音15:12-15)耶穌稱他的門徒為朋友。他的這段教導告訴我們友情的本質是什麼?

行動/禱告:
• 討論在下面一個月中,我可以把今天學習到的哪條經驗用在和朋友們的相處中。
• 為大家禱告,特別為每個家庭的特別需要禱告。
如果人多,可以3-4人分一組來禱告,也可以每人為另一人的一項禱告事項輪流禱告。

June 28th, 2024

Posted In:

1622年6月23日 (天启二年五月十五日),耶稣会士布鲁诺(Bruno)、罗雅各和汤若望指挥炮手击退了入侵澳门的英荷联军。
朝中耶稣会士的朋友们如徐光启等人,上奏天启帝力邀传教士进京帮助朝廷,以挽回明朝颓势。
但传教士们反对以此为借口进京,强调自己一方面不谙军事武器知识;另方面,此举亦与信仰不符。
对此,李之藻劝说道:“你们利用这个称号,就像裁缝用针一样,针在缝制衣服的时候是有用的;用过之后,就将它搁置一旁不用了。
当你们得到皇帝的允许,能够留在京城之后,就可以很容易地将剑放在一旁,而将笔拾起来。”

徐光启1562-1633

徐1600年进京赶考,途经南京,认识利玛窦。
1603年徐光启用了8天的时间仔细研究了利玛窦结合中国某些儒家思想所写的天主教教义书《天学实义》 ,决定受洗,
三年后更是劝说父亲和全家信主,他也两度到澳门圣保禄神学院进修神学
1604年进士,后来索性搬到利玛窦家隔壁,天天在一起琢磨《几何原本》1607年出版了前6卷。许多几何名词都是他们翻的。
崇祯三年升任礼部尚书(组织部长),崇祯六年封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李之藻1571-1630

李1598年进士,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后官至光禄寺少卿(副膳长)
李之藻所学很广:天文、地理、军事、水利、音乐、数学、哲学、宗教无不研究,据杨廷筠记,利公曾说过:“自吾抵上国,所见聪明了达,惟李振之、徐子先二人耳!

李之藻跟随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天主教教义。在与利玛窦的交往 中,李之藻逐渐接受了天主教教义。
利玛窦的第一部汉文宗教论著《天学实义》再版时,李之藻为这部论著作了序。
李说,关于求得数学和自然规律,则已记在《几何原本》这书内;关于人生的大问题,其答案,则在《天学实义》这本书中可找到。
如果说利玛窦只求讲科技,那就不是利公奔走了九万里来我国苦心追求的目的。

李请皇帝下令礼部,赶快设立一个翻译局,把所有利的书译出,逐渐推广……可见李氏有宏伟的计划,但皇帝看到李的奏疏,只批了“知道了”,没有下文,

因为有妾的缘故,他迟迟没有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是不准纳妾的。
1610年2月,李之藻在北京忽然得了一场重病,病情之重让他觉得自己活 不了多久了,于是提笔写下遗书。
在前去探病的利玛窦竭力劝导下,李之藻受了洗礼,

杨廷筠1562-1627

1592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中纪委),顺天府府丞(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早年,出儒入佛,又是杭州著名居士。
他曾在北京与利玛窦交往,但没有象徐光启、李之藻那样随耶稣会士研习天文历算(学几何,没学懂)辞官回杭州后,与在江南的传教士郭居静、金尼阁和艾儒略(Jules Aleni, 1582-1649)等往来。
1611年,在参加了李之藻父亲的西式葬礼后,决定改信天主教。 但他也有小妾,传教士拒绝给他施洗,
李之藻劝杨廷筠放弃带妾入教的奢望。杨廷筠听从了李之藻的劝导,将妾妥善安置别处。
郭居静和金尼阁见杨廷筠信天主教是诚心诚意的,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钦天监,汤若望协助徐光启编修《崇祯历书》,推广天文学,制作仪器。
1631年(崇祯四年),徐光启和下属首次用望远镜观看了日食。
汤若望在徐光启主持下参与测量并绘制了大幅星图的工作。

1634年12月(崇祯七年十一月),在徐光启和汤若望主持下,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钦天监终于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是对中国传统历法的重大改革
1639年1月6日(崇祯十一年十二月三日),崇祯皇帝对汤若望等人的治历工作十分赞赏,亲赐北京南堂耶稣会所御匾一方,上面亲书“钦褒天学”四个大字。

1642年(崇祯十五年),汤若望奉旨设厂铸炮。但他“竭力寻找借口,希望朝廷能原谅他不能从命。他坚持说,为战争制造武器与他的身份是不相符的,
而且在造炮方面他仅有一点点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但是他的申诉没有被接受,他不得不屈从于皇帝的命令。”
但就凭着这“一点点书本知识”,他居然能在两年中铸造出铜炮20门。

后来大清帝国建立,多尔衮下令3天内北京城的非满人都必须搬出,否则杀无赦。而汤若望冒死写信给多尔衮,提到历法编制的重要性,
由于自己身边诸多的资料不能及时搬出北京城。多尔衮很欣赏这位传教士,破例让他待在北京城,并请他继续编写历法。

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汤若望预测将有日食发生,推算出“日食分秒时刻,起复方位,并各省直见食有多寡,先后不同”等具体情形。
八月初一日,日食发生。钦天监官方使用旧历法的测验均有偏差,“大统历错一半(半小时),回回历差一时”;但汤若望的测试结果“时刻分秒,毫厘不爽”。

1645年《崇祯历书》改名《时宪历》颁布,今天的农历是根据《时宪历》修订的万年历。

由于他精通医术,治好了孝庄皇后的病,所以他和孝庄、顺治建立非常好的关系。
当时顺治很小,多尔衮的野心不断膨胀,汤若望还安慰顺治说:多尔衮太过霸道,上天会惩罚他的。
结果1650年(顺治七年)多尔衮从马上落下摔伤,于是人们一直坚信这个德国人有知晓未来的能力。

少年顺治帝福临有极强的求知欲,屡屡召汤若望进宫讲解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两人之间建立起超越寻常君臣之间的关系。顺治帝称汤若望为“玛法”即满语爷爷。
在他们关系最亲密的1656年和1657年,福临常常驾临他的府中,和他交谈到深夜

汤若望在北京宜武门内建立了一座欧式风格的雄伟教堂,顺治十四年(1657),皇帝御笔亲书“通微佳境”,制成匾额悬挂于教堂里。
汤若望还把顺治帝御制碑文刻成石碑竖立在教堂前面。这一举动等于默认了汤若望有自由传教的权力。
事实上,汤若望也经常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向皇帝宣讲基督教义,顺治皇帝也阅读了有关书籍。由于汤若望的声望,中国境内的传教士都得到了保护,入教的人数达上万人。

1658年,汤若望官至正一品。

但自1657年以后,福临开始崇信佛教禅宗,汤若望试图使清帝信仰基督宗教的努力最终未能成功

1661年顺治染上了天花,可是顺治一直对传位给哪位皇子犹豫不决,他临终前请汤若望给他建议。
汤若望是当时唯一一个能知道天花的破坏性影响的人,
于是他从大清帝国的长远考虑,建议一定立一个曾经出过天花的皇子当皇上,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康熙——玄烨。

2月5日驾崩于养心殿,享年二十三岁。当夜,顺治帝的遗诏颁示天下,特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康熙的辅政大臣。年仅8岁的玄烨即位
但因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沙哈因曾是摄政王多尔衮旧属,为其它辅政大臣所恶,因此鳌拜才得以擅权,扶植亲信,打击异己,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康熙六年(1667年)大臣索尼死后,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第一辅政大臣”的职务,愿往遵化守护顺治帝陵寝。
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鳌拜就无理由再继续出任辅政大臣,必须让康熙帝亲政。
鳌拜最后诬陷苏克萨哈“背负先帝”、“别怀异心”[,逼康熙将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同意,认为“核议未当,不许所请”,
鳌拜竟要胁康熙帝执行,最后苏克萨哈被处绞刑。

历法案
官生杨光先看准鳌拜不喜欢宣教士,发难对汤若望等西方宣教士进行全面攻击,
指责《时宪历》敢用”依西洋新法”五字,是暗窃正朔以尊西洋;
另外,汤若望将大清历书只编至二百年,意思是要大清王朝短命而亡。
杨光先攻击宣教士图谋颠覆清朝,以修历为名,阴行邪教,窥探朝廷机密,屯兵澳门,接渡海上往来。因此要求将汤若望等正法。
结果杨光先胜诉,将汤若望判处凌迟,其他人分别斩首发配。
恰逢北京发生强烈地震,京师人心恐慌,以为狱讼不公,天象示警。康熙帝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出面干预,宣教士们幸免于难,
但支持新历的5名中国官员(均为天主教徒)仍被处决,一些信教官员被革职。
1666年汤若望去世。

1668年,14岁的康熙帝与鳌拜的矛盾日益尖锐。当时钦天监正杨光先的错误已闹得满城风雨,而鳌拜仍极力回护。
康熙召集杨光先、南怀仁一起讨论天文历法。命大学士和他们一起到观象台,预推正午日影所止之处,经过3天实地测验,南怀仁推测无误,杨光先等都有误差。
康熙命南怀仁审查杨光先所订历书,结果错误百出。
西洋历法以实际测算的准确性取得胜利,杨光先被革职,他还喋喋不休地抗辩, 被康熙斥骂了一顿,逐回原籍,中途病死。
1669年康熙亲政,为汤若望平反,亲撰祭文并率领文武百官参加汤若望的葬礼。历法之争最后告终,南怀仁接任钦天监正,此后,许多宣教士在他的推荐下来到北京,在清廷供职。
1693年,康熙患疟疾,太医久治不愈,宣教士张诚送上南洋带来的奎宁,一服而愈。为表谢意,康熙赐地建堂,名”救世主堂”。宣教工作在康熙朝前40年,取得较大进展。

康熙耶稣诗
功成十字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裂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警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天门久为初人开,福路全是圣子通。
我愿接受神圣子,儿子名份得永生。

礼仪之争:一是士人祀孔;二是家人祭祖;三是“译名之争”。
“中国礼仪之争”正式爆发首先是在福建。由于主持当地教会的耶稣会士艾儒略全面继承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被当地教内外绅民誉为“西来孔子”。他对中国文化采取了十分开明的做法,包括允许教徒们进祠堂、入孔庙。
1633年,方济各会士李安堂到达福建宣教,他对耶稣会神父们居然容忍教民奉行异端大感震惊,便联合多明我会反对耶稣会的做法。
教廷的态度摇摆不定
1693年,在福建的阎当主教发出命令,要求在他的教区内严禁中国礼仪,且要摘去各地教堂中仿制的康熙帝赐 给汤若望的“敬天”大匾。阎当还发动了欧洲的神学家来支持他。
1700年,经过30次讨论,巴黎大学神学院定中国礼仪为异端。
1704年,教皇克莱芒十一世主持全面讨论了阎当提出来的非议,结果断然决定禁止中国礼仪。
1705年12月,教皇特使铎罗主教抵达北京,携带着已经成型的对中国礼仪之争的裁判方案,只是不知如何向康熙摊牌,一拖再拖有半年之久。康熙请他转告教皇:中国人不能改变祖传的礼仪;中国礼仪并不违背天主教教理。铎罗只好请来福建主教阎当与康熙讨论。

康熙:懂得中国书吗?
阎当:一点点。
康熙:铎罗说你精通我们的经书,所以朕召你前来。读过儒家四书吗?
阎当:读过
康熙:记得吗?
阎当:不记得。
康熙:只读不背啊?
阎当:泰西以为背书没用。康熙:那朕说你引不出两句四书语,对吧?既不会说话,可认得字?

康熙指御座后面大匾上的四个字,问是何义。阎当只认识一个字。随后,康熙又问为何要在教堂里摘掉“敬天”大匾。

康熙:何不说说你不赞成,还要禁行的坏东西,就是那些敬天、祀孔、祭祖的事。你为何要禁用“敬天”两个字啊?阎当:“天”的含义不是天主。
康熙:你好不奇怪!朕不是已说了,“天”比“天主”和“天地万物之主”好得多吗?“天”含着“天主”和“天地万物之主”的意思。你说,为什么百姓要呼我“万岁”?
阎当:百姓愿皇帝万寿无疆。康熙:好的,你记得:汉字的真义不能总是抠着字面看。次日,康熙朱批道:”愚不识字,胆敢妄论中国之道。”第三天又批道:”既不识字,又不善中国语言,对话须用翻译。这等人敢谈中国经书之道,像站在门外,从未进屋的人,讨论屋中之事,说话没有一点根据。”

1706年8月,铎多离开北京,到达南京时,传来了康熙在北京驱逐阎当的消息。
1707年1月,他给全国宣教士写信,发出“南京命令”。

在两个世纪后的1939年,圣座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庇护十二世在1939年12月8日颁布了一项谕令,同意教徒进行祭祖仪式和祭孔仪式。后来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上正式认可祭祖祭孔,成为教义的一部分。

May 26th, 2024

Posted In:

丹麦这个北欧小国出过不少名人。虚构的人物中最有名的肯定是哈姆雷特。真人当中呢,学文的朋友大概会说是写海的女儿和丑小鸭的安徒生;学理的朋友大概会说是量子力学的宗师尼尔斯波尔。学哲学神学的朋友大概就会说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祈克果。
索倫 ·祈克果,英文是,国内一般翻译成,出生于1813年。比达尔文小4岁,比马克思大5岁。要了解祈克果的思想,必须从他的人生经历讲起,而讲他的人生就不得不从他的父亲开始。他的父亲迈克尔祈克果是一名富商,有很多很多羊,丹麦的羊毛是世界有名的。他很成功,而且不是那种俗不可耐的商人,他自己小时候没受过多少教育,长大以后却非常爱读书,喜欢结交知识分子,所以他家里总是高朋满座,称得上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对孩子很严厉也很重视教育。索伦祈克果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喜欢哲学和文学。迈克尔也是教会中的领袖,但就是这样一个成功正直的人,他心里却藏着一个可怕的秘密: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生活非常困顿,以至于12岁时有一次在田间放羊时他愤怒的指天诅咒上帝。虽然后来他经商成功,跻身上流社会,娶了贤惠的妻子,生了7个儿女,但这段早年的经历一直令他惴惴不安,因为耶稣讲过“亵渎圣灵的罪总不得赦免”,总觉得神不会放过他,报应不知何时就会到来。后来在短短几年中,他的妻子和5个儿女(也就是祈克果的妈妈和哥哥姐姐)先后去世,他认定上帝的报应来了。他悲观的认为神的惩罚就是让他所有的子女死在他眼前。(现代人可能觉得诅咒报应这些有点可笑,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非常彻底地把不科学的东西从生活经历中排出出去了,这也许是一个进步,也许是一个缺失)1835年,父亲把这个心底的秘密告诉了年轻的祈克果,说这是他们家无可逃避的命运。基本上就是告诉孩子,你也没几年好活了。可以想象,这对祈克果的震撼有多大。他原本就是个忧郁的人。他在日记里写下大地震这个标题。这也给了他一种紧迫感。和一般年轻人觉得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不同,他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也是在这一年,他在日记里写下一段话:我所真正需要的,是在我心里清楚知道:什么是我该去做的,而不是什么是我该去知道的。我要了解自己,了解神希望我去做什么。发现一种为我而存在的真理,寻找那我将为之生,为之死的理念“ 这句话被认为标志着存在主义的诞生,也是祈克果一生追求的目标,是他的座右铭。他是说我不要研究什么完整的哲学体系,我要了解我自己,我不试图探明全人类的命运,我要寻找我自己存在的意义,明白神要我做的事。
随着父亲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祈克果觉得自己死期也近了。但在他25岁时,父亲去世了。他伤心地在日记里写着“我多么希望他再多活几年,现在我是独自一人了”但父亲的死也给了他解脱,他不再活在那个诅咒的阴影之下了。他写道我视父亲的死是对我的爱所做的最后牺牲,因为他不是离我而死,却是为我而死,使我还可以有某种转变的机会。这件事也让祁克果重新思考罪,罚和宽恕。他开始相信哥哥姐姐的死亡并非上帝的惩罚,相信当一个人的罪恶受到宽恕之后,他就完全摆脱了这些罪孽。并且任何真正相信自身罪孽已经得到宽恕的人,就不应该在其后的人生中继续沉溺于负罪感之中。他在日记中写下祷告词“天父啊!求您不要把罪恶置于我们之上,但请扶持我们抵御罪恶。当我们的灵魂记起您时,愿它提醒我们您的宽恕,而非我们所犯的罪孽;愿它提醒我们您对我们的拯救,而非我们的迷途!”
对祈克果影响巨大的第二件人生经历是他的爱情。1837年24岁的祈克果认识了15岁的维珍妮,两人几乎是立刻被彼此吸引,交往3年后,祈克果向维珍妮求婚,两人订婚,但是一年后,祈克果解除了婚约,虽然两个人都还深爱着对方。在日记里,他说他的忧郁性格恐怕不能带给心爱的人幸福。但是他悔婚的真正原因一直众说纷纭。这个举动极大地伤害了维珍妮,几乎到了寻死觅活的地步。祈克果非常不安,一开始他像小说里的人物一样故意做一些糟糕的事,说一些冷酷的话想让维珍妮讨厌他,觉得失去祁克果没什么可惜的,这些言行进一步伤害了女孩子。维珍妮的父母恨死祈克果了,但维珍妮和她的姐姐一直相信祈克果是好人。在假扮恶人没有成功后,他又做只有真正的书呆子才做的出的事:用假名写书,然后把书寄给维珍妮,用书里的话劝慰她。直到3年以后,有一天两人在教堂相遇,维珍妮平静地向他点了点头。祈克果明白她已经宽恕他了。他始终爱着维珍妮,在他的日记里满是这样的记录:今天在花园里看到了她,她的背影已经足以把微笑带到我脸上。今天我在课堂上看见一个长得很像她的女孩,我无法集中精力听课了。祈克果死的时候维珍妮是他遗嘱里的唯一受益人。维珍妮后来说:祈克果不敢与世上的任何人羁绊在一起,以至于妨碍他的使命。为了按照上帝对他的呼召,他必须牺牲他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因此他牺牲了爱。这是祈克果悔婚的真正原因吗?我们不确定。但是有可能,祈克果在他的名著恐惧和颤惊中分析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在那里他暗示他也像亚伯拉罕一样为信仰献出了最宝贵的东西。在祁克果死前,那时维珍妮已经结婚,嫁给了她童年时的家庭教师Schlegel。他写信给维珍妮说:你看,维珍妮,在天堂里人们也不娶,也不嫁,在那里Schlegel和我都会幸福地和你在一起。这或者是书呆子谈恋爱的最高境界,或者是一个基督徒在他一生最大的挣扎和牺牲中怀有的终极盼望。
那么,这个让祈克果牺牲了最好的东西的使命是什么呢?是写作,或者说是他对人生和信仰的反思。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度过。祈克果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和那些人们不经省察就接受的流行观点做斗争。19世纪的丹麦,路德宗教会是国教,除了那些社会边缘的人比如犹太人,所有的人生下来就是基督徒,出生证和受洗证是同一张纸。做基督徒是件不需要思考,挣扎,悔改的事,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祈克果对此极力反对。他说如果人人都是基督徒,那就没有人是基督徒,如果做基督徒是件容易的事,它最终会变成一件不可能的事。祈克果说他的任务是让做基督徒困难起来,唯因困难,最后才能成为可能。他写了一个鹅的寓言。
在丹麥一個村子裏,每個星期天,所有的鵝都會按規矩去教會。牧師以激昂的聲調,宣講牠千篇一律的信息。牠說到鵝的光榮命運,因為牠們的造物主赋子牠們高貴的目標。更實貴的是,我們有一對翅膀可以飛翔!我們將飛到一處遙遠的青草地,那才是我們永遠的歸宿!」(所有的鹅都張開翅膀撮動,並發出更大的聲音。)在回家的路上,鹅小弟特別受到感動。因為牠第一次覺察,原來牠的翅膀是用來飛翔的!可是牠從來沒飛過,也不知道別的鹅有沒有飛過。但是不管怎樣,牠決定開始學習飛翔。牠每天在自己的後院裏,先快跑,然後高高躍起,再張開翅膀搧動。但是因為力量不夠,總是栽在泥巴里,搞得自己一身泥。邻居叔叔看见了就对它说「傻小弟。誰叫你去飛的?你只要感謝神就夠了!」媽媽和姊姊看見他就說,為什麼要飛呢这里的玉米吃不完,这里的鹅舍很安全。到了教堂門口,當牧師也問牠怎么搞得一身泥,鹅小弟說:「牧師,難道我們不應該練習飛翔嗎?」鹅牧師沒說甚麼,只是溫柔地摸摸牠的頭說:「進去吧!」那天鹅牧師的信息還是重複一樣的信息,鵝小弟再次受到激勵,於是牠回家之後,就更勤奮地練習飛翔。時間一周又一周地過去,所有的鹅伯伯、鵝媽媽和鹅姐姐們. 都因為牠的執迷不悟而不再搭理牠了。牠們認為鹅小弟把這個信息看得太認真了。鵝小弟變得更瘦、更黑,也越來越孤獨寡言了。感恩節到了,家家戶戶都興奮地準備著。到了星期天,所有的鹅再度湧向教堂。牧師特別帶上牠大紅色的領結,在門口迎接大家。牠那天的信息還是與往常一樣,只是音量加倍了。大家也以更熱烈的聲音及搧動翅膀,來響應牠。當聚會結束,所有的鵝都搖搖擺擺地走向教堂門口時,牠們很驚慌地發現,很多人在教堂外等著—出來一隻,抓一隻;出來兩隻,抓一雙。然而,當鹅小弟出來時,看見情況不妙,翅膀奮力一搧,就飛向高空去了。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说:那些只是听起来很美很激励人的道理是没有用的。除非被运用到生活中。没人可以生下来就是基督徒,即使生在基督徒家庭,成长在教会中也不够。信仰不是同意一些信条,或者做一个特别的祷告就完成了的事。这样容易的信仰根本不是信仰,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信仰需要你的全人和全部生活。需要跌倒,挣扎,困惑,向鹅小弟一样,但这样的挣扎使信仰内化,成了真正属于你的东西。这样的信仰可以拯救你,可以带你去遥远的青草地。但获得这样的信仰只能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和责任,而不是牧师,父母的责任。
祈克果生活在启蒙运动之后。那时候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大行其道。传统的神学思想也大受冲击,出现了向理性主义屈服的自由神学, 不谈神迹,弱化信仰的教条,强调个人经验,积极追求社会公义。而在自由神学的反面就是有反智倾向的基要主义。它对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侵蚀教会感到很不安,强调严格按字面意思解释圣经,反对社会的世俗化,盼望回到过去的理想时代。到今天,自由神学在知识界还有不少支持者,但作为教会已经几乎消失了。在教会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反复出现。当人们把一些基要信条(比如耶稣的神性,复活的奇迹,最后的审判)否定弱化后,提出的新神学可能在智力上很吸引人,但这个教会不会发展太久。基要主义仍然势力强大,尤其在美国和中国的教会当中。
启蒙运动的口号是dare to know, 敢于求知,敢于打破传统上不容置疑的规条。启蒙运动为人类带来了现代民主制度,人民不断扩大的平等权利,科学和艺术的蓬勃发展。但这个口号反过来说也是对的,know to dare 知道越多,能力越强,就越dare,胆子越大。理性主义的一大毛病就是它太自信了。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血腥恐怖之后,很多人开始反思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祈克果就是其中之一。他尤其反对黑格尔学派讲的基督教是历史的必然,基督教的教义都像物理定律一样可以用理性证明。他不是反对理性,而是质疑这些证明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有什么用处。他说理性不能代替信心。信心的功用正是在理性无能为力的时候才开始显现。
祈克果认为人的存在有感性,理性和灵性三个层面,或者称为审美的,伦理的,宗教的三层面。在感性层面,人们追求享乐和生活的体验,它给了人们创造力;在理性层面,人们的视野从自己转向对他人和世界的责任和承担,它给了人们伦理与规则。但是越是理性的人越知道这世界处处设限,充满着不可能或疑问。面对不可能和疑问,理性的选择就只有放弃或否认。只有当人以信心的跳跃进入宗教性层面,相信“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人才能重新获得盼望。信心的跳跃把人带到一个凭理性无法达到甚至无法想象的地方。信心的跳跃于是成了祈克果有代表性的名言。
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故事,康德)亚伯拉罕的信心全在“主会预备”这一句话里面。他不知道主如何预备,也许他相信主能让以撒死里复活,但这是他无法证明无法确定的。当我们把生了重病的孩子抱在怀中,看着医生束手无策时,有谁能证明能确知神一定会救他吗?这个信不是牧师或神学家可以教会你的,每个人必须自己得到这个信。亚伯拉罕是信心之父,当他的信心强到可以献出一切的时候,这信心就会为他寻回一切。牧师可以讲一篇道,分析亚伯拉罕与神关系的历史,信心的证据,神的承诺及其应验,然后我们听道的人就得到了亚伯拉罕的信心吗?不可能的。拥有亚伯拉罕的信心就要像他一样经历那些挣扎,焦虑,不安,颤抖。信心是个很个人的事情。信心必须超越理性。
CS Lewis 也讲过类似的话。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母亲和妻子都死于癌症。他说如果失去是这样的痛,我们为什么还要爱?我不再有答案了。他曾经以为他有答案,他写过一本畅销书来告诉大家答案,但现在他说我不再有答案了,有的只是我这一生。在这一生中,我曾两次面临选择,一次作为孩子,一次作为老人。他说的选择就是面对爱与痛苦时是选择爱并接受痛苦还是选择保护自己和别人保持距离。他说那个男孩选择了安全,这个老人拥抱了痛苦。现在的悲伤是那时欢乐的一部分 That’s the deal. 在人生的風浪中,一切理论都变得苍白,每个人必须親身从风浪中经过,这个选择每个人只能自己做出。(这个选择其实也是基督教和东方宗教尤其是佛教颇为不同的一点。基督教强调爱至高无上的地位,爱就是最终的价值,所以为了爱要付上代价,要不计得失。而佛教认为万事皆空,爱其实是一种执念。佛经上说“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星球大战里的尤达大师也说爱带来恐惧,恐惧带来愤怒,愤怒把人引向原力的黑暗面。所以佛教教我们看淡关系,要断舍离。基督教则要门徒为爱舍己,为爱让自己变得更vulnerable,更不安全)
祁克果在世的时候并不出名,他的思想是在20世纪被重新发现的。他肯定没有料想到他当时看来独特怪异的思想会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而他如果看到现在存在主义的样子也一定会在坟墓里打滚。祈克果强调人的个体性和主观意识,反对把人看成一个统计数字,一个面目不清的抽象概念。对于“这是男人都会犯的错误”或者“女人就是这样不讲理”这一类的至理名言,他一定会大为反对。他也不喜欢“男人就应该XXX”这类的智慧,他强调人要了解自己的独特性,从自身出发去探索,追求,解决生命中的问题。他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想法是个体的人总是会出现“存在焦虑”,他这里说的焦虑不是公司的报告还有两天就要交了,可我还没开始写,或者孩子又没交作业,被学校请家长这些焦虑。这些其实只是生活中的问题,或多或少都会有解决办法,至少都会过去。他说的生存焦虑是那些大问题,即面对人生中不合理的境况(比如善恶未必有报,苦难无缘无故发生在好人身上,所有人终必有死)时的恐惧,困惑和迷失。这些都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祈克果的忧郁个性和孤独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挣扎,苦难,焦虑,恐惧都不陌生,但做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面对无法理解,不合情理的苦难,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处境时,主张通过信心的跳跃,在神的怀抱中找到希望。
二十世纪的存在主义和演变到今天的后现代思潮继承了祈克果的这些思想,但唯独抛弃了神。这使得他们以同样的思考方法得到了南辕北辙的结论。存在主义大师加缪有句很有名的话“生活是荒谬的”。很好的反映了他的思想。他指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对幸福,满足的深切渴望,可是现实中我们追求的这些东西都不能使人满足,那个最终的满足感就像水月镜花总是抓却抓不住。另一方面我们都追求知识,他指的不是物理学,数学知识,而是解释人生的知识,当苦难降临时,人们常常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个老太太孩子得病死了,她在那里哭天抢地,问我上辈子到底做了什么孽。她是在为这样的苦难找一个原因,找到了,不管真假,都会有一定的安慰,这是人类非常普遍的渴求。而人最难面对的是没有理由的苦难。我以前遇到一件事,一个一生忠心服事神的老牧师,晚年却患有残疾,生活非常艰难,唯一照顾她的师母晚上出门却被喝醉酒的司机撞死。这样的事情如何可以发生?如何make sense,我想这对所有人都是个挑战。加缪说荒诞就诞生于人类对满足和答案的需要和世界无可理喻的沉默之间的冲突。人们产生这样的荒谬感就是因为人们的渴望和呼求常常换来的是完全的沉默,好像没有人在那里听,没有人care。加缪由此得出结论:没有神,人生没有预设的意义,有的只是虚空。生存的焦虑是没有最终答案的,但是,存在主义不是虚无主义,他提出了解决之道:生命没有答案,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选择来给出自己的答案,可以自己创造自己人生的意义。他借用了希腊神话,西西弗斯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西西弗斯因为欺骗了神明而被惩罚在地狱里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而每次推到山顶后,石头都会再次滚落下来,使得他不得不重复这一无望的工作。西西弗斯的经历象征着人类的命运,他说你们大多数人朝九晚五每天上班还不是和西西弗斯推石头一样?但是加缪说:我们必须设想西西弗斯是快乐的。因为他能够接受现实的荒谬,通过自己的选择得到一种内在的自由和满足。他说这样的人知道自己必死的结局却不接受这命运,知道理性的有限却仍珍视它,经历了生活给你的喜乐和痛苦而仍然想经历更多。
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祈克果和加缪的思想。他们同样认识到人的有限,理性的有限,生命中有种种的不合理,不make sense,无法理解的复杂性。但加缪对理性的崇拜还是要高于祈克果,他不肯放弃确定性,他坚信他其实还是看穿了这个世界。当神不回应人的呼求时,他确定神是不存在的,你只是在对空气呼喊,只是想象了一个神来安慰自己,当我们在人生的难题面前找不到答案时,他确定答案是不存在的。这个其实仍然有一丝理性主义的傲慢:如果我看不出这件事的发生有什么理由,那么就一定没有理由。可是我凭什么有这样的确信呢?但加缪也是诚实的,他明白抓住确定性,排斥神就意味着要放弃意义。没有神人生就不再有预设的意义,每个人现在要背上一副重担去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而且要说服自己,我找到的这个值得自己去为之生为之死。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西西弗斯式的英雄主义有它吸引人的一面,但我想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为生命创造意义这副担子究竟有多重。反映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上,大家没有共同承认的意义,原则和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而且不允许辩论说谁对谁错,没有共识就很难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社会确定的把神赶了出去,每个人可以自行定义价值以后,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确定性反而越来越少了:政治领袖和政府越来越难以提供确定的安全感(黑人白人,阿拉伯人犹太人都觉得自己的族群更不安全了;专家们越来越难以提供确定的知识,连疫苗的利弊这样简单的事都吵得不可开交。我们面前有越来越多的选择,我们也就越来越不知所措。我们踢开神,有了独自选择的自由,也就要独自面对选错的后果。
祈克果在这个问题上与加缪完全相反,他不肯放弃神,放弃意义,他愿意放弃的是确定性。人类本来就不能理解这世界的复杂,而神的作为何其深奥,我们的理性永远不能企及。他愿意承认自己已经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他愿意承认自己已经mess up,需要一个神来告诉他如何生活。他说人们需要的是信心的跳跃,在没有答案,不确定的情况下跳向神的怀抱。祈克果有一句名言:生命只能回过头去理解,但必须向前生活。这一切为什么发生,它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在多年以后,尘埃落定时才能慢慢理解,但生活不会等待我们,每个人必须在信息不足,未知很多的情况下日复一日地做出抉择,而这些抉择的总和构成了我们的一生。我们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做选择,是靠我们的理性,还是要靠信心。祈克果说生活不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要经历的现实。在这一点上,祈克果和加缪是一致的。
他们提出了两条诚实的道路:人或者相信神,然后按神的计划去生活,或者不相信神,然后按照自己的计划去生活。真正的荒谬是相信神,然后依然按自己的计划去生活。这是他们两个人都会极力反对的。

May 19th, 2024

Posted In:

利玛窦 Matteo Ricci
~1552年10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Macerata
~1561年进入耶稣会小学学习
~1568年到罗马,学习法律
~1571年8月15日成为耶稣会修士
~1573年9月至1577年5月进入罗马学院学习
~1577年夏天到葡萄牙的科英布拉学习葡萄牙语
~1578年3月24日乘坐“圣路易”号离开里斯本

抵达东方
~1578年9月抵达果阿Goa,
研习神学,教授拉丁文希腊文
~1580年因病前往科钦居住,
同年7月被任命为神父
~1581年,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举荐利玛窦前往中国
宣教
~1582年4月坐船离开果阿
~1582年8月7日抵达澳门

肇庆仙花寺
~1583年9月10日利玛窦
与罗明坚神父一道到肇庆
居住
~1585年仙花寺建成

移居韶州
~1589年8月移居韶州
~1594年11月换上中国儒生的服装
~撰写《天学实义》

北上
~1595年4月18日离开韶
州,前往南京,到达南昌
居住
~1598年9月,第一次到北
京,但并未被允许居住
~1599年2月6日驻于南京

入京
~1601年1月24日第二次抵达北京
~1607年5月《几何原本》前六卷(平面几何
部分)中译本出版
~1608年秋冬季开始撰写《中国札记》
~1609年9月8日第一个圣母会在北京成立
~1610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

“耶稣会士利公之墓”
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亚国人。
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午年航海首入中华衍教。
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戌年卒,
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

May 12th, 2024

Posted In:

亚西西的圣方济各(意大利语:San Francesco d’Assisi;拉丁语:Sanctus Franciscus Assisiensis;1182年—1226年10月3日),简称方济各、方济,新教又译为圣法兰西斯(圣公会译名)是动物、天主教运动、美国旧金山以及自然环境的守护圣人,也是方济各会(又称“小兄弟会”)的创办者(会祖),知名的苦行僧。教宗方济各的名号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圣人。

生平
方济各出生于意大利的亚西西城,父亲是富有的布商伯铎·伯纳戴德(Pietro Bernardone)。据说他出生时,父亲刚好到法国做生意,母亲为他取名约翰(Giovanni);然而父亲自法国经商归来后,不喜欢他和施洗约翰同名,又因喜欢法国文化,因此将将其改名为方济各(Franceso,法国人之意)。他英俊、机智、英勇,拥有富裕的家境,加上天生的领袖气质,年少的方济受同侪拥戴成“亚西西欢愉王子”,过着和纨绔子弟无异的豪奢生活。

方济各从小便喜爱帮助穷人,他曾帮助父亲在市场上卖布和天鹅绒,这时一个乞丐来找他施舍,在他的商业交易结束时,方济各放弃了他的商品并追赶乞丐。当他找到乞丐时,方济各把他口袋里的所有东西都给了他。他的朋友嘲笑他的慈善事业;他的父亲则愤怒地责骂他。

父亲虽事业有成,但毕竟不是贵族,他渴望晋升名门的心愿便落到了儿子方济的肩上。当时要跻身贵族之列,当骑士是最佳捷径。1202年左右,他参加了亚西西军队远征,并在科莱斯特拉达被俘虏一年,一场疾病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1203年回到亚西西后,方济各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生活。1205年,方济各前往阿普利亚,加入布列讷伯爵戈蒂埃三世的军队。因为见到了从天主来的异象,让他回到了亚西西,此后对世俗生活失去了兴趣,他开始避开宴乐和交际,甚至一个朋友问他是否考虑和“贫穷夫人”结婚,他回答说:“是的,她比你们任何人见过的新娘都漂亮”。

在去罗马朝圣时,方济各和穷人一起在圣伯多禄大教堂乞讨。他在偏僻的地方度过了一段时间,提升他的灵性生命。他在亚西西郊外的圣达米亚诺被遗弃的乡村小教堂圣达勉堂里看到了耶稣基督的神秘异象,在那里被钉十字架的基督圣像对他说:“重建我的殿宇吧!因为它已经快要倾倒了。”他卖了父亲的布,将所得财物拿给主教,主教却拒绝接受不义之财,方济各气地将钱丢在地上。他父亲知道后雷霆震怒,方济各在圣达米亚诺附近的一个山洞里躲闭父亲大约一个月。当他又饿又脏的回到城里时,他被父亲拖回家,殴打、捆绑并锁在一个小储藏室里。被母亲释放后,他立即返回圣达米亚诺,找到了主教的庇护所,但他很快就被他父亲告上法庭。在亚西西主教面前的法律诉讼中,方济各放弃了他儿子的身份和他的遗产,与父亲断绝关系。他为了表示放弃而脱了自己身上的衣服,主教用自己的斗篷盖住了他。

他曾在邻近的修道院工作过一段时间,然后他去了古比奥,一位朋友在那里给了他一件朝圣者的斗篷、腰带和棍杖作为施舍。回到亚西西,他穿过城市为了重建旧教堂所需用的石头乞讨,因此被过去的朋友耻笑。在两年的时间里,他过着修道的生活,并修复了亚西西周围乡村的几座被毁坏的小教堂,其中包括斯皮纳的圣伯多禄和天使圣玛丽亚小教堂,这后来成为他最喜欢的住所。他以服事穷人为毕生的志业,自身也过着赤贫的生活,穿着乞丐般的衣裳,与痳疯病人在一起,强迫自己接受原来抗拒的事物,扭转了价值观和人生目标。1209年他在教堂中听到玛窦福音第十章的教导:“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马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随走随传,说‘天国近了!’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叫长痳疯的洁净,把鬼赶出去。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舍去。腰袋里不要带金银铜钱;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褂子,也不要带鞋和拐杖。因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于是他脱去隐士的衣服,束上绳子,过简朴的生活,开始旅行讲道,不带任何行囊,随走随传,过着信心的生活。逐渐有些人开始跟随他,他们都像方济各一样,变卖所有的分给穷人,专心跟随基督。

信仰的程式化。信仰变成一组要遵守的规范。人们说我每周都上教会,每月领圣餐,每顿饭前祷告,我奉献金钱,我每年至少忏悔一次,这还不够吗,我还需要做别的吗?方济各希望大家过基督徒的生活,不是只在周日,只在生活的某个方面。信仰是整個生活,而不是生活中的一個to-do list。他不停地呼唤世人经历神,经历祂的宽恕和医治。今天全世界的基督徒都在圣诞期间摆设nativity scene,耶稣诞生的场景。这个传统是从方济各开始的,他第一个在小镇里牵来牛羊,摆上马槽,我们今天都用塑料的,因为真的牛羊很臭。但这真是方济各的本意。他不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体验。体验救主是如何来到世间,他为我们经历了什么。让我们在这样的经历中了解福音,得到医治。我们从经历中学到的总是比从书本上学的更深刻。中世纪基督徒很强调经历,Tim Keller也说读经要读到如身临其境一般。如果有人救了我的命…..耶稣做了同样的事,但我们对耶稣的态度往往没有那么热切

方济各为什么这么成功?他吸引了几千人跟随他,成立了方济各会。这些人都像他一样,变卖所有分给穷人,实践方济各会“贫穷,圣洁,顺服”的信条。他赢得了各类人的尊重和支持,包括亚西西的主教,一个相当贪图世俗的人,前后三位教皇,甚至穆斯林的苏丹。1219年,在第五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方济各来到埃及,他说他要劝说苏丹信主从而结束这场战争,或者成为烈士。当时苏丹正与十字军对峙,在一场血腥的战斗之后,方济各来到苏丹军营。在里面住了几天,向苏丹和他的宫廷传福音,据说苏丹也带了几位穆斯林大师要他皈依伊斯兰。那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知道的很少,几十年后有传闻说方濟各挑战从烈火中走过,苏丹偷偷地信主了,我觉得相当的不可信。但有事实证据的是,方济各会获得了在圣地(耶路撒冷,伯利恒)驻扎,甚至传教的权利,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唯一可以这样做的天主教修会。他是如何赢得这么多人心的?这个答案应该很简单,在使徒以后的所有基督徒中,他是最接近做到了live as one preach,像自己讲的道一样生活的一个。他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Authentic。效法耶稣一样的生活,传道,爱人。当人们遇到这样的人时,就算我们不相信他所相信的,不同意他对事物的看法,甚至不贊成他的一些做法,我们也还是会被他深深吸引,會不由自主的敬重他。他生命的光芒让人无法无视,让人心向往之。

但不简单的是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因为能做到的人真的很少很少。甘地的话。(他的批评我是服气的,我不服气的是没有解释为什么还有印度教徒。这其实是基督教教义一个很不同的地方,我们不需要一本新的书,一个新的有魅力的教师,一套新的哲学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如何生活,但是我们做不到)成为一个authentic基督徒大概没有一个固定的配方,但我们可以从方济各的生命中学习到一些端倪。他不是一下子就成为圣人的。悔改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会有反复,会失足,就像保罗在罗马书7章里说的,是个挣扎。方济各对挣扎一点不陌生。少年时他拥有一切却越来越发现自己不快乐,他发现开party不如一个人到山上去祷告更让他快乐,朋友说他奇怪,他没有听从朋友的,他跟随了内心的呼召神的引导。他直到多年后才明白神向他要求的不是修复教堂的建筑,而是修复教会,但他没有坐下来反复思考,到处寻访大师来解释神给他的启示,他听到神的命令,他理解这是神要他修建筑物,他就到处去找石头和泥。慢慢的神的心意才渐渐显明。如果他在神旨意还不很清晰的时候没有顺服,神的旨意也许永远不会清晰。他是一个富家子弟,成为贫穷,安于贫穷,为穷人服务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做到的。有一天,方济各与一位患有痳疯病的人相遇,他本能地想就此避开,但在那一刻他感到了主恩的催促,他下马给了他一些钱拥抱并亲吻了该病患。然后他和一些弟兄搬去了麻风病人的社区,为他们服务。这样的经历比任何书本和讲道更可以改变人,他说当他把麻风病人拥在怀中时,他才注意到臭味以外的东西,这是我的弟兄。他说这以后事情就容易了。他就是这样一步步强迫自己接受原来抗拒的事物,扭转了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他不愿意point finger去指责别人,不愿意做领袖。他成立了方济各会,但这个修会的正式名字是小弟兄会,最小的弟兄,修会一走上正轨,他就离开了领导位置,因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谦卑,他需要体会谦卑,顺服,对人谦卑,顺服人,这样才能最终对神谦卑顺服。

May 5th, 2024

Posted In:

讲座大纲
1.圣经中的鬼、鬼附的定义
2.耶稣的赶鬼和治病
3.圣经有鬼附病、非鬼附病;鬼附病有身体病、精神病
4.鬼附病、非鬼附病、身体病、精神病都同样是器质疾病
5.鬼附造成器质疾病的机制
6.为什么今天鬼附的疾病极少
7.教会应该如何帮助精神病患者
8.很多还不了解的问题:中国人的鬼附;冥想能造成精神分裂症?
9.结论

May 4th, 2024

Posted In:

《童年》
354年出生於北非
稅吏父親,基督徒母親
“原罪”
“神啊,我們的心永無止息,直至在你裡面找到安寧”
少年奧古斯丁的教育
母亲为他流了这么多眼泪的儿子,绝不会灭亡

《“真理是什麼?”》
“人生最大的責任是追求真理”—西塞羅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
投入摩尼教懷抱
“也許真理是無法企及的”

《回歸》
和安波羅修學修辭
信不是詞窮時的擋箭牌,信是理性的北極星
罪惡的問題
“神啊,请让我过洁净的生活,但不是现在”
“拿著,讀吧”

《懺悔錄》
“日本人,你為什麼不道歉?”
“恥感文化”與“罪感文化”
懺悔不是告诉世人我有多差劲,而是告诉自己神有多爱我。不是自污,而是回家和归正
盧梭與托爾斯泰的懺悔錄

《奧古斯丁名言》
神迹不与自然相违背,只与我们对自然的知识相违背
如果你只相信福音中你喜欢的那部分,却拒绝你不喜欢的,那么你信的不是福音,只是你自己。
信仰就是相信你所不理解的,然后作为信心的回报,理解你所相信的。
怨恨好像自己喝毒药而等着对方死掉。

April 28th, 2024

Posted In:

《耶稣复活》是一本介绍与耶稣复活主题相关的名画的小册子,其中包括了以下几幅著名的艺术作品:

  1. 拉斐尔的《耶稣复活》(1499-1502):一幅木板油画,收藏于巴西圣保罗的艺术博物馆。
  2. 米开朗基罗的《复活的耶稣》(1519-1521):一尊大理石雕塑,位于意大利罗马的神庙遗址圣母堂。
  3. 丢勒(Albrecht Dürer)的《耶稣复活》(1511):一幅木版画,收藏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
  4. 提香的祭坛多联画(1520-1522):位于意大利布雷西亚的圣拿撒勒和圣塞尔索天主堂。
  5. 丁托列托(Tintoretto)的《耶稣复活》(1578-1581):位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圣罗格大会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
  6. 鲁本斯的《耶稣复活》(1611-12):收藏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圣母主教座堂。

此外,册子还提到了其他与耶稣复活主题相关的艺术家和作品,如乔托(1306)、安基利柯(1442)、提香(1514)、伦布朗(1651)以及卡拉瓦乔的《多疑的多玛》(1602),后者收藏于德国波茨坦的无忧宫。

最后,册子引用了《约翰福音》第20章第1至17节的经文,描述了耶稣复活后第一次向门徒显现的情景。

April 8th, 2024

Posted In:

这个视频介绍了巴洛克时期两位著名艺术家——彼得·保罗·鲁本斯和约翰内斯·维米尔——的生平和作品。以下是对内容的详细总结:

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

  • 1540年,耶稣会的发起。
  • 1542年,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成立。
  • 1545-1563年,天特会议。
  • 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
  • 巴洛克艺术的兴起。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 1577年出生于德国,父亲是新教律师。
  • 12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回到家乡安特卫普。
  • 1600-1608年游历意大利,研究文艺复兴大师们的杰作,对卡拉瓦乔推崇备至。
  • 1609年被指定为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宫廷画家。
  • 1621-1630年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作为大使出访欧洲列国,并促成了英国和西班牙的和解。
  • 1640年因心脏衰竭而过世,终年63岁,埋葬在安特卫普的圣雅各教堂。
  • 代表作品包括《上十字架》(1610-1611)、《下十字架》(1612-1614)、《圣母升天》(1626)、《教会的胜利》(1625)等。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 1632年生于荷兰代尔夫特。
  • 1653年娶了自己的模特,富家女卡特琳娜,生了11个孩子。
  • 四次当选当地的画家行会会长。
  • 1675年去世,年仅43岁。
  • 以家居生活为主题的平民画家,生前画作在当地颇为有名,但死后默默无闻,直到一个世纪之后才被重新发掘出来。
  • 被称为荷兰黄金时代最杰出的画家,与伦勃朗齐名。
  • 一生共留下34幅作品,代表作品包括《倒牛奶的女仆》(1657-1658)、《窗边读信的少女》(1657-1659)、《持水壶的女人》(1660-1662)、《戴珍珠耳环的少女》(1665)等。

视频还包含了部分作品的图片展示。

April 1st, 2024

Posted In:

« Previous PageNext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