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柝声(1903—1972),原名倪述祖,籍贯福建福州。1903年生于广东汕头。
1916年,倪柝声就读于著名的福州三一学校汉英书院,接受西式教育
1919年五四运动,领导学运,被停学一年
1920年在余慈度的布道会上立志终身奉献,改名倪柝声 Watchman Nee
1 父亲当时在汕头任海关官员。倪柝声是家中的长子,倪家是福州最早的基督教家庭之一。祖父是教会的牧师。
母亲所生的前2个孩子都是女儿,常受重视男嗣的婆婆讽刺。再次怀孕时,就模仿撒母耳的母亲哈拿的祷告,应许如果所生为男孩,就将他一生献给神[5]。此后共生有五子,
2 福州三一学校包括汉英书院(八年制,中学和大学一、二年级,主要学科均采用英文教学),倪柝声是名列前茅的优等生,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绝顶聪明。
3 停学一年
4 原本在信仰上不冷不热的妈妈深受余慈度的讲道所感动,不仅放弃了打麻将的嗜好,而且主动为自己曾向家人发脾气而认罪悔改,请求家人饶恕。倪柝声对母亲的改变非常惊讶,因好奇也去听余慈度讲道,深受感动,接受了福音,整夜认罪悔改,并且立志终身奉献。复学之后,他不顾受嘲笑,热心向同学传扬福音,把70名同学的名字一一记在本子上,天天代祷,到毕业时,有69人接受福音。
以后几年间,他一面刻苦勤读圣经,同时博览大批基督教历史名著,一面到隐居的英国女传教士和受恩(Margaret E. Barber)那里求教。
1 倪看见分门别类的宗派带来的问题,觉得那是分裂基督的身体,于是提出脱离宗派,建立一地一会的“地方教会”(local church)
2 1923年初,王载从南京请来女传道人李渊如开复兴布道会。几十位青年基督徒穿上写着‘信耶稣得救’的福音背心游行,吸引人来参加布道会。1个月间,听道受感者达到几百人,成立基督徒会堂。李渊如不久回到南京,几年后成为倪柝声的重要同工。
3 王载的重点是复兴布道的工作,要走个人奋兴家的道路,到各地巡回布道,并且去上海接受美国传教士的按立成为牧师。而倪柝声认为工作重点在于建造地方教会,认为教会的一个罪恶是有特权阶级,在天主教,这个特权阶级是神父;在基督教则是牧师,他认为,信徒皆为祭司,不需要特权阶级(神父,牧师)作神人间的代理人,所以他与同工都以「弟兄」互称。
福州教会1966年文革中被关闭。现改名“马厂街基督教堂”重新开放。
4马来西亚
5新加坡
1 南京
李渊如(1894-1969)——1917年来到南京女子师范学校任校监,职责是将学校非基督化。当时该校音乐教师蔡苏娟带领200名学生中的72名学生相信耶稣,引起家长反对。李是倪柝声在文字出版方面的重要同工,负责上海福音书房的文字编辑工作。
2 无锡
「以前我以为一个人要到老 年时才可以写书;但那时我以为自己快要离世了,所以必须开始写书。于是我在江苏省无锡城租了一 个小房间,将自己关在里面终日写作。那时我的病开始加剧,连躺下来都不能。我写的时候要坐在一 张高背椅子上,胸部顶住桌子,以减轻胸部疼痛。撒但对我说,你既然快要死,何不死得舒服点,何 必如此受苦?我说,是神要我这样,你退去吧!经过了四个月,我写完了三卷《属灵人》,在写作期间, 不知流了多少血汗和眼泪;在生命无可指望中,神的恩典都将我带领过去。每次写作后,我都对自己 说,这是我对教会最后的见证。虽然是在百般的艰苦中写作,但我觉得神对我非常亲近。
3 上海
1927年底,倪柝声、李渊如、汪佩真和中国内地会的传教士祝康宁共4人,在新闸路944弄赓庆里(今泰兴路口东侧)汪佩真住所举行上海地方教会的第一次擘饼聚会。
汪佩真(1899-1971)——1921年从金陵女子神学院毕业之后,开始到中国各省讲道。她的传讲很有能力,广受欢迎,号称中国的女司布真。1925年,她到烟台传福音,李常受因而得救。汪是倪柝声的另一重要同工,负责姊妹工作和青年学生的福音工作。
1928年1月,他们在哈同路文德里(今铜仁路240弄),租赁了一幢石库门房屋,作为聚会场所。又租下26号作为单身女同工的住所,汪佩真,李渊如等长期住在此处。
4 神迹
那一天我禁食,是由早晨起到下午三时,同时,在上海的同工们,也在李渊如姊妹家,为我迫 切祷告。我向神祷告,求祂给我信心,祂就给我话语,是我一生不会忘记的。第一句:是罗马书一章 十七节,义人必因信而活;第二句:是哥林多后书一章二十四节,凭信而立(因为你们凭信才站立得住);第三句是哥林多后书五章七节,因信而行(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
我就不顾一切,穿上我一百七十六天未穿过的衣服。我下床要站立起来,出了很多汗,好像被雨淋透。 撒但对我说,你连坐都不能,还想站立起来?我说,是神叫我站立。我就站起来,全身又出冷汗,几 乎倒下去。我一直说,凭信而立,凭信而立!我就走去拿裤子和袜子来穿,穿好了,我就坐下。一坐 下,神的话又来了,叫我不只凭信而立,还要因信而行。我觉得我能起床,并走几步去拿裤子和袜子来穿,已经是了不得了,我怎能希望再行走呢?我就问神,你要我往哪里去?神说,你下楼梯到二百十五号李渊如姊妹的家里去。那里有一班弟兄姊妹,为你的病已经禁食了两三天。
当我站在楼梯顶的时候,我看那是我一生所看见最高的 一道楼梯。我对神说,你叫我走,我纵使死了,我也要走。但我接着对主说,主啊!我走不动,求你 用手扶着我走。我扶着栏杆,一阶一阶地走下去。我的全身又冒出冷汗,我一面走,一面喊着说,因 信而行,因信而行!我每走下一阶,我都祷告说,主啊!是你叫我能走!在信心中,我似乎是与主手 拉着手,直走完了那二十五阶的楼梯。下到楼梯底时,我觉得很有力量,就快步跑到后门,开了门, 一直向李渊如姊妹的家中走去。我对主说,从今以后,我因信而活着,不再是个躺着的病人了。我就 像彼得在使徒行传十二章里那样地叩门,只是没有罗大出来应门。门一开,我走进去,七、八个弟兄 姊妹注视着我,不出声,也不动。大家安静坐着,约有一小时,如同神出现在人间。我也坐在那里, 心中满了感谢和赞美。以后我就作见证,向他们述说我蒙医治的经过。大家灵里畅快喜乐,高声赞美 神奇妙的作为。」
1 倪年轻时爱上了倪家三代世交张汝舟的三女儿张品蕙(1902-1971)。在倪柝声得救之后,就尽力地向张品蕙传福音,张却取笑他,这使倪柝声感到很沮丧。尽管如此,在他心的深处,他仍无法放下她,
1922年倪柝声到上海,受邀在宣道会守真堂作见证,张家都在四川北路守真堂聚会,他不能像诗人所说的,「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那天,倪柝声虽然硬着头皮,上讲台讲了一篇道,但是他不晓得自己讲的是什么。整整一星期,倪柝声和神挣扎,他对张品蕙的爱慕,成为他被圣灵充满的拦阻。 一星期后,倪柝声以沉重的心情求神改变祂的心意,允许他继续爱慕仍未信主的女朋友,他向神许了许多愿:愿意去西藏传福音;但是神坚持祂的要求,于是倪柝声求基督的爱充满他,他愿意放下他心爱的人。 几天后,基督的爱摸着了倪柝声,他写下《主爱长阔高深》,其中一段说:
你是我的安慰, 我的恩主耶稣! 除你之外在天何归? 在地何所爱慕?
反对、艰苦、飘零, 我今一起不理; 只求我主用你爱情, 绕我灵、魂、身体。
2 张去北京上大学
1934年张开始参加文德里的聚,此时,倪柝声认定,他为主的缘故所放下的,神重新赐给他作配偶。正如腓利门书十五节所说的,他暂时离开你,或者叫你永远得着他。
但张品蕙的姑母张美珍,把张品蕙从小抚养大,有意将张品蕙许配给有名望、有财富、有地位的人。所以倪柝声虽然对张品蕙有感情,为了不拂逆张美珍的意思,一直拖延这桩婚事。
3 1934年10月倪在杭州带领特别聚会,当知道母亲决定在聚会结束后为他举行婚礼时,倪柝声大吃一惊。他深知在张美珍的反对下,一旦与张品蕙结婚,一定会掀起轩然大波,他于是打算一领完聚会,就逃婚。
被同工严词警告,倪不得不接受环境的安排,举行了婚礼。
4 回到上海后,张美珍在上海最大的报纸《申报》,连续一星期刊登启示从各方面彻底毁谤倪柝声,她又在众信徒之间广泛派发单张,破坏倪柝声的名誉,
“这 个 穷 传 道 人 竟 敢 将 她 宠 爱 的 品 蕙 拐 走 ? 这 样 一 位 教 养 非 凡 的 青 春 淑 女 , 他 以 后 养 得 起 吗 , 有 能 力 宠 爱 吗 ? 就算办得到, 也一定是依靠了外国金援。”
使倪柝声精神上深受打击, 他被迫携带新婚的妻子,远离上海,后来倪就和几位弟兄驾车,从浙江、江西、湖南,往广西去了。 因 为 结 婚 所 遭 到 的 毁 谤 , 反 倒 促 成 了 倪 氏 在 中 国 西 南 方 的 工 作 , 真 是 神 奇 妙 的 作 为 。
在全国两百位同工中,差不多有四十位是由他直接照顾。
1 李常受领会
2 重新出山
3 福州教会的大复兴, 信徒人数从150人扩增到1,400人以上,倪柝声将倪家在福州的三处房产全部奉献出来给福州教会使用
4 1948年4月20-21日,倪柝声向同工们交代了他经营生化药厂的原委:
「我当年目睹 同工们的家庭,经济困难,营养不良。有些同工的孩子不能上学,肚子饿,在家里哭。有许多同工因 患肺病而逝世
我们同工中的寡妇。。。有二十多位。这些姊妹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抛弃自 己的地位,辞掉自己的职业,但他们死了以后,都被人忘记了。
当时我办生化药厂的时候,我的情形就宛如一个寡妇,带着几个 孩子,盼望养活他们,但是养活他们的盼望不幸落空,因此寡妇就改嫁了。遇了一些日子,连孩子都 没有了。
我看着一个一个同工的去世,我里面生气;也许我作了许多的错事,但是神知道我为什么缘故这样作。」说到这里,倪柝声一面讲,一面哭,众人也当场哭出来,会场里一片哭声。
倪柝声当天就把上海生化药厂的管理权交出来,「我八 年的工夫在弟兄姊妹面前抬不起头来,难道我今天不能说一句:我也摆上了。」
这时他对年青的弟兄姊妹说,奉献一切,才能专心事奉神。 倪柝声既然与同工们言归于好,也就与同工们一起配搭事奉。
上海教会的大复兴人数从几百人扩增到数千人,其中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占三分之一。于是信徒踊跃奉献,建造了南阳路145号聚会所(后来的静安体育馆),可容纳3,000人,但挤满了4000人,于是又在虹口的虬江路买了一个会所,可容一千人。
5 这次上海同工聚会又决定,进行同工培训。倪柝声用经营中国生化制药厂的收入买下了福州鼓岭的二十余栋房子,拿来作执事之家,以便培训同工。执事之家于是又称鼓岭同工训练班。
1948年和1949年的夏季,倪柝声在鼓岭,举办了两期同工长老训练。在倪柝声的一生中,他在鼓岭对同工的两次培训是他事奉的高峰。
同工回忆: 「倪柝声弟兄在鼓岭,一天三次,每次两、三个钟头交通,连说了四个月,哪里来的丰富和力量?我 们想也想不来。
但是看到生命的能力,吞灭了人的软弱,我们的灵、魂、体,都蒙了恩,就不能不俯伏敬拜神。。。那些日子,天与地是连在一起的。」
陈则信的回忆:「他所释放的亮光是过去闻所未闻的。话语的能力有如利刃扎人心坎!听完信息在祷告时,常有多人 流泪痛哭!
有好几次他讲完了道,全堂几乎都仆倒哀痛着祷告,其情形宛如五旬节的再临,圣灵同在是如此明显,真像大风吹过能感觉得到一般!参加那次训练的人,实在是太蒙恩了!」
6 香港复兴
经过鼓岭训练之后,全国各地教会普遍大复兴。在北方,张子洁带领的青岛教会信徒迅速扩增到4,000人,
各地纷纷新建聚会所,如南京、北京。浙江萧山大批信徒移民到江西弋阳,开办农场,建立教会。
1950年初,倪柝声在香港的工作,带进香港教会的复兴,信徒扩增到3,000人,新建了尖沙咀天文台道聚会所。
1950年代,中国大陆约有700处地方教会,其中一半在浙江省;共有7万信徒,其中近4万在浙江省,其中又以温州地区最为集中。
1 一九五0年五月,倪在香港领会,李常受来香港,报告台湾工作的进展,(倪差派李去台湾建立教会)。六月 李常受在临走前,曾尽力试图劝阻他不要回上海,
倪柝声说:「弟兄!我们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把教会建造起来,我 现在能够丢下他们不管么?使徒们在这种情形下,不是仍留在耶路撒冷么?」
倪柝声这时接到上海长老打来的一封电报,说到他们有许多问题,请他早一点回去解决。这时汪佩真在场,她支持上海长老的请求。她提醒说:「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诗二十九 10)
尽管李常受再次把他拉到一边,竭力劝阻,但倪柝声大声说:「我不以性命为念,若房子塌下来,我的孩子还在里面,我必定把它支撑住,即使要我的命也不顾惜。」
2 1950年6月28日,中国政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7月,倪柝声、李渊如、俞成华、汪佩真联名指示全国各地475个聚会处负责人,发动信徒32,782人签名,送往福建省人民政府,要求保留鼓岭执事之家的房产土地。倪柝声此举是为了保留鼓岭的房产土地,好作教会未来培训同 工之用,但在当局看来,是纠众要胁政府,是违抗新中国的土改政策。更加离谱的是,为了迎合新政权的政治需要,倪柝声和少数的同工们,又在各地信徒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这份32782人的签名名单,作为各地信徒赞同加入三自教会的表态。这种移花接木的作法,怎么逃得出共产党的法眼。后来,鼓岭执事之家被定为团体地主。1951年3月,全体在鼓岭执事之家的人员受到管制,达半年之久。管制结束之后,执事之家的全部土地、房屋概行没收,执事之家的人员全体离开。
3 1951年4月,朝鲜战争爆发不久,倪柝声接受邀请去北京参加政府召开的“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基督教团体会议”,他“拟了一个通知,是由北京协和印刷局承印的,通知聚会处的信徒都要拥护三自会”,因为倪看到新政府对神教会的政治压力特别大,若不趁早参加政府号召的‘三自’组织,势必得不到政府所许诺、保证的、合法的‘宗教信仰自由’,因而导致教会大遭逼迫
4 1952年2月,在沈阳的东北药厂开始进行五反。原上海生化的副总经理史济汤在东北药厂检举了倪柝声,说他将高压锅炉以三十万人民币(新币)的高价卖给东北药厂。这被视为是盗窃国家资财
1952年4月10日,(三反五反运动中)倪柝声在东北被秘密逮捕拘禁。直到4年后的1956年(肃反运动中)
5 1956年1月29日汪佩真、李渊如、张愚之、蓝志一被捕,稍后俞成华、左弗如等人也入狱,这些同工和倪柝声一起被作为“倪柝声反革命集团”公开控诉。
1956年2月8-16日,政府在南京西路上海市卫生学校举办了“倪柝声反革命罪证展览会”,组织聚会处的全体信徒前去参观,扩音机里不断播放李渊如和汪佩真的录音,哭着承认自己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反革命分子。展览会中还贴出一张倪柝声所写的笔供,承认自己生活荒唐,多次嫖妓,他还与一白俄妓女长期保持关系,还污辱了两位女同工,等等。但笔迹完全不是倪的,工作人员说是他生病时写的。
政治上无比反动,反革命、特务;经济上偷漏巨额税款,欺骗政府;生活上荒淫无耻﹐与女同工私通的照相底片公开展览(没有头部的裸体女性)。如同他一贯的作风,倪柝声对他的指控没有任何表白。
1956年6月21日,倪被判刑15年,关进远东最大监狱—上海提篮桥监狱
1958年中国大陆基督教于实行联合礼拜。南阳路聚会所也被迫“献给”国家,后来改为静安体育馆。
1 倪柝声在被囚禁期间,仍然不停地传福音,一直为主作见证。他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带领了一个难友吴友琦信主。吴因妻子被不肯离婚被开除公职气愤难平,靠墙痛哭,发现一只手被倪抓住。“我当时很气愤。。我不要他同情,心里想把他的手甩开。我是个拳击运动员,当时我很年轻,他是个年纪大的人,又有心脏病,只要我一甩,他整个人一定被我甩到铁门上去。但是,弟兄姊妹!真的很奇怪,这是一件奇迹, 当时我的手竟然举不起来,倪伯伯并没有多大力气,我至少举了三次,就是举不起来。这时我听到倪伯伯在我的耳边讲:“友琦阿,哭出来,哭出来好一点,舒服一点。”他的这句话打动了我」
两个人聊了起来,倪说,他希望他的刑期能够早一点满了,能够早一点出去,还能够和妻子见面,说他的妻子像吴的妻子一样非常爱丈夫。两人越说越投机,然后倪就传福音给吴。我就问他,你现在还信不信主?他回答说:“你们不信,我信;你们没有看见,我看见。”
一天狱方把倪和两个比较有名望的天主教徒找去,要求他们公开放弃信仰,倪拒绝了。那两个在广播里念自己的悔过书,然后被当场释放。你不放弃,放走两个人给你看。倪柝声不为所动,结果反而吴友琦被触动了,
「你前几天还向我讲 ,你的妻子对你那样好,你们是那么恩爱;你的妻子身体是那么不好,那么危险,你那么想念你的妻子。今天人民政府让你回去,你只要讲一句话,说你放弃好了, 只要开一个口就好了,就回去了,你都不愿意!一句话你都不肯讲,你这个人是怎样的人?你相信主,相信到这样的地步!我知道倪伯伯这个人不是傻瓜、不是弱智,他这样相信耶稣是有道理的,相信耶稣一定是很好的好事情;我也要相信耶稣,我也要跟着倪伯伯相信耶稣。」
2 剥夺政治权力5年
3 倪柝声的妻子张品蕙是唯一允许前去探监的人。在文革中,张品蕙因不肯与丈夫离婚而遭受严重迫害,曾经多次被鞭打,以至全身多处受伤,
1969年上海市公检法军管会给她戴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交群众监督改造”
1971年11月,张品蕙在岳阳路200弄88号家中骨折,送至医院后无人为其医治,11月7日,病故于上海中山医院的走廊中
4 倪去世
5 最后遗言
金钱:完全奉献的人;不透明,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倪 说 , 左 手 做 的 不 能 让 右 手 知 道 。 他 也 从 来 不 记 账 , 别 人 也 不 敢 问 他 。 有 关 工 作 的 经 济 , 等 于 是 他 一 手 抓 的 。 他喜欢将钱放在哪一方面,就用在哪一方面。
男女:婚前和同工有过不正当的关系
文字工作:
24岁养病时写下《属灵人》,三元论:灵魂体,倪柝声认为灵本来是全人中最高的部分,灵(功能有直觉、交通和良心)像主妇,魂(功能有情感、心思和意志)像管家,体像仆人。 (帖前五23)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解经的时候不可以思想的,你一用思想就属魂的 ,所以你读书很多思想,很多知识,你就是属魂的,没有生命,「有知识,没有生命」。这是台湾常常听到的话,「你不要看他有知识,他没有生命!」
「理性归向真理的时候,那个理性就是灵性 」–唐崇荣
1938年第二次出国访问史百克先生(Austin-Sparks),在丹麦的时候就讲「正常的基督徒生活」,那是他用英文讲的,就有像金弥耳这样的人把他记录下来。以后出书,竟风行全球,一直到现在。中文版是翻译本。
同工培训:
1948-1949 鼓岭训练,注重对真理的绝对顺服
地方教会:
采用分区、分家、分排的作法,教会迅速增长,一千个地方教会,信徒约九万人了
一地一会,与其他教会不合作。
cgcm_media October 25th, 2024
Posted In: LiteratureMediaMinistry, Wenxueyishu02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传教已完全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之下,表面上看,中国福音的大门是打开了。然而,将宣教工作依附于不平等条约之上,却埋下了难以预料的祸患和仇恨的种子,为中国教会预备了极坏的土壤。儒家士大夫是反对基督教的最主要的集团,这包括在政府任职的官员,以至地方上作为社会基层骨干的士绅。他们散播了大量攻击基督教的言论,并且往往又是教案的幕后煽动及策划者。
反教三大原因
谣言和误会:男女礼防,育婴院(扬州教案),病理解剖(连州教案)
利益冲突:迎神赛会,教民脱离士绅辖制
传教士某些不当的措施和行为:查还旧堂,官阶品位,干预词讼
1900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民教冲突积累了半个世纪的大喷发
1896年,山东一带出现拳民秘密社团。
1899年,酷吏毓贤任山东巡抚,拳民焚毁教堂,抢劫教民,毓贤因教案被撤职。
1900年4月,各国驻北京公使联名照会清政府,要求将拳匪剿除。毓贤进京游说,称拳民神通广大刀枪不入;
慈禧决定启用拳民扶清灭洋,悬赏杀洋人,男50两纹银,女40两,儿童20两
6月21日,清政府正式向11国宣战(英法德意奥匈帝国日俄美,西班牙,比利时,荷兰未参战)
义和团围攻京城的外国使馆,使馆区内被围者约3000人,当中2000人为寻求保护之华人,外国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儿童76人。保护使馆的包括409名外国水兵及陆战队员,配备三支机关枪及四门小火炮。使馆内有足够水井及粮食。
北京、山西 、河南、东北、内蒙等地义和团也相继发难,屠杀传教士和信徒。天主教信徒被杀18000 人,新教2000 – 5000人。
列强组成八国联军进攻中国,镇压义和团,
8月14日攻陷北京,解除了对使馆 、教堂的围困。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孤儿寡母,靠出租房子和母亲洗衣服、缝补衣服勉强度日
王明道体弱多病,多次在医生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从死亡的边缘转回,屡屡蒙神保守
在教会学校长大,14岁时,在高年级同学的带领下受洗成为基督徒
15-18岁,心中的争战——做传道人还是做政治家
19岁上完一年大学后,到保定教书,看到孩子们受教后的改变,心志也慢慢变化,愿意接受呼召,做个大牧师
1921年因为洗礼的问题和学校闹翻,回到北京家中
1924年底在家中开始了查经班
1925年起开始被邀请到各地领会,有24年之久,直到1949年
王明道个性嫉恶如仇,最痛恨的是自由派神学
注重信徒圣洁的生活
主张政教分离,也不参与社会关怀
1928年8月8日 结婚
1942.1 (北京教会领袖)劝我们加入 “华北基督教联合促进会”。我们大家跪下来祷告。不到几分钟,我忽然想到经上的话说,“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
5月,迫切祷告后回信拒绝参加,参加的话和不信派同流合污;背后有日本人的操纵,不参加教会可能会停办,甚至生命有危险
6月,敌系教会。“那些时候我常想本日的聚会也许是最末后一次聚会”,甚至有一部分常来聚会的人都畏缩不敢来
10月9日, 华北联络部文化局调查官武田熙要见我谈话
10月10日,最后的战争。一夜祷告之后,神将出乎意料的平安放在王先生的心里,骑车唱诗前往。
“希望你能出来领导一下 ”
“我为顺服我所事奉的神,为持守我所信的真理,决不服从任何人所发违背神旨的命令。我已经准备付任何代价,作任何牺牲,决不改变我今日的主张。叫我和我所牧养的教会加入教团,是决办不到的”“我已经考虑了几个月之久,现在不需要再考虑了”“ 武田先生,若没有甚么别的事,我就告辞了”
至高神的仆人,“你不知道日本军部屠杀一个中国人就像我们弄死一个蚂蚁那样容易么?”我听他所说的这句话,当时心中确是有片刻的畏惧。不久我回答他说,“你说的是。但我不是一个蚂蚁,我是至高神的仆人。神不许可,任何人不能加害于我。”
三自——肃清基督教内帝国主义影响,自治,自养,自传
三自的主席——吴耀宗(王明道的评价:中国两个著名的不信有上帝的基督徒——冯玉祥,吴耀宗)
当年因为吴亲苏亲共,有人改了主祷文讽刺他:我们在北方的父(斯大林),愿你的旨意行在中国如同行在俄国一样。我们日用的卢布, 今日赐给我们 …..
我们要控诉
传教士披着宗教外衣做间谍
通过教会破坏三自运动
勾结蒋匪帮
反共反苏,文化侵略
以民主自由,亲美崇美,文化侵略
“超政治”(政教分离),离间信徒和政府的团结,破坏三自运动
各地开完控诉大会就成立三自分会
三自教会讲道不能再提黑暗世界,撒旦,天国的名词,
不参加三自的基督徒会堂人数越来越多
控诉王明道——给日本人献铜
1954 真理,毒素——信与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能同负一轭(这是帝国主义的毒素),这是圣经的真理
成为众矢之的
1955 我们是为了信仰 —— 直接反驳吴耀宗,丁光训的攻击,表明无法和不信派合一
“我们在信仰上的态度是:凡是圣经中的真理,我们都接受、都持守、圣经中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完全拒绝。为向我们的神尽忠,我们不惜付任何代价,作任何牺牲,歪曲和诬陷是吓不倒我们的。人的嘴长在他们自己的头上,他们愿意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不过事实永远是事实,不但神看得清楚,属神的人也看得清楚。无论别人怎样歪曲、怎样诬陷,我们是为了信仰!”
不断有教会退出三自
政府开始反击
《天风》发表社论《加强团结,明辨是非》
反帝爱国是基督徒团结的基础vs我们是为了信仰
提出基要派和自由派的论战是帝国主义的阴谋
凡是这样做的人,就是中国人民的罪人,教会的罪人,历史的罪人
基督徒会堂的同工被捕
各大院校发起运动,要求去基督徒会堂聚会的学生,交代王明道的问题,甚至有学生不堪重压,自杀身亡,拒不交代的当即被捕
1955年8月7日是主日,那天聚会人数特别多700-800人,王先生的题目是《他们就是这样陷害耶稣》
半夜12点一伙公安翻墙而入,一人拔出手枪,高呼不许动,将王明道夫妇逮捕。教会同工也有数十人被捕
8-11月全国各地三自教会展开对《王明道反革命集团》的声讨, 在当时成为基督教界的大案。
例如在江苏徐州一场批王的会议上,主持人高喊「王明道该不该枪毙?」「同意枪毙王明道的人请举手!」其中有一位名叫关品鹤的人因没有举手,结果被判五年徒刑。
在狱中,政府找了两个无赖恐吓殴打他,逼他认罪,罪认得越多,出去的越快,不然立马枪毙
1956年9月29日王表示愿意悔过,答应参加三自,9月30日在青年会YMCA被迫公开宣读其在狱中的认罪材料。
王明道早在1935 年就在《灵食季刊》发表文章抨击青年会的工作偏离正统信仰,在他眼中,青年会是「不信派」的大本营,现在他竟要公开在此宣读自己的「认罪检讨」,对向来以捍衞真理自居的王而言,无疑是极大的羞辱及打击,他说,“一个四十一年之久(1914~1955)痛恨谎言,不说谎言,而且劝戒别人不要说谎言的人,竟在狱中说了不可胜数的谎言。我还有甚么面目见人?更有甚么面目见神呢?”
由于王明道不能接受自己竟软弱至谎话尽说,自觉没资格再任传道,拒绝带领基督徒会堂,不再主领讲道。他甚至一度萌生自杀的念头,计划先把妻子送到杭州外家后,「然后我就跳西湖自杀,以了此残生」。后被妻子阻止。
那时我把我所译的一首赞美诗的副歌:
「一切全奉献,一切全奉献,完全献与恩主耶稣,一切全奉献」
改成:
「一切全完了,一切全完了,全军覆没,一败涂地,一切全完了」。
王一直没有兑现对政府的承诺,就是带领教会参加三自,所以到58年,政府失去了耐心,再次逮捕了王明道夫妇
上诉驳回后, 无期徒刑已经定案, 没有希望了。但神正是用这一件事挽救了他, 使他绝处逢生, 在灵性上得到一个极大的复兴, 成为他生命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时他心潮翻滚, 痛苦难当, 就祷告主说:“神哪! 你怎么这么残忍, 叫我遭遇这样的打击, 被判无期徒刑?”就在这个时候, 他忽然想起他二十一 岁时背熟的一段圣经来,就是弥迦书7:7-9
神的话在他心里发生了一个奇妙的功效, 使他从极大的痛苦与失望中解脱出来。这时他才醒悟过来, 认识到他之所以被判无期徒刑是因为他大量撒谎, 犯了神所憎恶的大罪, 得罪了神。他对神的不满立时都烟消云散了, 他说:“判我无期徒刑, 该判! 就是判死刑也是应该的。我要忍 受耶和华的恼怒, 因我得罪了他。”
他看见了自己的大失败, 就决定把从前所说的谎言完全推 翻。于是他向神祷告说:“神哪! 求你给我一个机会, 叫我翻供。”
就在他这样祷告过后, 心里平安了, 也不害怕了, 而且以后每当他想到这件事时, 心里就有一种赦罪的平安与喜乐。
他此后在狱中生活的指导原则: 宁可死在监里, 也决 不说半句谎言。
他站立起来以后, 神给了他一个应许:“你们必欢欢喜喜而出来, 平平安安蒙引导, 大山小山必在你们面前发声歌唱, 田野的树木也都拍掌。松树长出代替荆棘, 番石榴长出代替蒺藜, 这 要为耶和华留名, 作为永远的证据, 不能剪除。”(赛五十五章十二至十三节)。
中美建交后,中国已经进入国际大家庭,或多或少地要受到国 际舆论和行为准则的影响。伦敦保卫人权委员会打电报给二十多个国家,并且代表这些国家向中国政府提出意见,请中国释放一切政治犯。政府决定释放王明道。谁知他这个犯人与众不同,他不肯糊里糊涂地走出来。于是政府打电报给他儿子王天铎,让他来接父亲。
王先生看见儿子,感到很奇怪,就问天铎说: “你干吗来了?”
“我来接爸爸回去。”
“我不回去。”王先生说,“你回去告诉妈妈,我在这儿顶好。”
没等天铎再开口,大队长就说:“你儿子来接你到上海去,你就跟他走吧!”
“我不走,”王先生说,“我的事情还没弄清楚呢!我没犯罪,我在这里押了二十多年,完全是为了信仰。”
“不必追究这些事情了。”大队长劝他,“你走吧!监狱不是个好地方。”
“我坐了二十多年的监,还不知道监狱不是个好地方?”王先生说,“不过我已经习惯了。我现在已经把监狱看作我的安乐国 了,我不走。”
“你走吧!”大队长又劝他,“别在这儿住下去了。”
“要我走也可以,”王先生说,“政府必须承认三件事:承认逮捕我逮捕错了,判我刑判错 了,关押了我二十多年也关错了,而且以书面证明,不然我不出监!”
一直僵持到下午,最后,父亲怕儿子接不走他太难 过,就答应跟儿子走。
结果政府要他在释放证上签字,上面写着: “押犯王明道,因反革命罪被判无期徒刑,改判一年,提前释放。”
“你拿着这个,”李干事说,“现在就可以跟你儿子回上海去。”
“我不签字,”王先生说,“ 我也不走。说我是反革命罪犯,我不承认。我没有犯罪,是政府逮捕我逮捕错了,判我刑判错了,关押我也关错了。政府必须把我的事情弄清楚,不然我不 出监,我就在这儿住下去了。”然后他告诉天铎说:“你回上海去吧,我不出监。”
过了一个多月,监狱干部找他谈话
“你说你不出监,我们不能强迫你出监。不过监外边有三间房,你可以去那边住着,过不了 多少日子,北京法院会有人来,同你谈清楚你的事情。你一出监,你就恢复自由了,你愿意上哪 里去,就可以上哪里去。”他信以为真,想只要北京有人来,他就能把事情谈清楚了,所以就答应了,“我回去收拾我的东西。”
“不用你收拾了,” 队长说,“已经有人帮你把东西收拾好了。”
“三间房”不是监狱,而是刑满释放的人暂住的地方。一九七九年除夕,住在“三间房”的人都出去看电影了,就剩下王先生和一个湖南人。湖南人对他说: “今天大家都走了,就剩下我们两个人在这里,我劝你别在这里住下去了。这里已经不是监狱了,你八十岁的人,一旦病了怎么办?人家不能送你去监狱医院,你只能去上海。上海离这里 好几千里路,你怎么去啊?你还是赶快写信叫你儿子把你接回去吧!不然你病了,一点办法也没 有。”
王先生只好叫儿子来接他。释放王明道用的是一个计。放他出来,他不走,非要政府认错,政府怎么认啊?所以就只好 想个办法把他骗出来。所以王先生说: “我不是放出来的,我是骗出来的。”
80年代后期,他在上海安顿下来,很多信徒来看他,有人劝他,“其实你领导‘三自’比吴耀宗合适, 因为你们教会本来就是三自的。特别是全国各地好多 信徒都认识你和了解你, 所以你领导比较合宜。”
“我二十岁的时候改名叫王明道, 我不预备在八十几岁时, 再改名叫王犹大。”
八十岁以后的王明道弟兄,满了基督的光彩。从前出卖他逼迫他的人,他都原谅了。许多的人从世界各地来看望他,他都鼓励他们。他常常说:“我是彼得,不是犹大”。犹大为了三十块银子而出卖了耶稣,后来被良心责备,自杀身亡;但彼得虽然在害怕之下三次不认耶稣,但是后来却坚信耶稣对他的爱,就回转过来,一生为耶稣而活。
一九九一年七月廿八日(主日)戴绍曾弟兄清晨醒来, 里面深深感到王明道先生就要归回天家, 所以早上七时半从香港打电话到上海给王太太, 得知王先生确是病危, 正如他里面的感觉一样。那时王先生家的主日崇拜即将开始, 他们还在谈的时候, 戴弟兄从电话里听见会众唱诗的声音, 就把谈话赶快结束了。但他当时一点没有想到, 仅仅再过一个多小时, 王先生就要离世与基督同在了。
早上九点, 正当众肢体聚集敬拜时, 王先生吸了一口长气就安息了。天上天使天军的欢呼声与地上众圣徒的歌声交织在一起, 把这位神所重用的仆人, 引到了他一生忠心事奉的主面前。
八个月之后王太太也息下了地上的劳苦,回到了天家。
“许多人有好的开始,但是很少有人有好的结束。”
犹大和彼得都有好的开始,但是只有彼得有好的结束。
人生的道路好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有好的开始固然不错,但有好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cgcm_media October 25th, 2024
Posted In: LiteratureMediaMinistry, Wenxueyishu02
我个人觉得20世纪英语最好的两个人是温斯顿邱吉尔和马丁路德金。他们把英语词汇动员起来,送去战场,征服了世界。不过马丁路德金自己说,真正的力量不在言语。是不带兵器的真理和不带条件的爱将赢得最终的胜利。我们今天一起来看一下非暴力的力量。
耶稣有许多有名的教导,即使在基督徒圈子以外也为人熟知。比如: 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爱你的邻舍有如爱你自己。不可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不要为明天忧虑。一天的担子一天担就够了。但是他也有一些教导,同样为人所熟知,但即使在基督徒圈子以内也常常让人不愿多谈,或者将之哲学化,属灵化。比如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太5:38-39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太5:43-44
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太26:52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太5:9
很多人觉得这些教导不能按字面意思来解读,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 这些话不只是传道者夸张的言语,感性的教导。爱仇敌是耶稣一生的使命和全部的生活。耶稣生于贫穷,长于卑微,流离失所,遭人厌弃,最后甘心情愿死在十字架上,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目标做烈士而是代替罪人做牺牲。也就是爱仇敌以至于死。
早期的基督徒对耶稣的这些教导是极为认真的。
殉道者游斯丁 2世纪出生于撒马利亚的希腊人,从小热衷于哲学。有一天,当游斯丁在海边默想思考问题的时候,刚好遇见一位神秘老人,指出他的哲学问题与弱点,他告诉游斯丁,古代先知对神的了解远比当代的哲学家更多,他劝游斯丁去读读他们的著述。并告诉他旧约所应许要来的弥赛亚已经降临在地上。游斯丁接受了老人的建议,去研读旧约圣经的先知书,并在其中找到了自己一直以来寻求的真理,其内容指向的是基督以及基督教真理。同时他加入基督徒的团体,他所看到的基督徒的虔诚,和殉道的榜样使他相信基督教教义在道德和精神上都有希腊哲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从此他开始传播基督教作为“真正的哲学”。成为最早的护教学者。他写道 我们从前彼此杀戮,但现在(作为基督徒)我们不仅不再对敌人发起战争,而且我们也不欺骗敌人,并且随时愿意用死亡见证耶稣。巡抚要求他发誓弃绝耶稣然后向罗马的神献祭,就可以被释放,游斯丁拒绝了,并且向巡抚介绍福音的道理。巡抚再问:“你这自称博学的人,在我对你加以酷刑、杀你以后,你猜自己能上天堂吗?”游斯丁回答说:“我对此深信不疑。” Martyr 就是见证人的意思。早期教会只有为主殉道的门徒才能被称为见证人。为主受逼迫但没有死的只能称confessor。基督教在第一第二世纪得以快速传播的第一个秘诀就是 他们死的比较好,they die well. 更恰当的翻译是他们死得其所。基督徒在强权和暴力面前的平静和坚持展现出世人从所未见的力量。三世纪时有一次大瘟疫袭击了罗马,每天5000人死去,百姓大多逃出了城。很多人把染病的家人留下。这时基督徒留了下来,照顾那些染病的,将死的,甚至是那些不久前逼迫过他们的敌人。大量基督徒因此死去。这种不合情理的,牺牲的怜悯震惊了非信徒。不怕死的人大家都见过,这样为陌生人,敌人牺牲不怕死的人,大家以前谁都没见过。外邦人开始觉得,大概真是因为他们的信仰。他们信的这个耶稣看来真的有门道。
特土良(150-230) 215年迦太基总督发起了一轮对基督徒的迫害,很多普通信徒遭酷刑,被杀害。特土良写了一封长信给总督,谴责这种暴行。他提醒总督迦太基的基督徒有几千人,如果不停止无理的迫害,就发起所有基督徒到他府前抗议,那时你怎么办?把我们全杀了?你需要多少的火与剑?杀完之后的迦太基城会变成什么样?信很大胆。坚持和平,但并不胆怯。非暴力和平主义不是像尼采说的持奴隶心态任人宰割,也不是像马克思说的把信仰当鸦片来麻醉自己,他们敢于抗争,只是不使用暴力。因为他们相信改变世界的力量不在政治,法律,军队,而在耶稣的牺牲和复活。特土良对总督说:我们对所受的逼迫不感到惊讶和困扰,因为我们已经委身于这信仰,并且完全接受这约的所有条款。我们的信仰要求我们爱仇敌,为逼迫我们的人祷告。爱朋友的到处都是,爱敌人只有我们,你不会搞错。他们看上去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但他说话的口气带着权柄和力量。这是早期基督教得以传播的第二个秘诀:cheerful losers,外邦人对此无法理解又深深佩服,基督徒能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已经赢了。如果人只是安慰自己说我已经赢了,他打我是儿子打老子,那就是阿Q,也许可以得安慰,不会改变什么,但当人真的相信耶稣已经得胜,而我依靠他也已经得胜,并且像一个赢家一样去生活,像赢家一样的喜乐,愿意付出时,世界就开始因你而改变。这就是真理的力量。真理不需要暴力也可以战无不胜。人们看到基督徒这样的生活,会无法理解,会惊奇,会想了解他们的力量来自何处。
1929年出生于亚特兰大。他的父亲叫迈克尔金,所以他出生时的名字是小迈克尔金。他父亲是浸信会的牧师。 1934年教会派他去柏林参加了浸信会全球联盟的大会。他参观了许多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关的故址。他对路德非常崇敬,于是回国以后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马丁路德金。而他5岁的小儿子的名字也就改成了小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路德特别影响他们父子的就是他的勇气,他对自己良知的坚持. 他面对宗教裁判官命令他收回他的见解,停止他的教导,否则就会被革除出教甚至被处死时说:我不能也不会收回任何事,因为违背良知既不正确也不安全。我就站在这里,我别无选择,上帝帮助我。 Here I stand, I can do no other, help me God. 路德的榜样就是他所服膺的最强大的力量是真理的力量,而不是强权。这深深影响了马丁路德金的一生。
小马丁有一个白人小伙伴,两个人总在一起玩,但到六岁时要上学了,他只能上黑人学校,因为那时候的南方黑人白人是不能去同一所学校的。很快那个白人孩子的父母禁止小马丁再去找他们的孩子玩,告诉他:我们是白人,你是有色人种。 很困惑的马丁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他们于是给他讲了美国奴隶制的历史和种族歧视的现实。小马丁决心要仇恨所有的白人。但父母告诉他基督教的信仰要求他去爱每一个人,包括那些歧视他的人。
小马丁从5岁起背圣经,也参加了儿童诗班。他最喜欢的圣诗是I want to be more like Jesus. 除了圣经以外,他最喜欢读的书是字典,因此他有超乎常人的词汇量。 小时候的他在playground和其他男孩发生冲突时,他总能讲出最恰当的话避免冲突,终止打斗。 到了高中时代,他的演讲能力已经小有名气。 他圆满的男中音声线,广博的词汇量和驾驭语言的技巧让他成了学校辩论队的明星。 15岁那年,他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就赢得了冠军。但是在回家的公交车上,他被司机命令站着好腾出座位给白人坐。他一开始拒绝让座,但同行的黑人老师告诉他不让座是违法的。最后两个人站了整整一路。马丁后来回忆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愤怒的一个晚上。
19岁大学毕业后,他进入Crozer神学院取得了神学学士学位,并且成为了学生会主席。随后他来到BU进修博士学位,24岁拿到学位。他可以选择在北方成为一名教授,神学家。但他回到了南方,在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做了一名牧师。
民权运动已经开始风起云涌。54年最高法院一致裁定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违宪。从此黑人孩子可以和白人一起上学。阿肯色州州长动用国民卫队阻止黑人学生进入校园。艾森豪威尔总统于是派遣101空降师士兵武装护送9名孩子入学。
55年在Montgomery,Rosa Parks在公交车上拒绝为白人让座而被捕。民权运动人士组织了抵制公交车的运动。金被委任组织Carpool来帮助3万黑人每天上下班。运动到了57天,有人朝金的家里扔了炸弹。听到消息,金立刻赶回家中,看到的是受了惊吓的妻子孩子,和一大群挥舞着刀子和手枪的黑人群众。金从大学时代开始受到亨利梭罗,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影响。他尤其敬佩甘地,因为他令大英帝国屈膝不是依靠刀剑,而是依靠真理。真理让人得自由。甘地的话“我今天不会对任何人行不义,也不会在当不义被行在任何人身上时袖手旁观” 深深激励金。但此时此刻,非暴力不再是一个学术观点,它或者是你的生活方式,或者就什么也不是。金对愤怒的群众说:不要在惊吓中做任何事,不要拿起武器,如果你带着武器,把它们放回家。“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 我们不提倡暴力,我们要爱仇敌。他劝群众像他和他的家人一样平静,劝他们回家,他向大家保证我可能被阻止,但这场运动不会被阻止。我们所做的是正确的,是公义的,上帝与我们同在。在坚持了381天以后,最高法院重申公交车上的种族隔离违宪,抗议活动取得胜利。这场运动使金成为了民权运动的领袖之一。他成立了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号召人们通过公民不服从、抵制和游行等方法达成种族平等的目标。
63年金在伯明翰组织了一系列静坐,抵制和游行抗议在工作中的种族隔离。警察把金关进监狱。白人牧师给他写信,你有没有认识到你违背了主耶稣的教导,你成了trouble maker?不要这么心急。必须要遵守法律,你给年轻人做了很糟糕的榜样。最难被说服,也最让人伤心的往往是那些好心人。金在回信中指出 耶稣在清理圣殿时也被人称为trouble maker,保罗也是trouble maker。福音传到哪里,哪里就有争议,不安。上帝是最终的立法者。我遵守公义的法律。圣经里没有种族隔离的教导,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在基督里都是平等的。对不公义的法律进行抗争是基督徒的道德责任。波士顿倾茶事件也是不合法的公民不服从行为,而希特勒在德国所做的一切都是合法的。你让我们等待,我们已经等了太久,我们亲历的苦难告诉我们,压迫者永远不会自愿给予被压迫者以自由,自由是需要被压迫者去争取的。 他批评温和派的白人牧师们追求的只是秩序而非公义,选择没有紧张气氛的消极的和平,而不是公正的积极的和平。他们主观地认为自己可以为他人的自由设定一个时间表。在回答人们说他是个外来者的时候,金讲出了著名的格言:In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 任何地方的不公义,都威胁著所有地方的公义。
金不守法但尊重法制。没有人在法律之上,没有人有权利选择要遵守的法律。所以他从来接受违法的后果。他的目的不是摧毁制定法律的人和国家,而是唤醒人们的良知,改变不公义的法律。游行的黑人被旁观的白人辱骂,被警察殴打,放狗咬,但是让全美国看到,种族隔离是何等的错误。国家的良知由此被唤醒。近年来的很多街头抗争缺乏这样的特质,没有把他们的信息清楚的呈现出来,而暴力的行为严重伤害了唤醒良知的目的。
63年8月,金组织了向华盛顿进军。有二十几万人参加了这次和平集会。金站着林肯纪念堂的台阶上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他特地选在这个地点,在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总统的雕像前,是因为今天他在呼唤美国兑现她对黑人100年前许下的承诺。也是共和国缔造者们187年前对每一个美国人许下的承诺:人人生而平等,上帝赐给他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没有人可以剥夺。他警告自由和平等的凉爽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但他也强调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而在神面前犯罪。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干渴而在仇恨的苦杯中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站在尊严和纪律的高地。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提升到以灵魂的力量对抗物质的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最后他饱含深情地讲到他的梦想,这梦想深深扎根于美国梦之中,其实也扎根于圣经之中。他梦想公义的沙漠会变成自由的绿洲,他梦想深谷要填满,山岗要削平,崎岖要改为平原。这都是在引用以赛亚书40,43章里的话。他的梦想就是旧约先知们在亡国流放的境遇中的梦想。但这也不只是一个梦想,这是神让他看到的异象。这些梦想不是为要满足某一种族人的私欲,而是要他们参与于建立神国的任务中,也是要他们经历与神一起筑梦的前所未有的丰盛和能力。
这次演讲使金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名人。当年他被选为时代杂志的年度风云人物。次年赢得诺贝尔和平奖(当时最年轻的获奖者)。“黑暗无法驱除黑暗,只有光明可以。仇恨无法战胜仇恨,只有爱可以。 我相信不带武器的真理和不带条件的爱最终将取得胜利,暂持失败的公正比高奏凯歌的邪恶更有力量” 更重要的是民权运动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支持。1964年国会通过了民权法案,禁止了公共领域内的种族歧视,禁止在招聘中基于种族肤色性别的歧视。65年投票权法案,禁止在投票,选民注册中的歧视。
世界永远不会沿直线前进。这些法案通过了。南方仍有强大的势力抵挡黑人平权,种族隔离做为一种制度越来越少见,但歧视和隔离在人们的心中仍然根深蒂固。改变制度难,但改变人心就更难。同时越来越多的金的同伴对他的非暴力斗争方式不满,越来越多的暴力抗争在美国城市中出现。金在这段时间扩大了他争取公义的范围。他开始公开反对越南战争,这使他和一直支持他的约翰逊总统关系紧张 他说我反对越南战争是因为我爱美国,我的反对不是出于愤怒而是出于忧虑和伤心,我盼望我深爱的祖国能够成为全世界的道德楷模。他开始建立跨种族的反抗贫穷的同盟。这让他招致许多黑人同伴的不满。
1968年4月,金来到孟菲斯,支持当地环卫工人的罢工。4/3晚上他在教会里讲道,他似乎预见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说 我与任何人无异,谁不希望长命百岁?长寿由神所定,对此我现在一无挂虑,我只想遵行神的旨意去做。我如今已经登上山巅,看见了应许之地。我可能进不去了,但是我确信我们的人民将进入应许之地。我不惧怕任何人。我已经亲眼看见将来主的荣耀。第二天他在旅馆的阳台上被刺杀。
胆怯的人会问:「安全吗」?自私的人会问:「政治上有利吗」?虚荣的人会问:「受欢迎吗?」有良心的会问:「正确吗?」随着时间推移,总要有一个人必须采取既不安全,又无法在政治上得利,而且还不受欢迎的立场,只因为它是正确的,良知使他别无选择。Here he stands. He can do no other. 在这一点上,马丁路德金和马丁路德一样展现了一名基督徒的勇气。
cgcm_media October 24th, 2024
Posted In: LiteratureMediaMinistry, Wenxueyishu02
如果我们在全球做一个民意调查问谁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基督徒,我想特蕾莎修女会高票当选。对她的尊重和敬佩不只来自于基督徒,也包括其他信仰和没有信仰的人。
是什么让特蕾莎修女收到如此广泛的尊重,我们可以回到马太福音25章 在天主教传统中,这几件事被称为 corporal works of mercy, 身体上,物质上怜悯的工作。是每个基督徒都要做的事情,是悔改和爱心的表现。这幅画是老勃鲁盖尔画的。当然,这些事很容易变成一个任务清单,让基督徒去划勾,然后沾沾自喜的说我已经都做过了,我是一个合格的基督徒了。但当一些人长久的,付上代价的,特别是默默地做这些事,这样的行为就成为好基督徒的普遍的标志。这不仅是耶稣的教导,也是一个贯穿旧约圣经的主题。从摩西的律法到先知的劝诫,我们都看见神格外关注所谓的四大弱势群体:孤儿,寡妇,寄居者和穷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弱势,更是因为他们常常是或容易成为罪的受害者。在他们那里,不公义最常发生,却最少被人看见。所以神格外关注这些地方。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孤儿寡妇,哪里是公义常常缺席的地方,是每一代的基督徒要了解要有敏感度的事情。
特蕾莎修女原名阿涅泽·冈婕·博亚久。特蕾莎是她成为修女后给自己起的名字。她1910 生于斯科普里城,现在是北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当时属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她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她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家庭,但身边大多数人是穆斯林和东正教徒。
12岁(1922年)在中学读书时立下志愿,将来要到外国传教,从事救助穷人的工作。 15岁(1925年)在中学念书时,家乡有耶稣会的神父们被派到印度去服务。神父们寄回家乡的书信中,报告了印度有关的一切。她看到这些书信,很受感动,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 18岁(1928年)那年,她终于选择奉献生活,只身到爱尔兰洛雷托修会做初学生。 1929年1月6日,她从爱尔兰到印度加尔各答,在喜马拉雅山下的大吉岭开始初学训练。 1937年5月24日在大吉岭发永愿,决定成为终身的修女,做修女可以给自己起个新名字,她于是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圣特蕾莎(Saint Teresa)的名字,改名为特蕾莎。
天主教历史上有好几位圣特蕾莎。这位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现在在华人世界里一般被称为小德兰,或利雪的德兰。利雪是她所在修道院的地方。小德兰15岁进修道院,24岁因肺结核去世,没有做过任何轰轰烈烈的事情,但却在天主教会中极受人喜爱,并被封为圣人。她被人推崇的就是为耶稣做小事。她说我不会做什么大事,我能对耶稣做的只是到处播种小花,而每一朵花都是为爱所做的牺牲、关注与简单的话语。她抓住每一个机会练习忍耐,练习爱人。她把自己的自私,虚荣,不耐烦,偷懒的倾向都不加隐藏的记录下来。也记录了她在和这些罪搏斗中她对神的感悟,圣经给她的启发,她的成长的喜悦。看她的自传就让人想起耶稣说的,“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阻止他们,因为天国属于这样的人“ Mother Teresa 以她的名字为自己命名,想必也是要效仿她用爱心做小事。
特蕾莎做了修女之后,被派到加尔各答的圣玛利亚罗雷托修女会中学教地理和圣经课。这座学校虽然座落在加尔各答的贫民窟旁,但是学校学生都是富家女孩。这所贵族学校夹在贫苦地区当中,好像沙漠中的宫殿那样,高大的围墙,隔离的是两个世界。 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但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痳疯患者、乞丐、流浪孩童。
1946年9月10日改变了特蕾莎修女的一生,也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一生。她那天坐火车去大吉岭,在车站看到一个乞丐不断地说:“我渴……我渴……”这个情境不断在她的脑海里浮现。她回到修院后,感觉到神在呼唤她为贫穷的人服务,于是便向加尔各答的总主教征询意见。他们建议她要忍耐且小心行事。
1947年印巴分治,加尔各答涌入了数以万计的难民,大多数都是怕被穆斯林迫害的印度教徒,传染病如霍乱和麻疯病等都没有受到控制,在街头巷尾爆发开来。于是,加尔各答的街头暨学校的高墙外越来越像是地狱。
1948年2月7日,玛利特蕾莎修女写信给罗马梵蒂冈的总会,请求许可她离开劳来多修女会,专心为印度穷人服务。同年8月得到教宗庇护十二世许可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特蕾莎修女到巴特纳城一座医院受护士训练。三个月后,回到加尔各答城。十二月她在加尔各答城最穷的地区莫地及为失学穷苦儿童办了一所露天学校。起初,由于她个人力量有限,而需要救助的人太多,因此困难重重。但特蕾莎修女咬紧牙关,依靠天主,终于有善心人士受修女善行感召,捐助场所、设备、食物,还有人奉献心力,协助特蕾莎修女的工作,其中不少是她过去的学生一富家的小姐。有11个女孩也决定奉献一生,追随特蕾莎修女为贫苦的人服务。
1950年10月7日,教宗批准了特蕾莎修女与12位修女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称博济会),特蕾莎修女将教会的修女服改为印度妇女传统的白棉粗布沙丽,这是印度阶级社会中最底层的“吠舍”所穿的。特蕾莎修女却把“吠舍”定义为“主的儿女”,她认为,既然要为穷人服务,理应穿着与那些贫民相同的衣服。白布镶上朴素的蓝边,成为博济会修女的制服。这个修会除了天主教修会传统的贫穷、贞洁、服从三个誓愿以外,还加上要全心主意,不要酬劳,为最贫苦的人,也就是基督受难的化身而服务。
1952年开始,特蕾莎修女开始了最引人注目的善行,就是为快要死亡的穷人服务。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市政府捐赠的伽黎神庙旁的一间空房子,建立世界知名、让穷人得以善终的收容之家(垂死之家),有快死的穷人,因为修女们的细心照顾而起死回生的。对这样的人,除了给予适当的照料之外,还教给他们谋生的技能。垂死病人得到收容之家的修女、医生、护士、义工的细心照顾,平静安详而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特蕾莎在超过一百个国家运作了517个慈善计划。七百四十多家救济院、一一九个痳疯病中心、七百多家巡回诊所,这个专为“穷苦中的至苦者”服务的慈善机构如今已遍布全球。近五千修女继续着她的志业。受其感召而投入的义工则超过一百万人。
她有一句名言: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伟大的事,但每个人都可以用伟大的爱做小事。
70年代初,”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 一书使这位在加尔各答默默服事的20年的修女的事迹被西欧和北美的人们所知晓。
1979年,为表彰特蕾莎修女为消除对和平造成威胁的贫穷及困苦所作的工作与成就,她被颁予诺贝尔和平奖。她到挪威领取和平奖时,希望挪威政府取消为她准备的国宴。她的想法是:“一顿国宴,只让一百个人吃饱,但国宴这笔钱交给仁爱传教修女会,便能够让一万五千个印度人得到一日的温饱。” 挪威政府回应了特蕾莎的要求,答应她把宴会的六千美元费用交给她使用,修女拿到这笔钱,同时还拿到了40万瑞币的捐款。那个被所有人仰慕的诺贝尔奖牌也被她卖掉了,所得售款连同奖金全部献给了穷人。对她来说,那些奖牌如果不变成钱为穷人服务就一文不值。特蕾莎修女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设问:“我们能为促进世界和平做些什么呢?”她随后答道:“回到家里,爱你的家人。”她接着说道:“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发现贫穷不仅仅存在于整体贫困的国家中,在西方国家,贫穷更加难以消除。当我从大街上搭救回来一个饥饿的人,我给他一碗米饭,一块面包,我便很满足了。因为我让人吃饱了。但是,那些被社会排除在外的人,他们不被人需要,没人爱他们,他们生活在恐惧中,他们被社会抛弃。这样精神上的贫困太难消除了。特蕾莎修女对贫穷的定义非常宽广,包括了物质与精神层面。她曾说,举凡饥饿者、孤单者、无知者、胎儿、遭种族歧视者、被弃者、患病者、贫困濒死者、被囚者、酗酒者、吸毒者……,都是马太福音里所谓“我弟兄中最小者”。而缺乏爱,是其中最贫弱者。
在她得奖之后,回到加尔各答她继续做打扫厕所,清洗伤口这样的工作。
1982年,在贝鲁特难民营遭围攻的紧要关头,特蕾莎修女斡旋以色列国防军与巴勒斯坦游击队之间实现暂时停火,并因此得以从一座处于交战前线的医院中成功救出37名孩童。南斯拉夫爆发科索沃战争后,特蕾莎告诉一方的指挥官,说战区里面那些可怜的女人和孩子都逃不出来。指挥官说:“修女啊,我想停火,但对方不停,没办法。”特蕾莎说:“那么只好我去了。”特蕾莎修女走进了战区,交火的双方在得知了特蕾莎修女走进战区后,便立刻停火,都在等特蕾莎修女把那些可怜的妇女和孩子带出战区后,双方才又重新开战。后来这个消息辗转间传到了联合国大会,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听后,叹了口气说 :“ 这件事我做不到。” 有勇气冲进战火中救助孩子的人不少,能让世仇停火的绝无仅有。这世上有两种authority,一种建立在权力之上,一种建立在道德之上,不是道德宣言,而是像讲道一样去生活的表里如一。moral authority常常更强大,因为它更稀有。
她说最不同寻常的爱不是移山倒海,是日复一日的把自己给出去。是那些小事你可能第二天就不记得了,被爱的人也不记得了,但神都记得。因为是在这些点点滴滴,微不足道的爱中,一个健康的灵魂长大了,一个受伤的心灵痊愈了。
当我们谈论圣人,我们说他们做了超凡脱俗的事迹,他们所做的远超责任和义务的范畴。这个想法的推论是你和我如果无法过一个特蕾莎修女一样的人生,并不能说是我们道德上的缺陷,毕竟她做的远超道德的要求。但如果你问特蕾莎,她会说她做的完完全全就是她的责任,她就是在做上帝呼召她做的事情,she is doing her job. 我们会很难接受她所做的是责任。我们现代人的习惯是要界定标准,要享受什么样的权利就要尽什么样的责任。基督徒对神有时候像公民对政府。只要交完税,剩下的金钱都是我自己的了。但圣经里并没有划这样一条线的教导。一方面得救不是我们可以挣来的,另一方面没有什么是神不能向我们要的。现代心理学特别讲究设立疆界,但不存在这样一条边界我们可以把耶稣拦在外面。我们和圣人的差别不在做事能力的差别,而在以何为乐的看法上的差别。或者借用何牧上周讲的,是对神的认识和与神的亲密程度上的差别。当我们对神的认识,对祂的爱和依赖变得更深时,我们就会把越来越多的事看成当做的责任。当我们没有这样的认识和爱的时候,靠别的动力做出来的行为再多也不过是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法利赛人。
《无论如何》
他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
无论如何,还是要爱他们;
如果你友善,他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
无论如何,还是要友善;
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
无论如何,还是要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
无论如何,还是要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
无论如何,还是要诚实与坦率;
人都会同情弱者,却只追随赢家,
无论如何,还是要为弱者战斗;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
无论如何,还是要建设;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
无论如何,还是要幸福;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如果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
无论如何,还是要帮助;
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可能也远远不够,
无论如何,还是要将最好的东西付出!
你看,说到底,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这从来不是你和他们之间的事。
cgcm_media October 24th, 2024
Posted In: LiteratureMediaMinistry, Wenxueyishu02
迪特里希·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
1906/2/4 出生于德国布雷斯劳的一个大家庭
他和双胞胎妹妹萨宾娜是8兄妹中的老六老七
他的父亲是卡尔,一位精神病专家和神经学家,以批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而闻名;
他的母亲保拉是一位教师,是新教神学家卡尔·冯·哈塞和画家斯坦尼斯劳斯·冯·卡尔克罗伊特的孙女
8岁时学会弹钢琴,11岁作曲在爱乐乐团演出,14岁时,决定攻读神学
21岁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以最高荣誉毕业,他的论文“圣徒交通”(The Communion of Saints),巴特(Karl Barth)读后,赞许为“神学上的奇迹”。
由于还不到按牧的最低年龄,另一方面也需要实际牧会经验,潘霍华暂停学院的生活,申请在西班牙巴塞罗纳的一个助理牧师之职。那个教会的成员,大多以当地的德国商人为主。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在西班牙,经济大萧条的浪潮袭来。那是潘霍华首次面对贫穷,他倾尽全力协助失业的人;在窘困时,他甚至必须在经济上求援于家人。
1930年,潘霍华搬到美国,去了哈莱姆区的美国黑人教会,在那里教主日学,并对美国黑人教会产生了终生的热爱。他听到教会长老传讲社会正义福音,开始关注美国种族和少数民族所经历的社会不公以及教会在推动融合方面的无能。原本爱国的潘霍华在观看《西线无战事》后改变了看法,这部电影展示了战争的恐怖。后来,他因为对每个人生命的高度重视而倾向于和平主义,极力反战。
1931年回到德国后,邦霍费尔成为柏林大学系统神学的讲师,大家都注意到他改变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潘霍华只简单回答,他“已成为一个基督徒”了。这是潘霍华一生中第一次“步上正轨”,他说:“我内心明白,惟有当我开始对登山宝训认真起来,我的生命才能成为真正的清晰和诚实。”
贫穷的vs灵里贫穷的(虚心的)——现在时;
自知灵性贫乏,在上帝面前无可夸耀的人,自认为不配,但上帝要把天国的福份给他们;
对比:自认为在上帝面前无可指责的人(法利赛人和税吏),
哀恸的——将来时;表达哀伤最强烈的一个字,悲痛欲绝;
「为罪恶悲伤的人」,指为自己的罪和这世界因为罪恶产生的不公平与不公义哀恸。这样的人上帝要安慰他们,亦即上帝终究要解决罪恶对个人和世界的影响。
彼得:「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5:8)
温柔的——将来时;meek
柔和的心
耶稣的特质:我心里柔和谦卑(meek),你们当负我的轭(太11:29);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太21:5)
《天路历程》中那个谦卑的牧童说得好:“一个低下的人不需要惧怕跌倒。”温柔的人不担心捍卫自己,因为他晓得原本就没有一样东西是他当得的。
饥饿的vs饥渴慕义——将来时;渴慕上帝的义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 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4:4)
陆军少校维维安•吉尔伯特(Vivian Gilbert)写过一本书,书名是《最后一次远征的浪漫》,描写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解放巴勒斯坦的事情。 “一支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士兵组成的联军从别是巴挥师而上,沿着贫瘠的沙漠,在撤退的土耳其人后方穷追不舍。进攻的队伍把运水的骆驼队远远甩在后面。水瓶里的水喝干了。秃鹰充满期待地在空中盘旋飞过,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吉尔伯特写道:“我们头疼得厉害,我们的双眼布满血丝,在刺眼的强光照射下,眼前阵阵昏暗……我们的舌头肿胀起来,嘴唇变成紫黑色,并且迸裂…撤退的土耳其人前脚刚走,我们便攻进了舍哩亚车站。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那些以石头砌成的大水池,盛满了冰凉、清澈的饮用水。在寂静夜晚的空气当中,可以清晰地听见水流入池子的声音,使得近处的人为之疯狂。然而,命令传来,要各营的人面对水池集合,排成两列横队,这时候却没有一个人低声抱怨。” 先是受伤的人,接着是执行放哨任务的人,然后是一个连队又一个连队的人。最后一个人喝到水的时候,已经等候了四个钟头。自始至终,他们一直都在距离一堵矮石墙6米开外的地方站着,石墙的另一侧就是成千上万升的水。
试想你是这个军队中的一员,当要轮到你的时候,你会是如何地渴慕,我们对神的话语,也要有这样的渴望。
前四福谈到个人方面的心态,在上帝面前一个人当怎样看待自己。从第五项福分开始,基督所要教训的,是前四项祝福的表现。
怜恤人的——将来时;上帝以仁慈回报人对其他人的仁慈
慈爱的人,你以慈爱待他;完全的人,你以完全待他;清洁的人,你以清洁待他;乖僻的人,你以弯曲待他。(诗18:25-26)
怜悯和恩典是同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 上帝的怜悯是对付罪的消极方面,他的恩典则是为我们行积极的事。他的怜悯说:“不要下地狱!”他的恩典则说:“你要上天堂。”他的怜悯是动慈心,他的恩典则是宽恕人。
清心的——将来时;内心清洁无伪的人
专一:属灵的正直和心思的单一,而不是心怀二意;
十诫第一诫: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
使人和睦的——将来时;
使人彼此和睦,更重要的是使人与上帝和睦
和平之子:在南太平洋的沙威部落,这个部落与另一个部落积怨很深,似乎没有一种办法可以把和平建立起来。但在这些部落中间有一个风俗,一个部落若有人舍弃他的婴孩,送给另一个部落,两个部落之间就可以成就和平。这个婴孩一定要当作永久的礼物赠送过去,只要孩子活着,和平就会得到尊重。然而,这两个结下宿怨的部落彼此恨恶得实在太深,长期以来,没有人愿意舍弃婴孩建立和平。最后有一个人带着他独生的孩子,一名男婴,跑到仇敌的村庄把孩子献给他们。妻子追着丈夫想把婴孩抢回来,却追不上他。这个孩子后来就被称为和平之子。只要他活着,就必有和平。
基督就是和平之子,只要他活着,就在上帝和人之间建立和平——这种和平是永远的。
为义受逼迫的——现在时;天国是他们的,
有一个人带着生意上的难处来请教教会之父特土良(“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他说:“我该怎么办呢?我必须活下去。”特土良反问道:“你真的必须活下去吗?”基督徒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选项,就是忠诚于耶稣基督——哪怕这样做意味着死亡。
希特勒就任总理两天后,潘霍华在广播讲话中抨击希特勒,
警告德国不要陷入对元首(Führer领袖)的偶像崇拜,元首很可能会变成Verführer(误导者或诱惑者)。他的广播突然被切断
1933年4月,潘霍华呼吁教会抵抗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宣称教会不仅应为受害者“包扎伤口”,更应“在轮子上插入一个辐条”。
他催迫学生去回答一个使人不安的问题:“在一九三三年的世界里,谁是耶稣?人要在哪里找到祂?”对潘霍华而言,一九三三年的基督,就是受逼迫的犹太人,以及被下监牢的教会异议份子。
1933年7月,希特勒违宪地强制进行新教会选举。潘霍华全力投入选举,竞选独立的、非纳粹的官员,他们致力于追随基督
尽管他尽了全力,但在7月的选举中,大量关键教会职位落入纳粹支持的德国基督徒手中
当时教会发言人声明立场,表明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是正面的基督教作风,在希特勒身上彰显的是圣灵工作的方式,也是神的旨意,使德国人得以进入基督的教会。
1933年9月,在“棕色会议”上(Brown Synod;大会中许多神职人员穿着棕色纳粹制服且向纳粹的精神象征致敬),教会通过“亚利安条款”(Aryan Paragraph),移除所有具有犹太血统的牧师和教会官员,也拒绝按立犹太血统的传道人。
“棕色会议”后,马丁·尼莫拉带领的“牧师紧急联盟”,呼吁为撤消亚利安条款而奋斗;虽有两千名牧师签名(out of 18800),但是大部分牧师仍保持沉默,令人失望。
1933年11月,20,000名民族主义德国基督徒参加的集会要求从圣经中移除犹太旧约,这被许多人视为异端邪说,进一步壮大了牧师紧急联盟的队伍。
1934年5月的“巴门会议”(Barmen Synod)中,新成立的认信教会(Confessing Church)确认了巴门信仰告白,大部分由巴特起草:“……我们拒绝接受,以为我们生命中可以有些部分不属耶稣基督、而属别的主之错谬教义……。”
18000德国牧师:
3000人认信教会
3000人纳粹教会
12000人沉默
马丁·尼莫拉(1946)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然后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之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新教徒;
最后,当他们对付我的时候,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潘霍华的牧职遭到排挤,反对他的人指称他对政府政策的反对太激烈、过度了,而且与犹太朋友的连系太深。
另一方面,教会逐渐受纳粹思想影响,使他感到孤立;甚至他任教的大学也与一般风潮妥协,称颂希特勒为政治上的救赎主,并不为那些被褫夺公权的犹太籍教授辩护。这种种挫折,使潘霍华决定离开德国。一九三三年,他前往伦敦,在那里担任两个德语教会的牧师。这变动招来巴特等人的指责,批评他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刻逃走了。
Barth accused Bonhoeffer of abandoning his post and wasting his “splendid theological armory” while “the house of your church is on fire”, and chided him to return to Berlin “by the next ship”1935年,认信教会邀请潘霍华回国主持地下神学院。培训认信教会的牧师,此神学院的神学生不必是纯正的亚利安血统,不必忠于纳粹;神学院也不接受政府资助,只接受自由奉献。1936年8月,在被指控为“和平主义者和国家敌人”后,在柏林大学的教职被撤销。
1937年7月认信教会的领袖尼莫拉被捕
1937年8月,希姆莱颁布法令,宣布培训和认证认信教会牧师候选人为非法。
1937年9月,盖世太保关闭地下神学院,
1937年11月,逮捕了27名神学院的牧师和神学生。
大约在这段时间,邦霍费尔出版了他最著名的书《门徒的代价》,这是对登山宝训的研究,他在书中批评了“廉价恩典”作为道德松懈的掩饰,并提倡“昂贵的恩典”
他痛陈基督徒追求廉价的恩典──有讨价还价空间的救恩,却不对自己做真正的要求,以致“毒害”了跟随基督的生活。
潘霍华继续向信徒提出挑战:跟随基督,以致上十字架;接受“付代价的恩典”之信仰,与这无情社会里的牺牲者联结。
你的弟兄亚伯在哪里?
接下来的两年里,邦霍费尔秘密地在东德的各个村庄间穿梭,开展“流动神学院”,监督他学生们的继续教育和工作,他们大多数在旧普鲁士的小教区非法工作。
1938年,盖世太保禁止潘霍华进入柏林
一九三七至一九三九年间,认信教会似乎缺乏不屈不挠的信心,面对效忠德国的公民誓言,教会的会议只为谋求己利,缺乏心志,不再抗衡德国纳粹政府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公民权的褫夺。“你的兄弟亚伯在哪里?”潘霍华质问教会领袖们。
这一段时期的文章和讲道,流露出他对德国教会缺乏胆识而有的批评;他常引用箴言三十一章8节,“你当为哑巴开口……”,来解释为什么他必须为纳粹政府之下的犹太人辩护。
In a 1932 sermon, Bonhoeffer said, “The blood of martyrs might once again be demanded, but this blood, if we really have the courage and loyalty to shed it, will not be innocent, shining like that of the first witnesses for the faith. On our blood lies heavy with guilt, the guilt of the unprofitable servant who is cast into outer darkness.”[1938年2月,潘霍华在他的姐夫汉斯·冯·多纳尼的介绍下,与德国抵抗组织成员初次接触。多纳尼将他介绍给德国军事情报局中一群密谋推翻希特勒的人。
潘霍华还从多纳尼那里得知战争即将爆发。他对被征召入伍的前景尤其感到困扰。作为一个反对纳粹政权的坚定基督教和平主义者,他绝不会向希特勒宣誓,也不会在希特勒的军队中作战,尽管拒绝这样做可能被判处死刑。他还担心拒绝服兵役会给认信教会带来的后果,因为这一举动会受到当时大多数民族主义基督徒及其教会的反对。
在这个关头,潘霍华于1939年6月应纽约联合神学院的邀请前往美国。经过一番内心挣扎,他很快后悔了这个决定,并在两周后返回德国,尽管他的朋友们强烈劝说他留在美国。他写信给莱因霍尔德·尼布尔:
“我得出的结论是,这次来美国是一个错误。我必须与德国人民一起经历这一我们国家历史上的艰难时期。如果我不与我的人民共同经历这一时期的考验,我将没有权利参与战后德国基督教生活的重建。……德国的基督徒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可怕的选择:要么希望国家失败以便未来的基督教文明能够存续,要么希望国家胜利,从而毁灭我们的文明和任何真正的基督教。我知道我必须选择哪一个,但我不能在安全的地方做出这个选择。”
回到德国后,潘霍华进一步受到纳粹当局的骚扰,被禁止在公共场合讲话,并被要求定期向警方报告他的活动。
1941年,他被禁止印刷或出版作品。同时,潘霍华加入了德国情报机构阿勃维尔。多纳尼已经是阿勃维尔的一员,他声称潘霍华广泛的普世主义教会的联系对德国有用,从而将他引入该组织,以保护他免于被征召服役。潘霍华通过多纳尼 知道了针对希特勒的各种阴谋,多纳尼积极参与了这些计划。
面对纳粹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群体的暴行,潘霍华通过阿勃维尔了解到了这些暴行的全貌。
在阿勃维尔的掩护下,潘霍华担任德国抵抗运动的信使,向西方盟友透露其存在和意图,希望获得他们的支持,并通过他在国外的普世主义教会的联系,希望为推翻希特勒之后的新政府与盟军达成和平协议。
1942年5月,他会见了英国圣公会主教乔治·贝尔,他是上议院议员,也是认信教会的盟友,通过潘霍华流亡的妹夫莱布霍尔茨与他取得联系;通过他向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传达了探询。然而,英国政府忽视了这些探询,像对待德国抵抗运动的所有其他接触一样,认为所有德国人都是敌人。
同时潘霍华还和姐夫多纳尼参与了阿勃维尔帮助德国犹太人逃往瑞士的行动。引来盖世太保的猜疑。
1943年4月5日,潘霍华和多纳尼被逮捕。由于缺乏叛国和背叛国家的证据,潘霍华仅被指控逃避兵役。牧师反驳了这些指控,证明他的申请在1940年作为军队牧师入伍的请求被拒绝。尽管如此,他仍被关押在泰格尔的国防军预审监狱。
在狱中,潘霍华写了许多信件、诗文,死后辑成《狱中书简》一书;如今成为极具价值的基督教经典著作。他不屑表面的信仰、无意义的宗教架构和抽象的神学语言;这些对于在战场和集中营的杀戮和混乱中哀嚎的百姓,是空洞没有生命的答案。他也抨击在乱世里,教会只在意维持其神职人员的权益、本身地位的巩固,表现出来的,只是服事自己,而逃避个人责任。潘霍华也写信给他的未婚妻玛利亚(Maria),潘霍华与玛利亚相恋于一九四二年。起初,玛利亚家人反对,一来是年龄差距(36岁和18岁),一来是潘霍华正从事危险的地下工作。然而,当潘霍华入狱后,女方家人公开两人婚约,以表示对他的支持。玛利亚的探监,成为潘霍华初期冷酷牢狱生活的主要支持。在写给玛利亚的一封信中,潘霍华说:“我们的爱是上帝恩典和慈爱的记号,使得我们能信。”又说:“我所指的信不是逃避世界的信,而是不管遭遇怎样的苦难,对这世界仍保持爱和真实的信心。……我担心,一个基督徒若只用一只脚站在地上,他也会只有一只脚站在天堂。”
同情的看守帮助他将信件偷运出监狱,其中三十八封信今天仍被收藏在哈佛大学。
由德国抵抗运动主导说服军方并刺杀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与后续政变行动,密谋借此推翻以纳粹党为首的德国政府、进而和西方的同盟国达成和平协议。
主谋施陶芬贝格上校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做这件事的人需要明白,人民可能会说我们是叛徒,但如果不做,我们就是良知的叛徒”。
1943年4月7日,在北非隆美尔的军队里服役,施陶芬贝格的车辆遭到了空袭,施陶芬堡失去了左眼、右手和左手的两根手指,成为国家英雄。
1944年7月初开始,反抗集团成员在取得共识后便进行一连串密谋的准备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事项之一为说服了有“沙漠之狐”之称的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加入行动的行列。而隆美尔的意见则与绝大多数支持反抗行动的军官一样,认为应该策划将希特勒逮捕并且送至军事法庭公开审理。
同时,1944年7月1日,施陶芬贝格被任命为驻扎柏林市中心的弗洛姆大将指挥的后备军总部参谋长,获得了绝佳接近希特勒本人向其报告、并且亲手以炸弹或者手枪刺杀的机会。
施陶芬贝格在等待希特勒、希姆莱、戈林一起出现时进行刺杀,但机会几次都没有出现,于是他于1944年7月20日在狼穴进行活动。史陶芬伯格带着一个装有2包炸药进入简报厅,
施陶芬贝格借口进入凯特尔办公室的洗手间换衣服,用准备好的钳子剪断圆珠笔型的雷管(启动),再将其插入一块1公斤的炸药块,但由于他失去了右手,左手又只有3个手指,使用钳子遇到困难。一个警卫敲门催促他快点,因为会议马上开始了,并且他打开了门,因此他没能启动第二块炸药,把它留给了副官。
他回到会议室,把公文包放在会议桌下,尽可能靠近希特勒。几分钟后,借口接柏林紧急电话离开会议室。他离开后公文包被布兰德上校挪动了,从原位移到另一边会议桌角后,从而让炸弹在爆炸时威力减弱,使希特勒逃过一劫,而布兰德则被炸弹炸断了一条腿,后来不治。12点45分左右,炸弹引爆,将会议室整个摧毁。三名军官和一位速记员因此死亡,然而主要目标希特勒就和其他人一样因为桌角之厚实而只受了轻伤:裤子被烧焦且耳膜被震破,如同会议室内另外24人。
盖世太保一共抓了7000人,处决了大约5000。施陶芬贝格被捕后第二天被弗洛姆处决,戈培尔则冷冷地对佛洛姆说道:“你太急于杀人灭口了,弗洛姆也被处决。
隆美尔被迫自杀。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之子也遭处决。
在泰格尔的国防军预审监狱关押了一年半之后,他被转移到了弗洛森比尔格集中营。在盟军最后几次凌乱攻击行动中,玛利亚在柏林和慕尼黑之间的集中营,常用步行,四处寻访潘霍华,终未能再见他一面。
同情他的狱卒为他制定了越狱计划,但最终潘霍华拒绝了,因为他担心纳粹会对他的家人进行报复,特别是对他的哥哥克劳斯和妹夫汉斯·冯·多纳尼,他们也被监禁。
1945年4月4日,阿勃维尔首领威廉·卡纳里斯海军上将的日记被发现,希特勒在读到这些日记后勃然大怒,下令摧毁其他阿勃维尔成员。
4/8是复活节后的第一个主日,同室囚犯说服潘霍华带领大家有个祷告会。潘霍华要他们默想以赛亚书五十三章:“因祂所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贝斯特回忆那个时刻:“他触动了所有人的心,用中肯的话语表达了我们被囚的心境,及其所带来的意义和定局。”安静的沉思,因着门被打开而中断,两个身着官服的盖世太保命令潘霍华出来,跟他们走。潘霍华从容地向每一个人道别后,把贝斯特叫到一旁,请求他把自己临终的遗言带给英国好友贝尔主教:“这是终局。然而对我而言,却是生命的开始。”
1945年4月8日,潘霍华在没有证人、没有任何证据、没有诉讼记录或辩护的情况下,潘霍华被战地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1945年4月9日黎明时分,他在那儿被绞刑处死。
两个星期后4/23 美军解放了集中营
再过一个星期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的元首地堡内用手枪击中右侧太阳穴自杀身亡。
cgcm_media October 24th, 2024
Posted In: LiteratureMediaMinistry, Wenxueyishu02
1622年6月23日 (天启二年五月十五日),耶稣会士布鲁诺(Bruno)、罗雅各和汤若望指挥炮手击退了入侵澳门的英荷联军。
朝中耶稣会士的朋友们如徐光启等人,上奏天启帝力邀传教士进京帮助朝廷,以挽回明朝颓势。
但传教士们反对以此为借口进京,强调自己一方面不谙军事武器知识;另方面,此举亦与信仰不符。
对此,李之藻劝说道:“你们利用这个称号,就像裁缝用针一样,针在缝制衣服的时候是有用的;用过之后,就将它搁置一旁不用了。
当你们得到皇帝的允许,能够留在京城之后,就可以很容易地将剑放在一旁,而将笔拾起来。”
徐光启1562-1633
徐1600年进京赶考,途经南京,认识利玛窦。
1603年徐光启用了8天的时间仔细研究了利玛窦结合中国某些儒家思想所写的天主教教义书《天学实义》 ,决定受洗,
三年后更是劝说父亲和全家信主,他也两度到澳门圣保禄神学院进修神学
1604年进士,后来索性搬到利玛窦家隔壁,天天在一起琢磨《几何原本》1607年出版了前6卷。许多几何名词都是他们翻的。
崇祯三年升任礼部尚书(组织部长),崇祯六年封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李之藻1571-1630
李1598年进士,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后官至光禄寺少卿(副膳长)
李之藻所学很广:天文、地理、军事、水利、音乐、数学、哲学、宗教无不研究,据杨廷筠记,利公曾说过:“自吾抵上国,所见聪明了达,惟李振之、徐子先二人耳!
李之藻跟随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天主教教义。在与利玛窦的交往 中,李之藻逐渐接受了天主教教义。
利玛窦的第一部汉文宗教论著《天学实义》再版时,李之藻为这部论著作了序。
李说,关于求得数学和自然规律,则已记在《几何原本》这书内;关于人生的大问题,其答案,则在《天学实义》这本书中可找到。
如果说利玛窦只求讲科技,那就不是利公奔走了九万里来我国苦心追求的目的。
李请皇帝下令礼部,赶快设立一个翻译局,把所有利的书译出,逐渐推广……可见李氏有宏伟的计划,但皇帝看到李的奏疏,只批了“知道了”,没有下文,
因为有妾的缘故,他迟迟没有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是不准纳妾的。
1610年2月,李之藻在北京忽然得了一场重病,病情之重让他觉得自己活 不了多久了,于是提笔写下遗书。
在前去探病的利玛窦竭力劝导下,李之藻受了洗礼,
杨廷筠1562-1627
1592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中纪委),顺天府府丞(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早年,出儒入佛,又是杭州著名居士。
他曾在北京与利玛窦交往,但没有象徐光启、李之藻那样随耶稣会士研习天文历算(学几何,没学懂)辞官回杭州后,与在江南的传教士郭居静、金尼阁和艾儒略(Jules Aleni, 1582-1649)等往来。
1611年,在参加了李之藻父亲的西式葬礼后,决定改信天主教。 但他也有小妾,传教士拒绝给他施洗,
李之藻劝杨廷筠放弃带妾入教的奢望。杨廷筠听从了李之藻的劝导,将妾妥善安置别处。
郭居静和金尼阁见杨廷筠信天主教是诚心诚意的,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钦天监,汤若望协助徐光启编修《崇祯历书》,推广天文学,制作仪器。
1631年(崇祯四年),徐光启和下属首次用望远镜观看了日食。
汤若望在徐光启主持下参与测量并绘制了大幅星图的工作。
1634年12月(崇祯七年十一月),在徐光启和汤若望主持下,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钦天监终于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是对中国传统历法的重大改革
1639年1月6日(崇祯十一年十二月三日),崇祯皇帝对汤若望等人的治历工作十分赞赏,亲赐北京南堂耶稣会所御匾一方,上面亲书“钦褒天学”四个大字。
1642年(崇祯十五年),汤若望奉旨设厂铸炮。但他“竭力寻找借口,希望朝廷能原谅他不能从命。他坚持说,为战争制造武器与他的身份是不相符的,
而且在造炮方面他仅有一点点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但是他的申诉没有被接受,他不得不屈从于皇帝的命令。”
但就凭着这“一点点书本知识”,他居然能在两年中铸造出铜炮20门。
后来大清帝国建立,多尔衮下令3天内北京城的非满人都必须搬出,否则杀无赦。而汤若望冒死写信给多尔衮,提到历法编制的重要性,
由于自己身边诸多的资料不能及时搬出北京城。多尔衮很欣赏这位传教士,破例让他待在北京城,并请他继续编写历法。
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汤若望预测将有日食发生,推算出“日食分秒时刻,起复方位,并各省直见食有多寡,先后不同”等具体情形。
八月初一日,日食发生。钦天监官方使用旧历法的测验均有偏差,“大统历错一半(半小时),回回历差一时”;但汤若望的测试结果“时刻分秒,毫厘不爽”。
1645年《崇祯历书》改名《时宪历》颁布,今天的农历是根据《时宪历》修订的万年历。
由于他精通医术,治好了孝庄皇后的病,所以他和孝庄、顺治建立非常好的关系。
当时顺治很小,多尔衮的野心不断膨胀,汤若望还安慰顺治说:多尔衮太过霸道,上天会惩罚他的。
结果1650年(顺治七年)多尔衮从马上落下摔伤,于是人们一直坚信这个德国人有知晓未来的能力。
少年顺治帝福临有极强的求知欲,屡屡召汤若望进宫讲解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两人之间建立起超越寻常君臣之间的关系。顺治帝称汤若望为“玛法”即满语爷爷。
在他们关系最亲密的1656年和1657年,福临常常驾临他的府中,和他交谈到深夜
汤若望在北京宜武门内建立了一座欧式风格的雄伟教堂,顺治十四年(1657),皇帝御笔亲书“通微佳境”,制成匾额悬挂于教堂里。
汤若望还把顺治帝御制碑文刻成石碑竖立在教堂前面。这一举动等于默认了汤若望有自由传教的权力。
事实上,汤若望也经常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向皇帝宣讲基督教义,顺治皇帝也阅读了有关书籍。由于汤若望的声望,中国境内的传教士都得到了保护,入教的人数达上万人。
1658年,汤若望官至正一品。
但自1657年以后,福临开始崇信佛教禅宗,汤若望试图使清帝信仰基督宗教的努力最终未能成功
1661年顺治染上了天花,可是顺治一直对传位给哪位皇子犹豫不决,他临终前请汤若望给他建议。
汤若望是当时唯一一个能知道天花的破坏性影响的人,
于是他从大清帝国的长远考虑,建议一定立一个曾经出过天花的皇子当皇上,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康熙——玄烨。
2月5日驾崩于养心殿,享年二十三岁。当夜,顺治帝的遗诏颁示天下,特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康熙的辅政大臣。年仅8岁的玄烨即位
但因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沙哈因曾是摄政王多尔衮旧属,为其它辅政大臣所恶,因此鳌拜才得以擅权,扶植亲信,打击异己,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康熙六年(1667年)大臣索尼死后,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第一辅政大臣”的职务,愿往遵化守护顺治帝陵寝。
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鳌拜就无理由再继续出任辅政大臣,必须让康熙帝亲政。
鳌拜最后诬陷苏克萨哈“背负先帝”、“别怀异心”[,逼康熙将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同意,认为“核议未当,不许所请”,
鳌拜竟要胁康熙帝执行,最后苏克萨哈被处绞刑。
历法案
官生杨光先看准鳌拜不喜欢宣教士,发难对汤若望等西方宣教士进行全面攻击,
指责《时宪历》敢用”依西洋新法”五字,是暗窃正朔以尊西洋;
另外,汤若望将大清历书只编至二百年,意思是要大清王朝短命而亡。
杨光先攻击宣教士图谋颠覆清朝,以修历为名,阴行邪教,窥探朝廷机密,屯兵澳门,接渡海上往来。因此要求将汤若望等正法。
结果杨光先胜诉,将汤若望判处凌迟,其他人分别斩首发配。
恰逢北京发生强烈地震,京师人心恐慌,以为狱讼不公,天象示警。康熙帝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出面干预,宣教士们幸免于难,
但支持新历的5名中国官员(均为天主教徒)仍被处决,一些信教官员被革职。
1666年汤若望去世。
1668年,14岁的康熙帝与鳌拜的矛盾日益尖锐。当时钦天监正杨光先的错误已闹得满城风雨,而鳌拜仍极力回护。
康熙召集杨光先、南怀仁一起讨论天文历法。命大学士和他们一起到观象台,预推正午日影所止之处,经过3天实地测验,南怀仁推测无误,杨光先等都有误差。
康熙命南怀仁审查杨光先所订历书,结果错误百出。
西洋历法以实际测算的准确性取得胜利,杨光先被革职,他还喋喋不休地抗辩, 被康熙斥骂了一顿,逐回原籍,中途病死。
1669年康熙亲政,为汤若望平反,亲撰祭文并率领文武百官参加汤若望的葬礼。历法之争最后告终,南怀仁接任钦天监正,此后,许多宣教士在他的推荐下来到北京,在清廷供职。
1693年,康熙患疟疾,太医久治不愈,宣教士张诚送上南洋带来的奎宁,一服而愈。为表谢意,康熙赐地建堂,名”救世主堂”。宣教工作在康熙朝前40年,取得较大进展。
康熙耶稣诗
功成十字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裂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警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天门久为初人开,福路全是圣子通。
我愿接受神圣子,儿子名份得永生。
礼仪之争:一是士人祀孔;二是家人祭祖;三是“译名之争”。
“中国礼仪之争”正式爆发首先是在福建。由于主持当地教会的耶稣会士艾儒略全面继承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被当地教内外绅民誉为“西来孔子”。他对中国文化采取了十分开明的做法,包括允许教徒们进祠堂、入孔庙。
1633年,方济各会士李安堂到达福建宣教,他对耶稣会神父们居然容忍教民奉行异端大感震惊,便联合多明我会反对耶稣会的做法。
教廷的态度摇摆不定
1693年,在福建的阎当主教发出命令,要求在他的教区内严禁中国礼仪,且要摘去各地教堂中仿制的康熙帝赐 给汤若望的“敬天”大匾。阎当还发动了欧洲的神学家来支持他。
1700年,经过30次讨论,巴黎大学神学院定中国礼仪为异端。
1704年,教皇克莱芒十一世主持全面讨论了阎当提出来的非议,结果断然决定禁止中国礼仪。
1705年12月,教皇特使铎罗主教抵达北京,携带着已经成型的对中国礼仪之争的裁判方案,只是不知如何向康熙摊牌,一拖再拖有半年之久。康熙请他转告教皇:中国人不能改变祖传的礼仪;中国礼仪并不违背天主教教理。铎罗只好请来福建主教阎当与康熙讨论。
康熙:懂得中国书吗?
阎当:一点点。
康熙:铎罗说你精通我们的经书,所以朕召你前来。读过儒家四书吗?
阎当:读过
康熙:记得吗?
阎当:不记得。
康熙:只读不背啊?
阎当:泰西以为背书没用。康熙:那朕说你引不出两句四书语,对吧?既不会说话,可认得字?
康熙指御座后面大匾上的四个字,问是何义。阎当只认识一个字。随后,康熙又问为何要在教堂里摘掉“敬天”大匾。
康熙:何不说说你不赞成,还要禁行的坏东西,就是那些敬天、祀孔、祭祖的事。你为何要禁用“敬天”两个字啊?阎当:“天”的含义不是天主。
康熙:你好不奇怪!朕不是已说了,“天”比“天主”和“天地万物之主”好得多吗?“天”含着“天主”和“天地万物之主”的意思。你说,为什么百姓要呼我“万岁”?
阎当:百姓愿皇帝万寿无疆。康熙:好的,你记得:汉字的真义不能总是抠着字面看。次日,康熙朱批道:”愚不识字,胆敢妄论中国之道。”第三天又批道:”既不识字,又不善中国语言,对话须用翻译。这等人敢谈中国经书之道,像站在门外,从未进屋的人,讨论屋中之事,说话没有一点根据。”
1706年8月,铎多离开北京,到达南京时,传来了康熙在北京驱逐阎当的消息。
1707年1月,他给全国宣教士写信,发出“南京命令”。
在两个世纪后的1939年,圣座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庇护十二世在1939年12月8日颁布了一项谕令,同意教徒进行祭祖仪式和祭孔仪式。后来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上正式认可祭祖祭孔,成为教义的一部分。
cgcm_media May 26th, 2024
Posted In: LiteratureMediaMinistry, Wenxueyishu02
丹麦这个北欧小国出过不少名人。虚构的人物中最有名的肯定是哈姆雷特。真人当中呢,学文的朋友大概会说是写海的女儿和丑小鸭的安徒生;学理的朋友大概会说是量子力学的宗师尼尔斯波尔。学哲学神学的朋友大概就会说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祈克果。
索伦 ·祈克果,英文是,国内一般翻译成,出生于1813年。比达尔文小4岁,比马克思大5岁。要了解祈克果的思想,必须从他的人生经历讲起,而讲他的人生就不得不从他的父亲开始。他的父亲迈克尔祈克果是一名富商,有很多很多羊,丹麦的羊毛是世界有名的。他很成功,而且不是那种俗不可耐的商人,他自己小时候没受过多少教育,长大以后却非常爱读书,喜欢结交知识分子,所以他家里总是高朋满座,称得上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对孩子很严厉也很重视教育。索伦祈克果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喜欢哲学和文学。迈克尔也是教会中的领袖,但就是这样一个成功正直的人,他心里却藏着一个可怕的秘密: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生活非常困顿,以至于12岁时有一次在田间放羊时他愤怒的指天诅咒上帝。虽然后来他经商成功,跻身上流社会,娶了贤惠的妻子,生了7个儿女,但这段早年的经历一直令他惴惴不安,因为耶稣讲过“亵渎圣灵的罪总不得赦免”,总觉得神不会放过他,报应不知何时就会到来。后来在短短几年中,他的妻子和5个儿女(也就是祈克果的妈妈和哥哥姐姐)先后去世,他认定上帝的报应来了。他悲观的认为神的惩罚就是让他所有的子女死在他眼前。(现代人可能觉得诅咒报应这些有点可笑,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非常彻底地把不科学的东西从生活经历中排出出去了,这也许是一个进步,也许是一个缺失)1835年,父亲把这个心底的秘密告诉了年轻的祈克果,说这是他们家无可逃避的命运。基本上就是告诉孩子,你也没几年好活了。可以想象,这对祈克果的震撼有多大。他原本就是个忧郁的人。他在日记里写下大地震这个标题。这也给了他一种紧迫感。和一般年轻人觉得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不同,他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也是在这一年,他在日记里写下一段话:我所真正需要的,是在我心里清楚知道:什么是我该去做的,而不是什么是我该去知道的。我要了解自己,了解神希望我去做什么。发现一种为我而存在的真理,寻找那我将为之生,为之死的理念“ 这句话被认为标志着存在主义的诞生,也是祈克果一生追求的目标,是他的座右铭。他是说我不要研究什么完整的哲学体系,我要了解我自己,我不试图探明全人类的命运,我要寻找我自己存在的意义,明白神要我做的事。
随着父亲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祈克果觉得自己死期也近了。但在他25岁时,父亲去世了。他伤心地在日记里写着“我多么希望他再多活几年,现在我是独自一人了”但父亲的死也给了他解脱,他不再活在那个诅咒的阴影之下了。他写道我视父亲的死是对我的爱所做的最后牺牲,因为他不是离我而死,却是为我而死,使我还可以有某种转变的机会。这件事也让祁克果重新思考罪,罚和宽恕。他开始相信哥哥姐姐的死亡并非上帝的惩罚,相信当一个人的罪恶受到宽恕之后,他就完全摆脱了这些罪孽。并且任何真正相信自身罪孽已经得到宽恕的人,就不应该在其后的人生中继续沉溺于负罪感之中。他在日记中写下祷告词“天父啊!求您不要把罪恶置于我们之上,但请扶持我们抵御罪恶。当我们的灵魂记起您时,愿它提醒我们您的宽恕,而非我们所犯的罪孽;愿它提醒我们您对我们的拯救,而非我们的迷途!”
对祈克果影响巨大的第二件人生经历是他的爱情。1837年24岁的祈克果认识了15岁的维珍妮,两人几乎是立刻被彼此吸引,交往3年后,祈克果向维珍妮求婚,两人订婚,但是一年后,祈克果解除了婚约,虽然两个人都还深爱着对方。在日记里,他说他的忧郁性格恐怕不能带给心爱的人幸福。但是他悔婚的真正原因一直众说纷纭。这个举动极大地伤害了维珍妮,几乎到了寻死觅活的地步。祈克果非常不安,一开始他像小说里的人物一样故意做一些糟糕的事,说一些冷酷的话想让维珍妮讨厌他,觉得失去祁克果没什么可惜的,这些言行进一步伤害了女孩子。维珍妮的父母恨死祈克果了,但维珍妮和她的姐姐一直相信祈克果是好人。在假扮恶人没有成功后,他又做只有真正的书呆子才做的出的事:用假名写书,然后把书寄给维珍妮,用书里的话劝慰她。直到3年以后,有一天两人在教堂相遇,维珍妮平静地向他点了点头。祈克果明白她已经宽恕他了。他始终爱着维珍妮,在他的日记里满是这样的记录:今天在花园里看到了她,她的背影已经足以把微笑带到我脸上。今天我在课堂上看见一个长得很像她的女孩,我无法集中精力听课了。祈克果死的时候维珍妮是他遗嘱里的唯一受益人。维珍妮后来说:祈克果不敢与世上的任何人羁绊在一起,以至于妨碍他的使命。为了按照上帝对他的呼召,他必须牺牲他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因此他牺牲了爱。这是祈克果悔婚的真正原因吗?我们不确定。但是有可能,祈克果在他的名著恐惧和颤惊中分析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在那里他暗示他也像亚伯拉罕一样为信仰献出了最宝贵的东西。在祁克果死前,那时维珍妮已经结婚,嫁给了她童年时的家庭教师Schlegel。他写信给维珍妮说:你看,维珍妮,在天堂里人们也不娶,也不嫁,在那里Schlegel和我都会幸福地和你在一起。这或者是书呆子谈恋爱的最高境界,或者是一个基督徒在他一生最大的挣扎和牺牲中怀有的终极盼望。
那么,这个让祈克果牺牲了最好的东西的使命是什么呢?是写作,或者说是他对人生和信仰的反思。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度过。祈克果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和那些人们不经省察就接受的流行观点做斗争。19世纪的丹麦,路德宗教会是国教,除了那些社会边缘的人比如犹太人,所有的人生下来就是基督徒,出生证和受洗证是同一张纸。做基督徒是件不需要思考,挣扎,悔改的事,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祈克果对此极力反对。他说如果人人都是基督徒,那就没有人是基督徒,如果做基督徒是件容易的事,它最终会变成一件不可能的事。祈克果说他的任务是让做基督徒困难起来,唯因困难,最后才能成为可能。他写了一个鹅的寓言。
在丹麦一个村子里,每个星期天,所有的鹅都会按规矩去教会。牧师以激昂的声调,宣讲牠千篇一律的信息。牠说到鹅的光荣命运,因为牠们的造物主赋子牠们高贵的目标。更实贵的是,我们有一对翅膀可以飞翔!我们将飞到一处遥远的青草地,那才是我们永远的归宿!」(所有的鹅都张开翅膀撮动,并发出更大的声音。)在回家的路上,鹅小弟特别受到感动。因为牠第一次觉察,原来牠的翅膀是用来飞翔的!可是牠从来没飞过,也不知道别的鹅有没有飞过。但是不管怎样,牠决定开始学习飞翔。牠每天在自己的后院里,先快跑,然后高高跃起,再张开翅膀搧动。但是因为力量不够,总是栽在泥巴里,搞得自己一身泥。邻居叔叔看见了就对它说「傻小弟。谁叫你去飞的?你只要感谢神就够了!」妈妈和姊姊看见他就说,为什么要飞呢这里的玉米吃不完,这里的鹅舍很安全。到了教堂门口,当牧师也问牠怎么搞得一身泥,鹅小弟说:「牧师,难道我们不应该练习飞翔吗?」鹅牧师没说甚么,只是温柔地摸摸牠的头说:「进去吧!」那天鹅牧师的信息还是重复一样的信息,鹅小弟再次受到激励,于是牠回家之后,就更勤奋地练习飞翔。时间一周又一周地过去,所有的鹅伯伯、鹅妈妈和鹅姐姐们. 都因为牠的执迷不悟而不再搭理牠了。牠们认为鹅小弟把这个信息看得太认真了。鹅小弟变得更瘦、更黑,也越来越孤独寡言了。感恩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兴奋地准备着。到了星期天,所有的鹅再度涌向教堂。牧师特别带上牠大红色的领结,在门口迎接大家。牠那天的信息还是与往常一样,只是音量加倍了。大家也以更热烈的声音及搧动翅膀,来响应牠。当聚会结束,所有的鹅都摇摇摆摆地走向教堂门口时,牠们很惊慌地发现,很多人在教堂外等著—出来一只,抓一只;出来两只,抓一双。然而,当鹅小弟出来时,看见情况不妙,翅膀奋力一搧,就飞向高空去了。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说:那些只是听起来很美很激励人的道理是没有用的。除非被运用到生活中。没人可以生下来就是基督徒,即使生在基督徒家庭,成长在教会中也不够。信仰不是同意一些信条,或者做一个特别的祷告就完成了的事。这样容易的信仰根本不是信仰,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信仰需要你的全人和全部生活。需要跌倒,挣扎,困惑,向鹅小弟一样,但这样的挣扎使信仰内化,成了真正属于你的东西。这样的信仰可以拯救你,可以带你去遥远的青草地。但获得这样的信仰只能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和责任,而不是牧师,父母的责任。
祈克果生活在启蒙运动之后。那时候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大行其道。传统的神学思想也大受冲击,出现了向理性主义屈服的自由神学, 不谈神迹,弱化信仰的教条,强调个人经验,积极追求社会公义。而在自由神学的反面就是有反智倾向的基要主义。它对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侵蚀教会感到很不安,强调严格按字面意思解释圣经,反对社会的世俗化,盼望回到过去的理想时代。到今天,自由神学在知识界还有不少支持者,但作为教会已经几乎消失了。在教会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反复出现。当人们把一些基要信条(比如耶稣的神性,复活的奇蹟,最后的审判)否定弱化后,提出的新神学可能在智力上很吸引人,但这个教会不会发展太久。基要主义仍然势力强大,尤其在美国和中国的教会当中。
启蒙运动的口号是dare to know, 敢于求知,敢于打破传统上不容置疑的规条。启蒙运动为人类带来了现代民主制度,人民不断扩大的平等权利,科学和艺术的蓬勃发展。但这个口号反过来说也是对的,know to dare 知道越多,能力越强,就越dare,胆子越大。理性主义的一大毛病就是它太自信了。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血腥恐怖之后,很多人开始反思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祈克果就是其中之一。他尤其反对黑格尔学派讲的基督教是历史的必然,基督教的教义都像物理定律一样可以用理性证明。他不是反对理性,而是质疑这些证明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有什么用处。他说理性不能代替信心。信心的功用正是在理性无能为力的时候才开始显现。
祈克果认为人的存在有感性,理性和灵性三个层面,或者称为审美的,伦理的,宗教的三层面。在感性层面,人们追求享乐和生活的体验,它给了人们创造力;在理性层面,人们的视野从自己转向对他人和世界的责任和承担,它给了人们伦理与规则。但是越是理性的人越知道这世界处处设限,充满着不可能或疑问。面对不可能和疑问,理性的选择就只有放弃或否认。只有当人以信心的跳跃进入宗教性层面,相信“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人才能重新获得盼望。信心的跳跃把人带到一个凭理性无法达到甚至无法想象的地方。信心的跳跃于是成了祈克果有代表性的名言。
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故事,康德)亚伯拉罕的信心全在“主会预备”这一句话里面。他不知道主如何预备,也许他相信主能让以撒死里复活,但这是他无法证明无法确定的。当我们把生了重病的孩子抱在怀中,看着医生束手无策时,有谁能证明能确知神一定会救他吗?这个信不是牧师或神学家可以教会你的,每个人必须自己得到这个信。亚伯拉罕是信心之父,当他的信心强到可以献出一切的时候,这信心就会为他寻回一切。牧师可以讲一篇道,分析亚伯拉罕与神关系的历史,信心的证据,神的承诺及其应验,然后我们听道的人就得到了亚伯拉罕的信心吗?不可能的。拥有亚伯拉罕的信心就要像他一样经历那些挣扎,焦虑,不安,颤抖。信心是个很个人的事情。信心必须超越理性。
CS Lewis 也讲过类似的话。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母亲和妻子都死于癌症。他说如果失去是这样的痛,我们为什么还要爱?我不再有答案了。他曾经以为他有答案,他写过一本畅销书来告诉大家答案,但现在他说我不再有答案了,有的只是我这一生。在这一生中,我曾两次面临选择,一次作为孩子,一次作为老人。他说的选择就是面对爱与痛苦时是选择爱并接受痛苦还是选择保护自己和别人保持距离。他说那个男孩选择了安全,这个老人拥抱了痛苦。现在的悲伤是那时欢乐的一部分 That’s the deal. 在人生的风浪中,一切理论都变得苍白,每个人必须亲身从风浪中经过,这个选择每个人只能自己做出。(这个选择其实也是基督教和东方宗教尤其是佛教颇为不同的一点。基督教强调爱至高无上的地位,爱就是最终的价值,所以为了爱要付上代价,要不计得失。而佛教认为万事皆空,爱其实是一种执念。佛经上说“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星球大战里的尤达大师也说爱带来恐惧,恐惧带来愤怒,愤怒把人引向原力的黑暗面。所以佛教教我们看淡关系,要断舍离。基督教则要门徒为爱舍己,为爱让自己变得更vulnerable,更不安全)
祁克果在世的时候并不出名,他的思想是在20世纪被重新发现的。他肯定没有料想到他当时看来独特怪异的思想会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而他如果看到现在存在主义的样子也一定会在坟墓里打滚。祈克果强调人的个体性和主观意识,反对把人看成一个统计数字,一个面目不清的抽象概念。对于“这是男人都会犯的错误”或者“女人就是这样不讲理”这一类的至理名言,他一定会大为反对。他也不喜欢“男人就应该XXX”这类的智慧,他强调人要了解自己的独特性,从自身出发去探索,追求,解决生命中的问题。他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想法是个体的人总是会出现“存在焦虑”,他这里说的焦虑不是公司的报告还有两天就要交了,可我还没开始写,或者孩子又没交作业,被学校请家长这些焦虑。这些其实只是生活中的问题,或多或少都会有解决办法,至少都会过去。他说的生存焦虑是那些大问题,即面对人生中不合理的境况(比如善恶未必有报,苦难无缘无故发生在好人身上,所有人终必有死)时的恐惧,困惑和迷失。这些都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祈克果的忧郁个性和孤独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挣扎,苦难,焦虑,恐惧都不陌生,但做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面对无法理解,不合情理的苦难,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处境时,主张通过信心的跳跃,在神的怀抱中找到希望。
二十世纪的存在主义和演变到今天的后现代思潮继承了祈克果的这些思想,但唯独抛弃了神。这使得他们以同样的思考方法得到了南辕北辙的结论。存在主义大师加缪有句很有名的话“生活是荒谬的”。很好的反映了他的思想。他指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对幸福,满足的深切渴望,可是现实中我们追求的这些东西都不能使人满足,那个最终的满足感就像水月镜花总是抓却抓不住。另一方面我们都追求知识,他指的不是物理学,数学知识,而是解释人生的知识,当苦难降临时,人们常常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个老太太孩子得病死了,她在那里哭天抢地,问我上辈子到底做了什么孽。她是在为这样的苦难找一个原因,找到了,不管真假,都会有一定的安慰,这是人类非常普遍的渴求。而人最难面对的是没有理由的苦难。我以前遇到一件事,一个一生忠心服事神的老牧师,晚年却患有残疾,生活非常艰难,唯一照顾她的师母晚上出门却被喝醉酒的司机撞死。这样的事情如何可以发生?如何make sense,我想这对所有人都是个挑战。加缪说荒诞就诞生于人类对满足和答案的需要和世界无可理喻的沉默之间的冲突。人们产生这样的荒谬感就是因为人们的渴望和呼求常常换来的是完全的沉默,好像没有人在那里听,没有人care。加缪由此得出结论:没有神,人生没有预设的意义,有的只是虚空。生存的焦虑是没有最终答案的,但是,存在主义不是虚无主义,他提出了解决之道:生命没有答案,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选择来给出自己的答案,可以自己创造自己人生的意义。他借用了希腊神话,西西弗斯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西西弗斯因为欺骗了神明而被惩罚在地狱里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而每次推到山顶后,石头都会再次滚落下来,使得他不得不重复这一无望的工作。西西弗斯的经历象征着人类的命运,他说你们大多数人朝九晚五每天上班还不是和西西弗斯推石头一样?但是加缪说:我们必须设想西西弗斯是快乐的。因为他能够接受现实的荒谬,通过自己的选择得到一种内在的自由和满足。他说这样的人知道自己必死的结局却不接受这命运,知道理性的有限却仍珍视它,经历了生活给你的喜乐和痛苦而仍然想经历更多。
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祈克果和加缪的思想。他们同样认识到人的有限,理性的有限,生命中有种种的不合理,不make sense,无法理解的复杂性。但加缪对理性的崇拜还是要高于祈克果,他不肯放弃确定性,他坚信他其实还是看穿了这个世界。当神不回应人的呼求时,他确定神是不存在的,你只是在对空气呼喊,只是想象了一个神来安慰自己,当我们在人生的难题面前找不到答案时,他确定答案是不存在的。这个其实仍然有一丝理性主义的傲慢:如果我看不出这件事的发生有什么理由,那么就一定没有理由。可是我凭什么有这样的确信呢?但加缪也是诚实的,他明白抓住确定性,排斥神就意味着要放弃意义。没有神人生就不再有预设的意义,每个人现在要背上一副重担去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而且要说服自己,我找到的这个值得自己去为之生为之死。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西西弗斯式的英雄主义有它吸引人的一面,但我想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为生命创造意义这副担子究竟有多重。反映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上,大家没有共同承认的意义,原则和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而且不允许辩论说谁对谁错,没有共识就很难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社会确定的把神赶了出去,每个人可以自行定义价值以后,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确定性反而越来越少了:政治领袖和政府越来越难以提供确定的安全感(黑人白人,阿拉伯人犹太人都觉得自己的族群更不安全了;专家们越来越难以提供确定的知识,连疫苗的利弊这样简单的事都吵得不可开交。我们面前有越来越多的选择,我们也就越来越不知所措。我们踢开神,有了独自选择的自由,也就要独自面对选错的后果。
祈克果在这个问题上与加缪完全相反,他不肯放弃神,放弃意义,他愿意放弃的是确定性。人类本来就不能理解这世界的复杂,而神的作为何其深奥,我们的理性永远不能企及。他愿意承认自己已经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他愿意承认自己已经mess up,需要一个神来告诉他如何生活。他说人们需要的是信心的跳跃,在没有答案,不确定的情况下跳向神的怀抱。祈克果有一句名言:生命只能回过头去理解,但必须向前生活。这一切为什么发生,它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在多年以后,尘埃落定时才能慢慢理解,但生活不会等待我们,每个人必须在信息不足,未知很多的情况下日复一日地做出抉择,而这些抉择的总和构成了我们的一生。我们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做选择,是靠我们的理性,还是要靠信心。祈克果说生活不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要经历的现实。在这一点上,祈克果和加缪是一致的。
他们提出了两条诚实的道路:人或者相信神,然后按神的计划去生活,或者不相信神,然后按照自己的计划去生活。真正的荒谬是相信神,然后依然按自己的计划去生活。这是他们两个人都会极力反对的。
cgcm_media May 20th, 2024
Posted In: LiteratureMediaMinistry, Wenxueyishu02
利玛窦 Matteo Ricci
~1552年10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Macerata
~1561年进入耶稣会小学学习
~1568年到罗马,学习法律
~1571年8月15日成为耶稣会修士
~1573年9月至1577年5月进入罗马学院学习
~1577年夏天到葡萄牙的科英布拉学习葡萄牙语
~1578年3月24日乘坐“圣路易”号离开里斯本
抵达东方
~1578年9月抵达果阿Goa,
研习神学,教授拉丁文希腊文
~1580年因病前往科钦居住,
同年7月被任命为神父
~1581年,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举荐利玛窦前往中国
宣教
~1582年4月坐船离开果阿
~1582年8月7日抵达澳门
肇庆仙花寺
~1583年9月10日利玛窦
与罗明坚神父一道到肇庆
居住
~1585年仙花寺建成
移居韶州
~1589年8月移居韶州
~1594年11月换上中国儒生的服装
~撰写《天学实义》
北上
~1595年4月18日离开韶
州,前往南京,到达南昌
居住
~1598年9月,第一次到北
京,但并未被允许居住
~1599年2月6日驻于南京
入京
~1601年1月24日第二次抵达北京
~1607年5月《几何原本》前六卷(平面几何
部分)中译本出版
~1608年秋冬季开始撰写《中国札记》
~1609年9月8日第一个圣母会在北京成立
~1610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
“耶稣会士利公之墓”
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亚国人。
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午年航海首入中华衍教。
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戌年卒,
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
cgcm_media May 12th, 2024
Posted In: LiteratureMediaMinistry, Wenxueyishu02
亚西西的圣方济各(意大利语:San Francesco d’Assisi;拉丁语:Sanctus Franciscus Assisiensis;1182年—1226年10月3日),简称方济各、方济,新教又译为圣法兰西斯(圣公会译名)是动物、天主教运动、美国旧金山以及自然环境的守护圣人,也是方济各会(又称“小兄弟会”)的创办者(会祖),知名的苦行僧。教宗方济各的名号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圣人。
生平
方济各出生于意大利的亚西西城,父亲是富有的布商伯铎·伯纳戴德(Pietro Bernardone)。据说他出生时,父亲刚好到法国做生意,母亲为他取名约翰(Giovanni);然而父亲自法国经商归来后,不喜欢他和施洗约翰同名,又因喜欢法国文化,因此将将其改名为方济各(Franceso,法国人之意)。他英俊、机智、英勇,拥有富裕的家境,加上天生的领袖气质,年少的方济受同侪拥戴成“亚西西欢愉王子”,过着和纨绔子弟无异的豪奢生活。
方济各从小便喜爱帮助穷人,他曾帮助父亲在市场上卖布和天鹅绒,这时一个乞丐来找他施舍,在他的商业交易结束时,方济各放弃了他的商品并追赶乞丐。当他找到乞丐时,方济各把他口袋里的所有东西都给了他。他的朋友嘲笑他的慈善事业;他的父亲则愤怒地责骂他。
父亲虽事业有成,但毕竟不是贵族,他渴望晋升名门的心愿便落到了儿子方济的肩上。当时要跻身贵族之列,当骑士是最佳捷径。1202年左右,他参加了亚西西军队远征,并在科莱斯特拉达被俘虏一年,一场疾病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1203年回到亚西西后,方济各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生活。1205年,方济各前往阿普利亚,加入布列讷伯爵戈蒂埃三世的军队。因为见到了从天主来的异象,让他回到了亚西西,此后对世俗生活失去了兴趣,他开始避开宴乐和交际,甚至一个朋友问他是否考虑和“贫穷夫人”结婚,他回答说:“是的,她比你们任何人见过的新娘都漂亮”。
在去罗马朝圣时,方济各和穷人一起在圣伯多禄大教堂乞讨。他在偏僻的地方度过了一段时间,提升他的灵性生命。他在亚西西郊外的圣达米亚诺被遗弃的乡村小教堂圣达勉堂里看到了耶稣基督的神秘异象,在那里被钉十字架的基督圣像对他说:“重建我的殿宇吧!因为它已经快要倾倒了。”他卖了父亲的布,将所得财物拿给主教,主教却拒绝接受不义之财,方济各气地将钱丢在地上。他父亲知道后雷霆震怒,方济各在圣达米亚诺附近的一个山洞里躲闭父亲大约一个月。当他又饿又脏的回到城里时,他被父亲拖回家,殴打、捆绑并锁在一个小储藏室里。被母亲释放后,他立即返回圣达米亚诺,找到了主教的庇护所,但他很快就被他父亲告上法庭。在亚西西主教面前的法律诉讼中,方济各放弃了他儿子的身份和他的遗产,与父亲断绝关系。他为了表示放弃而脱了自己身上的衣服,主教用自己的斗篷盖住了他。
他曾在邻近的修道院工作过一段时间,然后他去了古比奥,一位朋友在那里给了他一件朝圣者的斗篷、腰带和棍杖作为施舍。回到亚西西,他穿过城市为了重建旧教堂所需用的石头乞讨,因此被过去的朋友耻笑。在两年的时间里,他过着修道的生活,并修复了亚西西周围乡村的几座被毁坏的小教堂,其中包括斯皮纳的圣伯多禄和天使圣玛丽亚小教堂,这后来成为他最喜欢的住所。他以服事穷人为毕生的志业,自身也过着赤贫的生活,穿着乞丐般的衣裳,与痳疯病人在一起,强迫自己接受原来抗拒的事物,扭转了价值观和人生目标。1209年他在教堂中听到玛窦福音第十章的教导:“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马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随走随传,说‘天国近了!’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叫长痳疯的洁净,把鬼赶出去。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舍去。腰袋里不要带金银铜钱;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褂子,也不要带鞋和拐杖。因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于是他脱去隐士的衣服,束上绳子,过简朴的生活,开始旅行讲道,不带任何行囊,随走随传,过着信心的生活。逐渐有些人开始跟随他,他们都像方济各一样,变卖所有的分给穷人,专心跟随基督。
信仰的程式化。信仰变成一组要遵守的规范。人们说我每周都上教会,每月领圣餐,每顿饭前祷告,我奉献金钱,我每年至少忏悔一次,这还不够吗,我还需要做别的吗?方济各希望大家过基督徒的生活,不是只在周日,只在生活的某个方面。信仰是整个生活,而不是生活中的一个to-do list。他不停地呼唤世人经历神,经历祂的宽恕和医治。今天全世界的基督徒都在圣诞期间摆设nativity scene,耶稣诞生的场景。这个传统是从方济各开始的,他第一个在小镇里牵来牛羊,摆上马槽,我们今天都用塑料的,因为真的牛羊很臭。但这真是方济各的本意。他不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体验。体验救主是如何来到世间,他为我们经历了什么。让我们在这样的经历中了解福音,得到医治。我们从经历中学到的总是比从书本上学的更深刻。中世纪基督徒很强调经历,Tim Keller也说读经要读到如身临其境一般。如果有人救了我的命…..耶稣做了同样的事,但我们对耶稣的态度往往没有那么热切
方济各为什么这么成功?他吸引了几千人跟随他,成立了方济各会。这些人都像他一样,变卖所有分给穷人,实践方济各会“贫穷,圣洁,顺服”的信条。他赢得了各类人的尊重和支持,包括亚西西的主教,一个相当贪图世俗的人,前后三位教皇,甚至穆斯林的苏丹。1219年,在第五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方济各来到埃及,他说他要劝说苏丹信主从而结束这场战争,或者成为烈士。当时苏丹正与十字军对峙,在一场血腥的战斗之后,方济各来到苏丹军营。在里面住了几天,向苏丹和他的宫廷传福音,据说苏丹也带了几位穆斯林大师要他皈依伊斯兰。那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知道的很少,几十年后有传闻说方济各挑战从烈火中走过,苏丹偷偷地信主了,我觉得相当的不可信。但有事实证据的是,方济各会获得了在圣地(耶路撒冷,伯利恒)驻扎,甚至传教的权利,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唯一可以这样做的天主教修会。他是如何赢得这么多人心的?这个答案应该很简单,在使徒以后的所有基督徒中,他是最接近做到了live as one preach,像自己讲的道一样生活的一个。他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Authentic。效法耶稣一样的生活,传道,爱人。当人们遇到这样的人时,就算我们不相信他所相信的,不同意他对事物的看法,甚至不赞成他的一些做法,我们也还是会被他深深吸引,会不由自主的敬重他。他生命的光芒让人无法无视,让人心向往之。
但不简单的是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因为能做到的人真的很少很少。甘地的话。(他的批评我是服气的,我不服气的是没有解释为什么还有印度教徒。这其实是基督教教义一个很不同的地方,我们不需要一本新的书,一个新的有魅力的教师,一套新的哲学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如何生活,但是我们做不到)成为一个authentic基督徒大概没有一个固定的配方,但我们可以从方济各的生命中学习到一些端倪。他不是一下子就成为圣人的。悔改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会有反复,会失足,就像保罗在罗马书7章里说的,是个挣扎。方济各对挣扎一点不陌生。少年时他拥有一切却越来越发现自己不快乐,他发现开party不如一个人到山上去祷告更让他快乐,朋友说他奇怪,他没有听从朋友的,他跟随了内心的呼召神的引导。他直到多年后才明白神向他要求的不是修复教堂的建筑,而是修复教会,但他没有坐下来反复思考,到处寻访大师来解释神给他的启示,他听到神的命令,他理解这是神要他修建筑物,他就到处去找石头和泥。慢慢的神的心意才渐渐显明。如果他在神旨意还不很清晰的时候没有顺服,神的旨意也许永远不会清晰。他是一个富家子弟,成为贫穷,安于贫穷,为穷人服务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做到的。有一天,方济各与一位患有痳疯病的人相遇,他本能地想就此避开,但在那一刻他感到了主恩的催促,他下马给了他一些钱拥抱并亲吻了该病患。然后他和一些弟兄搬去了麻风病人的社区,为他们服务。这样的经历比任何书本和讲道更可以改变人,他说当他把麻风病人拥在怀中时,他才注意到臭味以外的东西,这是我的弟兄。他说这以后事情就容易了。他就是这样一步步强迫自己接受原来抗拒的事物,扭转了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他不愿意point finger去指责别人,不愿意做领袖。他成立了方济各会,但这个修会的正式名字是小弟兄会,最小的弟兄,修会一走上正轨,他就离开了领导位置,因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谦卑,他需要体会谦卑,顺服,对人谦卑,顺服人,这样才能最终对神谦卑顺服。
cgcm_media May 6th, 2024
Posted In: LiteratureMediaMinistry, Wenxueyishu02
《童年》
354年出生于北非
税吏父亲,基督徒母亲
“原罪”
“神啊,我们的心永无止息,直至在你里面找到安宁”
少年奥古斯丁的教育
母亲为他流了这么多眼泪的儿子,绝不会灭亡
《“真理是什么?”》
“人生最大的责任是追求真理”—西塞罗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
投入摩尼教怀抱
“也许真理是无法企及的”
《回归》
和安波罗修学修辞
信不是词穷时的挡箭牌,信是理性的北极星
罪恶的问题
“神啊,请让我过洁净的生活,但不是现在”
“拿着,读吧”
《忏悔录》
“日本人,你为什么不道歉?”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忏悔不是告诉世人我有多差劲,而是告诉自己神有多爱我。不是自污,而是回家和归正
卢梭与托尔斯泰的忏悔录
《奥古斯丁名言》
神迹不与自然相违背,只与我们对自然的知识相违背
如果你只相信福音中你喜欢的那部分,却拒绝你不喜欢的,那么你信的不是福音,只是你自己。
信仰就是相信你所不理解的,然后作为信心的回报,理解你所相信的。
怨恨好像自己喝毒药而等着对方死掉。
cgcm_media April 28th, 2024
Posted In: Wenxueyishu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