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2年6月23日 (天启二年五月十五日),耶稣会士布鲁诺(Bruno)、罗雅各和汤若望指挥炮手击退了入侵澳门的英荷联军。
朝中耶稣会士的朋友们如徐光启等人,上奏天启帝力邀传教士进京帮助朝廷,以挽回明朝颓势。
但传教士们反对以此为借口进京,强调自己一方面不谙军事武器知识;另方面,此举亦与信仰不符。
对此,李之藻劝说道:“你们利用这个称号,就像裁缝用针一样,针在缝制衣服的时候是有用的;用过之后,就将它搁置一旁不用了。
当你们得到皇帝的允许,能够留在京城之后,就可以很容易地将剑放在一旁,而将笔拾起来。”

徐光启1562-1633

徐1600年进京赶考,途经南京,认识利玛窦。
1603年徐光启用了8天的时间仔细研究了利玛窦结合中国某些儒家思想所写的天主教教义书《天学实义》 ,决定受洗,
三年后更是劝说父亲和全家信主,他也两度到澳门圣保禄神学院进修神学
1604年进士,后来索性搬到利玛窦家隔壁,天天在一起琢磨《几何原本》1607年出版了前6卷。许多几何名词都是他们翻的。
崇祯三年升任礼部尚书(组织部长),崇祯六年封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李之藻1571-1630

李1598年进士,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后官至光禄寺少卿(副膳长)
李之藻所学很广:天文、地理、军事、水利、音乐、数学、哲学、宗教无不研究,据杨廷筠记,利公曾说过:“自吾抵上国,所见聪明了达,惟李振之、徐子先二人耳!

李之藻跟随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天主教教义。在与利玛窦的交往 中,李之藻逐渐接受了天主教教义。
利玛窦的第一部汉文宗教论著《天学实义》再版时,李之藻为这部论著作了序。
李说,关于求得数学和自然规律,则已记在《几何原本》这书内;关于人生的大问题,其答案,则在《天学实义》这本书中可找到。
如果说利玛窦只求讲科技,那就不是利公奔走了九万里来我国苦心追求的目的。

李请皇帝下令礼部,赶快设立一个翻译局,把所有利的书译出,逐渐推广……可见李氏有宏伟的计划,但皇帝看到李的奏疏,只批了“知道了”,没有下文,

因为有妾的缘故,他迟迟没有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是不准纳妾的。
1610年2月,李之藻在北京忽然得了一场重病,病情之重让他觉得自己活 不了多久了,于是提笔写下遗书。
在前去探病的利玛窦竭力劝导下,李之藻受了洗礼,

杨廷筠1562-1627

1592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中纪委),顺天府府丞(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早年,出儒入佛,又是杭州著名居士。
他曾在北京与利玛窦交往,但没有象徐光启、李之藻那样随耶稣会士研习天文历算(学几何,没学懂)辞官回杭州后,与在江南的传教士郭居静、金尼阁和艾儒略(Jules Aleni, 1582-1649)等往来。
1611年,在参加了李之藻父亲的西式葬礼后,决定改信天主教。 但他也有小妾,传教士拒绝给他施洗,
李之藻劝杨廷筠放弃带妾入教的奢望。杨廷筠听从了李之藻的劝导,将妾妥善安置别处。
郭居静和金尼阁见杨廷筠信天主教是诚心诚意的,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钦天监,汤若望协助徐光启编修《崇祯历书》,推广天文学,制作仪器。
1631年(崇祯四年),徐光启和下属首次用望远镜观看了日食。
汤若望在徐光启主持下参与测量并绘制了大幅星图的工作。

1634年12月(崇祯七年十一月),在徐光启和汤若望主持下,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钦天监终于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是对中国传统历法的重大改革
1639年1月6日(崇祯十一年十二月三日),崇祯皇帝对汤若望等人的治历工作十分赞赏,亲赐北京南堂耶稣会所御匾一方,上面亲书“钦褒天学”四个大字。

1642年(崇祯十五年),汤若望奉旨设厂铸炮。但他“竭力寻找借口,希望朝廷能原谅他不能从命。他坚持说,为战争制造武器与他的身份是不相符的,
而且在造炮方面他仅有一点点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但是他的申诉没有被接受,他不得不屈从于皇帝的命令。”
但就凭着这“一点点书本知识”,他居然能在两年中铸造出铜炮20门。

后来大清帝国建立,多尔衮下令3天内北京城的非满人都必须搬出,否则杀无赦。而汤若望冒死写信给多尔衮,提到历法编制的重要性,
由于自己身边诸多的资料不能及时搬出北京城。多尔衮很欣赏这位传教士,破例让他待在北京城,并请他继续编写历法。

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汤若望预测将有日食发生,推算出“日食分秒时刻,起复方位,并各省直见食有多寡,先后不同”等具体情形。
八月初一日,日食发生。钦天监官方使用旧历法的测验均有偏差,“大统历错一半(半小时),回回历差一时”;但汤若望的测试结果“时刻分秒,毫厘不爽”。

1645年《崇祯历书》改名《时宪历》颁布,今天的农历是根据《时宪历》修订的万年历。

由于他精通医术,治好了孝庄皇后的病,所以他和孝庄、顺治建立非常好的关系。
当时顺治很小,多尔衮的野心不断膨胀,汤若望还安慰顺治说:多尔衮太过霸道,上天会惩罚他的。
结果1650年(顺治七年)多尔衮从马上落下摔伤,于是人们一直坚信这个德国人有知晓未来的能力。

少年顺治帝福临有极强的求知欲,屡屡召汤若望进宫讲解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两人之间建立起超越寻常君臣之间的关系。顺治帝称汤若望为“玛法”即满语爷爷。
在他们关系最亲密的1656年和1657年,福临常常驾临他的府中,和他交谈到深夜

汤若望在北京宜武门内建立了一座欧式风格的雄伟教堂,顺治十四年(1657),皇帝御笔亲书“通微佳境”,制成匾额悬挂于教堂里。
汤若望还把顺治帝御制碑文刻成石碑竖立在教堂前面。这一举动等于默认了汤若望有自由传教的权力。
事实上,汤若望也经常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向皇帝宣讲基督教义,顺治皇帝也阅读了有关书籍。由于汤若望的声望,中国境内的传教士都得到了保护,入教的人数达上万人。

1658年,汤若望官至正一品。

但自1657年以后,福临开始崇信佛教禅宗,汤若望试图使清帝信仰基督宗教的努力最终未能成功

1661年顺治染上了天花,可是顺治一直对传位给哪位皇子犹豫不决,他临终前请汤若望给他建议。
汤若望是当时唯一一个能知道天花的破坏性影响的人,
于是他从大清帝国的长远考虑,建议一定立一个曾经出过天花的皇子当皇上,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康熙——玄烨。

2月5日驾崩于养心殿,享年二十三岁。当夜,顺治帝的遗诏颁示天下,特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康熙的辅政大臣。年仅8岁的玄烨即位
但因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沙哈因曾是摄政王多尔衮旧属,为其它辅政大臣所恶,因此鳌拜才得以擅权,扶植亲信,打击异己,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康熙六年(1667年)大臣索尼死后,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第一辅政大臣”的职务,愿往遵化守护顺治帝陵寝。
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鳌拜就无理由再继续出任辅政大臣,必须让康熙帝亲政。
鳌拜最后诬陷苏克萨哈“背负先帝”、“别怀异心”[,逼康熙将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同意,认为“核议未当,不许所请”,
鳌拜竟要胁康熙帝执行,最后苏克萨哈被处绞刑。

历法案
官生杨光先看准鳌拜不喜欢宣教士,发难对汤若望等西方宣教士进行全面攻击,
指责《时宪历》敢用”依西洋新法”五字,是暗窃正朔以尊西洋;
另外,汤若望将大清历书只编至二百年,意思是要大清王朝短命而亡。
杨光先攻击宣教士图谋颠覆清朝,以修历为名,阴行邪教,窥探朝廷机密,屯兵澳门,接渡海上往来。因此要求将汤若望等正法。
结果杨光先胜诉,将汤若望判处凌迟,其他人分别斩首发配。
恰逢北京发生强烈地震,京师人心恐慌,以为狱讼不公,天象示警。康熙帝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出面干预,宣教士们幸免于难,
但支持新历的5名中国官员(均为天主教徒)仍被处决,一些信教官员被革职。
1666年汤若望去世。

1668年,14岁的康熙帝与鳌拜的矛盾日益尖锐。当时钦天监正杨光先的错误已闹得满城风雨,而鳌拜仍极力回护。
康熙召集杨光先、南怀仁一起讨论天文历法。命大学士和他们一起到观象台,预推正午日影所止之处,经过3天实地测验,南怀仁推测无误,杨光先等都有误差。
康熙命南怀仁审查杨光先所订历书,结果错误百出。
西洋历法以实际测算的准确性取得胜利,杨光先被革职,他还喋喋不休地抗辩, 被康熙斥骂了一顿,逐回原籍,中途病死。
1669年康熙亲政,为汤若望平反,亲撰祭文并率领文武百官参加汤若望的葬礼。历法之争最后告终,南怀仁接任钦天监正,此后,许多宣教士在他的推荐下来到北京,在清廷供职。
1693年,康熙患疟疾,太医久治不愈,宣教士张诚送上南洋带来的奎宁,一服而愈。为表谢意,康熙赐地建堂,名”救世主堂”。宣教工作在康熙朝前40年,取得较大进展。

康熙耶稣诗
功成十字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裂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警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天门久为初人开,福路全是圣子通。
我愿接受神圣子,儿子名份得永生。

礼仪之争:一是士人祀孔;二是家人祭祖;三是“译名之争”。
“中国礼仪之争”正式爆发首先是在福建。由于主持当地教会的耶稣会士艾儒略全面继承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被当地教内外绅民誉为“西来孔子”。他对中国文化采取了十分开明的做法,包括允许教徒们进祠堂、入孔庙。
1633年,方济各会士李安堂到达福建宣教,他对耶稣会神父们居然容忍教民奉行异端大感震惊,便联合多明我会反对耶稣会的做法。
教廷的态度摇摆不定
1693年,在福建的阎当主教发出命令,要求在他的教区内严禁中国礼仪,且要摘去各地教堂中仿制的康熙帝赐 给汤若望的“敬天”大匾。阎当还发动了欧洲的神学家来支持他。
1700年,经过30次讨论,巴黎大学神学院定中国礼仪为异端。
1704年,教皇克莱芒十一世主持全面讨论了阎当提出来的非议,结果断然决定禁止中国礼仪。
1705年12月,教皇特使铎罗主教抵达北京,携带着已经成型的对中国礼仪之争的裁判方案,只是不知如何向康熙摊牌,一拖再拖有半年之久。康熙请他转告教皇:中国人不能改变祖传的礼仪;中国礼仪并不违背天主教教理。铎罗只好请来福建主教阎当与康熙讨论。

康熙:懂得中国书吗?
阎当:一点点。
康熙:铎罗说你精通我们的经书,所以朕召你前来。读过儒家四书吗?
阎当:读过
康熙:记得吗?
阎当:不记得。
康熙:只读不背啊?
阎当:泰西以为背书没用。康熙:那朕说你引不出两句四书语,对吧?既不会说话,可认得字?

康熙指御座后面大匾上的四个字,问是何义。阎当只认识一个字。随后,康熙又问为何要在教堂里摘掉“敬天”大匾。

康熙:何不说说你不赞成,还要禁行的坏东西,就是那些敬天、祀孔、祭祖的事。你为何要禁用“敬天”两个字啊?阎当:“天”的含义不是天主。
康熙:你好不奇怪!朕不是已说了,“天”比“天主”和“天地万物之主”好得多吗?“天”含着“天主”和“天地万物之主”的意思。你说,为什么百姓要呼我“万岁”?
阎当:百姓愿皇帝万寿无疆。康熙:好的,你记得:汉字的真义不能总是抠着字面看。次日,康熙朱批道:”愚不识字,胆敢妄论中国之道。”第三天又批道:”既不识字,又不善中国语言,对话须用翻译。这等人敢谈中国经书之道,像站在门外,从未进屋的人,讨论屋中之事,说话没有一点根据。”

1706年8月,铎多离开北京,到达南京时,传来了康熙在北京驱逐阎当的消息。
1707年1月,他给全国宣教士写信,发出“南京命令”。

在两个世纪后的1939年,圣座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庇护十二世在1939年12月8日颁布了一项谕令,同意教徒进行祭祖仪式和祭孔仪式。后来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上正式认可祭祖祭孔,成为教义的一部分。

May 26th, 2024

Posted In: LiteratureMediaMinistry, Wenxueyishu02

31 Aug – 02 SEP 2024

跨越環境限制,超越各樣障礙,在主裡合一追求,退修會中重新得力;邀請您一起來參加勞工節長週末跨教會的聯合退修會,
體驗禱告的力量與真諦,在大自然中靜思靈修,共度美好時光,
一起創造屬於我們的幸福記憶!

特邀講員:劉孝勇 博士/牧師
現任北美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及專任教授

主題信息:
1.主禱文和禱告 2.摩西的禱告
3.十架七言的禱告 4. 大衛的禱告
5.保羅的禱告

地址:Camp Kerith, 67 Cedarbrook Way, Lyman, ME 04002

報名:請掃描左側二維碼 (或點擊下面鏈接)

https://forms.gle/JyQTxd5wsEGymQnv6

聯絡人:CGCM 張朝偉, CGCW 向隆寬

Final-Chinese-Handbook-Aug-22

May 25th, 2024

Posted In: 公告 (Announcement)

2024-5-26

May 25th, 2024

Posted In: SundayBulletin

丹麥這個北歐小國出過不少名人。虛構的人物中最有名的肯定是哈姆雷特。真人當中呢,學文的朋友大概會說是寫海的女兒和醜小鴨的安徒生;學理的朋友大概會說是量子力學的宗師尼爾斯波爾。學哲學神學的朋友大概就會說是我們今天的主角 祈克果。
索倫 ·祈克果,英文是,國內一般翻譯成,出生於1813年。比達爾文小4歲,比馬克思大5歲。要了解祈克果的思想,必須從他的人生經歷講起,而講他的人生就不得不從他的父親開始。他的父親邁克爾祈克果是一名富商,有很多很多羊,丹麥的羊毛是世界有名的。他很成功,而且不是那種俗不可耐的商人,他自己小時候沒受過多少教育,長大以後卻非常愛讀書,喜歡結交知識分子,所以他家裡總是高朋滿座,稱得上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他對孩子很嚴厲也很重視教育。索倫祈克果在父親的影響下,從小就喜歡哲學和文學。邁克爾也是教會中的領袖,但就是這樣一個成功正直的人,他心裡卻藏着一個可怕的秘密:他小的時候家裡很窮,生活非常困頓,以至於12歲時有一次在田間放羊時他憤怒的指天詛咒上帝。雖然後來他經商成功,躋身上流社會,娶了賢惠的妻子,生了7個兒女,但這段早年的經歷一直令他惴惴不安,因為耶穌講過“褻瀆聖靈的罪總不得赦免”,總覺得神不會放過他,報應不知何時就會到來。後來在短短几年中,他的妻子和5個兒女(也就是祈克果的媽媽和哥哥姐姐)先後去世,他認定上帝的報應來了。他悲觀的認為神的懲罰就是讓他所有的子女死在他眼前。(現代人可能覺得詛咒報應這些有點可笑,因為我們的時代已經非常徹底地把不科學的東西從生活經歷中排出出去了,這也許是一個進步,也許是一個缺失)1835年,父親把這個心底的秘密告訴了年輕的祈克果,說這是他們家無可逃避的命運。基本上就是告訴孩子,你也沒幾年好活了。可以想象,這對祈克果的震撼有多大。他原本就是個憂鬱的人。他在日記里寫下大地震這個標題。這也給了他一種緊迫感。和一般年輕人覺得有大把時間可以揮霍不同,他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也是在這一年,他在日記里寫下一段話:我所真正需要的,是在我心裡清楚知道:什麼是我該去做的,而不是什麼是我該去知道的。我要了解自己,了解神希望我去做什麼。發現一種為我而存在的真理,尋找那我將為之生,為之死的理念“ 這句話被認為標誌着存在主義的誕生,也是祈克果一生追求的目標,是他的座右銘。他是說我不要研究什麼完整的哲學體系,我要了解我自己,我不試圖探明全人類的命運,我要尋找我自己存在的意義,明白神要我做的事。
隨着父親身體一天天衰弱下去,祈克果覺得自己死期也近了。但在他25歲時,父親去世了。他傷心地在日記里寫着“我多麼希望他再多活幾年,現在我是獨自一人了”但父親的死也給了他解脫,他不再活在那個詛咒的陰影之下了。他寫道我視父親的死是對我的愛所做的最後犧牲,因為他不是離我而死,卻是為我而死,使我還可以有某種轉變的機會。這件事也讓祁克果重新思考罪,罰和寬恕。他開始相信哥哥姐姐的死亡並非上帝的懲罰,相信當一個人的罪惡受到寬恕之後,他就完全擺脫了這些罪孽。並且任何真正相信自身罪孽已經得到寬恕的人,就不應該在其後的人生中繼續沉溺於負罪感之中。他在日記中寫下禱告詞“天父啊!求您不要把罪惡置於我們之上,但請扶持我們抵禦罪惡。當我們的靈魂記起您時,願它提醒我們您的寬恕,而非我們所犯的罪孽;願它提醒我們您對我們的拯救,而非我們的迷途!”
對祈克果影響巨大的第二件人生經歷是他的愛情。1837年24歲的祈克果認識了15歲的維珍妮,兩人幾乎是立刻被彼此吸引,交往3年後,祈克果向維珍妮求婚,兩人訂婚,但是一年後,祈克果解除了婚約,雖然兩個人都還深愛着對方。在日記里,他說他的憂鬱性格恐怕不能帶給心愛的人幸福。但是他悔婚的真正原因一直眾說紛紜。這個舉動極大地傷害了維珍妮,幾乎到了尋死覓活的地步。祈克果非常不安,一開始他像小說里的人物一樣故意做一些糟糕的事,說一些冷酷的話想讓維珍妮討厭他,覺得失去祁克果沒什麼可惜的,這些言行進一步傷害了女孩子。維珍妮的父母恨死祈克果了,但維珍妮和她的姐姐一直相信祈克果是好人。在假扮惡人沒有成功後,他又做只有真正的書獃子才做的出的事:用假名寫書,然後把書寄給維珍妮,用書里的話勸慰她。直到3年以後,有一天兩人在教堂相遇,維珍妮平靜地向他點了點頭。祈克果明白她已經寬恕他了。他始終愛着維珍妮,在他的日記里滿是這樣的記錄:今天在花園裡看到了她,她的背影已經足以把微笑帶到我臉上。今天我在課堂上看見一個長得很像她的女孩,我無法集中精力聽課了。祈克果死的時候維珍妮是他遺囑里的唯一受益人。維珍妮後來說:祈克果不敢與世上的任何人羈絆在一起,以至於妨礙他的使命。為了按照上帝對他的呼召,他必須犧牲他所擁有的最好的東西:因此他犧牲了愛。這是祈克果悔婚的真正原因嗎?我們不確定。但是有可能,祈克果在他的名著恐懼和顫驚中分析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在那裡他暗示他也像亞伯拉罕一樣為信仰獻出了最寶貴的東西。在祁克果死前,那時維珍妮已經結婚,嫁給了她童年時的家庭教師Schlegel。他寫信給維珍妮說:你看,維珍妮,在天堂里人們也不娶,也不嫁,在那裡Schlegel和我都會幸福地和你在一起。這或者是書獃子談戀愛的最高境界,或者是一個基督徒在他一生最大的掙扎和犧牲中懷有的終極盼望。
那麼,這個讓祈克果犧牲了最好的東西的使命是什麼呢?是寫作,或者說是他對人生和信仰的反思。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度過。祈克果認定自己的使命就是和那些人們不經省察就接受的流行觀點做鬥爭。19世紀的丹麥,路德宗教會是國教,除了那些社會邊緣的人比如猶太人,所有的人生下來就是基督徒,出生證和受洗證是同一張紙。做基督徒是件不需要思考,掙扎,悔改的事,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祈克果對此極力反對。他說如果人人都是基督徒,那就沒有人是基督徒,如果做基督徒是件容易的事,它最終會變成一件不可能的事。祈克果說他的任務是讓做基督徒困難起來,唯因困難,最後才能成為可能。他寫了一個鵝的寓言。
在丹麥一個村子裏,每個星期天,所有的鵝都會按規矩去教會。牧師以激昂的聲調,宣講牠千篇一律的信息。牠說到鵝的光榮命運,因為牠們的造物主賦子牠們高貴的目標。更實貴的是,我們有一對翅膀可以飛翔!我們將飛到一處遙遠的青草地,那才是我們永遠的歸宿!」(所有的鵝都張開翅膀撮動,並發出更大的聲音。)在回家的路上,鵝小弟特別受到感動。因為牠第一次覺察,原來牠的翅膀是用來飛翔的!可是牠從來沒飛過,也不知道別的鵝有沒有飛過。但是不管怎樣,牠決定開始學習飛翔。牠每天在自己的後院裏,先快跑,然後高高躍起,再張開翅膀搧動。但是因為力量不夠,總是栽在泥巴里,搞得自己一身泥。鄰居叔叔看見了就對它說「傻小弟。誰叫你去飛的?你只要感謝神就夠了!」媽媽和姊姊看見他就說,為什麼要飛呢這裡的玉米吃不完,這裡的鵝舍很安全。到了教堂門口,當牧師也問牠怎麼搞得一身泥,鵝小弟說:「牧師,難道我們不應該練習飛翔嗎?」鵝牧師沒說甚麼,只是溫柔地摸摸牠的頭說:「進去吧!」那天鵝牧師的信息還是重複一樣的信息,鵝小弟再次受到激勵,於是牠回家之後,就更勤奮地練習飛翔。時間一周又一周地過去,所有的鵝伯伯、鵝媽媽和鵝姐姐們. 都因為牠的執迷不悟而不再搭理牠了。牠們認為鵝小弟把這個信息看得太認真了。鵝小弟變得更瘦、更黑,也越來越孤獨寡言了。感恩節到了,家家戶戶都興奮地準備著。到了星期天,所有的鵝再度湧向教堂。牧師特別帶上牠大紅色的領結,在門口迎接大家。牠那天的信息還是與往常一樣,只是音量加倍了。大家也以更熱烈的聲音及搧動翅膀,來響應牠。當聚會結束,所有的鵝都搖搖擺擺地走向教堂門口時,牠們很驚慌地發現,很多人在教堂外等著—出來一隻,抓一隻;出來兩隻,抓一雙。然而,當鵝小弟出來時,看見情況不妙,翅膀奮力一搧,就飛向高空去了。
這個故事的含義是說:那些只是聽起來很美很激勵人的道理是沒有用的。除非被運用到生活中。沒人可以生下來就是基督徒,即使生在基督徒家庭,成長在教會中也不夠。信仰不是同意一些信條,或者做一個特別的禱告就完成了的事。這樣容易的信仰根本不是信仰,也起不到什麼作用,信仰需要你的全人和全部生活。需要跌倒,掙扎,困惑,向鵝小弟一樣,但這樣的掙扎使信仰內化,成了真正屬於你的東西。這樣的信仰可以拯救你,可以帶你去遙遠的青草地。但獲得這樣的信仰只能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和責任,而不是牧師,父母的責任。
祈克果生活在啟蒙運動之後。那時候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大行其道。傳統的神學思想也大受衝擊,出現了向理性主義屈服的自由神學, 不談神跡,弱化信仰的教條,強調個人經驗,積極追求社會公義。而在自由神學的反面就是有反智傾向的基要主義。它對理性主義,人本主義侵蝕教會感到很不安,強調嚴格按字面意思解釋聖經,反對社會的世俗化,盼望回到過去的理想時代。到今天,自由神學在知識界還有不少支持者,但作為教會已經幾乎消失了。在教會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反覆出現。當人們把一些基要信條(比如耶穌的神性,復活的奇蹟,最後的審判)否定弱化後,提出的新神學可能在智力上很吸引人,但這個教會不會發展太久。基要主義仍然勢力強大,尤其在美國和中國的教會當中。
啟蒙運動的口號是dare to know, 敢於求知,敢於打破傳統上不容置疑的規條。啟蒙運動為人類帶來了現代民主制度,人民不斷擴大的平等權利,科學和藝術的蓬勃發展。但這個口號反過來說也是對的,know to dare 知道越多,能力越強,就越dare,膽子越大。理性主義的一大毛病就是它太自信了。在經歷了法國大革命的血腥恐怖之後,很多人開始反思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祈克果就是其中之一。他尤其反對黑格爾學派講的基督教是歷史的必然,基督教的教義都像物理定律一樣可以用理性證明。他不是反對理性,而是質疑這些證明在面對生活的挑戰時有什麼用處。他說理性不能代替信心。信心的功用正是在理性無能為力的時候才開始顯現。
祈克果認為人的存在有感性,理性和靈性三個層面,或者稱為審美的,倫理的,宗教的三層面。在感性層面,人們追求享樂和生活的體驗,它給了人們創造力;在理性層面,人們的視野從自己轉向對他人和世界的責任和承擔,它給了人們倫理與規則。但是越是理性的人越知道這世界處處設限,充滿着不可能或疑問。面對不可能和疑問,理性的選擇就只有放棄或否認。只有當人以信心的跳躍進入宗教性層面,相信“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人才能重新獲得盼望。信心的跳躍把人帶到一個憑理性無法達到甚至無法想象的地方。信心的跳躍於是成了祈克果有代表性的名言。
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故事,康德)亞伯拉罕的信心全在“主會預備”這一句話裡面。他不知道主如何預備,也許他相信主能讓以撒死里復活,但這是他無法證明無法確定的。當我們把生了重病的孩子抱在懷中,看着醫生束手無策時,有誰能證明能確知神一定會救他嗎?這個信不是牧師或神學家可以教會你的,每個人必須自己得到這個信。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當他的信心強到可以獻出一切的時候,這信心就會為他尋回一切。牧師可以講一篇道,分析亞伯拉罕與神關係的歷史,信心的證據,神的承諾及其應驗,然後我們聽道的人就得到了亞伯拉罕的信心嗎?不可能的。擁有亞伯拉罕的信心就要像他一樣經歷那些掙扎,焦慮,不安,顫抖。信心是個很個人的事情。信心必須超越理性。
CS Lewis 也講過類似的話。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母親和妻子都死於癌症。他說如果失去是這樣的痛,我們為什麼還要愛?我不再有答案了。他曾經以為他有答案,他寫過一本暢銷書來告訴大家答案,但現在他說我不再有答案了,有的只是我這一生。在這一生中,我曾兩次面臨選擇,一次作為孩子,一次作為老人。他說的選擇就是面對愛與痛苦時是選擇愛並接受痛苦還是選擇保護自己和別人保持距離。他說那個男孩選擇了安全,這個老人擁抱了痛苦。現在的悲傷是那時歡樂的一部分 That’s the deal. 在人生的風浪中,一切理論都變得蒼白,每個人必須親身從風浪中經過,這個選擇每個人只能自己做出。(這個選擇其實也是基督教和東方宗教尤其是佛教頗為不同的一點。基督教強調愛至高無上的地位,愛就是最終的價值,所以為了愛要付上代價,要不計得失。而佛教認為萬事皆空,愛其實是一種執念。佛經上說“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星球大戰里的尤達大師也說愛帶來恐懼,恐懼帶來憤怒,憤怒把人引向原力的黑暗面。所以佛教教我們看淡關係,要斷舍離。基督教則要門徒為愛舍己,為愛讓自己變得更vulnerable,更不安全)
祁克果在世的時候並不出名,他的思想是在20世紀被重新發現的。他肯定沒有料想到他當時看來獨特怪異的思想會成為西方世界的主流。而他如果看到現在存在主義的樣子也一定會在墳墓里打滾。祈克果強調人的個體性和主觀意識,反對把人看成一個統計數字,一個面目不清的抽象概念。對於“這是男人都會犯的錯誤”或者“女人就是這樣不講理”這一類的至理名言,他一定會大為反對。他也不喜歡“男人就應該XXX”這類的智慧,他強調人要了解自己的獨特性,從自身出發去探索,追求,解決生命中的問題。他思想中的一個核心想法是個體的人總是會出現“存在焦慮”,他這裡說的焦慮不是公司的報告還有兩天就要交了,可我還沒開始寫,或者孩子又沒交作業,被學校請家長這些焦慮。這些其實只是生活中的問題,或多或少都會有解決辦法,至少都會過去。他說的生存焦慮是那些大問題,即面對人生中不合理的境況(比如善惡未必有報,苦難無緣無故發生在好人身上,所有人終必有死)時的恐懼,困惑和迷失。這些都是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祈克果的憂鬱個性和孤獨的人生經歷使得他對掙扎,苦難,焦慮,恐懼都不陌生,但做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面對無法理解,不合情理的苦難,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處境時,主張通過信心的跳躍,在神的懷抱中找到希望。
二十世紀的存在主義和演變到今天的後現代思潮繼承了祈克果的這些思想,但唯獨拋棄了神。這使得他們以同樣的思考方法得到了南轅北轍的結論。存在主義大師加繆有句很有名的話“生活是荒謬的”。很好的反映了他的思想。他指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對幸福,滿足的深切渴望,可是現實中我們追求的這些東西都不能使人滿足,那個最終的滿足感就像水月鏡花總是抓卻抓不住。另一方面我們都追求知識,他指的不是物理學,數學知識,而是解釋人生的知識,當苦難降臨時,人們常常問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們看到一個老太太孩子得病死了,她在那裡哭天搶地,問我上輩子到底做了什麼孽。她是在為這樣的苦難找一個原因,找到了,不管真假,都會有一定的安慰,這是人類非常普遍的渴求。而人最難面對的是沒有理由的苦難。我以前遇到一件事,一個一生忠心服事神的老牧師,晚年卻患有殘疾,生活非常艱難,唯一照顧她的師母晚上出門卻被喝醉酒的司機撞死。這樣的事情如何可以發生?如何make sense,我想這對所有人都是個挑戰。加繆說荒誕就誕生於人類對滿足和答案的需要和世界無可理喻的沉默之間的衝突。人們產生這樣的荒謬感就是因為人們的渴望和呼求常常換來的是完全的沉默,好像沒有人在那裡聽,沒有人care。加繆由此得出結論:沒有神,人生沒有預設的意義,有的只是虛空。生存的焦慮是沒有最終答案的,但是,存在主義不是虛無主義,他提出了解決之道:生命沒有答案,每個人可以用自己的選擇來給出自己的答案,可以自己創造自己人生的意義。他借用了希臘神話,西西弗斯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西西弗斯因為欺騙了神明而被懲罰在地獄裡永遠推一塊巨石上山,而每次推到山頂後,石頭都會再次滾落下來,使得他不得不重複這一無望的工作。西西弗斯的經曆象征着人類的命運,他說你們大多數人朝九晚五每天上班還不是和西西弗斯推石頭一樣?但是加繆說:我們必須設想西西弗斯是快樂的。因為他能夠接受現實的荒謬,通過自己的選擇得到一種內在的自由和滿足。他說這樣的人知道自己必死的結局卻不接受這命運,知道理性的有限卻仍珍視它,經歷了生活給你的喜樂和痛苦而仍然想經歷更多。
那麼我們來比較一下祈克果和加繆的思想。他們同樣認識到人的有限,理性的有限,生命中有種種的不合理,不make sense,無法理解的複雜性。但加繆對理性的崇拜還是要高於祈克果,他不肯放棄確定性,他堅信他其實還是看穿了這個世界。當神不回應人的呼求時,他確定神是不存在的,你只是在對空氣呼喊,只是想象了一個神來安慰自己,當我們在人生的難題面前找不到答案時,他確定答案是不存在的。這個其實仍然有一絲理性主義的傲慢:如果我看不出這件事的發生有什麼理由,那麼就一定沒有理由。可是我憑什麼有這樣的確信呢?但加繆也是誠實的,他明白抓住確定性,排斥神就意味着要放棄意義。沒有神人生就不再有預設的意義,每個人現在要背上一副重擔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而且要說服自己,我找到的這個值得自己去為之生為之死。這種不向命運低頭的西西弗斯式的英雄主義有它吸引人的一面,但我想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為生命創造意義這副擔子究竟有多重。反映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上,大家沒有共同承認的意義,原則和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而且不允許辯論說誰對誰錯,沒有共識就很難有解決問題的方案。當社會確定的把神趕了出去,每個人可以自行定義價值以後,我們發現生活中的確定性反而越來越少了:政治領袖和政府越來越難以提供確定的安全感(黑人白人,阿拉伯人猶太人都覺得自己的族群更不安全了;專家們越來越難以提供確定的知識,連疫苗的利弊這樣簡單的事都吵得不可開交。我們面前有越來越多的選擇,我們也就越來越不知所措。我們踢開神,有了獨自選擇的自由,也就要獨自面對選錯的後果。
祈克果在這個問題上與加繆完全相反,他不肯放棄神,放棄意義,他願意放棄的是確定性。人類本來就不能理解這世界的複雜,而神的作為何其深奧,我們的理性永遠不能企及。他願意承認自己已經眼花繚亂,不知所措,他願意承認自己已經mess up,需要一個神來告訴他如何生活。他說人們需要的是信心的跳躍,在沒有答案,不確定的情況下跳向神的懷抱。祈克果有一句名言:生命只能回過頭去理解,但必須向前生活。這一切為什麼發生,它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能在多年以後,塵埃落定時才能慢慢理解,但生活不會等待我們,每個人必須在信息不足,未知很多的情況下日復一日地做出抉擇,而這些抉擇的總和構成了我們的一生。我們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做選擇,是靠我們的理性,還是要靠信心。祈克果說生活不是一個要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要經歷的現實。在這一點上,祈克果和加繆是一致的。
他們提出了兩條誠實的道路:人或者相信神,然後按神的計划去生活,或者不相信神,然後按照自己的計划去生活。真正的荒謬是相信神,然後依然按自己的計划去生活。這是他們兩個人都會極力反對的。

May 20th, 2024

Posted In: LiteratureMediaMinistry, Wenxueyishu02

2024-5-19

May 17th, 2024

Posted In: SundayBulletin

利玛窦 Matteo Ricci
~1552年10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Macerata
~1561年进入耶稣会小学学习
~1568年到罗马,学习法律
~1571年8月15日成为耶稣会修士
~1573年9月至1577年5月进入罗马学院学习
~1577年夏天到葡萄牙的科英布拉学习葡萄牙语
~1578年3月24日乘坐“圣路易”号离开里斯本

抵达东方
~1578年9月抵达果阿Goa,
研习神学,教授拉丁文希腊文
~1580年因病前往科钦居住,
同年7月被任命为神父
~1581年,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举荐利玛窦前往中国
宣教
~1582年4月坐船离开果阿
~1582年8月7日抵达澳门

肇庆仙花寺
~1583年9月10日利玛窦
与罗明坚神父一道到肇庆
居住
~1585年仙花寺建成

移居韶州
~1589年8月移居韶州
~1594年11月换上中国儒生的服装
~撰写《天学实义》

北上
~1595年4月18日离开韶
州,前往南京,到达南昌
居住
~1598年9月,第一次到北
京,但并未被允许居住
~1599年2月6日驻于南京

入京
~1601年1月24日第二次抵达北京
~1607年5月《几何原本》前六卷(平面几何
部分)中译本出版
~1608年秋冬季开始撰写《中国札记》
~1609年9月8日第一个圣母会在北京成立
~1610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

“耶稣会士利公之墓”
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亚国人。
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午年航海首入中华衍教。
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戌年卒,
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

May 12th, 2024

Posted In: LiteratureMediaMinistry, Wenxueyishu02

2024-5-12

May 10th, 2024

Posted In: SundayBulletin

亚西西的圣方济各(意大利语:San Francesco d’Assisi;拉丁语:Sanctus Franciscus Assisiensis;1182年—1226年10月3日),简称方济各、方济,新教又译为圣法兰西斯(圣公会译名)是动物、天主教运动、美国旧金山以及自然环境的守护圣人,也是方济各会(又称“小兄弟会”)的创办者(会祖),知名的苦行僧。教宗方济各的名号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圣人。

生平
方济各出生于意大利的亚西西城,父亲是富有的布商伯铎·伯纳戴德(Pietro Bernardone)。据说他出生时,父亲刚好到法国做生意,母亲为他取名约翰(Giovanni);然而父亲自法国经商归来后,不喜欢他和施洗约翰同名,又因喜欢法国文化,因此将将其改名为方济各(Franceso,法国人之意)。他英俊、机智、英勇,拥有富裕的家境,加上天生的领袖气质,年少的方济受同侪拥戴成“亚西西欢愉王子”,过着和纨绔子弟无异的豪奢生活。

方济各从小便喜爱帮助穷人,他曾帮助父亲在市场上卖布和天鹅绒,这时一个乞丐来找他施舍,在他的商业交易结束时,方济各放弃了他的商品并追赶乞丐。当他找到乞丐时,方济各把他口袋里的所有东西都给了他。他的朋友嘲笑他的慈善事业;他的父亲则愤怒地责骂他。

父亲虽事业有成,但毕竟不是贵族,他渴望晋升名门的心愿便落到了儿子方济的肩上。当时要跻身贵族之列,当骑士是最佳捷径。1202年左右,他参加了亚西西军队远征,并在科莱斯特拉达被俘虏一年,一场疾病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1203年回到亚西西后,方济各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生活。1205年,方济各前往阿普利亚,加入布列讷伯爵戈蒂埃三世的军队。因为见到了从天主来的异象,让他回到了亚西西,此后对世俗生活失去了兴趣,他开始避开宴乐和交际,甚至一个朋友问他是否考虑和“贫穷夫人”结婚,他回答说:“是的,她比你们任何人见过的新娘都漂亮”。

在去罗马朝圣时,方济各和穷人一起在圣伯多禄大教堂乞讨。他在偏僻的地方度过了一段时间,提升他的灵性生命。他在亚西西郊外的圣达米亚诺被遗弃的乡村小教堂圣达勉堂里看到了耶稣基督的神秘异象,在那里被钉十字架的基督圣像对他说:“重建我的殿宇吧!因为它已经快要倾倒了。”他卖了父亲的布,将所得财物拿给主教,主教却拒绝接受不义之财,方济各气地将钱丢在地上。他父亲知道后雷霆震怒,方济各在圣达米亚诺附近的一个山洞里躲闭父亲大约一个月。当他又饿又脏的回到城里时,他被父亲拖回家,殴打、捆绑并锁在一个小储藏室里。被母亲释放后,他立即返回圣达米亚诺,找到了主教的庇护所,但他很快就被他父亲告上法庭。在亚西西主教面前的法律诉讼中,方济各放弃了他儿子的身份和他的遗产,与父亲断绝关系。他为了表示放弃而脱了自己身上的衣服,主教用自己的斗篷盖住了他。

他曾在邻近的修道院工作过一段时间,然后他去了古比奥,一位朋友在那里给了他一件朝圣者的斗篷、腰带和棍杖作为施舍。回到亚西西,他穿过城市为了重建旧教堂所需用的石头乞讨,因此被过去的朋友耻笑。在两年的时间里,他过着修道的生活,并修复了亚西西周围乡村的几座被毁坏的小教堂,其中包括斯皮纳的圣伯多禄和天使圣玛丽亚小教堂,这后来成为他最喜欢的住所。他以服事穷人为毕生的志业,自身也过着赤贫的生活,穿着乞丐般的衣裳,与痳疯病人在一起,强迫自己接受原来抗拒的事物,扭转了价值观和人生目标。1209年他在教堂中听到玛窦福音第十章的教导:“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马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随走随传,说‘天国近了!’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叫长痳疯的洁净,把鬼赶出去。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舍去。腰袋里不要带金银铜钱;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褂子,也不要带鞋和拐杖。因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于是他脱去隐士的衣服,束上绳子,过简朴的生活,开始旅行讲道,不带任何行囊,随走随传,过着信心的生活。逐渐有些人开始跟随他,他们都像方济各一样,变卖所有的分给穷人,专心跟随基督。

信仰的程式化。信仰变成一组要遵守的规范。人们说我每周都上教会,每月领圣餐,每顿饭前祷告,我奉献金钱,我每年至少忏悔一次,这还不够吗,我还需要做别的吗?方济各希望大家过基督徒的生活,不是只在周日,只在生活的某个方面。信仰是整個生活,而不是生活中的一個to-do list。他不停地呼唤世人经历神,经历祂的宽恕和医治。今天全世界的基督徒都在圣诞期间摆设nativity scene,耶稣诞生的场景。这个传统是从方济各开始的,他第一个在小镇里牵来牛羊,摆上马槽,我们今天都用塑料的,因为真的牛羊很臭。但这真是方济各的本意。他不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体验。体验救主是如何来到世间,他为我们经历了什么。让我们在这样的经历中了解福音,得到医治。我们从经历中学到的总是比从书本上学的更深刻。中世纪基督徒很强调经历,Tim Keller也说读经要读到如身临其境一般。如果有人救了我的命…..耶稣做了同样的事,但我们对耶稣的态度往往没有那么热切

方济各为什么这么成功?他吸引了几千人跟随他,成立了方济各会。这些人都像他一样,变卖所有分给穷人,实践方济各会“贫穷,圣洁,顺服”的信条。他赢得了各类人的尊重和支持,包括亚西西的主教,一个相当贪图世俗的人,前后三位教皇,甚至穆斯林的苏丹。1219年,在第五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方济各来到埃及,他说他要劝说苏丹信主从而结束这场战争,或者成为烈士。当时苏丹正与十字军对峙,在一场血腥的战斗之后,方济各来到苏丹军营。在里面住了几天,向苏丹和他的宫廷传福音,据说苏丹也带了几位穆斯林大师要他皈依伊斯兰。那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知道的很少,几十年后有传闻说方濟各挑战从烈火中走过,苏丹偷偷地信主了,我觉得相当的不可信。但有事实证据的是,方济各会获得了在圣地(耶路撒冷,伯利恒)驻扎,甚至传教的权利,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唯一可以这样做的天主教修会。他是如何赢得这么多人心的?这个答案应该很简单,在使徒以后的所有基督徒中,他是最接近做到了live as one preach,像自己讲的道一样生活的一个。他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Authentic。效法耶稣一样的生活,传道,爱人。当人们遇到这样的人时,就算我们不相信他所相信的,不同意他对事物的看法,甚至不贊成他的一些做法,我们也还是会被他深深吸引,會不由自主的敬重他。他生命的光芒让人无法无视,让人心向往之。

但不简单的是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因为能做到的人真的很少很少。甘地的话。(他的批评我是服气的,我不服气的是没有解释为什么还有印度教徒。这其实是基督教教义一个很不同的地方,我们不需要一本新的书,一个新的有魅力的教师,一套新的哲学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如何生活,但是我们做不到)成为一个authentic基督徒大概没有一个固定的配方,但我们可以从方济各的生命中学习到一些端倪。他不是一下子就成为圣人的。悔改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会有反复,会失足,就像保罗在罗马书7章里说的,是个挣扎。方济各对挣扎一点不陌生。少年时他拥有一切却越来越发现自己不快乐,他发现开party不如一个人到山上去祷告更让他快乐,朋友说他奇怪,他没有听从朋友的,他跟随了内心的呼召神的引导。他直到多年后才明白神向他要求的不是修复教堂的建筑,而是修复教会,但他没有坐下来反复思考,到处寻访大师来解释神给他的启示,他听到神的命令,他理解这是神要他修建筑物,他就到处去找石头和泥。慢慢的神的心意才渐渐显明。如果他在神旨意还不很清晰的时候没有顺服,神的旨意也许永远不会清晰。他是一个富家子弟,成为贫穷,安于贫穷,为穷人服务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做到的。有一天,方济各与一位患有痳疯病的人相遇,他本能地想就此避开,但在那一刻他感到了主恩的催促,他下马给了他一些钱拥抱并亲吻了该病患。然后他和一些弟兄搬去了麻风病人的社区,为他们服务。这样的经历比任何书本和讲道更可以改变人,他说当他把麻风病人拥在怀中时,他才注意到臭味以外的东西,这是我的弟兄。他说这以后事情就容易了。他就是这样一步步强迫自己接受原来抗拒的事物,扭转了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他不愿意point finger去指责别人,不愿意做领袖。他成立了方济各会,但这个修会的正式名字是小弟兄会,最小的弟兄,修会一走上正轨,他就离开了领导位置,因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谦卑,他需要体会谦卑,顺服,对人谦卑,顺服人,这样才能最终对神谦卑顺服。

May 6th, 2024

Posted In: LiteratureMediaMinistry, Wenxueyishu02

2024-5-5

May 4th, 2024

Posted In: SundayBulletin

《童年》
354年出生於北非
稅吏父親,基督徒母親
“原罪”
“神啊,我們的心永無止息,直至在你裡面找到安寧”
少年奧古斯丁的教育
母亲为他流了这么多眼泪的儿子,绝不会灭亡

《“真理是什麼?”》
“人生最大的責任是追求真理”—西塞羅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
投入摩尼教懷抱
“也許真理是無法企及的”

《回歸》
和安波羅修學修辭
信不是詞窮時的擋箭牌,信是理性的北極星
罪惡的問題
“神啊,请让我过洁净的生活,但不是现在”
“拿著,讀吧”

《懺悔錄》
“日本人,你為什麼不道歉?”
“恥感文化”與“罪感文化”
懺悔不是告诉世人我有多差劲,而是告诉自己神有多爱我。不是自污,而是回家和归正
盧梭與托爾斯泰的懺悔錄

《奧古斯丁名言》
神迹不与自然相违背,只与我们对自然的知识相违背
如果你只相信福音中你喜欢的那部分,却拒绝你不喜欢的,那么你信的不是福音,只是你自己。
信仰就是相信你所不理解的,然后作为信心的回报,理解你所相信的。
怨恨好像自己喝毒药而等着对方死掉。

April 28th, 2024

Posted In: Wenxueyishu02

« Previous PageNext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