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告中的瑪利亞 Carlo Dolci 1653。開場問題:• 當你想到聖母瑪利亞時,你首先想到的是哪一個畫面或形象 • 如果你要畫或者讓AI畫一幅瑪利亞的畫像,你會如何表現她?她應該是什麼樣的? 瑪利亞在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大傳統中的地位與神學內涵有顯著差異。今天向大家介紹的瑪利亞的畫作全部來自天主教和東正教傳統。這是有原因的。瑪利亞在天主教和東正教傳統中地位很高。被稱為聖母,mother of God, 是所有聖徒中最尊貴的。而且他們認為瑪利亞無原罪(受孕時就蒙神恩寵,不受原罪沾污),終生都是童貞女,死後被接升天,是聖徒的中保。門徒可以向聖母祈求,聖母不能直接賜福,但可以傳達門徒的禱告。新教教會對瑪利亞中保的身份,無原罪和升天的教義都是明確反對的,對終身童貞更多的是不接受,但不一定反對。瑪利亞Mother of God的稱號是在431年以弗所大公會議上確定的。爭論焦點是耶穌的身份而不是瑪利亞的身份。天主教並不認為瑪利亞是神,或擁有神性,嚴格區分Veneration(敬禮)和Worship。但另一方面,普通信眾很難分別敬禮和敬拜。他們跪在聖母像面前向她祈求時,這些細緻精妙的神學理論完全不起作用。大多外邦宗教中都有一個主管生育的女神,Artemis,Isis. 在民間,瑪利亞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這些女神,逐漸承擔起人們對女性神聖力量的精神需求。這並非說教會有意融合異教,而是在人們的宗教心理中,對“母親”形象的依戀和神聖化需求持續存在,而瑪利亞成了這種需求的“基督教化”出口。羅馬人民救援之母:相傳是路加所畫,是畫在木板上。現存於羅馬的聖母堂。聖像畫上曾裝飾有王冠和珠寶,如今已經被移除。她姿態筆直、莊嚴,合攏的雙手溫柔地抱着聖子。耶穌的左手拿着拿着一本應該是福音書的書。他的右手舉起做祝福的樣子。早期聖母子像的典型表現手法,瑪利亞形象高度神聖化,儀式化、鑲金背景(象徵天國)。ΜΡ ΘΥ 希臘文縮寫,耶穌不像嬰孩,像個被縮小的成人。是有意的,我們看見baby時的情感反應不是畫家的期望。他要表現的是聖潔,是神性,而不是真實感。歷代教皇經常在這幅畫面前,為瘟疫結束,戰爭勝利而禱告。2020年3月27日,他在聖彼得廣場為COVID疫情結束祈禱,並降福羅馬和全世界,廣場上安放着此聖像畫。 弗拉基米爾聖母:相傳是路加所畫,應該是12世紀君士坦丁堡畫家。俄國的國寶,莫斯科的護城符。帖木兒入侵俄國時被帶到莫斯科。莫斯科大公對着這幅畫整夜流淚禱告,第二天敵人就撤軍了。我們今天聽到這樣的故事可能覺得這是遙遠的國度,愚昧的年代的奇談怪論,但這和聖經里記載的一些故事並沒有很多不同,約書亞抬着約櫃,以賽亞預言破敵,而那個時代的人們真心相信而期待奇蹟。也許是我們太驕傲而關上了神跡的門。 聖母加冕像(Coronation of the Virgin)〉(1320,喬托)人物的體積真實,擁有重量與質感,衣褶服飾服從身體結構,而非裝飾性的線條。人物的安排與視角預示了線性透視的發展雛形。背景不再是拜占庭式的金色,聖母與基督溫柔互動,表情親切而非刻板,強化了人性的表現。喬托善用對比強烈的色塊,使聖母成為視覺中心,耶穌親自為聖母戴上王冠,手勢溫柔而充滿敬意,打破了傳統對“全能君王”剛硬形象的刻畫。聖母作為“教會的象徵”(Ecclesia),她的加冕暗示信徒最終也將與基督一同得榮耀。它用更“人性化”的手法表現神聖,用更“物質”的形式呈現超驗,這種張力正是文藝復興精神的種子。巴黎聖母(Notre-Dame de Paris)〉(13世紀)聖母的身體呈現輕柔的“S”形彎曲,典型的哥特式“優雅曲線”(gothic sway),姿態溫婉、含蓄而高貴。聖母面龐細緻柔和,帶着微笑,透露出人性之美與內心寧靜。服裝的褶皺極為講究,流暢自然,表現出衣料的柔軟質感,遠離了羅馬式時期的僵硬對稱。耶穌不再是莊重的“小大人”,而是一個活潑、自然的嬰孩,手裡玩耍一顆水果(通常解讀為象徵“新伊甸”的蘋果),表現出母子間真實的互動與親密情感。這一轉變反映出13世紀晚期教會藝術從抽象的神學象徵走向親密的宗教體驗,更符合普通信徒的情感與禱告需要。(聖母更親切,可以接近)這尊雕像在火災中奇蹟般完好無損,被稱為“Stabat Mater”(悲傷母親)——不只是指她所承受的苦難,也象徵著教會在災難中的堅韌與希望。 草地上的聖母 Madonna del Prato(1506,拉斐爾) 畫面描繪了聖母瑪利亞坐在一片寧靜的草地上,溫柔地凝視着正在玩耍的聖嬰耶穌與施洗約翰。聖母身穿紅色長裙與藍色披風,代表愛和純潔。藍色在文藝復興以後是聖母的標配。紅藍兩色對比鮮明但不刺眼。配色是很大的學問。聖母的眼睛看向施洗約翰,約翰謙卑的跪在地上,眼睛仰望着嬰孩耶穌。耶穌身體前傾抓住十字架。三人構成一個穩定的等邊三角形構圖,這是拉斐爾常用的構圖方式,象徵神聖的和諧、平衡與寧靜。背景有藍天白雲,遠山近水,地平線在聖母肩膀後划過,突出了聖母的頭像。相較於中世紀神秘而高高在上的聖母,拉斐爾筆下的瑪利亞更像一位富有人情味的溫柔母親。聖母的凝視中也帶着淡淡的憂愁,這是文藝復興時期聖母像常有的主題——她作為母親,知道自己孩子未來的命運。這幅畫創作於拉斐爾初到佛羅倫薩時期,當時他受到了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的影響。但他的風格比二人更加溫潤、平衡、和諧。文藝復興三傑和後來北方巴洛克三巨匠有一些奇妙的對應。達芬奇和魯本斯驚才絕艷,領袖群倫;米開朗琪羅和倫勃朗經歷坎坷,但都想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而拉斐爾和維米爾相似。最年輕,技法最嫻熟,精神上更內斂,更平和。這也許不是巧合,就像我們的生活,有過燦爛芳華,也經過痛苦掙扎,最後與創造我們的主達成和解。這幅畫既是拉斐爾技巧的完美體現,也展示了文藝復興的核心精神:神是可親近的,人是有尊嚴的,自然是美好的,世界是能理解的。〈西斯廷聖母(Sistine Madonna)〉(1512,拉斐爾)《西斯廷聖母》採用了極具戲劇性的構圖,沒有山水草地這樣的背景,人物彷彿站在一個天國的“舞台”上。聖母懷抱着聖嬰,從天堂的帷幕後走向人間,兩旁分別站立着聖西斯篤與聖巴巴拉,他們是三世紀時的兩位殉道者。兩位小天使則位於畫面下方。這大概是藝術史上最出名的兩個天使像,他們帶着好奇、略顯無聊的表情,增添了幾分生活化與幽默的情趣。我們在無數明信片上見過他們。聖母看容貌像是teenager少女,但在絕美的面容間是凝重而憂鬱的神情,暗示她預知孩子未來的受難。耶穌很chubby,但他同樣眼神深邃,似乎洞悉一切,彰顯他的神性與使命。乍一看,背景似乎只是普通的雲層,但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雲層中隱藏着無數天使的臉孔。拉斐爾早期作品經常以精細的衣物褶皺突出人物的立體感,用衣服上的光影與質感變化表現了他對於空間和形體的高超把握,但這時,拉斐爾的風格更趨成熟與內斂。他不再需要通過複雜的褶皺去表現自己的繪畫技巧,聖母衣服上的褶皺少而流暢,表現形式更加平滑、優雅,他要刻畫的是聖母溫柔、肅穆的內在情感。這是他在藝術上洗盡鉛華,返樸歸真的更高層次的追求這幅畫是文藝復興時期聖母像登峰造極之作。不可能畫的更好了。要想超越,就必須另闢蹊徑。 聖母升天 提香 1518完成於馬丁路德改教的前一年,也正處於文藝復興與巴洛克藝術之間的轉折點。提香以強烈的動感將畫面劃分為三個清晰的層次:下層:門徒伸出手臂仰望天空,情緒激昂,姿勢充滿動感。中層:聖母在天使簇擁下被雲層托起,面容虔誠、雙手上揚,極具上升的張力。上層:上帝在雲端俯視,迎接聖母升天,構圖賦予聖母升天強烈的神聖與莊嚴感。提香用色大膽,用大塊的暖色和冷色形成強烈對比,色彩飽和度高,豐富的光影變化,尤其是雲層與聖母衣袍的光澤,營造出炫目的視覺效果,打破了達芬奇拉斐爾相對理性克制的色調傳統。畫中人物神態誇張,情緒濃烈,聖母面容不再是內斂含蓄,而是充滿感情的表達、肢體語言開放,富有戲劇性。剛展出時,教會人士曾批評畫作過於激烈和“戲劇化”,擔心情感表現過於強烈,不夠虔誠莊重。西班牙國王的使節在揭幕式上看見方濟各會教士一臉驚訝猶疑,於是小聲說,要不你們把它賣給我?提香大膽突破傳統的構圖與色彩表現,開啟了巴洛克繪畫對戲劇性、運動感與情緒表達的追求。〈無玷dian始胎(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1678,穆里羅)17世紀西班牙宗教氣氛濃厚。聖母無原罪受孕(無玷始胎)的教義獲得很多教眾的支持,瑪利亞本人從受孕的第一刻起,就因着基督未來的功績,獲得了天主特別的恩寵,使她沒有原罪的污點,也不受原罪影響。聖經里無這樣的說法。早期教會就稱瑪利亞為第二位夏娃,意即她以順服彌補了夏娃的墮落,間接蘊含瑪利亞的特殊純潔性。11世紀起教會對瑪利亞是否有原罪開始爭論,16世紀這個教義開始廣泛傳播,到17世紀的西班牙達到頂峰。1830年相傳聖母兩次向巴黎聖嘉祿女修會的修女Catherine顯現,第二次更命她鑄造“聖母聖牌”,上書瑪利亞,無玷始胎者,請為投奔於你的人祈禱。修女向其神師傳達聖母的信息。教會經過審慎審查後,同意鑄造和發行這種聖牌。1854年才有教皇確認為教義信條。許多信徒宣稱在佩戴聖牌後經歷奇蹟般的治癒、保護、信仰轉化,因此被稱為“奇蹟聖牌” 強化了“無玷始胎”教義在普通信眾心中的接受程度。穆里羅筆下的聖母少女般年輕而純潔,姿態柔美細膩,面容清新甜美,神情溫柔內斂。總之就是完美美少女形象。畫作色彩柔和,以藍色與白色為主,象徵聖母的純潔無瑕。背景雲霧柔和飄渺,整體明亮柔和的光線烘托聖母形象的神聖與潔凈感。聖母身體微微旋轉,衣袍隨風輕盈飄動,傳達出一種上升的動態。聖母腳下有一灣新月,啟示錄12:1 天上出現了一個大異象,有一個婦人,身披太陽,腳踏月亮,頭戴十二顆星的冠冕。這個婦人既象徵教會,也象徵聖母瑪利亞本人。穆里羅成功捕捉了人們內心深處對純潔、謙卑與柔美的情感寄託。穆里羅的聖母形象廣泛傳播,幾乎成為西班牙宗教美術的標準樣本,確立了後世“無玷聖母”形象的經典模式。開啟了洛可可繪畫細膩柔和的風格。 〈瓜達盧佩聖母(Our Lady of Guadalupe)〉(16世紀)1531年12月12日,據傳聖母瑪利亞在墨西哥特佩亞克(Tepeyac)顯現於土著農民胡安·迭戈(Juan Diego)面前,並在他的斗篷(tilma)上留下了自己的形象。 這幅圖像展現了聖母以美洲土著女性的特徵出現,身着象徵性的服飾,融合了土著文化的元素。 如今,這件斗篷被珍藏於墨西哥城的瓜達盧佩聖母大教堂。 聖母的膚色較深,容貌顯然更接近於墨西哥土著女性,而非傳統歐洲聖母的白皙形象。她的斗篷上布滿金色的星星,這在土著文化中象徵宇宙的神聖秩序, 聖母系著一條黑色的腰帶,在阿茲特克文化中,女性在懷孕時會佩戴此類腰帶,表明聖母以孕婦的形象顯現,暗示她即將誕下基督,宣告新生命、新時代的到來。聖母站在新月之上,在阿茲特克文化中,新月象徵黑暗與邪惡力量的失敗。因此,聖母踩在月亮之上,意味着她戰勝了當地原有宗教中被認為具有威脅性的力量,帶來了新希望。聖母身後的金色太陽光芒,使她看起來宛如被太陽包圍。在阿茲特克文化里,太陽是最高神祇之一的象徵。聖母出現在太陽前方,代表她高於舊神,彰顯她的至尊地位。這些土著文化的符號與象徵,使瓜達盧佩聖母深深融入墨西哥土著的宗教世界觀與精神世界,也使她成為墨西哥乃至整個美洲民族認同的重要精神象徵。聖母子圖 陸鴻年在20世紀30-40年代,有一批中國基督徒畫家曾在北京公教大學(“輔仁大學”,創立於1925年)從事美術活動。這些年輕畫家用中國風來表達基督信仰,他們被稱為“北京公教畫派”。拉斐爾的聖母是一頭金髮,真正的瑪利亞也許更像中國人。他回顧童年時說:“我們的歐洲友人有時候寄給我們一些賀卡,我看到一些與基督宗教有關的畫作,其中我特別注意到一幅這樣的畫:耶穌祝福孩子。當時我就問母親:‘為什麼圖中沒有中國孩子?’媽媽說:‘耶穌愛所有的人,包括中國人,但這幅畫是歐洲人畫的,因此這個藝術家只畫歐洲人的臉。’那時我就說:‘我將來要畫新的畫,在我的畫上,耶穌會祝福中國的孩子’。”陸鴻年在1950年受洗加入天主教,聖名“若望”。 聖母瑪利亞在藝術史中經歷了從神聖威嚴到人性溫柔的演變。每個時代的藝術都在回應當時的信仰需求和文化背景。拜占庭時期典型形象為上帝之母 → 威嚴、莊重、端坐寶座、面無表情。3-4世紀的教義爭論圍繞着基督是否具有完整人性與神性。431年以弗所公會議確立瑪利亞為“上帝之母”,因此她的形象需要體現基督的神性 → 聖母也被描繪得莊嚴神聖、不可侵犯。藝術的功能是禮儀性 → 增強信徒對神聖權威的敬畏感,而非私人情感的表達。中世紀哥特時期,聖母多呈現為天國之後,天使環繞、聖徒陪伴、加冕場景。因為教會權威與王權緊密結合。瑪利亞成為“天國”中的母親” → 對應地上的封建秩序。同時,聖母開始出現人性化微笑,被塑造成信徒靈魂的代禱者與保護者,回應中世紀人對中保、安慰的需求。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興起 → 強調人的尊嚴、情感、個體經驗,聖母的形象回歸人性與母愛,場景多為聖母與聖嬰親密互動。背景不再是抽象金色,而是自然風景。瑪利亞容貌親切、美麗、充滿人性特徵。教會藝術功能轉變 […]
April 7, 2025
信息大綱 一、在給予中見證神的愛 二、在給予中認識人生的目的 三、在給予中經歷神的恩典 本週金句: 徒 20:35 「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 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 , 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April 6, 2025
今天討論的內容出自兩本書。第一本是英國聖經學者 NT Wright寫的神兒子的復活。Keller的推薦。Wright自己說他並不認為任何人讀了他這本書後就會覺得耶穌的復活是不容質疑的了。我同意他的看法,在信仰的問題上,我們要小心虛幻的確定性,真的已經證明的東西就不屬於信仰的範疇了。信仰的深度不是用掌握的證據的多少來衡量的。這是愛讀書的基督徒需要經常提醒自己的。當然證據和理性思考對建立信仰還是有幫助的。所以我們今天才來討論耶穌復活的證據。第二本書是Keller牧師寫的 Hope in time of fear 恐懼年代裡的盼望。這是他在疫情期間寫的。對我幫助滿大的。裡面有一章叫盼望的根基,講的就是耶穌復活的證據。篇幅短的多,是他認為最有說服力的證據。耶穌復活這個題目,可以寫800頁,可以寫40頁,可以講一個學期,但我們多數人是在一堂主日學,一篇講道里學到的。但我們不要有這樣的錯覺:耶穌復活的證據就這麼幾條。Wright這本書最有幫助的地方就是它讓讀者浸泡在一世紀的宗教,文化歷史當中,讓人們可以身臨其境的用當時人的眼光看待所發生的事。這是認識歷史最正確的方法。 基督教的核心教義被稱為福音,福音的意思就是好消息。基督教的起源和核心教義是一個消息,一件發生在歷史上的事情。這和其它所有宗教不同。當然其它宗教也有自己的超自然的傳說,也有信仰英雄的故事。但這些故事是不是真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裡的道理。重要的是你可以從英雄的身上學到什麼。其他宗教的教義都是你需要明白這樣一些道理,獲得這樣一些智慧,完成這樣一些任務,然後你就可以得到神的眷顧。基督教和它們全都不同。它講的第一件事不是你要如何生活,要做哪些事而是耶穌為我們做了哪些事。而這些事中最重要的是兩件:第一,他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第二,他從死里復活。強調十字架和復活故事的歷史性的另一個原因是過去兩百年中,一直有一些基督徒在努力把基督教變得像其他宗教一樣:他們會講重要的不是基督復活有沒有發生過,重要的是相信神的大能和大愛;是學習耶穌的榜樣做一個好人,讓世界變成一個更美好的地方。這種新派神學的主張並不是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一些不同的重點,而是在開始一個全新的宗教了,因為它把基督教的核心信息放棄了:我們不是靠自己的努力,靠做好人,造福社會而得救,而是靠耶穌的工作,犧牲而得救。這不是一個抽象的教條,而是和基督徒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拋棄了耶穌的犧牲和復活,得救的重擔就要重新壓在了我們每個人身上了。 在哥林多前書15章里保羅強調了耶穌復活的重要性。他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若基督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里。」復活驗證了基督的身份和祂所成就的救贖。基督的復活是門徒相信他最重要的依據,也是門徒能勝過罪的轄制的信心的緣由。「但基督已經從死里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死既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因一人而來。在亞當里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里眾人也都要復活。」 這裡是說復活不僅是基督個人的勝利,也預示着信徒未來的復活。 “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信徒因基督復活而有不朽壞的盼望,死亡不再是終點,而是進入永恒生命的轉折點。“若死人不復活, 我們就吃吃喝喝吧! 因為明天要死了。” 這句話很樸素可是直擊要害,很多人的生活目標就是這樣確定的。“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其實就是抓緊吃喝吧! 因為不知道會不會有明天,柏拉圖說所有哲學就是在教人們如何面對死亡。如何看待死亡,是否相信復活和永生是人選擇生活方式最重要的因素。 復活對基督徒的信仰是極端重要的,但它也確實是尋求信仰路上的一個障礙。現代人聽到復活的事,大多會不屑一顧地拒絕,說21世紀還有人信這個?你是怎麼被人洗的腦?這個反應是很正常的。因為死人復活太駭人聽聞了。沒有人會輕易相信,那麼我們如何面對對耶穌復活的質疑,我首先要講的一點是一世紀的人也知道死人不會復活。今天人們面對傳統信仰時常常有一種現代人的傲慢,覺得古人不懂科學,所以什麼都信,我們懂的多了,就不那麼好騙了。其實不是的。古人可能把一些他們不理解的事歸因於神明,但他們並不會輕信離奇的事情本身,他們也知道童女是不會自己生子的,死人是不會自己復活的。約瑟發現瑪麗亞懷孕了,要休妻又擔心瑪麗亞受辱,不是因為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是因為他知道發生了什麼,一定是瑪麗亞和別人通姦了,所以他要休妻。聖靈感孕不在任何男人能想到的前100種可能性里。耶穌之前的150年,和之後的150年間,有很多猶太領袖開創新的教派,或領人反抗政府,他們當中自稱彌賽亞的也有好幾個。當他們被希律,被羅馬人抓住,殺害後,追隨他們的人只有兩條路:或者解散回家或者找一個新領袖。從來沒有人說領袖復活了。說這樣的話有什麼用呢?生活已經夠艱難了,誰有功夫搞這些有的沒的。但約瑟相信了聖靈感孕,沒有休妻,門徒相信了耶穌復活,而更多的,沒見過耶穌的人也相信了,這個信仰像野火一樣快速傳播,這個在整個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第二次的奇特現象需要一個解釋。而解釋一定不是古代人傻。一世紀相當多的猶太人相信復活,如法利賽人。但他們相信的是世界末日時神會讓所有人復活,沒有猶太人相信在歷史的中間有一個特殊的人身體復活。希臘人羅馬人相信某些人如凱撒死後靈魂升上天國,但他們也沒有死人復活的觀念。如果要編造一個新信仰,向希臘人傳教,說耶穌死後靈魂升天,在夢裡向人啟示新道理要容易的多。沒必要硬加進這個沒人願意相信的復活橋段。初期基督教運動的一個特色,是他們對將來複活的盼望幾乎是一致的,全無異議。由於基督教是從猶太教內衍生,然後進入希臘羅馬世界的一個運動,因此我們會預計最初的基督徒很快會發展出關於死後生命不同的信念;人的大腦開始思考問題時,這樣的結果是必然的。但初期教會卻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們近乎一致地確定一件事,就是門徒有復活的盼望。最好的解釋是復活並不是基督徒創造出來的新神學,而恰恰是觸發這個新神學的根源。先有了耶穌復活的事實,而後才有了復活的神學。 新約聖經里的線索:基督徒可能會說為什麼用線索這個詞?福音書里明明白白講了耶穌的復活。這不是推理的線索,這是事實。是的,我也是這樣相信的,但在我們傳福音的時候,不能假定別人認同聖經的所有說法,所以我們還是要來查考一下證據。懷疑的人總說福音書是基督徒寫的,寫的時候就有一個目的,想讓你相信,是有偏見的,不能信。那我們都知道很多媒體如CNN偏見極大,但它99%以上的報道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我們不需要自動相信它說的每一句話,但也不能因為它有偏見就否認它報道的事實的存在。聖經里對這個信仰的發展歷史有清晰的描述:門徒在和耶穌一起的時候,對他的身份,使命,尤其是十字架的意義不甚清楚,耶穌被捕後門徒四散,隨後耶穌復活,把門徒重新招聚起來,堅固了他們的信心,有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給他們講解聖經,使門徒有了新的神學。五旬節彼得宣講了這個嶄新的神學,司提反也講了。保羅對神學做了更深入的講解。於是我們有了這本聖經傳於後世。這個故事的線索非常清晰。也合乎情理。現代懷疑論的歷史學家無法質疑耶穌被釘十字架,和聖經成書以後的教會歷史,所以他們的主要質疑是在耶穌死到福音書完成這幾十年。他們說耶穌不是神,只是一個有改革思想的猶太拉比,死後門徒在宣講他的故事和教導的幾十年中不斷把他神化,基督教的神學是保羅創造的,福音書寫在保羅書信之後,加進了復活,神跡這些故事使它與保羅神學相一致。那我們就從文獻分析,資料比對這些角度來比較一下教會和懷疑論者的這兩種說法。 福音書的記載是可信的嗎?我們上學期有一堂課專門講福音書的可信度。 早期教會沒有中央機構可以有效的在整個羅馬世界修改耶穌故事的內容。一個教會的修改很快就會被其他地方教會發現。在所有古代文獻中,聖經擁有跨越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手抄本,四世紀福音書和中世紀抄本歷經千年都相同,反映了抄寫的嚴謹。教會沒有試圖改寫聖經來解決神學爭論難題。比如初期教會最大的爭議是外邦信徒要不要受割禮。因為耶穌從沒有講過這件事。教會並沒有假借耶穌之口解決這一爭端。也沒有抹去福音書中的不一致。懷疑論者最常抨擊的是四本福音書復活故事描述的不一致的地方。幾個婦女,幾個天使,天使坐在哪裡,石頭什麼時候挪開的,婦女們看見空墳墓後做了什麼。有一些不一致很好解釋,有一些不太容易解釋。有書專門解釋這些,並構建了一個頗為複雜的敘事使它和四本書都一致。我覺得沒必要強行馴服這些不一致,不一致正是人類見證的固有特點,如果四本書講的完全一樣,那要麼他們來自於同一渠道,要麼就是四位作者互相商量過了。泰坦尼克號沉沒後倖存者的口述有非常多的不一致,一半人說船沉之前斷成兩截,一半人說沒有。但所有人都說船真的沉了。天使坐在哪裡,不同的目擊者有不同的記憶,並不奇怪,重要的是所有人都記得耶穌復活了。復活敘事令人詫異之處: 復活是教會從最初就開始宣講的核心教義林前15:3-4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 4 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學者注意到這一段 具有固定的對稱結構(parallelism)和韻律感,與口頭傳承的信條類似,便於記憶和傳遞。表明它是早期教會用於宣講福音的信條,而非保羅個人的創作,保羅也說這是他領受來的。保羅歸主在耶穌死後3-5年間,他領受的信條發生時間自然更早。使徒行傳里彼得在耶穌死後立刻講了同樣的神學。基督徒開始慶祝主日而不是安息日,使徒行傳 20:7 – “七日的第一日,我們聚會擘餅,保羅講論……”哥林多前書 16:2 – “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按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着……啟示錄 1:10 – 約翰在“主日”見異象 • 這是新約中首次直接稱 Sunday 為“主日”,說明它在使徒時代已成為基督徒特別的敬拜日。不守安息日對猶太人是大罪,除非復活發生,使第一日有了特別的意義。這些是福音書里提供的線索。你不需要自動相信聖經里的每句話,但這些記錄經得起人們的質疑和不同文獻之間的交叉應證。 空墳墓:福音書記錄了耶穌埋葬的地點,約瑟夫有名有姓。福音書仔細描述的安葬過程,正如我們預期在一世紀巴勒斯坦猶太教所見到的情形,是兩階段安葬過程的第一階段。屍體會被塗上大量香料,以蓋過腐爛的氣味,然後用布包裹,同一墓穴里的其他位置,很快會用以安葬同一家族或群體的死者。在六個月至兩年之間,進出墓穴的人,自會注意到上次處理的屍體已完全分解了,只留下骸骨。他們會收拾骸骨,恭敬而仔細地按傅統摺合起來,放進骨灰罐里,然後存放在同一墓穴的一個壁龕里,或是附近的某個地 方。這就是約瑟預期處理耶穌骸骨的方式。門徒要編造復活的故事,必須先確保約瑟及家人不會在二次埋葬時看到遺骸。猶太人為了反擊空墳墓的說法,說門徒偷走了屍體。這是墳墓空了的證據。小孩子不會對老師說我的狗把作業吃了,如果作業在他書包里。如果沒有空墳墓和門徒偷走屍體的傳聞四處流傳,門徒絕無可能在後來編造一個故事時,把偷屍體這個不利於這故事的想法放到讀者心中。最自然的可能是門徒一直面對偷屍體的指控。在拿撒勒附近發現的一塊碑銘,給整個課題帶來了一段極有趣的插 曲。它大概出自革老丟統治期間40幾年,內容是禁止擅動墳墓。凱撒諭令。謹此公告,墳地及墓穴永遠不得打擾……若經揭發有 人對其造成毀壞,或以任何方式挖掘已埋葬之人,或惡意將已埋葬之人轉移至另一地方,以圖將之調亂,或拆除封墓之石或其他石頭,肇事者必須受審……絕對禁止擾亂墳墓。若有干犯者,必控以破壞墳墓之罪,判處極刑。古代盜墓都是為墓里的財寶,所以盜墓是偷竊的一種。羅馬法律對偷竊的處罰是比較輕的。這裡要對惡意將已埋葬之人轉移至另一地方,以圖將之調亂的人處以極刑,很可能是對廣泛流傳的空墳墓的說法的一種回應。(怕有人copy,又搞出一個很麻煩的新宗教)耶穌死了嗎? 羅馬士兵是殺人機器,不會在處死造反頭子時犯錯,十字架的殘忍,血和水,pericardia effusion,體液在心肺周圍聚集因為heart failure。如果耶穌沒死,門徒和偷走耶穌屍體一樣是在知道真相的情況下編出一整套謊言。沒有與耶穌會見,單有空墳墓只會使人困惑,但這不會是長久的問題。它證明不了任何東西; 沒有人會把空墳墓解釋為代表復活之意。 幻覺:悲痛中的幻覺最終讓我們接受親人已經死去,而不是讓我們懷疑。真有懷疑自然會去墳墓看看(猶太人要埋葬兩次)群體幻覺是醫學史上從所未聞的。保羅的經歷倒是有點兒像幻覺。有這樣的疾病就叫conversion disorder。但幻覺一般都是期待的,保羅完全不期待看見基督,疾病是暫時的,無法解釋保羅完全和終身的反轉。而相隔幾年互不相識的兩組人對同一個死人產生幻覺又同樣發生反轉,傳揚同樣的福音,太難想象。門徒認知失調。無法接受耶穌死去的事實通過拉人入教來使認知與信念更加協調–就實際形式而言,就是要知道越多的人接受,他們的信念和信息都是合理的。但歷史上的“飛碟教”,過一段時間就散了。沒人辭去工作,冒入獄的風險。熱情並沒有超過球迷。天使到訪,像使徒行傳第十二章記述,彼得在門外,門徒卻以為是天使來訪。 彼得曾有過幻象。所以使徒們能夠區分異象與“真實”世界發生的事情。顯現的耶穌與幻像不同,可以吃喝。空墳墓和耶穌向人顯現,這兩個故事都不能單獨地解釋早期基督徒的信仰。但假如他們一方面發現墳墓已空,另一方面又在一段時間不斷與耶穌相會,而他每一次的顯現都顯明他不再是死人,而是活生生的人;如此一來,基督徒的信仰,就有了萌發成長的根基。 除了這些記載,這些邏輯上的論證,你會說我需要一些更solid的證據。對歷史事件,最solid的證據是影響。秦始皇到底是誰的兒子很難考證,秦始皇有沒有使書同文 車同軌就比較容易確認。耶穌變水為酒很難考證。耶穌是否說過某一句話,很難考證,它的影響力看不到或者影響不直接。但耶穌的復活在個人層面,教會層面,社會層面有巨大的,直接的影響。 雅各在耶穌生前不信。但在耶穌死後幾年間成為教會的柱石,很難想象教會為何不記載他在耶穌生前就追隨耶穌,他有獨特的第一手資料,我哥從小就異於常人,我6歲就看出來他不一般。這些無論是宣揚耶穌還是宣揚自己都是特好用的見證。只能說明雅各沒講過這樣的話,他當年並不相信。耶穌死前把母親託付給約翰而不是雅各。他不在場。在兄弟死後,行1:14,雅各已經和門徒在一起禱告了。雅各從此追隨耶穌,自稱耶穌的僕人,為他而死。這40天中一定發生了什麼。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保羅說的,耶穌向他顯現。保羅是個注重律法的法利賽人。甚至是基督教會這個新團體的敵人,他在去捉拿基督徒的路上遇見復活的耶穌,發生了真正的180度的轉變,從逼迫耶穌到為他而死。 這樣的轉變不是幻覺可以解釋的 在教會層面:福音的信息與猶太人期待不符。教主以最屈辱的方式死去,新的教義得罪猶太人,因為怎麼聽好像說除了耶和華,耶穌也是神,在所有民族中,宣揚一個新的神的信仰最不可能的就是猶太人。因為他們對獨一神的觀念最牢不可破。他們是怎麼相信的?神學從何而來?liars don’t make good martyrs 懷疑論者最常用的反駁是這些全是門徒編造的謊言。耶穌沒說過自己是神,福音書作者加進去的,耶穌沒有復活,門徒把屍體偷走了。我們剛才已經講過門徒說謊的假說在時間上,運作方式上,邏輯上面臨的種種困難,這裡再講一下最重要的一點:他們為什麼要說謊。基督教那時是個弱小,被排擠迫害的信仰,他們的主剛剛以最屈辱的方式被處死。雅各為什麼為什麼這個時候開始說謊,保羅原本威風凜凜的迫害基督徒,為什麼從正在取勝的球隊轉會到正在失利的球隊而沒有轉會費,新隊友個個都懼怕懷疑他?更重要的是,他們從始至終沒有什麼世人看重的收穫。保羅走遍帝國建立教會,建好就離開,沒有從組織中獲利。黃巾起義,傳銷,建立組織一定要自己控制。保羅記述了他信主後顛沛流離的生活,各種風險,各種誤解,被打,被關,最後被殺,雅各和其他11位使徒個個遭受逼迫,為主殉道。這是很不尋常的事,當他們和耶穌朝夕相處時,12人中尚且有一人希望幻滅而出賣了耶穌。那時他們只是不了解,不明白;如果後來他們偷走了屍體,虛構了耶穌的顯現,那麼他們如何可能為明知是假的東西去死,尼克松的人,共產主義先烈。世上有很多為信仰犧牲生命的人,但極少有為自己的謊言而犧牲的人,何況是一群人。 我為什麼要相信?對於奇談怪論,我們大可不加理會。但耶穌的復活是重要的,它和我們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它除去死亡對人生的轄制。對死亡的恐懼可能會導致人走向兩種極端:一種是大聲宣稱自己不在乎天長地久,以此來否認內心的焦慮;另一種則是驚慌失措地被這樣的焦慮控制。後一種人因為恐懼而做一些奇怪的事,不做一些正常的事,不敢做飛機,不去陌生的地方,對衰老極度排斥,對養生病態追求。而前一種人拒絕永恆,也同時拒絕承諾,或者縱情聲色,或者玩世不恭。但如果你戰勝了這種恐懼,你就能真正心平氣和地思考那個真正重要的問題:在我當前的處境中,什麼是最有愛、最有長久價值的選擇?然後你就可以去開始做那件事。復活確實發生了。但唯有當我們願意讓它不僅挑戰我們的理性和思維,也觸及我們的自我認知與內心深處的承諾時,我們才能真正地接受它。
April 1, 2025
信息大綱 1. 要在主裡面合一 2. 以基督的心為心 3. 好像明光照耀 本週金句: 以弗所書 4:1-3 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 一的心。
March 31, 2025
一、父啊,赦免他們 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就在那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又釘了兩個犯人: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 當下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兵丁就拈鬮分他的衣服。(路23:33-34) 各各他,意思就是『髑髏地』——據說這個小山丘的形狀像死人的頭顱 “父啊,赦免他們”成為基督教的標誌,體現了基督教信仰中寬恕的中心地位,在面對極端的痛苦和不公時,選擇用愛和寬恕去面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的真正意思,和伊斯蘭教的對比,打右臉,狠狠地打回去,讓他永遠不敢再打你司提反的殉道, 旁觀這場殉難的掃羅(後來的使徒保羅)後來悔改並成為基督教最重要的傳道者之一。 二、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笑他,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 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 神嗎? 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做過一件不好的事。” 就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 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路23:39-43) 基督教是一個赦免罪人的宗教,殺人放火沒有什麼罪是主耶穌不能赦免的得罪聖靈——不認耶穌陳進興案1997年4月14日,陳夥同另外2人綁架了當時台灣著名藝人白冰冰的女兒,還在念高中二年級的白曉燕,勒索500萬美金兩星期後,白曉燕的屍體被發現,警方全面通緝陳進興三人一路殺人,性侵10月23日,陳及其同夥闖入台北一整容診所,其同夥整容之後,殺人滅口將醫生夫婦及一護士槍殺11月18日,走投無路的陳進興闖入南非駐中華民國大使館武官家中,夾持武官一家五口,武官的養女,十二歲的克莉絲汀贈畫給陳進興,跟陳進興說「耶穌愛你」第二天,當陳進興準備舉槍自盡時,武官夫人安妮女士上前阻止;最後陳進興在妻子的陪伴下走出使館,向警方投降,安妮女士主動擁抱陳進興,向他說:「不管你做了多少壞事,只要你願意悔改,上帝還是會饒恕你的。」1998年11月5日,陳進興經過更生團契黃明鎮牧師與台灣著名演員孫越的長期輔導後,決心悔改認罪接納耶穌基督為救主,黃明鎮牧師在獄中為陳進興受洗,成為基督徒一年之後,1999年10月6日,陳進興被執行槍決。陳進興在臨刑前在“器官捐贈同意書”上簽名,捐贈身體器官包括心臟、皮膚、肝臟等他還在獄中寫下了《罪人的遺書》,向社會公開道歉,在書中他說: 今天是因為南非武官的女兒克莉絲汀傳耶穌給我,加上很多人的禱告,我才真正大徹大悟,悔改成為基督徒。「信」也要走, 「不信」也要走,請不必懷疑我,但因為我信,我才知罪,才認錯,這在以前是不可 能的。再見了!被我害過的人不少,我的道歉也許不能帶來什麼療效,請你也來接受耶穌的愛,這愛醫治了我從小就有的內在的創痛,也必能醫治你。我悔罪,請你原諒! 三、看,你的兒子!看,你的母親! 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他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裡去了。(約19:26-27) 在十字架上耶穌還在挂念他身邊的人,為我們展現什麼才是真正的“愛人如己” 他作為神的兒子和人的兒子這種雙重身份,他理解馬利亞的感受和需要,將母親託付給約翰教會傳統,約翰後來把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帶到以弗所,並終老於此。 這裡不光是生活上的照料,還有屬靈的關係,心靈上的陪伴、支持和安慰。在這個意義上,屬靈肢體之間的生命連接深度有時甚至會超越親情的深度。 四、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 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着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 神!我的 神!為什麼離棄我?” (太27:45-46) 因為「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賽五十三6) 神學意義:我們罪的後果之一就是我們與上帝遠離(這就是我們靈性死亡的含義),當耶穌承擔我們的罪孽之時,他也必然經歷和上帝的遠離,就是靈性的死亡。耶穌是為了這一刻才道成肉身,因為神是不死的,他唯有成為人的樣式,才有可能經歷死亡,當他在這一刻,因為罪的重擔,從來與聖父聖靈合而為一的聖子,必須從三位一體中被撕裂開來,這是何等的痛苦,何等的犧牲,何等的大愛 五、我渴了 這事以後,耶穌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為要使經上的話應驗,就說:“我渴了。”有一個器皿盛滿了醋,放在那裡;他們就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牛膝草上,送到他口。(約19:28-29) 耶穌曾在雅各井旁與撒瑪利亞婦人對話,提到“活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約翰福音4:14)。然而,在十字架上,耶穌卻說“我渴了”,並被遞上酸澀的醋。這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耶穌曾是賜活水的那一位,如今卻在肉體中承受乾渴與羞辱。 早期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e)曾評論,這一渴求不僅是肉體上的,更是象徵耶穌對人類靈魂的“渴求”——他渴望拯救那些迷失的人,甚至在最痛苦的時刻仍承擔他們的罪。 六、成了 耶穌嘗了那醋,就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 神了。 (約19:30) 不是“完了”,是“成了” 銀貨兩訖 他為罪付上了生命的代價,將我們從魔鬼的權勢底下救拔出來。 耶穌十架的意義 代贖——替罪的羔羊,他只一次將自己獻上,就把這事成全了。(希7:27) 得勝——戰勝死亡 神的愛 神的寬恕 七、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 那時約有午正,遍地都黑暗了,直到申初, 日頭變黑了;殿里的幔子從當中裂為兩半。 耶穌大聲喊着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 說了這話,氣就斷了。 (路23:44-46) 幔子裂開——神和人的隔絕被打破了,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希4:16) 但靈魂的歸宿在神手中,死亡並非終點。 那殺人身體但不能滅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那能在地獄裡毀滅身體和靈魂的,才要怕他。(太10:28) 面對死亡的坦然 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 然而,我在肉身活着,為你們更是要緊的。(腓1:23-24) 靈魂歸宿的永恆盼望 Jim Elliot – He is no […]
March 27, 2025
主題: 衝破難關走出去破冰: 「兩真一假」(Two Truths and a Lie)玩法:•每個人輪流說出關於自己的三件事(例如:興趣、經歷、特點),其中兩件是真的,一件是假的。•其他人猜哪一件是假的。•猜完後,說話者公佈答案,並可以簡單分享一下相關的故事。華人福音堂家庭小組聚會材料 03.28.2025主題: 衝破難關走出去經文:使徒行傳 8:1-41 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馬利亞各處。 2 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 3 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裡。討論問題:1.經文中,耶路撒冷的教會因為逼迫而分散。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曾經歷過看似負面的困境或挑戰? 事後來看,這些困境是否反而成為你生命中的轉機,帶領你走向意想不到的道路或機會?2.門徒們原本聚集在耶路撒冷,但逼迫迫使他們離開舒適圈。你認為自己是否安於某些舒適圈,以至於阻礙了個人的成長或信仰的進深?有什麼樣的「逼迫」(可能是挑戰、困難、甚至是自我懷疑)正在催促你踏出舒適圈,去經歷更廣闊的生命?3.門徒們因為逼迫而「被動」分散,但他們並沒有因此停止傳道,反而「主動」地在各地傳揚福音。在你的信仰生活中,你比較傾向於被動地等待環境改變,還是主動地尋求突破和成長?我們可以如何更主動地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信仰,即使面對困難也不退縮?4.逼迫雖然讓門徒分散,但他們仍然在各地傳道,形成新的信仰群體。你認為在面對挑戰時,個人信仰的堅持和群體(如團契小組、教會)的支持,各自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可以如何更有效地在群體中彼此扶持,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逼迫」,並一起為主作見證?行動/禱告:•操練讚美感謝神。特別為神讓我們在生活各樣的難處上可以成為彼此的幫助,感謝神。•為大家各項需要禱告,特別為大家生活上各項難處禱告。如果人多,可以3-4人分一組來禱告,也可以每人為另一人的一項禱告事項輪流禱告。
信息大綱 I. ___貪生___怕死 (8:1-4) — 劇變中不慌亂 II. 愛慕___虛榮___ (8:5-17) —掌聲中不迷失 III. ___賣主___求榮 (8:18-24) — 試探中不讓步 本週金句: 提摩太後書 4 : 2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 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 警戒人、勸勉人。
March 24, 2025
信息大綱 I. 環境顯出的生命: A.毫不__保留____ ; B. 毫不退縮; C. 毫不 __遺憾____. II. 生命形成的關鍵: A. 因 __主____而生; B. 為主而__死____ 。 本週金句: 約翰福音 12 : 26 若有人服侍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裡,服侍我 本週金句 的人也要在哪裡。若有人服侍我,我父必尊重他。
March 17, 2025
今天我們來一起看馬太福音13章里耶穌講的兩個比喻。一個是撒種的比喻,一個是藏寶和尋珠的比喻。我們已經一起看過了好幾個比喻: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財主和拉撒路的比喻。浪子的比喻,十個童女的比喻,才幹的比喻,山羊和綿羊的比喻等等。大家覺得耶穌為什麼這麼喜歡用比喻,為什麼不像神學院或研究生院里一樣開幾門課,把天國的道理分門別類,系統的講給大家聽?比喻易於理解和記憶。耶穌教導的人群大多是普通百姓,並非學者或知識精英。他們不一定具備高度的抽象思維能力,因此比喻能使深奧的屬靈真理變得更直觀、更容易理解,留給人的印象也更深刻。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一個故事往往比牧師講道,老師的教誨對你影響更深。比喻開始的時候更淺顯,不像神學院的課本一下就把人嚇跑了。但是比喻雖然一聽就懂,卻並不缺乏深度。一生不同的階段去聽,會有不同的領受。另外比喻不是直接給出結論,而是提供一個情境,激發人思考和反省。耶穌故意留下思考的空間,讓聽眾可以主動地追求理解。因為真正的信仰成長,需要的不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尋求真理,建立與神的關係。耶穌在13章里講過為什麼用比喻,是只讓門徒知道,不讓他們知道。這不是耶穌偏心。他既然出來傳道自然希望更多的人明白。但是耶穌所傳講的真理不是一些知識點,而是生命關係,不是抽象的邏輯分析,而是心靈的觸動,他不是要我們獲得知識,而是要我們的生命被轉化。明白天國的道理不能只靠聽。必須主動去思考去看,去追求。 撒種的比喻 「3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4他撒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們吃掉了。5有的落在土淺的石頭地上,因為土不深,很快就長出苗來,6太陽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7有的落在荊棘裏,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8又有的落在好土裏,就結出果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9有耳的,就應當聽!」 「19凡聽見天國的道而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裏的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20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21隻因心裏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一旦為道遭受患難或迫害,立刻就跌倒。22撒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憂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結不出果實。23撒在好土裏的,就是人聽了道,明白了,後來結了果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馬太福音13章一共有7個天國的比喻。他們大都是以“天國好像“開頭。耶穌說的天國不是我們死後才去的地方,是耶穌帶到世間來的國度。耶穌來不只是醫病,趕鬼,餵飽窮人;也不只是赦罪,讓我們這些罪人有了與神和好的機會。這些已經很棒了,但是,不,這些只是開始,他說他來是把天國帶到人間。天國就是神的權柄能力來到人間,征服所有的罪,將人生活中各個方面,無論是經濟的,社會的,身體的,精神的,靈裡面的,所有的這些疾病,破碎都可以被醫治被複原。當耶穌來到世上,天國就來到我們當中,雖然它還不完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有眼淚,苦難,但是它已經開始了。這就是基督教神學裡說的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 當我們重生進入天國,神的能力就通過我們去醫治去修復各種各樣的傷痛和破碎。但有人可能會說,我信主一段時間了,可我仍然覺得很軟弱,別說醫治別人了,我自己尚且新傷加舊傷,傷痕纍纍。你說的這些和我好像很遙遠。這就要我們好好的讀今天這個比喻,了解天國獨特的地方。 地上的國的力量從強迫開始。當亞歷山大大帝或秦始皇把他的國帶到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很快就只剩下兩種人:屬於這個帝國的人和死人。民主制度下,51%的人選了一個人,49%的人都必須服事這個他們沒選的人。民主制度也是對少數人的強制。地上的國的力量從強迫開始,從頒布法令,鎮壓反抗者開始。但天國從讓大家聽一個消息開始。地上的國降臨像一塊巨石,天國降臨像一粒種子。巨石帶來的改變是即時的,種子帶來的改變是緩慢的;巨石改變了它碾過地方的外表,種子改變接受它的人的內心。巨石把擋在它前面的一切碾碎,種子把它周圍的土壤,水份,空氣,陽光轉化為花園,森林,生命。有時候我們信了耶穌,可是我們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成長。我們禱告說神啊,求你改變我。可是好像神沒聽到似的。我們沒什麼改變。這是因為我們習慣於地上的國的運作方式,我們覺得天國也應該是這樣的。我剛信主時身邊的年輕人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如果耶穌是真的,他為什麼不從天降臨,降在白宮,在所有的攝像機面前行幾個神跡,再也不會有疑惑了。今天的teenager girl會問耶穌為什麼不回答我的問題,為什麼不聽我的禱告,他為什麼不行個神跡,比如說讓我變得美麗。但天國不是這樣運作的,它不像巨石碾碎一切它不喜歡的,讓敬拜祂的女孩都格外美麗,不信祂的臉上長滿青春痘。No, 神的國不是這樣的。神的國是一粒種子,一開始微小,軟弱,毫不起眼。因為它進入世界時只是一組聽起來很瘋狂消息,它如此的反直覺,如此有顛覆性。它說天上的神來到人間成為人,他沒有征服土地,沒有擊敗反對者,沒有奪取權力,而是教導,服事,受苦,被厭棄,最後為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它說因為這個人的死,我們可以與神和好。它說你要舍己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要把財富分享給別人才能真正富足,你要謙卑地服侍別人才能成為領袖,你要效法耶穌,而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經歷許多的苦難試煉。這聽起來瘋狂且不切實際。他和地上的國的規則完全相反。和我們在社會上學到的成功秘訣截然不同。人們嘲笑它,這樣的道理怎麼可能改變人,改變世界。但這就是耶穌帶來的好消息,而剩下的就是歷史了。這福音確實改變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命,改變了國家,民族的命運,改變了歷史的走向。這是一個最大的奇蹟。基督教的傳播是一個絕無僅有的特例。伊斯蘭教的傳播是隨着火與刀傳播的。征服一旦被阻止,傳播基本也就式微了。佛教在東亞文化圈以外的影響力就很小,而它的成功極大的依賴於教義的本土化。基督教成為帝國國教之前,已經在蠻族中廣泛傳播,之後帝國迅速衰敗,很多人相信這證明了基督教的神是假神。蠻族征服了帝國,然而隨後天主教的正統信仰征服了作為征服者的蠻族。並繼續向外 傳到愛爾蘭,北歐。同樣不是武力征服的結果。不斷地跨文化傳播。19世紀宣教士在非洲亞洲的宣教確實與殖民征服同步。但非洲亞洲基督徒高速增長都是在獨立以後由本土基督徒擺脫了帝國主義標籤後自主傳播的結果。天國征服的手段不是暴力,而是愛,它呼喚的不是奴隸而是喜樂的順服。它改變我們的方式不是強迫,所以我們不能指望向神禱告說主啊,我太懶惰了,求你讓我勤快起來,然後第二天一睜眼你就能量爆棚,變得很勤快,這樣的事幾乎從未發生過。這個一開始微小的種子,當它撒在接納它的土裡,會生長,結果,會轉化那片土壤,而有一天,耶穌應許,這種子會鋪天蓋地,轉化整個世界成為新天新地。天國很強大,也很微妙,很容易錯過。我們非常清楚自己在哪個地上的國,你不會搞錯的,你要交稅。但是天國很容易錯過。也容易搞錯,很多非常確信自己屬於天國的人到最後會發現自己不在天國里。天國容易搞錯因為它不是強迫的。耶穌總是提醒人要認真聽,要真明白。他擔心人們沒有真的明白。有一個人來到耶穌面前說老師你無論去哪,我都跟隨你。地上的王會說:好的,年輕人,革命就是需要你這樣的大好青年。耶穌說:狐狸。。。你知道你報名參加了什麼嗎?跟隨我要經歷艱難。要付代價。你考慮清楚了嗎?你是要進入我的國來服事我,還是讓我進入你的國來服事你?耶穌很清楚,他的福音淺顯易懂,但並不容易理解明白,因為真正的明白不只是在頭腦里,也不只是在情感上,這就是撒種的比喻在講的事情。我們就一起看看撒種的比喻中的四種土壤。 第一部分,小心不要用鋼硬的心來聽。一聽剛硬的心,我們想到的是法老和聖經里的其他壞蛋,他們一心幹壞事,和神作對。但剛硬有很多其他方式。自滿的心也可能剛硬。自滿的心就像已經裝滿了水的杯子就沒辦法承受新的水了。我對宇宙對人生已經有了一套看法,聖經的道理來了,好,我審查一下。這個有道理,這個要看情況,這個是胡說八道。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態度看待福音,我們就要錯過它了。這樣的心並不一定排斥聖經,排斥福音,它也可能表現的很接納。耶穌這段話講的太好了。其實他是說他同意耶穌這段話。而整的能改變一個人的是聖經里那些他不同意的話。這個毛病成熟的基督徒也可能犯。牧師今天講的真好。其實是在說他很同意牧師。而他對牧師的話的理解不一定是牧師的本意,最終他並沒有從牧師那裡學到任何事。成年人學到的越來越多的是自己不知道的東西,而不是自己不同意的東西。但只有後者帶來改變。少年派的奇異漂流。另一種剛硬的心是我認真聽過,仔細深入的思考過,讀過很多書,我可以給別人解釋聖經,我可以在查經時發表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讓所有人刮目相看。但一切都是理論上的,思辨上的,福音從來沒有深入到心中,在那裡生根。深入內心是什麼意思?三角函數,除了考試從沒用過。聖經深入人心就是有一天好像神的話從書里跳了出來,突然砸在你頭上,或者讓你覺得如夢初醒,讓你對自己,對生活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讓你開始改變。我不再是閱讀神的話,審問它,而是開始經歷它,感到它在對我說話,它在審問我,挑戰我,讓你避無可避。 這個比喻不是關於應該怎麼投資,怎麼做生意。有人問,這個人買地的時候告訴地主地里有寶貝了嗎,這公平嗎?這不是耶穌要講的事情。第二 耶穌不是在說你可以買到天國的門票,你可以靠完全的擺上,完全的委身掙得進天國的權力。這些行為是得到恩典的途徑,不是贏得恩典的手段。就像電燈開關。照亮屋子的能量來自於電流,不是開關。開關是使電流通向燈泡的途徑。信是恩典進入我們生命的途徑(行為是這個信的外在表現)不是信贏得了恩典。就像浪子的故事裡,聽命順服不足以讓大兒子進入天國;小兒子得到了寬恕和接納,是因為他悔改嗎?是也不是,悔改是他接受恩典的渠道,但罪人能與神和好,是因為耶穌為所有罪人付上代價 。我們傳福音不是我們救了他們,是我們參與到一個過程中,最後他們與神通了電。 他們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價值;為得到它,他們願意付出所有;他們的付出和犧牲是喜樂的。不是先付出後喜樂,是先喜樂,在盼望中付出。 我們最初來到神面前,來到教會一般是尋求一些幫助。我的親人生病了,我要找一份工作,我想了解一點傳統智慧。為此我們願意花一些時間,付一些代價,但耶穌說第一你的問題不是你是一個病人需要醫治,而是你是一個罪人需要救贖。你需要的遠比你要求的大得多。第二,你的野心你的渴求太小了,你應該把它們放到一邊,我可以給你的遠比你夢想的大得多。 CS.Lewis說我們來到神面前時,常常就好像求神來修補一下我們的房子,一開始神補了房頂,通了下水道,就像你期望的一樣,但過一會,你發現他在拆你家的牆,make no sense, 你房子的問題遠比你以為的嚴重得多,而我要給你的,不是修修補補,我要給你蓋一座宮殿。然後我自己也要住在裡面。我們想的是神你幫我解決幾個小問題,然後那個什麼,你就可以走了。但耶穌不接受這個,他對我們的要求比我們想的要高的多。手扶犁向後看的人不配進神的國。不背十字架跟從我的,不配做我的門徒。同樣的這裡耶穌說你要變賣所有的。基督信仰不是asset allocation,不是25%的時間花在教會,10%的錢用來奉獻。
March 16, 2025
信息大綱 I. 令人羨慕的人生和令人敬仰的人生 II. 令人羨慕的見證和令人驚嘆的見證 本週金句: 約翰福音 4:29 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 切事都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
March 10, 2025
cgcm_media November 19th, 2022
Posted In: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