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討論的內容出自兩本書。第一本是英國聖經學者 NT Wright寫的神兒子的復活。Keller的推薦。Wright自己說他並不認為任何人讀了他這本書後就會覺得耶穌的復活是不容質疑的了。我同意他的看法,在信仰的問題上,我們要小心虛幻的確定性,真的已經證明的東西就不屬於信仰的範疇了。信仰的深度不是用掌握的證據的多少來衡量的。這是愛讀書的基督徒需要經常提醒自己的。當然證據和理性思考對建立信仰還是有幫助的。所以我們今天才來討論耶穌復活的證據。第二本書是Keller牧師寫的 Hope in time of fear 恐懼年代裡的盼望。這是他在疫情期間寫的。對我幫助滿大的。裡面有一章叫盼望的根基,講的就是耶穌復活的證據。篇幅短的多,是他認為最有說服力的證據。耶穌復活這個題目,可以寫800頁,可以寫40頁,可以講一個學期,但我們多數人是在一堂主日學,一篇講道里學到的。但我們不要有這樣的錯覺:耶穌復活的證據就這麼幾條。Wright這本書最有幫助的地方就是它讓讀者浸泡在一世紀的宗教,文化歷史當中,讓人們可以身臨其境的用當時人的眼光看待所發生的事。這是認識歷史最正確的方法。 基督教的核心教義被稱為福音,福音的意思就是好消息。基督教的起源和核心教義是一個消息,一件發生在歷史上的事情。這和其它所有宗教不同。當然其它宗教也有自己的超自然的傳說,也有信仰英雄的故事。但這些故事是不是真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裡的道理。重要的是你可以從英雄的身上學到什麼。其他宗教的教義都是你需要明白這樣一些道理,獲得這樣一些智慧,完成這樣一些任務,然後你就可以得到神的眷顧。基督教和它們全都不同。它講的第一件事不是你要如何生活,要做哪些事而是耶穌為我們做了哪些事。而這些事中最重要的是兩件:第一,他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第二,他從死里復活。強調十字架和復活故事的歷史性的另一個原因是過去兩百年中,一直有一些基督徒在努力把基督教變得像其他宗教一樣:他們會講重要的不是基督復活有沒有發生過,重要的是相信神的大能和大愛;是學習耶穌的榜樣做一個好人,讓世界變成一個更美好的地方。這種新派神學的主張並不是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一些不同的重點,而是在開始一個全新的宗教了,因為它把基督教的核心信息放棄了:我們不是靠自己的努力,靠做好人,造福社會而得救,而是靠耶穌的工作,犧牲而得救。這不是一個抽象的教條,而是和基督徒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拋棄了耶穌的犧牲和復活,得救的重擔就要重新壓在了我們每個人身上了。 在哥林多前書15章里保羅強調了耶穌復活的重要性。他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若基督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里。」復活驗證了基督的身份和祂所成就的救贖。基督的復活是門徒相信他最重要的依據,也是門徒能勝過罪的轄制的信心的緣由。「但基督已經從死里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死既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因一人而來。在亞當里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里眾人也都要復活。」 這裡是說復活不僅是基督個人的勝利,也預示着信徒未來的復活。 “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信徒因基督復活而有不朽壞的盼望,死亡不再是終點,而是進入永恒生命的轉折點。“若死人不復活, 我們就吃吃喝喝吧! 因為明天要死了。” 這句話很樸素可是直擊要害,很多人的生活目標就是這樣確定的。“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其實就是抓緊吃喝吧! 因為不知道會不會有明天,柏拉圖說所有哲學就是在教人們如何面對死亡。如何看待死亡,是否相信復活和永生是人選擇生活方式最重要的因素。 復活對基督徒的信仰是極端重要的,但它也確實是尋求信仰路上的一個障礙。現代人聽到復活的事,大多會不屑一顧地拒絕,說21世紀還有人信這個?你是怎麼被人洗的腦?這個反應是很正常的。因為死人復活太駭人聽聞了。沒有人會輕易相信,那麼我們如何面對對耶穌復活的質疑,我首先要講的一點是一世紀的人也知道死人不會復活。今天人們面對傳統信仰時常常有一種現代人的傲慢,覺得古人不懂科學,所以什麼都信,我們懂的多了,就不那麼好騙了。其實不是的。古人可能把一些他們不理解的事歸因於神明,但他們並不會輕信離奇的事情本身,他們也知道童女是不會自己生子的,死人是不會自己復活的。約瑟發現瑪麗亞懷孕了,要休妻又擔心瑪麗亞受辱,不是因為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是因為他知道發生了什麼,一定是瑪麗亞和別人通姦了,所以他要休妻。聖靈感孕不在任何男人能想到的前100種可能性里。耶穌之前的150年,和之後的150年間,有很多猶太領袖開創新的教派,或領人反抗政府,他們當中自稱彌賽亞的也有好幾個。當他們被希律,被羅馬人抓住,殺害後,追隨他們的人只有兩條路:或者解散回家或者找一個新領袖。從來沒有人說領袖復活了。說這樣的話有什麼用呢?生活已經夠艱難了,誰有功夫搞這些有的沒的。但約瑟相信了聖靈感孕,沒有休妻,門徒相信了耶穌復活,而更多的,沒見過耶穌的人也相信了,這個信仰像野火一樣快速傳播,這個在整個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第二次的奇特現象需要一個解釋。而解釋一定不是古代人傻。一世紀相當多的猶太人相信復活,如法利賽人。但他們相信的是世界末日時神會讓所有人復活,沒有猶太人相信在歷史的中間有一個特殊的人身體復活。希臘人羅馬人相信某些人如凱撒死後靈魂升上天國,但他們也沒有死人復活的觀念。如果要編造一個新信仰,向希臘人傳教,說耶穌死後靈魂升天,在夢裡向人啟示新道理要容易的多。沒必要硬加進這個沒人願意相信的復活橋段。初期基督教運動的一個特色,是他們對將來複活的盼望幾乎是一致的,全無異議。由於基督教是從猶太教內衍生,然後進入希臘羅馬世界的一個運動,因此我們會預計最初的基督徒很快會發展出關於死後生命不同的信念;人的大腦開始思考問題時,這樣的結果是必然的。但初期教會卻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們近乎一致地確定一件事,就是門徒有復活的盼望。最好的解釋是復活並不是基督徒創造出來的新神學,而恰恰是觸發這個新神學的根源。先有了耶穌復活的事實,而後才有了復活的神學。 新約聖經里的線索:基督徒可能會說為什麼用線索這個詞?福音書里明明白白講了耶穌的復活。這不是推理的線索,這是事實。是的,我也是這樣相信的,但在我們傳福音的時候,不能假定別人認同聖經的所有說法,所以我們還是要來查考一下證據。懷疑的人總說福音書是基督徒寫的,寫的時候就有一個目的,想讓你相信,是有偏見的,不能信。那我們都知道很多媒體如CNN偏見極大,但它99%以上的報道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我們不需要自動相信它說的每一句話,但也不能因為它有偏見就否認它報道的事實的存在。聖經里對這個信仰的發展歷史有清晰的描述:門徒在和耶穌一起的時候,對他的身份,使命,尤其是十字架的意義不甚清楚,耶穌被捕後門徒四散,隨後耶穌復活,把門徒重新招聚起來,堅固了他們的信心,有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給他們講解聖經,使門徒有了新的神學。五旬節彼得宣講了這個嶄新的神學,司提反也講了。保羅對神學做了更深入的講解。於是我們有了這本聖經傳於後世。這個故事的線索非常清晰。也合乎情理。現代懷疑論的歷史學家無法質疑耶穌被釘十字架,和聖經成書以後的教會歷史,所以他們的主要質疑是在耶穌死到福音書完成這幾十年。他們說耶穌不是神,只是一個有改革思想的猶太拉比,死後門徒在宣講他的故事和教導的幾十年中不斷把他神化,基督教的神學是保羅創造的,福音書寫在保羅書信之後,加進了復活,神跡這些故事使它與保羅神學相一致。那我們就從文獻分析,資料比對這些角度來比較一下教會和懷疑論者的這兩種說法。 福音書的記載是可信的嗎?我們上學期有一堂課專門講福音書的可信度。 早期教會沒有中央機構可以有效的在整個羅馬世界修改耶穌故事的內容。一個教會的修改很快就會被其他地方教會發現。在所有古代文獻中,聖經擁有跨越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手抄本,四世紀福音書和中世紀抄本歷經千年都相同,反映了抄寫的嚴謹。教會沒有試圖改寫聖經來解決神學爭論難題。比如初期教會最大的爭議是外邦信徒要不要受割禮。因為耶穌從沒有講過這件事。教會並沒有假借耶穌之口解決這一爭端。也沒有抹去福音書中的不一致。懷疑論者最常抨擊的是四本福音書復活故事描述的不一致的地方。幾個婦女,幾個天使,天使坐在哪裡,石頭什麼時候挪開的,婦女們看見空墳墓後做了什麼。有一些不一致很好解釋,有一些不太容易解釋。有書專門解釋這些,並構建了一個頗為複雜的敘事使它和四本書都一致。我覺得沒必要強行馴服這些不一致,不一致正是人類見證的固有特點,如果四本書講的完全一樣,那要麼他們來自於同一渠道,要麼就是四位作者互相商量過了。泰坦尼克號沉沒後倖存者的口述有非常多的不一致,一半人說船沉之前斷成兩截,一半人說沒有。但所有人都說船真的沉了。天使坐在哪裡,不同的目擊者有不同的記憶,並不奇怪,重要的是所有人都記得耶穌復活了。復活敘事令人詫異之處: 復活是教會從最初就開始宣講的核心教義林前15:3-4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 4 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學者注意到這一段 具有固定的對稱結構(parallelism)和韻律感,與口頭傳承的信條類似,便於記憶和傳遞。表明它是早期教會用於宣講福音的信條,而非保羅個人的創作,保羅也說這是他領受來的。保羅歸主在耶穌死後3-5年間,他領受的信條發生時間自然更早。使徒行傳里彼得在耶穌死後立刻講了同樣的神學。基督徒開始慶祝主日而不是安息日,使徒行傳 20:7 – “七日的第一日,我們聚會擘餅,保羅講論……”哥林多前書 16:2 – “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按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着……啟示錄 1:10 – 約翰在“主日”見異象 • 這是新約中首次直接稱 Sunday 為“主日”,說明它在使徒時代已成為基督徒特別的敬拜日。不守安息日對猶太人是大罪,除非復活發生,使第一日有了特別的意義。這些是福音書里提供的線索。你不需要自動相信聖經里的每句話,但這些記錄經得起人們的質疑和不同文獻之間的交叉應證。 空墳墓:福音書記錄了耶穌埋葬的地點,約瑟夫有名有姓。福音書仔細描述的安葬過程,正如我們預期在一世紀巴勒斯坦猶太教所見到的情形,是兩階段安葬過程的第一階段。屍體會被塗上大量香料,以蓋過腐爛的氣味,然後用布包裹,同一墓穴里的其他位置,很快會用以安葬同一家族或群體的死者。在六個月至兩年之間,進出墓穴的人,自會注意到上次處理的屍體已完全分解了,只留下骸骨。他們會收拾骸骨,恭敬而仔細地按傅統摺合起來,放進骨灰罐里,然後存放在同一墓穴的一個壁龕里,或是附近的某個地 方。這就是約瑟預期處理耶穌骸骨的方式。門徒要編造復活的故事,必須先確保約瑟及家人不會在二次埋葬時看到遺骸。猶太人為了反擊空墳墓的說法,說門徒偷走了屍體。這是墳墓空了的證據。小孩子不會對老師說我的狗把作業吃了,如果作業在他書包里。如果沒有空墳墓和門徒偷走屍體的傳聞四處流傳,門徒絕無可能在後來編造一個故事時,把偷屍體這個不利於這故事的想法放到讀者心中。最自然的可能是門徒一直面對偷屍體的指控。在拿撒勒附近發現的一塊碑銘,給整個課題帶來了一段極有趣的插 曲。它大概出自革老丟統治期間40幾年,內容是禁止擅動墳墓。凱撒諭令。謹此公告,墳地及墓穴永遠不得打擾……若經揭發有 人對其造成毀壞,或以任何方式挖掘已埋葬之人,或惡意將已埋葬之人轉移至另一地方,以圖將之調亂,或拆除封墓之石或其他石頭,肇事者必須受審……絕對禁止擾亂墳墓。若有干犯者,必控以破壞墳墓之罪,判處極刑。古代盜墓都是為墓里的財寶,所以盜墓是偷竊的一種。羅馬法律對偷竊的處罰是比較輕的。這裡要對惡意將已埋葬之人轉移至另一地方,以圖將之調亂的人處以極刑,很可能是對廣泛流傳的空墳墓的說法的一種回應。(怕有人copy,又搞出一個很麻煩的新宗教)耶穌死了嗎? 羅馬士兵是殺人機器,不會在處死造反頭子時犯錯,十字架的殘忍,血和水,pericardia effusion,體液在心肺周圍聚集因為heart failure。如果耶穌沒死,門徒和偷走耶穌屍體一樣是在知道真相的情況下編出一整套謊言。沒有與耶穌會見,單有空墳墓只會使人困惑,但這不會是長久的問題。它證明不了任何東西; 沒有人會把空墳墓解釋為代表復活之意。 幻覺:悲痛中的幻覺最終讓我們接受親人已經死去,而不是讓我們懷疑。真有懷疑自然會去墳墓看看(猶太人要埋葬兩次)群體幻覺是醫學史上從所未聞的。保羅的經歷倒是有點兒像幻覺。有這樣的疾病就叫conversion disorder。但幻覺一般都是期待的,保羅完全不期待看見基督,疾病是暫時的,無法解釋保羅完全和終身的反轉。而相隔幾年互不相識的兩組人對同一個死人產生幻覺又同樣發生反轉,傳揚同樣的福音,太難想象。門徒認知失調。無法接受耶穌死去的事實通過拉人入教來使認知與信念更加協調–就實際形式而言,就是要知道越多的人接受,他們的信念和信息都是合理的。但歷史上的“飛碟教”,過一段時間就散了。沒人辭去工作,冒入獄的風險。熱情並沒有超過球迷。天使到訪,像使徒行傳第十二章記述,彼得在門外,門徒卻以為是天使來訪。 彼得曾有過幻象。所以使徒們能夠區分異象與“真實”世界發生的事情。顯現的耶穌與幻像不同,可以吃喝。空墳墓和耶穌向人顯現,這兩個故事都不能單獨地解釋早期基督徒的信仰。但假如他們一方面發現墳墓已空,另一方面又在一段時間不斷與耶穌相會,而他每一次的顯現都顯明他不再是死人,而是活生生的人;如此一來,基督徒的信仰,就有了萌發成長的根基。 除了這些記載,這些邏輯上的論證,你會說我需要一些更solid的證據。對歷史事件,最solid的證據是影響。秦始皇到底是誰的兒子很難考證,秦始皇有沒有使書同文 車同軌就比較容易確認。耶穌變水為酒很難考證。耶穌是否說過某一句話,很難考證,它的影響力看不到或者影響不直接。但耶穌的復活在個人層面,教會層面,社會層面有巨大的,直接的影響。雅各在耶穌生前不信。但在耶穌死後幾年間成為教會的柱石,很難想象教會為何不記載他在耶穌生前就追隨耶穌,他有獨特的第一手資料,我哥從小就異於常人,我6歲就看出來他不一般。這些無論是宣揚耶穌還是宣揚自己都是特好用的見證。只能說明雅各沒講過這樣的話,他當年並不相信。耶穌死前把母親託付給約翰而不是雅各。他不在場。在兄弟死後,行1:14,雅各已經和門徒在一起禱告了。雅各從此追隨耶穌,自稱耶穌的僕人,為他而死。這40天中一定發生了什麼。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保羅說的,耶穌向他顯現。保羅是個注重律法的法利賽人。甚至是基督教會這個新團體的敵人,他在去捉拿基督徒的路上遇見復活的耶穌,發生了真正的180度的轉變,從逼迫耶穌到為他而死。 這樣的轉變不是幻覺可以解釋的 在教會層面:福音的信息與猶太人期待不符。教主以最屈辱的方式死去,新的教義得罪猶太人,因為怎麼聽好像說除了耶和華,耶穌也是神,在所有民族中,宣揚一個新的神的信仰最不可能的就是猶太人。因為他們對獨一神的觀念最牢不可破。他們是怎麼相信的?神學從何而來?liars don’t make good martyrs 懷疑論者最常用的反駁是這些全是門徒編造的謊言。耶穌沒說過自己是神,福音書作者加進去的,耶穌沒有復活,門徒把屍體偷走了。我們剛才已經講過門徒說謊的假說在時間上,運作方式上,邏輯上面臨的種種困難,這裡再講一下最重要的一點:他們為什麼要說謊。基督教那時是個弱小,被排擠迫害的信仰,他們的主剛剛以最屈辱的方式被處死。雅各為什麼為什麼這個時候開始說謊,保羅原本威風凜凜的迫害基督徒,為什麼從正在取勝的球隊轉會到正在失利的球隊而沒有轉會費,新隊友個個都懼怕懷疑他?更重要的是,他們從始至終沒有什麼世人看重的收穫。保羅走遍帝國建立教會,建好就離開,沒有從組織中獲利。黃巾起義,傳銷,建立組織一定要自己控制。保羅記述了他信主後顛沛流離的生活,各種風險,各種誤解,被打,被關,最後被殺,雅各和其他11位使徒個個遭受逼迫,為主殉道。這是很不尋常的事,當他們和耶穌朝夕相處時,12人中尚且有一人希望幻滅而出賣了耶穌。那時他們只是不了解,不明白;如果後來他們偷走了屍體,虛構了耶穌的顯現,那麼他們如何可能為明知是假的東西去死,尼克松的人,共產主義先烈。世上有很多為信仰犧牲生命的人,但極少有為自己的謊言而犧牲的人,何況是一群人。 我為什麼要相信?對於奇談怪論,我們大可不加理會。但耶穌的復活是重要的,它和我們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它除去死亡對人生的轄制。對死亡的恐懼可能會導致人走向兩種極端:一種是大聲宣稱自己不在乎天長地久,以此來否認內心的焦慮;另一種則是驚慌失措地被這樣的焦慮控制。後一種人因為恐懼而做一些奇怪的事,不做一些正常的事,不敢做飛機,不去陌生的地方,對衰老極度排斥,對養生病態追求。而前一種人拒絕永恆,也同時拒絕承諾,或者縱情聲色,或者玩世不恭。但如果你戰勝了這種恐懼,你就能真正心平氣和地思考那個真正重要的問題:在我當前的處境中,什麼是最有愛、最有長久價值的選擇?然後你就可以去開始做那件事。復活確實發生了。但唯有當我們願意讓它不僅挑戰我們的理性和思維,也觸及我們的自我認知與內心深處的承諾時,我們才能真正地接受它。
April 1, 2025
信息大綱 1. 要在主裡面合一 2. 以基督的心為心 3. 好像明光照耀 本週金句: 以弗所書 4:1-3 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 一的心。
March 31, 2025
一、父啊,赦免他們 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就在那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又釘了兩個犯人: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 當下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兵丁就拈鬮分他的衣服。(路23:33-34) 各各他,意思就是『髑髏地』——據說這個小山丘的形狀像死人的頭顱 “父啊,赦免他們”成為基督教的標誌,體現了基督教信仰中寬恕的中心地位,在面對極端的痛苦和不公時,選擇用愛和寬恕去面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的真正意思,和伊斯蘭教的對比,打右臉,狠狠地打回去,讓他永遠不敢再打你司提反的殉道, 旁觀這場殉難的掃羅(後來的使徒保羅)後來悔改並成為基督教最重要的傳道者之一。 二、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笑他,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 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 神嗎? 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做過一件不好的事。” 就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 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路23:39-43) 基督教是一個赦免罪人的宗教,殺人放火沒有什麼罪是主耶穌不能赦免的得罪聖靈——不認耶穌陳進興案1997年4月14日,陳夥同另外2人綁架了當時台灣著名藝人白冰冰的女兒,還在念高中二年級的白曉燕,勒索500萬美金兩星期後,白曉燕的屍體被發現,警方全面通緝陳進興三人一路殺人,性侵10月23日,陳及其同夥闖入台北一整容診所,其同夥整容之後,殺人滅口將醫生夫婦及一護士槍殺11月18日,走投無路的陳進興闖入南非駐中華民國大使館武官家中,夾持武官一家五口,武官的養女,十二歲的克莉絲汀贈畫給陳進興,跟陳進興說「耶穌愛你」第二天,當陳進興準備舉槍自盡時,武官夫人安妮女士上前阻止;最後陳進興在妻子的陪伴下走出使館,向警方投降,安妮女士主動擁抱陳進興,向他說:「不管你做了多少壞事,只要你願意悔改,上帝還是會饒恕你的。」1998年11月5日,陳進興經過更生團契黃明鎮牧師與台灣著名演員孫越的長期輔導後,決心悔改認罪接納耶穌基督為救主,黃明鎮牧師在獄中為陳進興受洗,成為基督徒一年之後,1999年10月6日,陳進興被執行槍決。陳進興在臨刑前在“器官捐贈同意書”上簽名,捐贈身體器官包括心臟、皮膚、肝臟等他還在獄中寫下了《罪人的遺書》,向社會公開道歉,在書中他說: 今天是因為南非武官的女兒克莉絲汀傳耶穌給我,加上很多人的禱告,我才真正大徹大悟,悔改成為基督徒。「信」也要走, 「不信」也要走,請不必懷疑我,但因為我信,我才知罪,才認錯,這在以前是不可 能的。再見了!被我害過的人不少,我的道歉也許不能帶來什麼療效,請你也來接受耶穌的愛,這愛醫治了我從小就有的內在的創痛,也必能醫治你。我悔罪,請你原諒! 三、看,你的兒子!看,你的母親! 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他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裡去了。(約19:26-27) 在十字架上耶穌還在挂念他身邊的人,為我們展現什麼才是真正的“愛人如己” 他作為神的兒子和人的兒子這種雙重身份,他理解馬利亞的感受和需要,將母親託付給約翰教會傳統,約翰後來把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帶到以弗所,並終老於此。 這裡不光是生活上的照料,還有屬靈的關係,心靈上的陪伴、支持和安慰。在這個意義上,屬靈肢體之間的生命連接深度有時甚至會超越親情的深度。 四、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 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着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 神!我的 神!為什麼離棄我?” (太27:45-46) 因為「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賽五十三6) 神學意義:我們罪的後果之一就是我們與上帝遠離(這就是我們靈性死亡的含義),當耶穌承擔我們的罪孽之時,他也必然經歷和上帝的遠離,就是靈性的死亡。耶穌是為了這一刻才道成肉身,因為神是不死的,他唯有成為人的樣式,才有可能經歷死亡,當他在這一刻,因為罪的重擔,從來與聖父聖靈合而為一的聖子,必須從三位一體中被撕裂開來,這是何等的痛苦,何等的犧牲,何等的大愛 五、我渴了 這事以後,耶穌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為要使經上的話應驗,就說:“我渴了。”有一個器皿盛滿了醋,放在那裡;他們就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牛膝草上,送到他口。(約19:28-29) 耶穌曾在雅各井旁與撒瑪利亞婦人對話,提到“活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約翰福音4:14)。然而,在十字架上,耶穌卻說“我渴了”,並被遞上酸澀的醋。這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耶穌曾是賜活水的那一位,如今卻在肉體中承受乾渴與羞辱。 早期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e)曾評論,這一渴求不僅是肉體上的,更是象徵耶穌對人類靈魂的“渴求”——他渴望拯救那些迷失的人,甚至在最痛苦的時刻仍承擔他們的罪。 六、成了 耶穌嘗了那醋,就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 神了。 (約19:30) 不是“完了”,是“成了” 銀貨兩訖 他為罪付上了生命的代價,將我們從魔鬼的權勢底下救拔出來。 耶穌十架的意義 代贖——替罪的羔羊,他只一次將自己獻上,就把這事成全了。(希7:27) 得勝——戰勝死亡 神的愛 神的寬恕 七、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 那時約有午正,遍地都黑暗了,直到申初, 日頭變黑了;殿里的幔子從當中裂為兩半。 耶穌大聲喊着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 說了這話,氣就斷了。 (路23:44-46) 幔子裂開——神和人的隔絕被打破了,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希4:16) 但靈魂的歸宿在神手中,死亡並非終點。 那殺人身體但不能滅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那能在地獄裡毀滅身體和靈魂的,才要怕他。(太10:28) 面對死亡的坦然 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 然而,我在肉身活着,為你們更是要緊的。(腓1:23-24) 靈魂歸宿的永恆盼望 Jim Elliot – He is no […]
March 27, 2025
主題: 衝破難關走出去破冰: 「兩真一假」(Two Truths and a Lie)玩法:•每個人輪流說出關於自己的三件事(例如:興趣、經歷、特點),其中兩件是真的,一件是假的。•其他人猜哪一件是假的。•猜完後,說話者公佈答案,並可以簡單分享一下相關的故事。華人福音堂家庭小組聚會材料 03.28.2025主題: 衝破難關走出去經文:使徒行傳 8:1-41 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馬利亞各處。 2 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 3 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裡。討論問題:1.經文中,耶路撒冷的教會因為逼迫而分散。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曾經歷過看似負面的困境或挑戰? 事後來看,這些困境是否反而成為你生命中的轉機,帶領你走向意想不到的道路或機會?2.門徒們原本聚集在耶路撒冷,但逼迫迫使他們離開舒適圈。你認為自己是否安於某些舒適圈,以至於阻礙了個人的成長或信仰的進深?有什麼樣的「逼迫」(可能是挑戰、困難、甚至是自我懷疑)正在催促你踏出舒適圈,去經歷更廣闊的生命?3.門徒們因為逼迫而「被動」分散,但他們並沒有因此停止傳道,反而「主動」地在各地傳揚福音。在你的信仰生活中,你比較傾向於被動地等待環境改變,還是主動地尋求突破和成長?我們可以如何更主動地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信仰,即使面對困難也不退縮?4.逼迫雖然讓門徒分散,但他們仍然在各地傳道,形成新的信仰群體。你認為在面對挑戰時,個人信仰的堅持和群體(如團契小組、教會)的支持,各自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可以如何更有效地在群體中彼此扶持,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逼迫」,並一起為主作見證?行動/禱告:•操練讚美感謝神。特別為神讓我們在生活各樣的難處上可以成為彼此的幫助,感謝神。•為大家各項需要禱告,特別為大家生活上各項難處禱告。如果人多,可以3-4人分一組來禱告,也可以每人為另一人的一項禱告事項輪流禱告。
信息大綱 I. ___貪生___怕死 (8:1-4) — 劇變中不慌亂 II. 愛慕___虛榮___ (8:5-17) —掌聲中不迷失 III. ___賣主___求榮 (8:18-24) — 試探中不讓步 本週金句: 提摩太後書 4 : 2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 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 警戒人、勸勉人。
March 24, 2025
信息大綱 I. 環境顯出的生命: A.毫不__保留____ ; B. 毫不退縮; C. 毫不 __遺憾____. II. 生命形成的關鍵: A. 因 __主____而生; B. 為主而__死____ 。 本週金句: 約翰福音 12 : 26 若有人服侍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裡,服侍我 本週金句 的人也要在哪裡。若有人服侍我,我父必尊重他。
March 17, 2025
今天我們來一起看馬太福音13章里耶穌講的兩個比喻。一個是撒種的比喻,一個是藏寶和尋珠的比喻。我們已經一起看過了好幾個比喻: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財主和拉撒路的比喻。浪子的比喻,十個童女的比喻,才幹的比喻,山羊和綿羊的比喻等等。大家覺得耶穌為什麼這麼喜歡用比喻,為什麼不像神學院或研究生院里一樣開幾門課,把天國的道理分門別類,系統的講給大家聽?比喻易於理解和記憶。耶穌教導的人群大多是普通百姓,並非學者或知識精英。他們不一定具備高度的抽象思維能力,因此比喻能使深奧的屬靈真理變得更直觀、更容易理解,留給人的印象也更深刻。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一個故事往往比牧師講道,老師的教誨對你影響更深。比喻開始的時候更淺顯,不像神學院的課本一下就把人嚇跑了。但是比喻雖然一聽就懂,卻並不缺乏深度。一生不同的階段去聽,會有不同的領受。另外比喻不是直接給出結論,而是提供一個情境,激發人思考和反省。耶穌故意留下思考的空間,讓聽眾可以主動地追求理解。因為真正的信仰成長,需要的不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尋求真理,建立與神的關係。耶穌在13章里講過為什麼用比喻,是只讓門徒知道,不讓他們知道。這不是耶穌偏心。他既然出來傳道自然希望更多的人明白。但是耶穌所傳講的真理不是一些知識點,而是生命關係,不是抽象的邏輯分析,而是心靈的觸動,他不是要我們獲得知識,而是要我們的生命被轉化。明白天國的道理不能只靠聽。必須主動去思考去看,去追求。 撒種的比喻 「3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4他撒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們吃掉了。5有的落在土淺的石頭地上,因為土不深,很快就長出苗來,6太陽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7有的落在荊棘裏,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8又有的落在好土裏,就結出果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9有耳的,就應當聽!」 「19凡聽見天國的道而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裏的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20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21隻因心裏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一旦為道遭受患難或迫害,立刻就跌倒。22撒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憂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結不出果實。23撒在好土裏的,就是人聽了道,明白了,後來結了果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馬太福音13章一共有7個天國的比喻。他們大都是以“天國好像“開頭。耶穌說的天國不是我們死後才去的地方,是耶穌帶到世間來的國度。耶穌來不只是醫病,趕鬼,餵飽窮人;也不只是赦罪,讓我們這些罪人有了與神和好的機會。這些已經很棒了,但是,不,這些只是開始,他說他來是把天國帶到人間。天國就是神的權柄能力來到人間,征服所有的罪,將人生活中各個方面,無論是經濟的,社會的,身體的,精神的,靈裡面的,所有的這些疾病,破碎都可以被醫治被複原。當耶穌來到世上,天國就來到我們當中,雖然它還不完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有眼淚,苦難,但是它已經開始了。這就是基督教神學裡說的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 當我們重生進入天國,神的能力就通過我們去醫治去修復各種各樣的傷痛和破碎。但有人可能會說,我信主一段時間了,可我仍然覺得很軟弱,別說醫治別人了,我自己尚且新傷加舊傷,傷痕纍纍。你說的這些和我好像很遙遠。這就要我們好好的讀今天這個比喻,了解天國獨特的地方。 地上的國的力量從強迫開始。當亞歷山大大帝或秦始皇把他的國帶到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很快就只剩下兩種人:屬於這個帝國的人和死人。民主制度下,51%的人選了一個人,49%的人都必須服事這個他們沒選的人。民主制度也是對少數人的強制。地上的國的力量從強迫開始,從頒布法令,鎮壓反抗者開始。但天國從讓大家聽一個消息開始。地上的國降臨像一塊巨石,天國降臨像一粒種子。巨石帶來的改變是即時的,種子帶來的改變是緩慢的;巨石改變了它碾過地方的外表,種子改變接受它的人的內心。巨石把擋在它前面的一切碾碎,種子把它周圍的土壤,水份,空氣,陽光轉化為花園,森林,生命。有時候我們信了耶穌,可是我們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成長。我們禱告說神啊,求你改變我。可是好像神沒聽到似的。我們沒什麼改變。這是因為我們習慣於地上的國的運作方式,我們覺得天國也應該是這樣的。我剛信主時身邊的年輕人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如果耶穌是真的,他為什麼不從天降臨,降在白宮,在所有的攝像機面前行幾個神跡,再也不會有疑惑了。今天的teenager girl會問耶穌為什麼不回答我的問題,為什麼不聽我的禱告,他為什麼不行個神跡,比如說讓我變得美麗。但天國不是這樣運作的,它不像巨石碾碎一切它不喜歡的,讓敬拜祂的女孩都格外美麗,不信祂的臉上長滿青春痘。No, 神的國不是這樣的。神的國是一粒種子,一開始微小,軟弱,毫不起眼。因為它進入世界時只是一組聽起來很瘋狂消息,它如此的反直覺,如此有顛覆性。它說天上的神來到人間成為人,他沒有征服土地,沒有擊敗反對者,沒有奪取權力,而是教導,服事,受苦,被厭棄,最後為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它說因為這個人的死,我們可以與神和好。它說你要舍己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要把財富分享給別人才能真正富足,你要謙卑地服侍別人才能成為領袖,你要效法耶穌,而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經歷許多的苦難試煉。這聽起來瘋狂且不切實際。他和地上的國的規則完全相反。和我們在社會上學到的成功秘訣截然不同。人們嘲笑它,這樣的道理怎麼可能改變人,改變世界。但這就是耶穌帶來的好消息,而剩下的就是歷史了。這福音確實改變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命,改變了國家,民族的命運,改變了歷史的走向。這是一個最大的奇蹟。基督教的傳播是一個絕無僅有的特例。伊斯蘭教的傳播是隨着火與刀傳播的。征服一旦被阻止,傳播基本也就式微了。佛教在東亞文化圈以外的影響力就很小,而它的成功極大的依賴於教義的本土化。基督教成為帝國國教之前,已經在蠻族中廣泛傳播,之後帝國迅速衰敗,很多人相信這證明了基督教的神是假神。蠻族征服了帝國,然而隨後天主教的正統信仰征服了作為征服者的蠻族。並繼續向外 傳到愛爾蘭,北歐。同樣不是武力征服的結果。不斷地跨文化傳播。19世紀宣教士在非洲亞洲的宣教確實與殖民征服同步。但非洲亞洲基督徒高速增長都是在獨立以後由本土基督徒擺脫了帝國主義標籤後自主傳播的結果。天國征服的手段不是暴力,而是愛,它呼喚的不是奴隸而是喜樂的順服。它改變我們的方式不是強迫,所以我們不能指望向神禱告說主啊,我太懶惰了,求你讓我勤快起來,然後第二天一睜眼你就能量爆棚,變得很勤快,這樣的事幾乎從未發生過。這個一開始微小的種子,當它撒在接納它的土裡,會生長,結果,會轉化那片土壤,而有一天,耶穌應許,這種子會鋪天蓋地,轉化整個世界成為新天新地。天國很強大,也很微妙,很容易錯過。我們非常清楚自己在哪個地上的國,你不會搞錯的,你要交稅。但是天國很容易錯過。也容易搞錯,很多非常確信自己屬於天國的人到最後會發現自己不在天國里。天國容易搞錯因為它不是強迫的。耶穌總是提醒人要認真聽,要真明白。他擔心人們沒有真的明白。有一個人來到耶穌面前說老師你無論去哪,我都跟隨你。地上的王會說:好的,年輕人,革命就是需要你這樣的大好青年。耶穌說:狐狸。。。你知道你報名參加了什麼嗎?跟隨我要經歷艱難。要付代價。你考慮清楚了嗎?你是要進入我的國來服事我,還是讓我進入你的國來服事你?耶穌很清楚,他的福音淺顯易懂,但並不容易理解明白,因為真正的明白不只是在頭腦里,也不只是在情感上,這就是撒種的比喻在講的事情。我們就一起看看撒種的比喻中的四種土壤。 第一部分,小心不要用鋼硬的心來聽。一聽剛硬的心,我們想到的是法老和聖經里的其他壞蛋,他們一心幹壞事,和神作對。但剛硬有很多其他方式。自滿的心也可能剛硬。自滿的心就像已經裝滿了水的杯子就沒辦法承受新的水了。我對宇宙對人生已經有了一套看法,聖經的道理來了,好,我審查一下。這個有道理,這個要看情況,這個是胡說八道。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態度看待福音,我們就要錯過它了。這樣的心並不一定排斥聖經,排斥福音,它也可能表現的很接納。耶穌這段話講的太好了。其實他是說他同意耶穌這段話。而整的能改變一個人的是聖經里那些他不同意的話。這個毛病成熟的基督徒也可能犯。牧師今天講的真好。其實是在說他很同意牧師。而他對牧師的話的理解不一定是牧師的本意,最終他並沒有從牧師那裡學到任何事。成年人學到的越來越多的是自己不知道的東西,而不是自己不同意的東西。但只有後者帶來改變。少年派的奇異漂流。另一種剛硬的心是我認真聽過,仔細深入的思考過,讀過很多書,我可以給別人解釋聖經,我可以在查經時發表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讓所有人刮目相看。但一切都是理論上的,思辨上的,福音從來沒有深入到心中,在那裡生根。深入內心是什麼意思?三角函數,除了考試從沒用過。聖經深入人心就是有一天好像神的話從書里跳了出來,突然砸在你頭上,或者讓你覺得如夢初醒,讓你對自己,對生活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讓你開始改變。我不再是閱讀神的話,審問它,而是開始經歷它,感到它在對我說話,它在審問我,挑戰我,讓你避無可避。 這個比喻不是關於應該怎麼投資,怎麼做生意。有人問,這個人買地的時候告訴地主地里有寶貝了嗎,這公平嗎?這不是耶穌要講的事情。第二 耶穌不是在說你可以買到天國的門票,你可以靠完全的擺上,完全的委身掙得進天國的權力。這些行為是得到恩典的途徑,不是贏得恩典的手段。就像電燈開關。照亮屋子的能量來自於電流,不是開關。開關是使電流通向燈泡的途徑。信是恩典進入我們生命的途徑(行為是這個信的外在表現)不是信贏得了恩典。就像浪子的故事裡,聽命順服不足以讓大兒子進入天國;小兒子得到了寬恕和接納,是因為他悔改嗎?是也不是,悔改是他接受恩典的渠道,但罪人能與神和好,是因為耶穌為所有罪人付上代價 。我們傳福音不是我們救了他們,是我們參與到一個過程中,最後他們與神通了電。 他們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價值;為得到它,他們願意付出所有;他們的付出和犧牲是喜樂的。不是先付出後喜樂,是先喜樂,在盼望中付出。 我們最初來到神面前,來到教會一般是尋求一些幫助。我的親人生病了,我要找一份工作,我想了解一點傳統智慧。為此我們願意花一些時間,付一些代價,但耶穌說第一你的問題不是你是一個病人需要醫治,而是你是一個罪人需要救贖。你需要的遠比你要求的大得多。第二,你的野心你的渴求太小了,你應該把它們放到一邊,我可以給你的遠比你夢想的大得多。 CS.Lewis說我們來到神面前時,常常就好像求神來修補一下我們的房子,一開始神補了房頂,通了下水道,就像你期望的一樣,但過一會,你發現他在拆你家的牆,make no sense, 你房子的問題遠比你以為的嚴重得多,而我要給你的,不是修修補補,我要給你蓋一座宮殿。然後我自己也要住在裡面。我們想的是神你幫我解決幾個小問題,然後那個什麼,你就可以走了。但耶穌不接受這個,他對我們的要求比我們想的要高的多。手扶犁向後看的人不配進神的國。不背十字架跟從我的,不配做我的門徒。同樣的這裡耶穌說你要變賣所有的。基督信仰不是asset allocation,不是25%的時間花在教會,10%的錢用來奉獻。
March 16, 2025
信息大綱 I. 令人羨慕的人生和令人敬仰的人生 II. 令人羨慕的見證和令人驚嘆的見證 本週金句: 約翰福音 4:29 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 切事都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
March 10, 2025
1968年,美國科學史學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Merdon)提出“馬太效應”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其實這源於《聖經》中的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福音 25:29)。簡單來說,它描述了一種“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現象,即優勢會不斷累積,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 十個童女(太25:1-13) 1“那時,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着燈出去迎接新郎。 2其中有五個是愚拙的,五個是聰明的。 3愚拙的拿着燈,卻不預備油; 4聰明的拿着燈,又預備油在器皿里。 5新郎遲延的時候,她們都打盹,睡著了。 6半夜有人喊着說:‘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他!’ 7那些童女就都起來收拾燈。 8愚拙的對聰明的說:‘請分點油給我們,因為我們的燈要滅了。’ 9聰明的回答說:‘恐怕不夠你我用的;不如你們自己到賣油的那裡去買吧。’ 10她們去買的時候,新郎到了。那預備好了的,同他進去坐席,門就關了。 11其餘的童女隨後也來了,說:‘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 12他卻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 13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 奧古斯丁的解讀(354-430) 十個童女——整個教會新郎——耶穌燈——信仰的外在見證睡著了——死了半夜醒來——末日復活燈油——神的愛和恩膏 童女:“因為我曾把你們許配一個丈夫,要把你們如同貞潔的童女,獻給基督。”(林後11:2) 半夜醒來: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林前15:52) 聰明vs愚拙的童女:那些愚拙的童女,她們沒有帶油, 她們是憑藉自己的善行來取悅人,然而,如果她們的善行只是為了取悅人,那麼她們就是沒有帶油。聰明的童女的燈燃燒着,是因着她們內心的油,因着內在的榮耀,因着內在的愛,為了取悅神。五個聰明的童女來了,並進入了羔羊的婚宴;愚拙的被拒之門外,因為那時不再是悅納的時候,而是審判的時候 現代的解讀 婚宴的背景十個童女要傳達的信息對當時人的意義對現代人的意義 婚宴背景:聖經學者J·亞歷山大·芬德利博士講述了他在巴勒斯坦親眼所見的情景。他寫道:“當我們接近加利利某個城鎮的城門時,我看見十位少女身穿華麗的服飾,一邊跳舞一邊演奏某種樂器,她們在我們的汽車前沿着道路前行。我問她們在做什麼,翻譯告訴我,她們是在陪伴新娘,直到新郎到來。我又問是否有機會看到婚禮,但他搖了搖頭,大意是說:‘可能是今晚,也可能是明晚,甚至是兩周之後,沒有人能確切知道。’然後,他繼續解釋說,在巴勒斯坦的中產階級婚禮上,如果發現新娘的婚禮隊伍沒準備好,那會是讓娘家很窘迫的事。因此,新郎會出人意料地到來,有時甚至是在半夜。當然,按照公眾習俗,他必須派一個人在街上大聲喊道:‘看哪!新郎來了!’但這隨時可能發生。因此,新娘一方必須隨時做好準備,無論新郎何時到來,都要立刻出門去迎接他。還有幾個重要的規定:天黑後,任何人都不得在街上行走,除非帶着點燃的燈;此外,一旦新郎到達,門一旦關上,遲到的人就無法進入婚禮現場。” 十個童女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她們都在等候新郞、都帶著燈、都打盹睡著了有的帶著燈,也預備油,有的只帶燈卻沒有預備油有的人預備好了迎接新郎;有的人以為自己預備好了,最後卻發現自己被拒之門外 對當時人的意義:從最直接的意義上來說,這個比喻是針對猶太人的。他們是被揀選的民族,他們整個歷史本應是為神之子的到來做準備的。當他來到時,他們理應已經做好迎接他的準備。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他們毫無準備,因此被拒之門外。 對現代人的意義:要認真對待信仰的問題(表面的信,形式上的信,都是沒有預備好迎接主的再來)要真正地信而不是一種形式(預備燈和油) 才幹的比喻(25:14-30) 14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 15按着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16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 17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 18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 19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 20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着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 21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22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 23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24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 25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里。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裡。’ 26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 27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 28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 29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30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加爾文的解讀(1509-1564) 一個人——基督外國——天父右邊才幹——屬世和屬靈的恩賜買賣——敬虔的生命如同經商無用的僕人——只顧自己利益,完全迴避愛的責任的人 才幹:中世紀教會將耶穌比喻中的“他連得”解釋為神賜給基督徒的屬靈恩賜。在宗教改革時期,約翰·加爾文進一步塑造了“talent”一詞的現代含義,他將“他連得”定義為神所賜的恩賜,包括對人的屬靈呼召與屬世的天賦能力。加爾文說:敬虔之人的生命正如經商一般,他們理應彼此交流、互通有無,以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而每個人在其崗位上盡職盡責的勤奮努力、所承擔的呼召、行事的能力,以及其他各樣的恩賜,都可以視為不同形式的“商品”,因為它們的目的就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互助。他說,雖然神本身並不會因我們的勞碌而得着什麼,但當一個人將神所賜的恩賜用來造福弟兄,並使其成為他人得救的途徑時,他便是在神面前結出果實,最終彰顯神的榮耀。儘管如今懶惰無用的僕人可能暫時蒙受聖靈的恩賜,但最終,他們將被徹底剝奪,因為他們只顧自身的安逸與享樂,不願意承擔任何勞苦,只顧自己的利益,完全迴避一切關乎愛的責任,對眾人的建造毫無關注。 新教倫理對資本主義的影響:韋伯 Max Weber 認為,新教徒的勤奮工作、節儉生活和財富再投資的習慣,為資本積累和理性經濟行為提供了精神動力。這種倫理觀將工作從單純的生存手段提升為一種“使命”,推動了職業化和經濟現代化。新教倫理對工作的看法深刻影響了西方社會的職業文化,例如:強調職業道德(work ethic),如準時、誠實、努力。促進了現代職業觀念,即工作不僅是謀生,更是個人價值和使命的體現。約翰·衛斯理提出了三條關於金錢的實用原則:”Gain all you can, save all you can, give all you can.” 現代的解讀 1000兩=1他連得= 重量單位,6000錢(天)=16.5年的工資領了一千兩銀子的僕人: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人生的唯一目標就是維持現狀。他們自己也曾說過,他們所追求的一切,不過是要在律法周圍築起一道籬笆。這正是他們將耶穌釘上十字架的原因。耶穌帶來了關於神、生命以及人的責任的新觀念;而他們拒絕接受任何新的思想,因此最終將他釘死在十字架上。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給他(Hillel said, “He who increases not, decreases.”)在教育領域,學習好的學生可能獲得更多關注和資源,從而更優秀;在經濟中,擁有更多資本的人更容易通過投資獲得更大回報;知道的越多,你能吸收的也越多(名畫);但不進則退(日語)屬靈的馬太效應:給出去多的,得到的更多。屬靈成長最快的就是出來服事(帶查經,短宣)不同的恩賜:1000,2000,5000。不要嫉妒,也不要驕傲,給誰多,問誰要的也多。神看重的不單是結果,更重要的是我們為此付出多少的努力(寡婦的兩個小錢)不忠心的僕人很可能,那位不忠心的僕人覺得嘗試也是徒勞的。他只有一個他連得,人家是他的兩倍五倍。我沒什麼才能,讓那些天才們去干好瞭然而,這個世界並不是由天才組成的。大多數情況下,它是由普通人從事普通的工作所維繫的,但正是這些普通的工作必須完成,世界才能運轉,神的計劃才能得以實現。亞伯拉罕·林肯曾說過:“神一定是愛普通人,因為他造了那麼多普通人。” “God must love the […]
March 9, 2025
信息大綱 I. ___矛盾__的出現:發怨言(v. 1) II. 突破的關鍵:___肯放下___(vv. 2-4) III. 處理的結果: 更興旺 (vv. 5-7) 本週金句: 以弗所書 2:14 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 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
March 3, 2025
cgcm_media November 19th, 2022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徐理強教授簡介:徐醫生出生於香港,祖籍浙江嘉興。他於1968年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獲得內外科學士。後在英國倫敦接受精神醫學專業訓練,且專門研究攝食障礙症,1979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80年,徐醫生到美國Pittsburgh繼續研究和學術工作。1993年遷居波士頓,是塔夫茨大學(Tufts)醫學院精神科教授。他發表過130多篇學術論文,也是4部教科書的作者或編者。他多次擔任NIH美國國家研究基金評審委員,也曾經擔任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武漢大學醫學院以及成都華西醫學院訪問教授。1993年被GoodHousekeepingMagazine選為美國300個最佳精神科醫生之一,1997年被選為英國皇家精神科學院院士。
【精神科四十年來對抑鬱症了解的三個突破】“抑鬱症”系列第一講| 徐理強教授
【抑鬱症的成因是基因與環境的互動】“抑鬱症”系列第二講| 徐理強教授
【抑鬱症的治療相當安全有效】 “抑鬱症”系列第三講| 徐理強教授
【抑鬱症的諮詢與扶持】“抑鬱症”系列第四講| 徐理強教授
【幾個常見的精神疾病】“抑鬱症”系列第五講| 徐理強教授
【精神病是鬼附嗎】“抑鬱症”系列第六講| 徐理強教授
編者按:
在世界範圍內,“精神病”(帶有各式各樣精神疾患的人群)的數量,很可能嚴重超過我們的常識認知。以我國為例,根據國家衛健委2018年5月公布的資料,截止2017年底,我國精神障礙患者已達2億4千多萬,佔全國總人口的17.5%;其中,失喪正常生活工作能力的重症患者超過1600萬,這一數字還在逐年增長。而承受着由這些患者造成的壓力和傷害的配偶、親人、同仁等等的數量,就更加巨大,難以估量。
另一方面,瀰漫於全民、全社會中的對於精神疾患的無知、迷信、恐懼、羞恥、歧視等等傷害性、破壞性心態卻依然根深蒂固地佔據着人心。陳舊的思維觀念慣性和淹沒性的錯誤信息混淆視聽;全社會精神醫學領域的遲緩落後、醫療資源的巨大缺口、醫患關係緊張等等因素,使無數病患更加難以得到哪怕是基本的醫療扶助,也讓關切患者的周遭人群陷入痛苦甚至絕望。
面對精神疾患,在教會中,還存在獨特的障礙和偏見。針對精神疾患常會出現的沮喪灰心、睏倦懈怠、躁怒無常、甚至思覺失常等等癥狀,教會人群中往往有一套所謂“神學正確”的判斷和“屬靈敬虔”的“醫治”手法。結果,不僅錯失枉費了基督信仰中本來蘊含的深厚豐富的醫治扶持資源,反而造成額外的二度傷害和加重的恐懼絕望。實在令人折腕悲嘆!
徐理強教授醫師是當今海內外華人世界中頂級傑出的精神科醫師和學者。出於深重的憂患意識,濃集自己五十多年的臨床經驗和前沿科研學識,徐醫師寫作了這本《解開抑鬱的迷思》。本書面向普通民眾,深入淺出地闡述關於抑鬱症等精神疾患的前沿知識。在其質樸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淵博的學識、嚴謹的醫療實踐、對信仰與醫學科學關係的深入思考。《解開抑鬱的迷思》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精神疾患方面真切的當代醫學科學視野;同時也帶來令人寬慰的希望。
過去這幾十年,普世大腦科學和精神醫學已經取得許多革命性的認知突破和長足的實踐進步。現代精神醫學科學認為,與人類的所有其他疾病一樣,精神疾患也是先天基因遺傳與是現實生活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在此基本理論前提上,臨床醫學實踐也研發了科學正規的診治措施和豐富有效的藥物資源,並且正在日新月異地提升、完善。抑鬱症、雙相症、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的治療已經程序化、規範化、普及化;只要治療對症,絕大部分精神病患都有好的療效預期,可以享有較高的生活質量。“是葯三分毒”的口頭禪已經被顯明是十分無知陳腐而且不負責任的謬見誤導。隨着一個又一個優良藥物的面世,弱小可控的藥物副作用,相比藥物帶來的收益,已經微不足道。
在《解開抑鬱的迷思》書中,徐醫師向我們解明,精神醫學、醫藥的正當性和有效性是由嚴謹的實踐數據來驗證的。而基督信仰對人的心靈層面的豐富作用和她所帶來的健康有意義的生活方式也被證明對精神疾患的防治和扶持是確實有效有益的。書中,徐醫生還回答了一些令人困擾的教會問題,提供了如何給抑鬱症患者提供扶持的方法,介紹了他自己治療抑鬱症患者的一般流程和進階分析。以這個治療範式和實踐經驗為參考,所有關切精神疾患的人們可以消除對疾病和藥物的恐懼、謬見,建立抑鬱症等疾患治療的基本概念,了解預期療效,從而可以主動求醫並配合治療。
—————————————————
《解開抑鬱的迷思》(合集)
解開抑鬱的迷思(一)—— 基督教與精神科學
解開抑鬱的迷思(二) ——抑鬱症是什麼?如何診斷?
解開抑鬱的迷思(三)—— 軀體化癥狀
解開抑鬱的迷思(四) ——抑鬱症是心理問題? 生理疾病?
解開抑鬱的迷思(五)—— 抑鬱症的成因:基因與環境的互動
解開抑鬱的迷思(六) —— 抑鬱症究竟有多普遍
解開抑鬱的迷思(七) —— 為什麼基督徒可能得抑鬱症?信仰對抑鬱症病人有幫助嗎?
解開抑鬱的迷思(八) —— 抑鬱症的治療
解開抑鬱的迷思(九) —— 抑鬱症藥物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解開抑鬱的迷思(十) —— 治療是治標還是治本?為何治療效果不理想?
解開抑鬱的迷思(十一) —— 抑鬱症可以預防嗎?
解開抑鬱的迷思(十二) —— 其它的精神疾病
解開抑鬱的迷思(十三) —— 精神病是鬼附嗎?
解開抑鬱的迷思(十四) —— 彼此扶持
解開抑鬱的迷思(十五) —— 找到工作的意義與目標
解開抑鬱的迷思(十六) —— 沉溺的問題
解開抑鬱的迷思(十七) —— 為什麼我選擇精神科專業
cgcm_media November 19th, 2022
Posted In: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