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nd 899 Results
Page 6 of 90

【特蕾莎修女】在貧苦中找到上帝的面容 – 王嵩 (基督教的那些事兒)


如果我們在全球做一個民意調查問誰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基督徒,我想特蕾莎修女會高票當選。對她的尊重和敬佩不只來自於基督徒,也包括其他信仰和沒有信仰的人。 是什麼讓特蕾莎修女收到如此廣泛的尊重,我們可以回到馬太福音25章 在天主教傳統中,這幾件事被稱為 corporal works of mercy, 身體上,物質上憐憫的工作。是每個基督徒都要做的事情,是悔改和愛心的表現。這幅畫是老勃魯蓋爾畫的。當然,這些事很容易變成一個任務清單,讓基督徒去劃勾,然後沾沾自喜的說我已經都做過了,我是一個合格的基督徒了。但當一些人長久的,付上代價的,特別是默默地做這些事,這樣的行為就成為好基督徒的普遍的標誌。這不僅是耶穌的教導,也是一個貫穿舊約聖經的主題。從摩西的律法到先知的勸誡,我們都看見神格外關注所謂的四大弱勢群體:孤兒,寡婦,寄居者和窮人。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弱勢,更是因為他們常常是或容易成為罪的受害者。在他們那裡,不公義最常發生,卻最少被人看見。所以神格外關注這些地方。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孤兒寡婦,哪裡是公義常常缺席的地方,是每一代的基督徒要了解要有敏感度的事情。 特蕾莎修女原名阿涅澤·岡婕·博亞久。特蕾莎是她成為修女後給自己起的名字。她1910 生於斯科普里城,現在是北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當時屬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她是阿爾巴尼亞族人。她出生在一個天主教家庭,但身邊大多數人是穆斯林和東正教徒。 12歲(1922年)在中學讀書時立下志願,將來要到外國傳教,從事救助窮人的工作。 15歲(1925年)在中學念書時,家鄉有耶穌會的神父們被派到印度去服務。神父們寄回家鄉的書信中,報告了印度有關的一切。她看到這些書信,很受感動,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 18歲(1928年)那年,她終於選擇奉獻生活,隻身到愛爾蘭洛雷托修會做初學生。 1929年1月6日,她從愛爾蘭到印度加爾各答,在喜馬拉雅山下的大吉嶺開始初學訓練。 1937年5月24日在大吉嶺發永願,決定成為終身的修女,做修女可以給自己起個新名字,她於是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特蕾莎(Saint Teresa)的名字,改名為特蕾莎。 天主教歷史上有好幾位聖特蕾莎。這位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現在在華人世界裡一般被稱為小德蘭,或利雪的德蘭。利雪是她所在修道院的地方。小德蘭15歲進修道院,24歲因肺結核去世,沒有做過任何轟轟烈烈的事情,但卻在天主教會中極受人喜愛,並被封為聖人。她被人推崇的就是為耶穌做小事。她說我不會做什麼大事,我能對耶穌做的只是到處播種小花,而每一朵花都是為愛所做的犧牲、關注與簡單的話語。她抓住每一個機會練習忍耐,練習愛人。她把自己的自私,虛榮,不耐煩,偷懶的傾向都不加隱藏的記錄下來。也記錄了她在和這些罪搏鬥中她對神的感悟,聖經給她的啟發,她的成長的喜悅。看她的自傳就讓人想起耶穌說的,“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國屬於這樣的人“ Mother Teresa 以她的名字為自己命名,想必也是要效仿她用愛心做小事。 特蕾莎做了修女之後,被派到加爾各答的聖瑪利亞羅雷托修女會中學教地理和聖經課。這座學校雖然座落在加爾各答的貧民窟旁,但是學校學生都是富家女孩。這所貴族學校夾在貧苦地區當中,好像沙漠中的宮殿那樣,高大的圍牆,隔離的是兩個世界。 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痳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改變了特蕾莎修女的一生,也改變了成千上萬人的一生。她那天坐火車去大吉嶺,在車站看到一個乞丐不斷地說:“我渴……我渴……”這個情境不斷在她的腦海里浮現。她回到修院後,感覺到神在呼喚她為貧窮的人服務,於是便向加爾各答的總主教徵詢意見。他們建議她要忍耐且小心行事。1947年印巴分治,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穆斯林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瘋病等都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暨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1948年2月7日,瑪利特蕾莎修女寫信給羅馬梵蒂岡的總會,請求許可她離開勞來多修女會,專心為印度窮人服務。同年8月得到教宗庇護十二世許可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特蕾莎修女到巴特納城一座醫院受護士訓練。三個月後,回到加爾各答城。十二月她在加爾各答城最窮的地區莫地及為失學窮苦兒童辦了一所露天學校。起初,由於她個人力量有限,而需要救助的人太多,因此困難重重。但特蕾莎修女咬緊牙關,依靠天主,終於有善心人士受修女善行感召,捐助場所、設備、食物,還有人奉獻心力,協助特蕾莎修女的工作,其中不少是她過去的學生一富家的小姐。有11個女孩也決定奉獻一生,追隨特蕾莎修女為貧苦的人服務。1950年10月7日,教宗批准了特蕾莎修女與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特蕾莎修女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白棉粗布沙麗,這是印度階級社會中最底層的“吠舍”所穿的。特蕾莎修女卻把“吠舍”定義為“主的兒女”,她認為,既然要為窮人服務,理應穿着與那些貧民相同的衣服。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這個修會除了天主教修會傳統的貧窮、貞潔、服從三個誓願以外,還加上要全心主意,不要酬勞,為最貧苦的人,也就是基督受難的化身而服務。1952年開始,特蕾莎修女開始了最引人注目的善行,就是為快要死亡的窮人服務。特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市政府捐贈的伽黎神廟旁的一間空房子,建立世界知名、讓窮人得以善終的收容之家(垂死之家),有快死的窮人,因為修女們的細心照顧而起死回生的。對這樣的人,除了給予適當的照料之外,還教給他們謀生的技能。垂死病人得到收容之家的修女、醫生、護士、義工的細心照顧,平靜安詳而有尊嚴地離開人世。特蕾莎在超過一百個國家運作了517個慈善計劃。七百四十多家救濟院、一一九個痳瘋病中心、七百多家巡迴診所,這個專為“窮苦中的至苦者”服務的慈善機構如今已遍布全球。近五千修女繼續着她的志業。受其感召而投入的義工則超過一百萬人。 她有一句名言: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偉大的事,但每個人都可以用偉大的愛做小事。 70年代初,”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 一書使這位在加爾各答默默服事的20年的修女的事迹被西歐和北美的人們所知曉。 1979年,為表彰特蕾莎修女為消除對和平造成威脅的貧窮及困苦所作的工作與成就,她被頒予諾貝爾和平獎。她到挪威領取和平獎時,希望挪威政府取消為她準備的國宴。她的想法是:“一頓國宴,只讓一百個人吃飽,但國宴這筆錢交給仁愛傳教修女會,便能夠讓一萬五千個印度人得到一日的溫飽。” 挪威政府回應了特蕾莎的要求,答應她把宴會的六千美元費用交給她使用,修女拿到這筆錢,同時還拿到了40萬瑞幣的捐款。那個被所有人仰慕的諾貝爾獎牌也被她賣掉了,所得售款連同獎金全部獻給了窮人。對她來說,那些獎牌如果不變成錢為窮人服務就一文不值。特蕾莎修女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設問:“我們能為促進世界和平做些什麼呢?”她隨後答道:“回到家裡,愛你的家人。”她接著說道:“在全世界範圍內,我發現貧窮不僅僅存在於整體貧困的國家中,在西方國家,貧窮更加難以消除。當我從大街上搭救回來一個飢餓的人,我給他一碗米飯,一塊麵包,我便很滿足了。因為我讓人吃飽了。但是,那些被社會排除在外的人,他們不被人需要,沒人愛他們,他們生活在恐懼中,他們被社會拋棄。這樣精神上的貧困太難消除了。特蕾莎修女對貧窮的定義非常寬廣,包括了物質與精神層面。她曾說,舉凡飢餓者、孤單者、無知者、胎兒、遭種族歧視者、被棄者、患病者、貧困瀕死者、被囚者、酗酒者、吸毒者……,都是馬太福音里所謂“我弟兄中最小者”。而缺乏愛,是其中最貧弱者。 在她得獎之後,回到加爾各答她繼續做打掃廁所,清洗傷口這樣的工作。 1982年,在貝魯特難民營遭圍攻的緊要關頭,特蕾莎修女斡旋以色列國防軍與巴勒斯坦游擊隊之間實現暫時停火,並因此得以從一座處於交戰前線的醫院中成功救出37名孩童。南斯拉夫爆發科索沃戰爭後,特蕾莎告訴一方的指揮官,說戰區裡面那些可憐的女人和孩子都逃不出來。指揮官說:“修女啊,我想停火,但對方不停,沒辦法。”特蕾莎說:“那麼只好我去了。”特蕾莎修女走進了戰區,交火的雙方在得知了特蕾莎修女走進戰區後,便立刻停火,都在等特蕾莎修女把那些可憐的婦女和孩子帶出戰區後,雙方才又重新開戰。後來這個消息輾轉間傳到了聯合國大會,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聽後,嘆了口氣說 :“ 這件事我做不到。” 有勇氣衝進戰火中救助孩子的人不少,能讓世仇停火的絕無僅有。這世上有兩種authority,一種建立在權力之上,一種建立在道德之上,不是道德宣言,而是像講道一樣去生活的表裡如一。moral authority常常更強大,因為它更稀有。 她說最不同尋常的愛不是移山倒海,是日復一日的把自己給出去。是那些小事你可能第二天就不記得了,被愛的人也不記得了,但神都記得。因為是在這些點點滴滴,微不足道的愛中,一個健康的靈魂長大了,一個受傷的心靈痊癒了。 當我們談論聖人,我們說他們做了超凡脫俗的事迹,他們所做的遠超責任和義務的範疇。這個想法的推論是你和我如果無法過一個特蕾莎修女一樣的人生,並不能說是我們道德上的缺陷,畢竟她做的遠超道德的要求。但如果你問特蕾莎,她會說她做的完完全全就是她的責任,她就是在做上帝呼召她做的事情,she is doing her job. 我們會很難接受她所做的是責任。我們現代人的習慣是要界定標準,要享受什麼樣的權利就要盡什麼樣的責任。基督徒對神有時候像公民對政府。只要交完稅,剩下的金錢都是我自己的了。但聖經里並沒有劃這樣一條線的教導。一方面得救不是我們可以掙來的,另一方面沒有什麼是神不能向我們要的。現代心理學特別講究設立疆界,但不存在這樣一條邊界我們可以把耶穌攔在外面。我們和聖人的差別不在做事能力的差別,而在以何為樂的看法上的差別。或者借用何牧上周講的,是對神的認識和與神的親密程度上的差別。當我們對神的認識,對祂的愛和依賴變得更深時,我們就會把越來越多的事看成當做的責任。當我們沒有這樣的認識和愛的時候,靠別的動力做出來的行為再多也不過是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法利賽人。 《無論如何》 他們不講道理、思想謬誤、自我中心,無論如何,還是要愛他們;如果你友善,他們會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無論如何,還是要友善;如果你成功以後,身邊儘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無論如何,還是要成功;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會被遺忘,無論如何,還是要做善事;誠實與坦率使你容易受到欺騙和傷害,無論如何,還是要誠實與坦率;人都會同情弱者,卻只追隨贏家,無論如何,還是要為弱者戰鬥; 你耗費數年所建設的可能毀於一旦,無論如何,還是要建設;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他們可能會嫉妒你,無論如何,還是要幸福;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如果你幫助他們,卻可能遭到攻擊,無論如何,還是要幫助;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可能也遠遠不夠,無論如何,還是要將最好的東西付出!你看,說到底,這是你和上帝之間的事,這從來不是你和他們之間的事。

October 24, 2024


“刺殺希特勒的牧師” 【潘霍華】- 徐志雄 (基督教的那些事兒)


迪特里希·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 1906/2/4 出生於德國布雷斯勞的一個大家庭 他和雙胞胎妹妹薩賓娜是8兄妹中的老六老七他的父親是卡爾,一位精神病專家和神經學家,以批評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而聞名;他的母親保拉是一位教師,是新教神學家卡爾·馮·哈塞和畫家斯坦尼斯勞斯·馮·卡爾克羅伊特的孫女 8歲時學會彈鋼琴,11歲作曲在愛樂樂團演出,14歲時,決定攻讀神學21歲獲得了神學博士學位,以最高榮譽畢業,他的論文“聖徒交通”(The Communion of Saints),巴特(Karl Barth)讀後,讚許為“神學上的奇蹟”。 由於還不到按牧的最低年齡,另一方面也需要實際牧會經驗,潘霍華暫停學院的生活,申請在西班牙巴塞羅納的一個助理牧師之職。那個教會的成員,大多以當地的德國商人為主。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在西班牙,經濟大蕭條的浪潮襲來。那是潘霍華首次面對貧窮,他傾盡全力協助失業的人;在窘困時,他甚至必須在經濟上求援於家人。 1930年,潘霍華搬到美國,去了哈萊姆區的美國黑人教會,在那裡教主日學,並對美國黑人教會產生了終生的熱愛。他聽到教會長老傳講社會正義福音,開始關注美國種族和少數民族所經歷的社會不公以及教會在推動融合方面的無能。原本愛國的潘霍華在觀看《西線無戰事》後改變了看法,這部電影展示了戰爭的恐怖。後來,他因為對每個人生命的高度重視而傾向於和平主義,極力反戰。 1931年回到德國後,邦霍費爾成為柏林大學系統神學的講師,大家都注意到他改變了。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潘霍華只簡單回答,他“已成為一個基督徒”了。這是潘霍華一生中第一次“步上正軌”,他說:“我內心明白,惟有當我開始對登山寶訓認真起來,我的生命才能成為真正的清晰和誠實。” 貧窮的vs靈里貧窮的(虛心的)——現在時;自知靈性貧乏,在上帝面前無可誇耀的人,自認為不配,但上帝要把天國的福份給他們;對比:自認為在上帝面前無可指責的人(法利賽人和稅吏),哀慟的——將來時;表達哀傷最強烈的一個字,悲痛欲絕;「為罪惡悲傷的人」,指為自己的罪和這世界因為罪惡產生的不公平與不公義哀慟。這樣的人上帝要安慰他們,亦即上帝終究要解決罪惡對個人和世界的影響。彼得:「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5:8)溫柔的——將來時;meek柔和的心耶穌的特質:我心裡柔和謙卑(meek),你們當負我的軛(太11:29);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着驢,就是騎着驢駒子。(太21:5)《天路歷程》中那個謙卑的牧童說得好:“一個低下的人不需要懼怕跌倒。”溫柔的人不擔心捍衛自己,因為他曉得原本就沒有一樣東西是他當得的。飢餓的vs饑渴慕義——將來時;渴慕上帝的義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 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4:4)陸軍少校維維安•吉爾伯特(Vivian Gilbert)寫過一本書,書名是《最後一次遠征的浪漫》,描寫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解放巴勒斯坦的事情。 “一支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士兵組成的聯軍從別是巴揮師而上,沿着貧瘠的沙漠,在撤退的土耳其人後方窮追不捨。進攻的隊伍把運水的駱駝隊遠遠甩在後面。水瓶里的水喝乾了。禿鷹充滿期待地在空中盤旋飛過,太陽無情地炙烤着。”吉爾伯特寫道:“我們頭疼得厲害,我們的雙眼布滿血絲,在刺眼的強光照射下,眼前陣陣昏暗……我們的舌頭腫脹起來,嘴唇變成紫黑色,並且迸裂…撤退的土耳其人前腳剛走,我們便攻進了舍哩亞車站。最先映入我們眼帘的,就是那些以石頭砌成的大水池,盛滿了冰涼、清澈的飲用水。在寂靜夜晚的空氣當中,可以清晰地聽見水流入池子的聲音,使得近處的人為之瘋狂。然而,命令傳來,要各營的人面對水池集合,排成兩列橫隊,這時候卻沒有一個人低聲抱怨。” 先是受傷的人,接着是執行放哨任務的人,然後是一個連隊又一個連隊的人。最後一個人喝到水的時候,已經等候了四個鐘頭。自始至終,他們一直都在距離一堵矮石牆6米開外的地方站着,石牆的另一側就是成千上萬升的水。試想你是這個軍隊中的一員,當要輪到你的時候,你會是如何地渴慕,我們對神的話語,也要有這樣的渴望。前四福談到個人方面的心態,在上帝面前一個人當怎樣看待自己。從第五項福分開始,基督所要教訓的,是前四項祝福的表現。憐恤人的——將來時;上帝以仁慈回報人對其他人的仁慈慈愛的人,你以慈愛待他;完全的人,你以完全待他;清潔的人,你以清潔待他;乖僻的人,你以彎曲待他。(詩18:25-26)憐憫和恩典是同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 上帝的憐憫是對付罪的消極方面,他的恩典則是為我們行積極的事。他的憐憫說:“不要下地獄!”他的恩典則說:“你要上天堂。”他的憐憫是動慈心,他的恩典則是寬恕人。清心的——將來時;內心清潔無偽的人專一:屬靈的正直和心思的單一,而不是心懷二意;十誡第一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使人和睦的——將來時;使人彼此和睦,更重要的是使人與上帝和睦和平之子:在南太平洋的沙威部落,這個部落與另一個部落積怨很深,似乎沒有一種辦法可以把和平建立起來。但在這些部落中間有一個風俗,一個部落若有人捨棄他的嬰孩,送給另一個部落,兩個部落之間就可以成就和平。這個嬰孩一定要當作永久的禮物贈送過去,只要孩子活着,和平就會得到尊重。然而,這兩個結下宿怨的部落彼此恨惡得實在太深,長期以來,沒有人願意捨棄嬰孩建立和平。最後有一個人帶着他獨生的孩子,一名男嬰,跑到仇敵的村莊把孩子獻給他們。妻子追着丈夫想把嬰孩搶回來,卻追不上他。這個孩子後來就被稱為和平之子。只要他活着,就必有和平。基督就是和平之子,只要他活着,就在上帝和人之間建立和平——這種和平是永遠的。為義受逼迫的——現在時;天國是他們的,有一個人帶着生意上的難處來請教教會之父特土良(“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他說:“我該怎麼辦呢?我必須活下去。”特土良反問道:“你真的必須活下去嗎?”基督徒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選項,就是忠誠於耶穌基督——哪怕這樣做意味着死亡。 希特勒就任總理兩天後,潘霍華在廣播講話中抨擊希特勒,警告德國不要陷入對元首(Führer領袖)的偶像崇拜,元首很可能會變成Verführer(誤導者或誘惑者)。他的廣播突然被切斷 1933年4月,潘霍華呼籲教會抵抗希特勒對猶太人的迫害,宣稱教會不僅應為受害者“包紮傷口”,更應“在輪子上插入一個輻條”。 他催迫學生去回答一個使人不安的問題:“在一九三三年的世界裡,誰是耶穌?人要在哪裡找到祂?” 對潘霍華而言,一九三三年的基督,就是受逼迫的猶太人,以及被下監牢的教會異議份子。 1933年7月,希特勒違憲地強制進行新教會選舉。潘霍華全力投入選舉,競選獨立的、非納粹的官員,他們致力於追隨基督儘管他盡了全力,但在7月的選舉中,大量關鍵教會職位落入納粹支持的德國基督徒手中 當時教會發言人聲明立場,表明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是正面的基督教作風,在希特勒身上彰顯的是聖靈工作的方式,也是神的旨意,使德國人得以進入基督的教會。1933年9月,在“棕色會議”上(Brown Synod;大會中許多神職人員穿着棕色納粹制服且向納粹的精神象徵致敬),教會通過“亞利安條款”(Aryan Paragraph),移除所有具有猶太血統的牧師和教會官員,也拒絕按立猶太血統的傳道人。 “棕色會議”後,馬丁·尼莫拉帶領的“牧師緊急聯盟”,呼籲為撤消亞利安條款而奮鬥;雖有兩千名牧師簽名(out of 18800),但是大部分牧師仍保持沉默,令人失望。 1933年11月,20,000名民族主義德國基督徒參加的集會要求從聖經中移除猶太舊約,這被許多人視為異端邪說,進一步壯大了牧師緊急聯盟的隊伍。 1934年5月的“巴門會議”(Barmen Synod)中,新成立的認信教會(Confessing Church)確認了巴門信仰告白,大部分由巴特起草:“……我們拒絕接受,以為我們生命中可以有些部分不屬耶穌基督、而屬別的主之錯謬教義……。” 18000德國牧師:3000人認信教會3000人納粹教會12000人沉默 馬丁·尼莫拉(1946)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然後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猶太人;之後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再後來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保持沉默,因為我是新教徒;最後,當他們對付我的時候,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潘霍華的牧職遭到排擠,反對他的人指稱他對政府政策的反對太激烈、過度了,而且與猶太朋友的連繫太深。另一方面,教會逐漸受納粹思想影響,使他感到孤立;甚至他任教的大學也與一般風潮妥協,稱頌希特勒為政治上的救贖主,並不為那些被褫奪公權的猶太籍教授辯護。 這種種挫折,使潘霍華決定離開德國。一九三三年,他前往倫敦,在那裡擔任兩個德語教會的牧師。這變動招來巴特等人的指責,批評他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刻逃走了。Barth accused Bonhoeffer of abandoning his post and wasting his “splendid theological armory” while “the house of your church is on fire”, […]


【小組查經】面對死亡 – 哥林多前書15:50-58


華人福音堂家庭小組聚會材料 10.25.2024 主題: 面對死亡 詩歌: 破冰:● 如果你的生命還剩下一個月,你會做些什麼事情? 讀經: 哥林多前書15:50-58弟兄們,我告訴你們說,血肉之體不能承受神的國,必朽壞的不能承受不朽壞的。我如今把一件奧秘的事告訴你們: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 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 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 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 感謝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 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 討論: 行動/禱告:● 請大家分享一下現在所面臨的難處和需要。為每個家庭禱告。

October 22, 2024


2024-10-20 【現在我們幸福嗎 ? — 追求並得到真幸福的秘訣】 提多書 2:11-15 – 陳堯健牧師


信息大綱 I. 除去 而得的幸福 (vv. 11-12) II. 學習 等候 的幸福 (vv. 13-14) III. 不被 輕看 的幸福 (v. 15) 本週金句: 提多書 2:14 祂為我們捨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 又潔淨我們,特做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

October 20, 2024


【神蹟是怎麼回事?】漫談神的能力與作為 – 王嵩 (信仰的花園)


對自然的觀察讓我們覺得一定有神。但有幾位神,神的性情是什麼樣的?這些問題光是觀察自然就不夠了。認識神還需要另一本書-聖經。但自然之書也為我們了解神的性情提供了一些線索。更重要的是它也提出一些問題,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聖經,解釋聖經。比如自然的規律性指向獨一的神。只有一個頭腦一個計劃在這一切的背後。如果世界上有一堆互相拆台的神,就像希臘神話里那樣,這會使世界充滿混亂,缺乏規律性。又比如,大自然的和諧完美常常讓人們相信創造大自然的神一定愛好和諧,充滿慈愛,又有高超的智慧能力。但另一方面,大自然中也有混亂和災變,生物界也有很多不完美(疾病,衰老)也有欺騙和殘忍。這似乎和一個完美慈愛的全能主宰有矛盾。任何一個相信神的宗教都必須對這些提出自己的解釋。基督徒對此也提出了一些解釋,但是那種解釋最正確並無定論。跟神有關的一些問題是很難從研究大自然中獲得答案的。就像我們讀一本小說可以從中對作者有一些了解。但曹雪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光研究紅樓夢是不夠的。除非要他主動跟你說話,或者寫一本關於他自己的書或文章留給我們,我們才有可能認識他。同樣我們要了解神,光研究自然是不夠的,只有神特別啟示我們,我們才有可能認識他。神的特別啟示就是聖經。聖經很長,內容豐富,而且很深,不是有個什麼奧秘,需要長老牧師告訴你密碼你才能明白那種深,而是你20歲就讀懂了的經文,50歲再讀,又會有新的體會,新的收穫。但是聖經也有個特點就是它很短。(新舊約93萬字,笑傲江湖84萬)說它很短是說聖經並沒有包羅萬象,為所有的問題提供答案。尤其是沒有那些特別快特別簡單的答案。我是應該找一個掙錢多但很忙的工作,還是一個錢少但清閑的工作,你想在某本書某章某節找到答案是沒有的,但聖經里其實也有答案,但不是我們想的那樣,聖經告訴我們人生的priority應該是什麼樣的,人的價值觀應該是什麼樣的,當這些更根本的答案被找到後,很多的疑難就自然而然的有頭緒了。有一位牧師說神只把我們需要知道的事情在聖經里告訴了我們 。誰決定哪些是我需要知道的?為什麼不全告訴我們?可能說了我也不懂,知道一點比一無所知更危險。神要我們信靠祂,相信他的動機智慧和時間。嗎哪只給一天。 神的無限和全能:聖經上多次說神是全能的,祂的存在和能力是無限的。但我們如何理解神的全能,在祂沒有難成的事?有人曾問神能造一個自己舉不動的石頭嗎?它的意思是說神不會是全能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神就舉不動那塊石頭,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神就有造不出的東西。這個問題的解答是很簡單的,無論多麼大的石頭神都造的出,都舉的動,神舉不動的石頭是不存在的,就像有三個角的圓形,結婚10年的單身漢一樣,是不可能存在的東西。神自然造不出不可能存在的東西。這個問題在邏輯上是trivial的,微不足道的。但在實際生活中,這是一個重要的道理:神的全能不包括做不可能的事。神無法聽兩個人的禱告,讓他們都贏的同一場比賽。同樣的,神不一定能讓你得到你喜歡的這份工作;神不一定能讓你的孩子被哈佛錄取,雖然你孩子的成績非常出色。很多事情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應該的,但從神的角度則並非如此。你的親人生了癌症,然後你知道了一個藥物臨床試驗的機會,他參加了,病就治好了。你感謝讚美神。我的親人生了同樣的癌症,我不知道這個機會,他的病就沒有治好。這是神不愛我的親人嗎?從神的角度,一場比賽只能有一個勝者,哈佛每年只招1700人,有5萬人申請,一個臨床實驗只有幾十個位子,有上萬名患者。神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影響不只一個人的生活,祂要考慮的事遠比我們想象的複雜。除了邏輯上不可能的事情以外,全能的神還會收到另一種限制。聖經里的神不是隨意的。用約,應許來約束自己。祂的本性使祂不能做一些事。蘇格拉底的問題:大家都承認神喜悅正確的,公正的事。那麼一件事是因為神喜悅它從而是正確的,還是因為它本身是正確的,所以神才喜悅它?神的喜悅是正確性的原因還是結果?大家怎麼看?如果一件事情是因為神喜歡而是正確的,那麼道德似乎是任意的,取決於神的意願。人們,尤其現代人不喜歡這樣的想法。因為人們看到太多的例子,君王,掌權者今天批評一件事,懲罰做這件事的人,但明天他自己也做這樣的事後,又有人出來說這樣實際是對的。我們應該感謝大王做了這事。人們非常反感這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做法。很不願意接受道德由一個權威說了算。但如果一件事情本來就是對的,因此神喜歡它,那麼似乎道德標準是獨立於神存在的,神並非道德的最終來源。道德原則在神之上,神不得不喜悅它。這個難題和許多跟神有關的難題一樣,它源於我們把神看成人的延伸,神是個更有能力,更公正,更有愛心的人。但神和人的差別絕不只是在能力和品格上。對人來說,這個難題是成立的,或者我就是道德的源頭,我說的就是對的;或者道德的源頭在我之上。我的行為要被它判斷。但對神來說,這個難題不成立,神即是道德的源頭,祂又不能做違反道德的事。因為公正,愛這些是神的本性。對人來說這些品質有的是我們生來就有的,有的是我們學來的,但不管怎麼來的,我們都可能失去它,這些品質和我們是彼此獨立的。但對神來說,這些是祂的本性是無法分開的,就像火永遠是熱的,水永遠是潮濕的。火和熱是不能分開的,神和公義與愛也是不能分開的。神不像人會受誘惑,但神也不像人,神沒有犯罪的自由。這是聖經多次講到的,神不能說謊(來6:18),不能違約(提後2:13),不能引誘人犯罪(雅1:13)。神的不能不是來自於外在的限制,而是祂本性完美的表現。你可能說,神有這麼多不能做的事,所以神不是全能的。如果你把全能理解為可以做任何一件可以描述的事,那麼確實神不是全能的,聖經上說的全能是指神能力的廣大,祂可以在沒有道路的地方開闢道路,在沒有希望的境況中帶來拯救,祂可以讓瞎眼看見,死人復活,罪人得赦免。 談完神的能力,我們再來看一看神在自然,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為。基督徒對神的作為有非常不同的看法。在一個極端,神是一切的直接原因,另一個極端是創世以後神就不再干預自然了,世間發生的一切都是依據神所創造的自然規律運作的。絕大多數基督徒在這兩個極端中間。認為神有時會直接干預世界,是事情發生的直接原因,有時神的工作是間接的,神通過自然的力量間接影響世界。從奧古斯丁到中世紀神學家大都認為神極少是直接原因,多數情況下,神讓自然規律正常運行。如何區分一件事是有自然的原因還是出於神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我們在最好的情況下大概也只能為事情的原因給出一個概率:這件事大概是神的作為,那件事估計就是自然現象。在座的基督徒可能會說這和我的生活經驗不符,我覺得我上個月生病然後得醫治,我找到工作就是神的作為,我毫不懷疑。但我說我們只能為事情的原因給出一個概率是說事情的原因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尤其在我們與其它人交流時。我們的判斷不可能不受信仰的影響。基督徒因着信仰為神的作為給出一個不為零的概率,這並不是違反理性的做法。另一個極端,不信神的朋友可能會說咱們不要談神啊鬼的,咱們從純理性的角度看問題,但把神從談話中排除出去,這本身就反映了一種信仰,一種相信世上沒有神的信仰。這也是用信仰影響你的判斷。就像上次提到教皇說的,信仰可以提升理性,把我們帶到理性自己無法企及的高度。基督徒被信仰引導所做出的判斷不是沒有實際意義的。2020年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是哈佛大學團隊三十年跟蹤研究的結果。他們的數據表明,每星期去教會的人比不是每星期去教會的人死於抑鬱症,酗酒,藥物,自殺的幾率要低68%。事實上過去幾十年類似的研究有很多,另一個有名的研究顯示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中風後一年內的死亡率是沒有信仰人的1/7. 是否堅持去教會導致健康上很大的不同。是神派天使為它們疏通血管嗎?幫他們調整大腦中神經遞質的濃度使他們不容易抑鬱嗎?我想大概不是的,哈佛團隊在文章中說去教會的行為產生健康益處的機制仍然不清楚。人們可能會說,這是因為宗教給人一個心理寄託,或是教會為信徒提供了一個社交場所。但是如果你問基督徒,他們會說這和他們所相信的東西有極大關係。他們相信他們靠耶穌的恩典得救,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表現;他們相信神愛他們接納他們,無論天分如何,成就如何,過去的善惡行為如何;他們相信神對他們的未來有一個計劃,並持續的引導帶領,而當他們離世,他們會在樂園與神和所愛的人重聚,神會糾正所有的錯,彌補一切的遺憾; 如果他們真的相信這些,他們每周來到教會和一群同樣相信這些的人一起來發現神的那個計劃,一起為那個計劃努力,當他們有了這些,很自然他們會有更少的焦慮,會不那麼需要酒精藥物,會有比較正面的人際關係,會有更好的身心健康。有意思的是,如果一個人只是為了得到這些好處而來到教會,他多半得不到這些好處,而只有當他真的有了這樣的信,這些好處就會作為副產品來到他身上。這就是教宗說的信仰可以把人提升到一個單憑理性無法到達的地方。 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神跡的問題。我們這裡說的神跡特指聖經里記載的,現實中基督徒祈求的超自然的事件。因為我覺得這樣的神跡是很多慕道的朋友難以相信的。基督徒有時候也提到另一種神跡,像剛才說的信仰帶給人健康上的好處,信仰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改變他的品格,人生選擇。基督徒相信這些正是神的能力,神的作為,是神跡。非基督徒不相信這種解釋但是像特蕾莎修女因着信仰奉獻一生服事窮人,這樣的神跡不管人們同不同意它是神跡都不是人們追求信仰道路上的阻礙,事實上,這些事可能正是吸引人們來到教會的原因。但童女生子,死人復活,水上行走,平靜風暴,這些神跡是很多朋友不能接受的,他們可能會覺得這些是這個信仰中迷信的部分,反智的部分,是你們基督徒應該拋棄的部分。事實上,確實有一些基督徒他們已經拋棄了這些神跡。十九世紀以來,一部分基督徒試圖給聖經中的所有神跡以自然的解釋。五餅二魚,水上行走的自然解釋。為什麼不能拋棄所有神跡,因為它們確實是基督教的核心。所有其他宗教的核心教義都是一套法則,你要做這個才能得到神的喜愛,但基督教的核心是福音,福音不是一套法則而是一個好消息,神成為人來到人類歷史中,他完成了神的計劃,他死在十字架上,為世人的罪付上代價,他死里復活,使我們信他的人也都有了永生的盼望。其他宗教也有神話故事,但這些故事裡重要的是其中的道理,故事本身的真假並不重要。但福音不同。它說我們沒有辦法靠明白一些道理,靠自我修行來拯救自己,耶穌在歷史上所做的事拯救了我們。我們需要做的是相信他,回應他。自由派基督徒把神跡和其他很多人不喜歡的教義除去,“一個沒有憤怒的上帝,通過一個沒有十字架的基督,把一群沒有罪的世人帶入一個沒有審判的國度”。這不是基督教的改良版本,這是一個全新的宗教了。當然並不是說聖經里的每個記載都一定是歷史事實。 休謨:1. 神跡是對自然法則的違反。因為支持自然法則的證據非常強大,比如支持死人無法復活的證據無比的多,而人的錯誤,人的欺騙,誇大其詞也都更常見,所以神跡非常不可能是真的,造假的可能總比真實的可能大。2. 人有一種傾向,相信那些能激發驚奇的故事。Carl Sagan在此之上又加上了一條:3. 非凡的主張需要非凡的證據。違反常識和自然法則的事情要讓人相信就需要比常規事件更強有力的支持證據,三五個人的見證是不夠的。平心而論,這些批評都是很有道理的。休謨第一點說自然法則有強大的證據支持。我們誰都沒見過死人復活,所以死人復活是極不可能的事。但這個論點有一個暗含的假設,就是我們見過的就是這世界的一切。沒有我們沒見過的了。在休謨的同時代托馬斯里德反對他的這個觀點,他講了一個故事:瑞典人和印度王子。里德通過這個故事指出人的經驗是有限的,並不能涵蓋所有可能的情況,經驗之外的事情未必不真實。事實上即使在上古時代,人們也有足夠的經驗認為死人不能復活。那時的人更願意接受神跡並不是他們缺乏經驗,而是他們更能接受人的經驗不是世上一切這樣的想法。現代人對自己的經驗越來越自信,從而對經驗以外的東西越來越排斥。這是一種驕傲。休謨的第二點說的很有道理。看看人們對八卦的熱情,對陰謀論的熱衷就知道了。但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識精英對普通民眾的傲慢。是的,很多人喜歡令人驚奇的消息,沒有使用critical thinking去仔細考察辨別,但我們真的能把一切對神跡的相信而其背後的信仰都輕蔑的歸於人的認知缺陷嗎?你看到過熱衷傳小道消息的人為了那個消息放棄工作,舍掉財產,獻出生命嗎?對於有這樣力量的消息,我們是不是值得花一點時間了解一下除了那個驚人的消息,它還說了什麼?Sagan說的非凡的主張需要非凡的證據是很正確的。大家都沒見過死人復活, 基督教宣稱耶穌死里復活,那麼提供證據的擔子就要落在基督徒的身上。而因為耶穌的復活對基督教信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確實是一個需要仔細考察的問題。我們下學期會專門用一堂課講解這個重要的問題。但非凡的主張需要非凡的證據這個原則需要被公平的運用到各類問題上。大家看到世界上但凡精細一點的東西都有一個設計者,一塊手錶,甚至一架紙飛機,我都知道它一定是被有智能的人造出來的,那麼生命,一個細胞,這樣一個有極其複雜精緻的內部結構,同時進行上萬種複雜化學反應,並且可以自我複製的系統,有人宣稱它沒有設計和創造者,可以從無機世界中自發產生。這是一個極度非凡的主張,同樣需要有非凡的證據,做這樣宣稱的人需要提供證據,或者至少是一套可信的機制來說明這些結構,這些化學反應是可以自發出現的。事實上我們沒有什麼證據,不知道一套機制可以做到這些。關於生命的起源,我們有一些假說,比如RNA世界假說,代謝優先假說,脂質世界假說,但沒有一個甚至接近可以解釋代謝和遺傳系統的起源。接受生命來源於非生命物質這種說法需要巨大的缺乏證據支持的信心。 神在祂兒女生活中的作為是歷代基督徒思考爭論的問題。沒有一個所有人都同意接受的說法。但這也許正是這個信仰豐富的地方。每個人憑他的信心和理性與神互動,其結果不是乾巴巴的理論,而是多姿多彩的人生。我們真心邀請還不認識神,對祂的作為感到懷疑的人來看,來考察祂,來經歷祂。約翰福音1章45-50.你將看到比這更大的事。這是耶穌對我們每個人的應許。你很難相信神跡,沒關係,我們說的不能讓你信服,不要緊,來看,來經歷神,你會看到,經歷到比我們講的更奇妙的事。

October 14, 2024


2024-10-13 【從神而來的寬恕】馬太福音18:21-35 – 王嵩弟兄


信息大綱 I. 神的愛與公義在十字架上得到完全 II. 基督教寬恕的三個維度:向上,向內, 和向外 本週金句: 馬太福音18 : 33 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

October 13, 2024


2024-10-06 (國/英) 【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腓立比書3:17-21 – 陳堯健牧師


信息大綱 I. 在榜樣中生活 (v. 17); II. 在警醒中生活 (vv. 18-19); III. 在盼望中生活 (vv. 20-21)。 I. Live by example (v. 17); II. Live on guard (vv. 18-19); III. Live in hope (vv. 20-21). 本週金句: 腓立比書3 : 20 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穌基督, 從天上降臨。 Key Verse: Philippians 3 : 20 “ But our citizenship is in heaven, and from it we await […]

October 6, 2024


【解讀聖經】看新約作者如何引用舊約 – 徐志雄 (信仰的花園)


托爾斯泰:復活,戰爭與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John Milton: 失樂園,復樂園但丁:神曲狄更斯:雙城記, 遠大前程, 大衛·科波菲爾, 小氣財神Tolkien: Lord of the rings 明白神的事情:神的愛/神的公義,不被世界的潮流牽引(例:世界末日,同性戀)知道人的本相: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在世上要做什麼?“生命”的使用手冊——讓生命更豐盛(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佛不是領受的呢?--林前4:7) 以讀者為中心:根據讀者的背景,經驗和立場來解讀聖經,希望將其運用到現在的生活和處境中。會產生什麼問題?(解釋權,主觀性)出埃及——壓迫與被壓迫,社會公義,民族解放大衛和歌利亞——如何通過自強不息來勝過重重困難(霸凌,疾病) 以作者為中心:試圖找出聖經作者起初所想傳遞的信息,在原來的歷史文化和文學題材的基礎上,找出經文最可能的意思,然後再看如何運用到我們現在的處境中。好處?(客觀)雅歌——希伯來文化背景中的愛情之歌好撒馬利亞人——耶穌在重新定義“鄰舍”,看猶太人看不起的撒馬利亞人成為了英雄,挑戰猶太人去跨越種族,文化,階層,去愛他們的鄰舍 把聖經的意思讀出來,還是把我們的意思讀進去? 不要以讀者為中心(把自己的意思讀進去);要找出精義,對當事人的意義,今天對我們的意義 不要斷章取義(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約15);要結合上下文,參考歷史背景(約拿書) 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 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 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着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路加福音24:25-27) 舊約的彌賽亞“路標” 創世記3:15 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創世記12:3 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49:10 圭必不離猶大,杖必不離他兩腳之間,直等細羅(就是“賜平安者”)來到,萬民都必歸順。申命記34:4 我必將這地賜給你的後裔撒母耳記下7:12-16 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也必堅定他的國。。。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 以賽亞書9:6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以賽亞書53:4-5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 神擊打苦待了。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以賽亞書11:1-10 從耶西的本必發一條;從他根生的枝子必結果實。耶和華的靈必住在他身上。。。 (他)要以公義審判貧窮人,以正直判斷世上的謙卑人。。。 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卧;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它們。。。 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萬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尋求他,他安息之所大有榮耀。  預表的定義:在上帝特殊啟示的歷史框架內,人物、事件、制度及其事物之間有類比對應的關係, 從回顧的角度來看 ,這些對應關係具有預言性質,並具有遞進和升華的性質例子:馬太: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 vs 何西阿: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其他的例子:大衛預表耶穌,魚腹中的約拿,逾越節的羔羊 不要為別人讀聖經(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弗5);要存謙卑的心(stand under God) ,明白了就照着去行.


【默示,權威和正典】聖經的來龍去脈 – 徐志雄 (信仰的花園)


聖經是怎麼來的? 有數十位作者,其中有君王,宰相,祭司,牧人,醫生和漁夫。宣稱受神的默示,將神對人的啟示記載下來舊約39卷,用希伯來文和亞蘭文寫成;新約27卷用希臘文寫成,共66卷書。寫作時間從1400 BC-100 AD,歷時1500年被譯成240多種文字和方言,永遠是每年的最暢銷書 基督徒把聖經被當作神的話,有他們的理由。第一個,這是聖經作者們的宣稱: 以賽亞: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耶利米:猶大王亞們的兒子約西亞在位十三年,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以西結:當三十年四月初五日,我在迦巴魯河邊被擄的人中,天就開了,得見 神的異象。但以理:巴比倫王伯沙撒元年,但以理在床上做夢,見了腦中的異象,就記錄這夢,述說其中的大意。 “這是主說的”, says the Lord,declares the Lord, 400-500次 聖經是神所默示的嗎? 彼得後書1:20-21 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 神的話來。馬太福音5:17-18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啟示錄22:19 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什麼, 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份。 人無法認識神,只能靠神主動向人啟示;聖經作者的宣告聖經作者的見證信徒生命的改變聖經預言的應驗推羅古城(以西結書26章1-14)(587BC)尼布甲尼撒王將毀壞推羅城(7節)推羅成為凈光的磐石,又像磐石一樣平滑(4節)推羅的塵土要被拋在水中(12節)漁夫要在推羅城中曬網(5節)推羅不得再被建造(14節)Nebuchadnezzar (586BC—573BC)Alexander the Great (332BC) 神是怎麼默示的?這個會影響我們對聖經的看法,有的時候是潛意識的 宗教天賦說——神賦予一些人特殊的宗教天賦,他們寫下聖經,聖經反映出來的是猶太人的宗教體驗靈性增強說——神增強作者的靈性,讓他們對屬靈事件有特別的敏感和深入的了解;神對他們的啟示和對我們的啟示只有程度上的區別,沒有本質的不同神人合作說——神將主題和大綱放在作者心中,聖經作者用自己的經驗和才華寫下聖經逐字啟示說——聖靈的啟示精確到每個字詞的挑選全篇聽寫說——神說人寫 你覺得哪個理論你比較能認同? 聖經中的咬文嚼字 我們相信聖經的啟示精確到字詞的運用(總統文稿撰寫人Speechwriter布林肯——深知總統的風格思想習慣) 我個人立場介於神人合作說The dynamic theory和逐字啟示說 The verbal theory之間 聖經無誤是什麼意思? 絕對無誤——在科學人文歷史各方面,都是永恆的真理基本無誤——在科學人文歷史各方面,從人的角度看,都是忠實正確的表述有限無誤——在關於救恩的真理上無誤,在科學人文歷史各方面,在當時當地無誤救恩無誤——聖經不是歷史科學書聖經有誤——但那是人的問題,不是神的問題庸人自擾——根本不需要討論這個問題 我個人的立場: 聖經在其所確認的一切內容上完全正確(無誤),無論是關於歷史事件,還是信仰與實踐的事項,前提是這些內容按照它們寫作時所在時代和地點的歷史及文學標準來理解。 子(Son)——我們現在的理解vs聖經時代的理解 怎麼看聖經中的錯誤? 以色列人在什亭死亡的人數——林前10:8 一天就倒斃了二萬三千人 vs 民25:9 那時遭瘟疫死的,有二萬四千人。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太21:9 高高在上和散那 vs 路19:38 在至高之處有榮光猶大之死——太27:5 猶大就把那銀錢丟在殿里,出去弔死了 vs 使1:18 這人用他作惡的工價買了一塊田,以後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 林前10:8一天就倒斃了二萬三千人 vs […]

October 2, 2024


【信心與理性的和解】 – 王嵩 (信仰的花園)


科學和信仰是對人類文明發展影響最大的兩個方面。但它們之間有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關係。在古代,科學還很不成熟,那時人們看到自然的多變和人生的無常,覺得大多數的事情都是“奧秘”,在人的認識能力之外,只能求解於命運,因緣,或神的做為。古代的英雄磨練自己的品格約束自己的慾望來適應現實。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古人,我們會說他們太消極了,太快得出結論說事情是註定的,是無法改變的。太迷信超自然的力量,太強調忍耐和接受。17世紀的科學革命和其後的啟蒙運動完全翻轉了很多人的看法。科學和技術過去300年在各個領域的巨大成功使一些人相信理性不僅可以預測行星的運動,解釋疾病的緣由,也最終可以洞悉人類行為,為道德與社會建立一個不依賴於“神話”和“空想”的堅實基礎。現代的英雄是革新技術征服自然來滿足人的慾望;那麼如果用古人的眼光看今天的人,他們會說你們太傲慢,太迷信技術和自己的力量,而對古老的智慧缺乏敬意。但科學與信仰的歷史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科學取代神明的過程。反覆與反思從來沒有停止過,啟蒙運動的高潮引發了高舉理性大旗的法國大革命,而這場革命最終走向了血腥與恐怖,走向了它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反面,科技進步帶來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但多數勞工得到的只是“悲慘世界”。上個世紀二次世界大戰都由最理性最不容易衝動的德意志民族發起,而宣揚無神論的共產主義卻在一個個的國家裡大搞個人崇拜。這使得很多人開始反思,理性和科學的力量,到底會把世界帶向何方?就這樣每一次造福萬民的技術突破和增進自由進步的社會變革都使得一部分人對理性的信心大增,而把一切問題歸咎於民眾還不夠理性,啟蒙還不夠深入。另一方面,一次次想要建立沒有迷信沒有不公正的人間天堂的革命,最終無不演化為人間地獄。這樣的經歷又使得另一部分人對理性的批評更加嚴厲,呼喚人們回歸傳統,回歸信仰。對於我們這些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來說,科學技術對社會的深刻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這使得一部分人極度崇尚理性,對世界上的問題唯獨追求科學的解釋與技術的答案。甚至認為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科學和理性在他們那裡替代了古代神明所處的位置。而另一方面,當代科學高度專業化使得普通人越來越難以理解和辨別“專家們”的判斷。精英們自己莫衷一是,炒成一團,卻要求民眾“相信”科學,這使得另一部分人對科學深懷疑慮和畏懼。科學和理性與他們所相信的神對立了起來。這種狀況在疫情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不管一個人對科學和信仰的看法如何,他都在自覺不自覺間深受兩者的影響。即使最堅定的無神論者也無法避開宗教信仰的詞彙,它的世界觀和它的文化遺產。道金的故事oh my God. 科學包括兩層含義:一組關於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知識宣告。獲取這些知識的一套方法,包括觀察,提問,假設,試驗,分析,理論化,他人的重複和批評但科學知識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比如說200年前醫生說胃潰瘍是因為你吃了太多辛辣或酸性食物,100年前醫生都說胃潰瘍是壓力和焦慮造成的,現在我們知道最直接的原因是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這些科學知識都是醫生們根據觀察,總結經驗得來的,但不一定都正確,只有最後一個才是正確的解釋,而且可以導致有效的治療;科學知識並非都來自於科學方法。最明顯的例子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達爾文的理論不是從觀察到假說再到實驗驗證得來的,它首先是關於生物多樣性的一個解釋,多樣性來自於物種的隨機突變和自然的選擇;而在這個解釋中,達爾文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等着後人來填充。突變是怎麼出現的,是如何遺傳給下一代的,新物種新功能形成的機制是什麼。這些達爾文全都沒有回答。而這個理論在這些問題被回答之前就被廣泛接受了。今天我們也會在書里,專家們的話里聽到很多科學知識,比如說平行宇宙,用進化論解釋道德的起源,它們也不是來自於實驗和數據而更多的是一個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解釋,希望大家下一次聽到的時候能有所覺察,免得被人忽悠了。 Faith這個詞包括三層含義:信仰生活實踐:崇拜,奉獻,過節,待人接物時遵守一些規範和原則神學:一組關於神,自然,人類世界的知識宣告(神學和科學有重疊)獲取這些知識的一套特別的方法(憑信心,遵照權威) 一個人的神學和他的生活實踐不一定是一致的。神學知識不都是靠信心得來的。 剛才說到科學這個詞被用來指獲取知識的一套方法,其實就是理性的方法。而faith,信心也被用來指一種獲取知識的方法。理性和信心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獲取知識的方法。理性從證據出發,靠邏輯一步步向前,強調質疑權威和經驗的驗證。信心依賴於啟示和權威,強調超越證據的接受。基督徒常說聖經是這麼說的,所以我相信。這是出於對聖經權威的認定。但不是只有信教的人才這樣。 我們都知道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和糖,但大家誰知道光合作用中的幾百個化學反應都是怎樣一步步被發現的,誰檢查過這些發現的每一步都遵循了邏輯,這其中沒有錯誤?沒有人。我們擁有這些知識是因為老師是這麼說的,課本是這麼寫的。我們獲得這個知識靠的是信仰。是對權威的認定。不僅是我們,整個科學界都是這樣,大量的科學發現沒有被其他人詳細檢查過。科學家必須在一定程度上相信他們的同行,除非有明顯的錯誤被發現。知識的建立來自於理性,知識的傳承來自於信心。 人們常認為科學與信仰的區別就是理性和信心的區別。科學是靠理性靠證據的,而信仰是靠權威,是不講證據的。但這樣的看法是不正確的。理性和信心截然不同,但科學和信仰並非截然不同。信仰需要理性(為什麼相信有神,如何知道聖經是可信的,耶穌復活了,耶穌宣稱自己是神的兒子,我們相信,洪秀全宣稱自己是神的兒子,我們不相信,這些需要靠理性來辨別)科學需要信心(平行線公理,更重要的是自然是有規律的,歸納法的可靠性,對科學理論的信心,萬有引力,相對論)信仰確實需要很多信心。無法證明聖經的每句話都是對的,就像無法證明母親的每句話都是可靠的一樣。憑信心去信賴,不依賴理性並不是反理性的。只是表明理性有其局限。 歷史上,科學和信仰確實有衝突(伽利略,進化論)。不能假裝說兩者全無衝突。在對自然現象的解釋中,幾乎每一次的衝突錯誤的都是宗教,直到大爆炸理論。這是基督徒不得不承認的歷史,而這個糟糕的紀錄極大的傷害了基督教的公信力。在今天這種衝突仍然處處可見。雙方都講了很多self-serving rhetoric, youtube 上,雙方寫給自己team的文章書籍里充滿這些內容。這對揭示真理,傳播真理給對方都沒有任何益處。基督徒應該學習歷史上的教訓,避免重複這些代價昂貴的錯誤。為了避免衝突,有人主張把他們分開。科學管自然有關的事情,信仰管與靈魂有關的事情(道德,靈魂的歸宿)但誰來劃線,劃在哪裡?從歷史上看,如果你對牛頓,開普勒,波義兒這些現代科學的先驅講我們應該把科學和信仰分開,讓它們互不干涉。他們會說你瘋了。開普勒說我研究行星的運動目的就是為了解釋神的榮耀;波義耳認為科學家是priest of nature. 任務是在自然中揭示讚美神的方式。就像祭司用牛羊獻祭,科學家把自然對神無聲的讚美翻譯出來。科學研究是靈修的一種方式. 而從實際的角度來看,科學和信仰也是很難分開的;基督教確實對自然界的現象發表看法(世界是創造的,有一天會結束,有愛的,罪的影響,如果這些都不能講,那基督教就被極大的限制了)而另一方面,科學的結論確實影響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偶然,here and now is all there is) 奧古斯丁:把希臘哲學的理性精神帶進基督教。在他之前,信仰的傳播和發展主要靠見證和信心。當然只靠見證和信心,教會也取得了極大的發展,但教會所傳講的已經不能滿足奧古斯丁和許多知識分子,更重要的是缺乏理性思考使教會及神學中出現了很多錯誤。 奧有個著名的主張:因信求知. 不是你理解了才能相信,而是相信後才能有真正的理解。理解是信心的獎賞。信心和理性在信仰的形成上是相輔相成的。整本聖經中我們看到神都要求人民憑信心接受一些無法證實的東西並且信賴神,神很少試圖說服我們。這不是神很傲慢。有點像成年人對孩子說話,這樣的信心是更深理解的起點,而理解又會加深我們的信心。 約翰保羅二世也說:”沒有理性的信仰是危險的,它導致迷信。信仰會挑戰理性,使其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信仰帶給我們超越性的知識,是理性自身無法達到甚至無法想象的。“ 比如理性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世界的秩序和規律,但只有信仰讓我們領悟到這個世界的起源,最終目的,死亡之後的生命。這些是單憑理性我們永遠無法得知,甚至無法想象的。信仰把我們帶到一個更高的領域,理性在那裡仍然大有作為當人們把神,把一切超越物質的想法都從生活和思想中排斥的時候,會必然導致虛無主義(如果我們不能談論神,不能尋求對生命的意義的共同意見時,我們可以談的就只有消費了) 在所有獲得知識方法當中,理性是最可靠的可以避免矛盾和謬誤的一種。當我們跨出理性的邊界,我們就把相當一部分可靠性留在了身後。我們所得到的信息和理解就可能有謬誤藏身其中。我們因此在理性邊界之外的信仰領域暢遊時需要有相當的謹慎和謙卑,學習自覺地抵禦驕傲與懈怠。理性與科學具有的上述優越性有兩個原因:人們可以“強迫”自然回答人的問題(我們稱之為實驗)。不同的人問同樣的問題,自然會給出同樣的答案。當我們讀聖經或求問神的時候我們通常做不到這一點。雖然科學家和其他人一樣不願意認錯,喜歡爭吵,會陷入各種認知偏差,但科學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解決爭端。雙方都可以對對方的論證進行邏輯上的批判以顯露謬誤;不同理論會做出不同的預言,可以通過實驗進行比較和驗證。哲學,神學爭論中或者沒有這樣的方法,或者這樣的方法不那麼有效。其實類似的問題在更複雜的科學學科中也會出現(比如心理學,經濟學)。這兩點是科學所研究的課題的性質所決定的。科學的高度有效性正是源於它只研究一類特定系統中的特定問題。這些系統的行為可以被客觀的觀察和判斷,用實驗的方法操控,這些問題有高度的可重複性,研究的結果可以被外展而不失其一般性。人類所面臨的問題中只有一小部分屬於這個範疇從而可以得到確定的,可驗證的,不斷接近真理的答案。所以理性有一個界限,有一些知識是理性無法得到的奧和教皇都提到一點,就是理性的有限。這一點其實多數的科學家都是承認的,但科學教的信徒常常否認。羅素說科學不能告訴我們的,人們就無法知道。但很顯然這句話的正確與否是科學無法告訴我們的。羅素是最偉大的邏輯學家,但他會犯這樣初級的邏輯錯誤,再一次提醒我們一個人的信仰可能使他變得盲目。Faith binds but also blinds. 這裡也包括對科學和理性的信仰。 現代人常常認為人創造了神為的是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當我們可以用科學解釋同一現象後,我們就不再需要神。現代人不相信雷神,基督徒也不相信。聖經中的神不是夾縫中的神。 基督徒相信神不是因為神解釋了自然現象。 聖經被賜給人類不是為了告訴人類恆星如何起源,物種如何演化,而是告訴我們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多罪惡,人心為什麼有時如此高尚有時又如此黑暗,為什麼我們無論擁有多少都不能滿足,以及解決這一切問題的出路。科學並沒有真的解釋自然現象。它只是描述了自然現象,描述了不同物理存在之間聯繫,作用的方式。我們不應該認為科學完成了解釋的工作,(每一個科學解釋後,我們都可以繼續問為什麼)或者科學解釋是唯一的解釋。水為什麼開了?有一個分子和熱能有關的解釋。但還有一個關於目的的解釋:因為我要泡茶。 這是不同層面上的解釋。並不是一種解釋就可以回答一切從而使另一種失去存在的意義。 哪一種解釋更好取決於你要回答的是什麼層面上的問題。神和信仰絕不只是用來解釋風雲雷電, 或者幫助我們得到雨順風調的工具. 人類幾千年來最深的困境和最大的挑戰從來都不是如何征服外在的自然,而是征服內在的自我。最難解決的問題都是關乎人本性的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當科技給了我們神一般的能力之後,當啟蒙思想幫助我們建立了擁有最廣泛自由的社會之後,我們身邊依然充滿憤怒,恐懼,孤獨,甚至絕望。科學不能為我們指出人生的意義,相反,對一些科學理論的誤用常常把人引向虛無;科學也無法根除人心的詭詐,相反,它常常為詭詐的人提供更強有力的為惡工具。也許今天我們比過去兩百年中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信仰來平衡和引導科學的力量。

September 30, 2024


Page 6 of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