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nd 899 Results
Page 4 of 90

【聊聊三位一體】 – 徐志雄 (信仰的花園)


托馬斯·傑斐遜批評三位一體的教義:“倒退到成了多神教,而且更加難以理解。”奧古斯丁與海邊的男孩——這麼龐大的水體怎麼可能裝進一個小洞里?神學面對的是如此偉大的事物,以至於我們無法完全理解它,但我們依然必須盡我們所能,用手頭的分析和描述工具去探索。聖經是怎麼講的? 獨一的神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出埃及記 20:2-4)關於天父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馬太福音 6:26) 關於耶穌“我與父原為一。”(約翰福音 10:30)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 (約翰福音 20:28)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立比書 2:6-8)關於聖靈(聖靈)他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翰福音 16:8) 神說:“我們要照着我們的形像、按着我們的樣式造人(創世記1:26)“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以賽亞書 6:8)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申命記 6:4)但我要從父那裡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 (約翰福音 15:26)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 28:18-20)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 神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哥林多後書13:14) 愛任紐( Irenaeus) vs 馬吉安(Marcion)特土良(Tertullian)和三位一體 Trinity亞他拿修(Athanasius)vs 亞流(Arius)迦帕多家教父們(Cappadocian Fathers) 馬吉安是來自黑海一 帶的富有商人,他認為律法中的神與福音書的描寫有衝突,因此他認為必須有兩個不同的神。第一個神,創造主, 得對世界上一切的邪惡負責; 第二個是耶穌之父,是富有慈愛與憐憫的。猶太教的神就是創造主,屬於比較低級的神; 而耶穌基督宣告的神,則是比較優越和慈愛的。在所有當時流傳的福音書中,馬吉安認為只有路加的福音書沒有受到猶太教的影響。 愛任紐出生於約公元130年,師從使徒約翰的門徒士每拿的坡旅甲 (Polycarp of Smyrna),在當時異端猖獗的時期,愛任紐宣稱正統信仰的傳遞是從未間斷的。…有一天異端的領袖馬吉安對坡旅甲說:‘應當承認我們’。他回答說:‘我承認你是撒但的長子’。… 愛任紐用“神的雙手” 來幫助人看到聖父如何與聖子和聖靈一起工作。「上帝聖父是未被創造的,是無所不包的、不可見的、唯一的上帝,宇宙的創造者;這是我們信仰的第一條信條。[……]上帝的道,上帝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在時間滿足之際,為了使萬物歸於自己,他成為人類中的一員,可以被看見和觸摸,以消滅死亡,帶來生命,並恢復上帝與人類之間的團契。而聖靈,[……] 在時間滿足之際,以新的方式傾注在我們的人性上,為了在上帝面前更新全世界的人類。」 出生於155年左右,北非的迦太基 “Persona”一詞字面意思是“面具”,例如羅馬戲劇中演員佩戴的面具。很可能特土良希望他的讀者將“一本質,三位格”理解為在救贖人類的偉大戲劇中,獨一的上帝扮演了三個不同但相關的角色。 “本質”是三個位格所共有的東西。這並不意味着它是獨立於三個位格而存在的,而是表達了他們共同的基礎性統一,儘管在外表上顯現為多樣性。 亞他拿修出生於約296-298年埃及亞歷山大城,亞歷山大教會的主教 亞流的主張•上帝是“獨一”的,其他的一切都是受造物。•上帝先創造了“道”,即基督耶穌,再藉由道創造世界。•耶穌因為順服上帝的旨意所以被接納為兒子,我們若學習耶穌的榜樣,就可以被上帝接納為他的兒子,得蒙救贖。 亞他拿修的主張•聖子為聖父在永恆中所“生”,與父雖然有別,但本質上“與父同質”,他就是上帝。*三段論 尼西亞信經:解決了聖父聖子同為神的問題 都出生於土耳其的迦帕多家地區,公元330年左右 尋找最貼切的比喻 雞蛋的比喻:蛋黃,蛋清,蛋殼水的比喻:固體,液體,氣體奧古斯丁的比喻:心靈,心靈對自身的認識,心靈對自身的愛同卵三胞胎互相聯通的器官:大腦、心臟和肺量子糾纏 上帝的統一性是基本的(The unity of God is basic):三位一體的信仰首先建立在上帝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這一基本原則之上。三位一體的教義並不破壞這一統一性。聖父、聖子和聖靈的神性必須被確認(The deity of each of […]

December 8, 2024


2024-12-08【傳福音的恩典與福分】 但以理書 12:3-蕭民傳道


信息大綱 一、傳福音中的生命見證 二、傳福音中的團契與成長 三、傳福音中領受生命的價值 本週金句: 但以理書 12 : 3 「智慧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歸 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


【按卷查經】撒母耳記下21:1-21


【中心思想】:從大衛在處理掃羅背約濫殺基遍人的罪的後果與面對仇敵非力士人攻擊上顯出的不足,學習敬畏神的功課。【分段大綱】:I.大衛在處理罪的後果的不足 (vv. 1-14)—沒有任何罪是沒有後果的A.從連年饑荒認識神不輕看罪 (vv. 1-2)B.大衛與基遍人面對罪的補償 (vv. 3-9)C.在這悲劇中神的悲憫與饒恕 (vv. 10-14)II.大衛在面對仇敵攻擊上的不足 (vv. 15-22)—沒有任何人永遠無可取代的A.大衛疲乏了 (vv. 15-17)B.大衛的勇士 (vv. 18-22)【查經問題】:1.在撒母耳下第21章開始的地方,作者告訴我們,造成一連三年飢荒的原因是什麼 (v. 1)? 以色列為什麼要與基遍人立約(參考約書亞記9)?2.掃羅背棄了以色列人與基遍人立的約,藉著為以色列人和猶大人發熱心而屠殺基遍人 (vv. 2, 5),但大衛卻與他們起誓說,「你們怎樣說,我就為你們怎樣行」(v. 4),你如何看待掃羅與大衛對待基遍人的不同? 從這裡你是否可以看出掃羅與大衛個性上有什麼不同?3.大衛為什麼要對基遍人說,「你們怎樣說,我就為你們怎樣行」,即使是要殺死七位無辜人的性命 (vv. 3-6)? 這做法是出於神嗎? 還是只是大衛想要趕快解決饑荒問題的一個不得不的對策?4.掃羅不守以色列人與基遍人的約定,濫殺基遍人;大衛為著守約而答應基遍人所求,將掃羅七個子孫將給基遍人(vv. 5-6),大衛這樣的做法是否違背了大衛當日向掃羅立的誓約 (參考撒上24:21-22)? 從這裡我們有什麼學習?5.掃羅一人的罪,牽連了多少無辜的人在多長的時間中受累與受害 (vv. 1-9)? 由此是否讓你更加警醒罪的可怕?6.愛雅的女兒利斯巴第一次出現是在什麼場合 (參考撒下 3:7)? 她的兩個兒子被選中成為交給基遍人的七個掃羅的子孫當中的兩人,從這兩個事件來看,利斯巴是個怎樣的女子? 假如你是利斯巴,你會怎樣看待你的人生? 又會如何看待以色列的神耶和華?7.在v. 10中,利斯巴在做什麼? 她為什麼要這麼做? 這樣的作法對大衛有甚麼影響(vv. 11-12)? 大衛為什麼要將掃羅和約拿單的骸骨從基列雅比搬了來(vv. 13-14)? 神如何回應利斯巴與大衛在這裡所做的 (v. 14c)? 從神的回應可以看出神是一位怎樣的神?8.假如從大衛處理罪的後果當中可以看出大衛智慧的不足,那麼在晚年與非利士人打仗的事上,可以看出大衛哪方面的不足(v. 15)? 特別是在作者描述說,「大衛就疲乏了」給你什麼感想?9.撒母耳記下21:15-22具體記載了四位除了大衛之外打敗並殺了非利士偉人的以色列勇士的名字,作者的用意是甚麼? 對你有什麼啟發?10.今晚的查經印象最深刻的是甚麼? 新的學習是什麼? 有什麼是可以在接下來一週在生活中應用或操練的?11.今晚的禱告。撒母耳記下21:1-221 大衛年間有饑荒,一連三年,大衛就求問耶和華。耶和華說:「這饑荒是因掃羅和他流人血之家殺死基遍人。」 2 […]

December 5, 2024


【全能全善的神與人間苦難】從伊比鳩魯悖論談起 – 王嵩 (信仰的花園)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個有點沉重,但又繞不開的問題:全能全善的神與人間的苦難如何相容? 2015年《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名為《在谷歌上尋找上帝》的文章。裡面統計了當人們質疑上帝時,他們會問谷歌什麼問題?”排在第一位的問題是:“誰創造了上帝?” 我們在第一課時討論了這個問題。基督徒所說的這位創造一切而沒有創造者的上帝不僅不是邏輯上的漏洞而且是邏輯的必然。這是一個純理性的問題,因此它也是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排在第二位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為什麼上帝允許苦難存在?” 我們需要意識到這不是個純理性的問題。因此我們不能指望一個理性的回答可以令人滿意。而第三個問題出乎我的意料,也很觸動我的心。它是:“為什麼上帝恨我?” 有很多種情境可能使人問出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它讓我們意識到,在經歷毀滅性的苦難時,我們當中的很多人他們掙扎有多麼深多麼痛。但另一方面對所有基督徒來說,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在所有哲學宗教中,基督教是唯一把愛擺在至高無上地位的一個。神就是愛。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覺得上帝恨他們。我們,我的意思是說普世教會,顯然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對,或是做的不夠。 這一悖論以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Epicurus)的名字命名,但它很可能並非出自伊壁鳩魯之口。它的基本論述是這樣的:如果神是全能的,那麼祂有能力消除苦難。如果神是全善的,那麼祂會願意消除苦難。既然苦難廣泛存在,則神不可能既是全能的又是全善的。這個論述的邏輯是非常清晰的。但是無懈可擊的邏輯和無懈可擊的結論完全是兩回事。這個悖論不是無法解決的。在古代不同流派的思想家對這個悖論提出了很多的解釋。我們如果有時間會簡要的介紹一些,但我想強調的是在古代,對這個悖論所有的解釋都不質疑神的全知,全能和全善,都是致力於調和苦難存在的現實。這種狀況在啟蒙運動時期發生了變化。1755年葡萄牙里斯本發生了一場大地震,那天是諸聖節,大家清早都來到教堂,點起蠟燭,紀念歷代聖徒。地震突然襲來震垮了教堂,打翻了燭火引起全城大火。恐懼的人們逃向空曠的海邊,驚訝地發現大海不見了,原來大海的地方是一望無際的爛泥地。40分鐘後,海嘯洶湧而至,淹沒了港口和downtown的大部分地區,4萬多人在這場災難中失去生命。這場災難對歐洲的知識界影響巨大。像以前的每一次災難一樣,它使人想到伊壁鳩魯的問題,但和以前不同,人們更多問的,不再是神,你要藉著災難對我們說什麼?而是神,災難發生的時候你在哪裡?人們開始質疑神的全能和全善。人們對苦難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個巨大轉變的背景就是17-18世紀的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人們剛剛發現了理性的強大力量。人們開始質疑國王貴族平民這樣的社會等級制度,也開始質疑上帝神父平信徒這樣的宗教秩序。質疑權威,反對權威,突破一切以前不能靠近的界限成了時髦的事情。人們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對奧秘的敬畏就越來越少;人們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越來越強。謙卑,尤其是在神面前的謙卑,就越來越被遺忘。在這個背景下,世俗化的現代人和古人在對待苦難的態度上有了很大的轉變。世俗社會認為生活的意義就是擁有盡量多的自由來追求盡量多的快樂。在這樣的世界觀里,苦難沒有任何意義,它只是我們快樂生活的中斷,它完全不是我們理想人生故事的一部分。苦難必須盡一切可能來避免,來最小化。苦難來臨時,我們把對付它的任務外包給專家,有醫生,有諮詢師,有保險,因為苦難就是一個我們很想保持距離但有時不得不對付的東西。疫情期間,大家也許在教會聽到過一個說法叫“不要浪費這次苦難”,很多人問這是什麼意思。我們都明白不要浪費時間,不要浪費金錢。浪費這兩個字後面跟着的都是資源,是我們可以利用可以從中得益處的東西。現代人很難想象苦難是一種資源,是一個機會。更覺得苦難就像鞋底踩上的一口痰,最好連看都不要看見就把它除去。這和古人非常的不同。古人認為苦難是我與世界之間關係失衡而表現出的癥狀,最需要處理的不是痛苦的感覺,而是這苦難揭示出的我生活中的問題。所以苦難是機會,是警戒的信號,要我們能直面其背後的根源,通過修身,調整,成長來重建平衡。CS Lewis說古代的智者認為,首要的問題是如何使靈魂順應現實,而解決之道在於智慧、自律和美德。而對現代人來說,問題卻變成了如何讓現實屈服於人的意願:解決方案是技術。技術為我們減少苦難,對付苦難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但當那些避無可避的苦難,比如親人的離去,朋友的背叛,健康的喪失來臨時,人們就會發現世俗的苦難觀沒能為現代人提供任何工具,現代人不得不走私那些古代的智慧。前些年,紐約時報有篇文章叫苦難降臨時,人本主義者去哪兒了。12年康州Newtown大規模槍擊案發生後,受害者一下收到無數的prayer and thought,一輩子沒去過教堂的人,親人去世時卻要在教堂辦葬禮。這在我們華人世界中也很常見。微信朋友圈中,你經常會看到某歌星,球星去世了,人人都留言說XX一路走好,天堂里沒有眼淚,天堂里還有音樂,還有足球。這些人中的多數平時並不相信天堂。但是如果苦難只是幸福生活的中斷,可以用技術手段解決;死亡就是幸福生活的終結,沒有任何技術可以扭轉。這時人本主義者的工具箱里什麼都沒有了,他只能藉助天堂,來世這些來尋求慰籍。但是如果一個人只在生死的瞬間給天堂一個passing glance,他只能得到一點暫時的安慰,卻無法獲得一個真正的信仰可以帶來的力量,喜悅和盼望。我們再回到伊壁鳩魯悖論:談談神的全能和全善。就像我們以前討論過的,神不是全能的,神不能讓兩個球隊同時贏得同一場比賽。如果這場比賽是足球世界盃的決賽,雙方球員都已經為之付出了至少四年的辛勞,雙方球迷可能已經等待了幾十年,失利會給球員球迷帶來極深的痛苦。神沒有辦法不讓這樣的苦難發生。但是,在一個按照神的心意運作的世界裡,我非常確信,二十幾個小夥子追一個皮球這件事不會像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那麼重要。在世界上很多國家,人們說足球就像宗教一樣,因為人們想在足球中尋得本應在宗教中尋得的東西:人生的significance,重要性。群體的榮耀和價值。對此我覺得,今天的美國,太多人把政治當作宗教,想在政治中尋得只能在信仰中得到的東西。當我們輸掉了一場比賽,輸掉一次選舉,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生意,嘔心瀝血10年寫了一本書,畫了一幅畫,拍了一部電影,推出以後惡評如潮,我們肯定會痛苦,而痛苦的程度取決於這比賽,這生意,別人的好評對我們到底有多重要。我們的身份,價值越是與這些事相連接,失去它們帶來的痛苦就越強烈。基督教的信仰說,我們最重要的身份是神的兒女,我們彼此是弟兄姐妹,這是延續到永恆的身份,無論你多富有或是多貧窮;我們最可寶貴的價值是神愛我們愛到寧願舍己。無論我們有多成功或多失敗。有了神,有了信仰,也還是會失敗,會痛苦,但我們越是在這樣的信仰中紮根,就越能面對失敗的痛苦。這是信仰對這類苦難的回答。 神是全善的,但他的善並不會與每個人的期待都相同。讓你吃好玩好一點不感到無聊是導遊小姐最大的善,但不是父母最大的善,更不用說神了。我們會讓孩子去打體育比賽,清楚地知道他可能受傷,他一定會經歷失敗。我們還是讓孩子去,在他們想放棄時鼓勵他們堅持去受苦。這能說父母不良善嗎?世上一切真正值得擁有的好東西,幾乎沒有哪一樣是你坐在沙發上,你先生或你太太可以用盤子給你端過來的,勇氣,謙卑,自製,信實這些只能在挑戰中獲得,在苦難中增強。孩子在失敗中學到的總比在成功中多,尤其是當孩子身邊有愛有支持,有陪伴和他一起走過失敗的人的時候。神也是這樣,他的善意和苦難並不矛盾。用苦難的存在來否認神的存在只在一種情況下成立:就是你所說的是一種類似阿拉丁燈神或機器貓的神。如果我們相信神的存在是為了服務我們,苦難就真的成了一個無解的問題。基督教的苦難觀:和佛教不同,基督教認為苦難是真實的,不是幻象。解決苦難的方法不是認清這一切都是虛空,不是斷舍離。我不反對斷舍離,女士們看看自己的衣櫃,男士們,你們幹什麼了,對花那麼多時間刷視頻,我們有很多需要斷舍離的,但基督教不認為detachment是解決苦難的出路。佛經上說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愛會帶來苦難,基督教也是承認的。但在佛經里,避免苦難是第一位的,為了避免苦難,我們要把自己和愛的對象分開。而基督教說愛是第一位的,為了愛,我們有時要擁抱苦難。約11:35 耶穌哭了。耶穌的愛是attachment的愛,他不像希臘神話里的宙斯,坐在奧林匹亞山顛,指着塵世中的人說,你們的苦難都是自找的(奧德賽 卷1)。耶穌看到人世間的罪和苦難,他親自來到世間,成為人的樣子。他把自己和他愛的人連接在一起。世人的痛苦就成了他的痛苦。他為此而哭泣。我們做父母的都知道,養孩子是一種苦難,就算你的孩子又聽話,又能幹,又貼心,一工作就送你好幾張信用卡,把他養大的過程還是有很多苦難,他在學校里被人欺負了,你會覺得比自己被欺負了還生氣,他生病住了院,你會寧願讓病生在自己身上去代替他。這個疏離和連接(detachment and attachment)是基督教和東方宗教極大的不同,愛是至高無上的,我們面對苦難時首要的考慮不是苦難能不能避免,而是苦難值不值得。第二,和強調克己復禮,堅忍為德,男兒有淚不輕彈的東亞文化不同,基督教勉勵信徒在苦難中堅忍,但不把忍耐本身當作榮耀。忍耐的目的:持守信心才是榮耀。神允許,鼓勵人們表達自己的哀傷。聖經里有許多“錯誤”的禱告。詩篇88是個很奇怪的章節,全篇沒有對神的讚美和感謝,全是痛苦的呼號,對神的呼籲和隱隱的埋怨。全篇的最後一個字居然是黑暗。神允許這一篇留在聖經中,他允許詩篇的作者,也允許約伯,約拿,哈巴谷這些先知在苦痛中向他抱怨。因為神不是一個拿着尺子衡量我們走的每一步的教導主任,他是浪子的父親,是哀哭者的同伴。所以在教會裡表達自己的傷痛並不是靈命軟弱的表現,心裏面已經碎成了渣,外表還披着鋼盔鐵甲,這不是神喜悅的樣子。第三,和信奉業報(karma)的宗教不同,基督教承認苦難常常是不公正,不成比例的。大家還記得上周我們講的,karma理論上永遠是公正的,你現在遭的罪都是過去造的孽的結果。但聖經不是這樣的看法。傳7:15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反享長壽。9:11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9:2 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的事,好人、潔凈人和不潔凈人,獻祭的與不獻祭的也是一樣。聖經說我們離開神以後,生活在一個罪的世界,苦難和不公正是普遍存在的。神要我們看到人生脆弱的真相。我們不該以為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是應有的常態。也不應該以為嚴守誡命,忠心服事就可以蒙神護佑,遠離苦難。有這樣幻想的人你只要看看耶穌的一生就知道了。第四,和許多二元論的宗教不同,基督教不認為物質和身體是惡的,不把身體的苦難看作償還罪債的途徑,基督教鼓勵信徒過簡樸的生活,但不鼓勵苦修,自殘身體,雖然歷代都有基督徒這樣做,可能是受了其他宗教的影響,但這從不是聖經的教導。歌2 這些規條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謙卑,苦待己身,其實在剋制肉體的情慾上是毫無功效的。基督徒不追求苦難,主耶穌說你們要靈巧像蛇。但為了愛神愛人的緣故,基督徒也要學習不迴避苦難。還是那句話,苦難,無論是追求還是躲避都不是第一位的,愛是第一位的。神容許苦難的原因:其實基督教神學體系里有專門一個分支來回答伊壁鳩魯悖論,叫做神義論(Theodicy),專門調和世界上存在的邪惡和苦難與一位公義、慈愛且全能的神之間的關係。學有餘力的同學可以去找書來看。我今天不準備介紹這些哲學神學的內容,兩個原因,一是理科生看這些內容覺得非常吃力,有很多問題覺得它沒講清楚。我自己也不覺得信服,就不介紹給別人了。第二個原因更重要,苦難歸根結底不是一個智力問題,不是你懂了一篇道理,你就能處理好的。這些神學的論述在我沒災沒病坐在書房裡的時候尚且不能說服我,當我陷入苦難的深淵時,很難指望這些理論能幫的上忙。基督徒要在苦難中不跌倒需要一些更有力的資源,更可靠的方法。但是上周我們講了,人有個很強的本能想要知道事情的原因,尤其是苦難的原因。苦難來臨時人們問的最多的是為什麼是我?沒有理由的苦難是最難承受的。所以很難不讓人們去尋找答案。有些苦難的原因很容易找到,神讓苦難臨到來懲戒過去的罪,來使人悔改。比如約拿,當他逃避神的呼召,神讓風暴淹沒他,讓大魚吞食他,使他覺醒,悔改;又比如浪子。他輕看父親的愛,只想要父親的財產,苦難讓他發現他沒有了父親的愛,終究也留不住財產,而當他悔過,當他回家,他就重新得到兩者。有些苦難當時看不出原因,但事後就可以看得很明白,比如約瑟,他被嫉妒,被出賣,被誣陷,被遺忘。這苦難是為了訓練他,助他成長,使他從一個驕縱的被寵壞的孩子成為神合用的器皿,在神的救贖中起到關鍵作用。有一些苦難當事人始終不明白原因,但聖經告訴了我們答案,比如約伯。神允許苦難臨到約伯身上,就是為了讓約伯自己知道,也讓魔鬼和世人知道,人可以單單的愛神,不是為了神的祝福,神的獎賞,就是因為神的本性而愛神,並讓約伯在這個過程中找到終極的平安和自由。但還有一些苦難,人們很難找到答案。傳8:16-17 我專心求智慧,要看世上所做的事,(有晝夜不睡覺、不合眼的)就看明神一切的作為,乃知道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做的事。任憑他費多少力尋查,都查不出來;就是智慧人雖想知道,也必查不出來。找不到原因的苦難確實是很難受的。這時就是我們對神的信心要起作用的時刻。基督徒和那些古希臘悲劇里的人物不同。我們並非無助的成為不可抗拒的命運的犧牲品,我們是在一位有智慧有慈愛的神手中。我們深陷苦痛中的時候,很難不想不問,神,你動動小手指頭就可以把我的問題解決,你為什麼不做?當我們用神無限的能力來質疑他為什麼不來解除我的苦難時,我們也要承認他亦有無限的智慧。我們看不出原因不意味着沒有原因。我們要明白的一點是:不知道,不理解,甚至心中充滿疑惑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在苦難中摧毀一個人的信仰的不是疑惑,而是確信。是你找不到合理的原因時,就確信這樣的原因是不存在的,是在你痛苦呼喊神,尋求他拯救,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時,就確信神根本不愛我,甚至根本不存在。生活就像一場和神的網球賽。神會發出各式各樣的球,有時候讓你回的很舒服,有時候讓你跑個半死,無論你有多聰明,花了多少時間研究,你都無法預測下一個球會發到那裡,他來球的原因是不可知的,但是每一個來球都有一個意義一個目的,當我們回球回的正確,我們就實現了這個目的。這個意義和目的是什麼?是認識自己的渺小和脆弱,是除去自己的驕傲和錯覺,是學習把眼光投向神,是珍惜和感恩,是培養品格,是塑造靈魂,是從罪里驚醒,迴轉。重要的不是原因而是意義。當我們抓住了意義,我們就有可能成長,就不會浪費苦難。你看,我們常常不知道所遭遇的苦難的原因是什麼。但我們知道這原因不是什麼。它不是因為神不愛我們,不是因為我們太渺小,神根本不在乎。當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想到當晚他將要被出賣,被抓捕,被審訊,第二天要被鞭打,被凌辱,被釘死,他懇求父神能不能讓他不受這些苦,他可以選擇離開,但那樣世上這些被罪轄制的人就沒救了,耶穌沒有選擇離開,他為我們的緣故,甘心接受了這些苦難。如果當耶穌自己面臨最沉的黑暗,最深的苦難時尚且沒有放棄我們,你想他會在我們面臨黑暗,苦難時放棄我們嗎?我們知道他愛我們。我們也知道他明白我們,因為他也經歷過貧窮,卑微,壓迫,背叛,他是那個有attachment love,讓我們的悲傷成為他的悲傷,與門徒一同哭泣的神。我們還知道他承諾有一個計劃,最終會擦乾一切眼淚,修復一切破碎,彌補一切遺憾。這些夠嗎?這能算是他給我們所受苦難的答案嗎?理科生會說不夠,這隻能算是半個答案,畢竟它還是沒有解釋我們為什麼受苦,但我想所有人在真正明白了耶穌為我們所做的之後,都會承認,這是半個答案,但這是重要的那一半,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那一半。苦難就是我們的健康,家庭,事業,親友的愛,這些我們生命中的光會一盞盞的暗淡而熄滅,當它發生的時候,我們需要一些比自己的經驗,智慧,能力更強大更靠得住的東西來托住我們。Suffering is a problem not a question, Christianity provides a solution not an answer苦難不是一個題目,而是一道難關;基督教提供的不是一個解釋,而是一條出路。苦難有很多種,不要試圖用一種方法來對付苦難(源自自己罪的苦難帶來內疚和羞愧,源自別人罪的苦難帶來憤怒和怨恨,源自自然的苦難帶來傷心和恐懼,找不到原因的苦難帶來困惑與懷疑)每一位受苦的人有個性,經歷上的差異。適用於一個人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另一個人要哭泣。對自己和上帝坦誠你的痛苦和悲傷是至關重要的。不要以信心的名義否認或試圖控制你的感受要信任。最終我們要能說出“不要照我的意思,要照你的意思” 要禱告,要讀聖經,要參加崇拜,即使它有時是乾枯的或痛苦的。要傾聽自己的內心,更要對內心說話。不要任憑情緒淹沒自己要自我反省。不是硬要找出自己的罪,而是反省逆境暴露了自己哪些弱點要重新安排我們的愛。苦難表明,有些事情我們愛得太多了,或者我們愛上帝太少了。比以前更愛上帝,苦難才會使我們變得更好(而不是更糟)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 要從上帝那裡獲得恩典和寬恕,並向他人給予恩典和寬恕。

December 2, 2024


2024-12-01(國/粵)【以馬內利的感恩】 馬太福音 1:18-23-陳堯健牧師


信息大綱 I. 感謝神__ 應許__的同在 II. 感謝神拯救的同在 III.感謝神__自己__ 的同在 本週金句: 馬太福音 1 : 23 「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祂的名為以馬 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 與我們同在」。)

December 1, 2024


11-24-2024 【愛,都去哪兒了? —如何在愛不下去時感謝神?】 啟示錄2:1-7 – 陳堯健牧師


信息大綱 I. 愛 _不下_ 去的原因(vv. 1-3)? II. 愛 _得下_ 去的關鍵(vv. 4-5)? III. 愛 _走下_ 去的感恩 (vv. 6-7)? 本週金句: 以弗所書3:17 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

November 24, 2024


【命運還是選擇】探索神的主權與人的自由 – 王嵩 (信仰的花園)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個在教會內外都很熱門的話題。塑造我們生活的是冥冥中的命運,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在教會裡,這個問題的主要形式是關於神的主權和人的自由意志之間的關係。先問問大家相信有命運嗎?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在座的基督徒相信神掌管一切嗎? 人有兩個根本性的直覺:第一個我把它稱為確定性的直覺。就是凡事都有原因,任何事不會平白無故的發生,一件事的發生可以用發生在它之前的一些事解釋。基督徒在此之上還加上神是一切事情最終的原因。每件事一步步的回溯它的原因,早晚會回到神那裡; 第二個我把它稱為自由的直覺。我們相信人有自由,人可以選擇做一件事或不做這件事,或者去做另一件事。 這兩點是我們看待世界,與世界交往過程中最核心的兩個直覺,確定性直覺的一個表現是我們非常看重解釋和原因,人都有本能的願望要為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事情找到原因,小孩子3歲的時候就會用無窮無盡的“為什麼”讓你發瘋。一件壞事發生,大家問的第一個問題常常不是怎麼辦,而是這是誰的錯,而看不出原因的苦難特別難以承受。當我們給苦難找到一個原因,我們會覺得好受一點。這個找原因的強烈動機有一個副作用就是人們常常在原因尚不明確時硬給問題安上一個原因。瘟疫-神的憤怒,肯尼迪;選舉結果使我們知道一些因素比另一些更強,但我們仍不知道為什麼,所以我們這次下次還是不能預測結果;日常生活中也是這樣,當我們成功時,我們往往誇大自己天分和努力的作用而忽略外界,包括神的支持,這是為什麼成功常常難以複製。自由的直覺可能更重要,是我們人生一切行動的基礎。也是道德責任的基礎。張三和李四有矛盾,殺死了李四。那麼張三必須承擔殺人的罪責。但如果有人把張三從樓上推下去,張三掉下來恰好砸在李四身上把李四砸死了,那麼張三不需要為李四的死負責,因為在這件事上他不是自由的。選擇的自由是一切道德責任的基礎。沒有自由就沒有責任。犯罪的人都想努力證明自己不是自由的(星象,基因,原生家庭)。這兩個直覺是如此的根深蒂固,我們幾乎從不思考它們,天然認為它們是無庸置疑的。但這兩件事其實是有矛盾的。 如果每件事都由發生在它之前的事決定,那麼我的決定這件事也是被它之前的其他事決定的,我的決定不是自由的。我因着那些原因其實不得不做這個決定。用哲學的術語就是說:determinism and free will are imcompatible. 決定論和自由意志是不相容的。你可能需要放棄一個。大家覺得你們會放棄哪一個?對於現代人來說,自由和自主是如此重要,我們可以自己做決定的直覺是如此的強,我們完全無法想象其他的可能。人們嘲笑那些不同意這個觀點的人。 John Piper. 同樣當教會中有人講神的預定和揀選的時候,大家會有疑問:如果一個人得救是神預定的,我們還傳福音幹什麼?如果我們的生活都是神安排好的,基督徒是不是就可以躺平什麼都不做了?人們覺得這些簡單的問題足以揭示預定論這個想法的荒謬。但其實不是這麼簡單。在一個預定的世界裡,你我傳福音或者不傳福音也是預定的,躺平或不躺平也是預定的。你以為是別人告訴了你預定論,然後你選擇了躺平,其實根本沒有選擇,別人告訴你,你躺平都是預定的。預定論並不會產生矛盾。雖然對我們每個人來說自己有自由意志這個感覺非常強烈,但它仍然只是一個感覺,而我們的感覺常常是不準確的,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做決定這件事的一步步的過程。我們沒有看到在大腦里到底發生了什麼?很多時候“我的決定”只是我為這件事的發生找到的一個原因。而我的決定是自由的這種想法可能只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是什麼決定了我的決定時產生的一個錯覺。我是不是已經成功的把大家都繞暈了。我的目的不是要把大家搞暈,而是和大家分享神創造的這個世界是何等奇妙,豐富。聖經里說他的意念如何高過我們的意念,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我們對世界有了一些了解,形成了一些觀念,但那只是對真理的一些近似的感悟,就像約伯記里說的:你考察,就能測透神嗎?你豈能盡情測透全能者嗎?祂的智慧高於天,你還能做什麼?你還能知道什麼?我們這堂課叫信仰探討,我們追求智慧,探求真理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品格是謙卑。不要太快覺得我已經全懂了,任何一個問題你越是深刻的了解它,就越發現自己了解的很少。要避免覺得和我們意見不同的那一派人是愚蠢的,甚至更糟,他們是邪惡的。預定和自由意志的關係不僅是基督教也是整個人類思想史上最長久的辯論之一。這些辯論和這些思考還沒有結束,也就是說我們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古人,現代人,科學家,哲學家,神學家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看法。沒有標準答案,我們每個人要用我們的生活交出我們各自的回答。 說起古人,我邀請大家和我一起回到2600年前歐亞大陸的兩端:古希臘和古印度。看看他們是如何思考世界的確定和人的自由的。古希臘的哲學傳統中,命運Fate是一個核心主題。 命運意味着有些事情是命中注定的,無論人如何選擇,如何掙扎,它一定會發生。俄狄浦斯王。為什麼要看悲劇。悲劇是好人受苦,英雄遭難,品格高貴的人蒙冤。人世間最意難平,最想知道答案的問題。我們下周會更詳盡地討論這個話題。命運是古希臘人提出的一個答案。命運的存在似乎和自由意志是不相容的。無論俄狄浦斯和他的父親做了什麼,都無法改變已經註定的結局。面對這個衝突,希臘哲學的主流想法是命運並不決定生活中的每件事,人在很多事情上仍然有自由意志,只是在一些重要的節點上,命運起決定性的作用。在基督教歷史上,也有不少人持這樣的觀點。我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有選擇的自由的,但一些重要的事,人生的終點在何處是由神決定的。就像下棋,人可以自由的選擇下一步怎麼走,但棋局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神所要的結果。但這樣的解釋仍然帶給人一些疑問,如果神預定了結果,我在過程中的選擇真的是自由的嗎?更重要的是如果結局是神預定的,我還需要為我的選擇負責嗎?如果神預定了我不信主,那祂憑什麼審判我?我們一會還會回到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先來到印度。古印度人為這場辯論貢獻了業(karma)這個概念。業就是人的行為與其未來命運之間的因果關係。善行就會在今生和來世得到善報,惡行相反會得到惡報。這個想法源自印度,但隨着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文化有深刻的影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是我們每個華人都極熟悉的想法。和命運相比,業有一個吸引人的特點:命運常常是隨意的,你會問,為什麼俄狄浦斯的老爸命中注定要被自己兒子殺死?這看起來沒道理。但業永遠是公正的。你現在遭遇的不幸都是因為你過去的惡行,而你現在所行的善會在未來帶給你福報。業的另一個優點是它並不與自由意志相矛盾。業並不決定每件事會如何發生,有點像一個人抽獎抽中了,別人說,你為什麼運氣這麼好,因為我攢了人品。我們說一個人攢了人品不是說他每件事運氣都好,但他遇到好運氣的可能性更大。業不決定人的選擇,它隻影響人做選擇的環境。所以它可以與自由意志和道德責任共存。由於這些吸引人的優點,也由於佛教對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業與報的想法對中國人的思想的影響是很深的。即使你從沒有讀過任何佛教的書,它仍然存在於我們的日常語言中。(放下,隨緣,無欲無求,下輩子)華人基督徒在對基督教教義的理解上也容易受佛教思想影響。比如把神的審判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同起來;把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看成是修行。其實基督教的思想和印度哲學的交集是比較小的。你可以說是因為基督教神學基本都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受東方思想的影響小,但我們也看到,這兩個思想體系的根基有一些巨大的不同。基督教認為這個世界是神創造的,歷史是線性的有開始有結束。而印度思想認為世界是個輪迴的環,無始無終,它沒有給神留下什麼空間。印度佛教早期是沒有神的。印度教有神,後來佛教里也有了佛和菩薩,但神也要遵守業力法則,他們可以幫助人,但不能改變以前犯下的業的後果。 由此基督教和印度宗教對世界的起源,人類的處境和未來,苦難的來源,得救的方法等等都有非常不同的看法。當然它們的道德原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就像所有古代文明都有相似的道德準則。命運和業是人類對預定和自由意志最早的思考。 我們下面來看一看基督教歷史上對預定論和自由意志的思考。 基督教神學和其他哲學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一個聰明人博覽群書,然後思緒飛揚的產物。關於神的事情,神不告訴人,人自己是無法琢磨出來的。而神的話就是這本聖經,所以神學家的一切觀點都要回到這本書。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賽46:10 顯明神的主權,神有計劃,而且他的計劃必定成就,但沒有說神計劃每一件事。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言16:9 類似命運決定結果,你可以計劃但結果是神決定的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耶1:5 顯明神的揀選和預定,不是由於人的品格行為,是對耶利米一個人(雙子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做出來,只因要顯明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就對利百加說:‘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正如經上所記:‘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惡的。’ 羅9:10-13 兩兄弟的命運不是他們的行為決定的而是神預定或預知的。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做長子;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羅8:29-30 神救了我們,以聖召召我們,不是按我們的行為,乃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這恩典是萬古之先在基督耶穌里賜給我們的。提後1:9 預定或至少是預知哪些人會得救。針對所有人的。 我們先看一下把這些話寫下來的人—保羅是怎麼看待預定和自由意志的。徒27:23-32 保羅相信神掌管一切也相信人有自由意志,人在神的計劃中有作為;而神的預定通過人的選擇來實現,而不是取消人的選擇或克服人的選擇而實現。  歷代神學家對得救是預定的還是人選擇的看法。我們看到基督徒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多樣化的,好像一個光譜。 伯拉糾(Pelagius)是四世紀的神學家,他與奧古斯丁同時代,並與奧古斯丁有過激烈的辯論。385年他來到羅馬,看到教會內部道德敗壞。痛心疾首他認為這是教會過於強調靠恩典得救的教義的緣故,於是他開始傳講道德主義的信息。他的出發點就像保羅在加5:19-21 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姦淫、污穢、邪盪、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醉酒、荒宴等類。我從前告訴你們,現在又告訴你們,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國。伯拉糾致力於教會的更新,但他的觀點越來越偏激。他不承認原罪但也認為人性是惡的,但強調人的自由意志。認為得救是靠遵守誡命。他的名言是如果我應該做,我就能做。這和保羅說的“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卻由不得我”直接矛盾了。他還有一些其他比較出格的教義,以至於後來教會把他定位異端。在神的預定和自由意志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完全在自由意志一邊的。我們也看到,他的初衷是好的,是不應該忽視的。與伯拉糾相對,奧古斯丁站在保羅一邊。他的過去,Pelagius可能做得比較好,保羅原本做得好,神使他看到自己的罪。人的神學觀點很難不受個人經歷的影響,要保持謙卑,回到聖經。認為人無法靠自己的意志行善而得救,人得救要蒙神的揀選,要靠基督的恩典,要聖靈的幫助。在神的預定和自由意志這個問題上,奧古斯丁認為神的預定是人得救的根本因素,自由意志在接受恩典的過程中有一定作用,但其有效性依賴於上帝的恩典支持。 中世紀最偉大的神學家托馬斯阿圭那發展了奧古斯丁的思想。他比奧古斯丁更強調自由意志一些。他認為人墮落以後無法行善,但神的恩典被賜給人,使人自由意志被重建,可以行善,可以有回應神的信心。這個恩典是給所有人的,但這個恩典不足以使人得救,人必須以自己的善行來建造信心,神最後會根據人的行為來審判眾人。阿圭那的觀點在奧古斯丁的右邊,給了人的自由意志在得救上更大的作用。他認為這樣的觀點平衡了弗2:8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不是出於自己。和雅各書2:24 人稱義是因着行為,不是單因着信。 然後到了宗教改革的年代加爾文的神學也是基於奧古斯丁的,和阿圭那相比,他走向了另一個方向:一些人得救,一些人滅亡都是由神預定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起任何作用。如果神預定一個人不能得救,那麼神對他的懲罰是公義的嗎?加爾文回答了這個問題,神的懲罰是公義的,因為每個人都犯了罪,都應當受懲罰,神揀選了一些人得救是他的主權,得救是恩典,是我們不配的,但懲罰是每個人都應當受的,沒有人是冤枉的。這個回答聽起來很嚴厲,但還是有聖經依據的。保羅在闡述神的主權時說過類似的話。加爾文和奧古斯丁一樣認為在得救這件事上神的預定起決定作用,但在犯罪這件事是神沒有預定。罪惡是人自由意志的結果。在神的預定和自由意志這個問題上,加爾文是在另一個極端了,基本上完全否定了自由意志在得救上的作用。 亞米念(Arminius)是17世紀荷蘭神學家,他曾師從加爾文的學生貝扎,但不同意加爾文派關於預定的想法。於是提出了後來被稱為亞米念主義的教義。他的出發點就是提摩太前書2:4 神願萬人得救。彼得後書3:9 神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悔改。他的主要觀點是神沒有預定哪個人會得救,而是預定了哪類人會得救。那些因信耶穌並堅忍到底的人將被神拯救。在得救的事上神和人都有工作要做。亞米念的神學比較合乎普通人的想法,美國建國前主要是清教徒,是加爾文派的,但19世紀以後,支持亞米念派的宗派漸漸佔了主流。當然真理不是由投票選出來的。亞米念派也有它的困難。它所說的預定,揀選不是我們對這些詞通常的理解。我們不說罪犯被政府預定要蹲監獄。從加爾文派與亞米念派的爭論開始到現在,兩派的神學也各自有了新的發展。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也變得更加微妙和複雜。我們平信徒很難理解更不要說判斷了。所以還是那句話,讓我們多了解,少論斷,不要隨便參加聖戰。 說了這麼多,基督教在決定論和自由意志誰對誰錯的這場爭論中到底站在哪裡呢?雖然不同的神學流派在這個光譜上佔據不同的位置,但我想可以有把握的說基督教持一種哲學上稱為Compatibilism,相容論的觀點。各派都承認自由意志和決定論可以並存。它們有各自的適用範圍和語境。我們不應該因為它們表面上的不相容就堅持要摒棄一個。就好像光,有時表現的像粒子,有時表現的像波。光如何表現取決於我們如何去觀察它。雖然波和粒子在我們的頭腦中是互不相容的兩個概念,但對光的正確理解要求我們必須接受兩者。就像我們在信心和理性那堂課上講過的,基督教的核心教義中也有許多看似彼此矛盾的觀點。為了消除邏輯上的矛盾而摒棄一方而完全偏向另一方往往會導致更大的謬誤。在預定論和自由意志這個問題上,如果我們排斥預定,只相信人的意志和行動,神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會越來越遠,越來越缺乏主導性。在苦難中我們會有更多的自責更少的安慰;在追求聖潔生活的過程中我們會有更多的壓力更少的平安;在服事中更少的信靠,更多的“不夠好”的焦慮。如果我們排斥自由意志,只相信預定,會削弱對個人道德責任的重視,對悔改和新生命的追求;在生活中缺乏參與感和意義,減少禱告的動力,甚至像伯拉糾看到的一樣,道德生活上會有下降的趨勢。 神的全知和預知:雖然對神是否預定事情的發展有不同看法,但基督教各派,其實也包括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都相信神是全知的。神知道一切,你無法隱瞞任何事,神而且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 賽46:9-10 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太24:36 聖經里對未來的許多預言。但是預知和自由意志似乎也是有矛盾的。如果神知道我將要做的每件事,那麼我做事時真的有自由嗎?自由就是說我可能吃米飯,也可能吃麵條,如果神已經知道我會吃麵條,那麼吃米飯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可能,只是我以為有這個可能罷了。一個解釋是神在時間之外。神同時存在於所有的時刻,所以祂看見了每一件事的結果,祂沒有強迫這件事發生,祂只是看見了所以祂知道。神同時在所有的地方不難想象,但神同時在所有時刻是無法想象的,這和我們在聖經中對神的認識不同。神是與人互動的神,祂在時間之內。祂對人的行為做出反應。因為人犯罪而且無力自救,於是祂差遣耶穌來到歷史之中。這和時間之外的神很難說到一起去。就像上次我們討論了神的全能,並不是字面的意思,神可以做每一件人可以描述的事。全能這個詞的理解有很多細緻微妙的地方。同樣,神的全知,預知,預定,揀選也可能不完全是我們一般理解的字面意思。也有微妙細緻的地方。人的自由意志也是如此。

November 21, 2024


2024-11-17 【信仰生活操練(三)忍耐與禱告】 雅各書5:1-19 – 徐志雄長老


信息大綱 一、對為富不仁者的警告(5:1-6) 二、忍耐等候(5:7-11) 三、起誓的問題(5:12) 四、出於信心的祈禱(5:13-18) 五、迷失後的迴轉(19-20) 本週金句: 希伯來書12:1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着我們 ,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 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November 17, 2024


【小組查經】幸福,就是凡事謝恩 – 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


華人福音堂家庭小組聚會材料 11.22.2024主題: 幸福,就是凡事謝恩經文: 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討論: 行動/禱告:操練讚美感謝神。為大家各項需要禱告,特別為今晚大家分享今年的感恩事項獻上感恩。大家可以輪流為不同的組員感謝主。如果人多,可以3-4人分一組來禱告,也可以每人為另一人的一項禱告事項輪流禱告。

November 16, 2024


【罪與罰】人都有原罪嗎?- 徐志雄 (信仰的花園)


罪是對上帝的道德律的背離,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並體現在行為、思想或內在的性情上。 “罪”的原意是“偏離目標”,箭不中靶心。罪是未能在行為、思想和性情上達到神對我們的期望。 行為:偷,盜,殺人越貨,思想: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她犯姦淫了;性情:嫉妒,驕傲,貪婪,苦毒,自私,冷漠 罪的本質——不把神當神 1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2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3 不可妄稱耶和華―你 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4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 5 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6 不可殺人。7 不可姦淫。8 不可偷盜。9 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10 不可貪戀人的房屋······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十誡前四誡是和神的關係後六誡是和人的關係 罪的來源 對享受的過度追求(美食,情慾)對物質的過度追求(財富)對成功的過度追求(地位) 罪不是從神而來的,罪是人的自由選擇(亞當vs耶穌)肉體本身並沒有罪,但以自我為中心,離棄神的肉體才是罪。 肉身的死死亡和永生在創世之初都是可能的選擇當亞當夏娃選擇違背神的時候,罪進入世界,死亡從可能成為必然(因為你吃日子必定死)靈性的死罪帶來肉身的死亡,也帶來靈性的死,就是與神隔絕對屬靈事物的敏感度和對屬靈事件的反應大大地降低甚至消失。(氣功,火車火馬,但以理)永恆的死永生在本質上與今生不同,且是永無止境(沒有時間的維度)永死也是一種與神的分離,它在本質上與肉體的死亡不同,並且在程度上是永恆的(不是在打打麻將,唱唱卡拉OK) 轄制罪會變成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上癮。一種罪會引發另一種罪。(該隱,大衛)甚至同樣的行為在下一代幾乎以相同的方式重複發生(亞伯拉罕和以撒,家暴家庭中的孩子,長大後也更容易家暴) 否認罪可能被重新定義,從而不再被承認為罪。否認罪的另一種方式是承認行為的錯誤性,但拒絕承擔責任(該隱) 自我欺騙(失去對罪的敏感)當我們否認罪時,自我欺騙是其根本問題(“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的木屑,卻不理會自己眼中的梁木呢?”(馬太福音7:3)拿單的寓言(撒母耳記下12:1–15)) 自我中心罪還會導致逐漸增強的自我中心。在許多方面,罪是一種對自身的專註,我們會不斷關注自己,誇耀自己的優點和成就,最小化自己的缺點。我們對自己的需求和慾望特別敏銳,卻忽視了他人的需求。(Narcissist) 無法滿足罪常常產生不安。罪有一種無法滿足的特性,(洛克菲勒曾被問道,“要賺多少錢才能滿足一個人?”他的回答是,“再多一點點。”)人生有兩個悲劇,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王爾德) 競爭由於罪使人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追求自我利益,因此與他人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缺乏同理心我們關注個人的慾望、聲譽和觀點,只看到自己的視角。我們無法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無法體會他們的需求,也無法理解他們可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某個情況。 拒絕權威如果我們將安全感建立在自己的財富和成就上,那麼任何外部權威都會被視為一種威脅。因為它限制了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必須被抵制或忽視。 苦毒我們無法真正以他人的利益為目標去行動。(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vs 愛人如己)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自我滿足,就會產生懷疑、衝突、苦澀,甚至仇恨。 原罪 伯拉糾主義(Pelagianism)阿米念主義(Arminianism)加爾文主義(Calvinism) 伯拉糾, 360年—420年,英國,羅馬不列顛行省 神學家,和奧古斯丁辯論自由意志與原罪,被定為異端 伯拉糾是一個道德主義者,他主要關注人們過上良好和正直的生活。在他看來,對人性過於消極的看法對人類行為產生了不利影響。加上對上帝主權的強調,人類罪惡的評估似乎消除了人們嘗試過好生活的所有動機。原罪——伯拉糾極端強調人的自由意志。他認為,上帝為每個人特別創造的靈魂並未受到罪的玷污。(沒有原罪)人犯罪是因為受了亞當對後代的影響,學了他的不良榜樣。恩典——上帝賜下理性,摩西律法和耶穌的教導。這個就是“恩典” ,恩典對所有人都是平等可得的。既然我們並不真的有罪、我們並不需要被拯救,而是保持我們正當的身份和良好的地位。通過自身的成就,我們避免陷入罪惡狀態。 Positive Thinking 阿米念主義 人有原罪,但上帝不會追究神的先行恩典恢復人對上帝回應的能力人可以自由地選擇接受或拒絕救恩 加爾文主義 人有原罪,也被上帝視為有罪身體的特徵通過父母遺傳給我們,靈性的特徵(罪性)也同樣遺傳下來亞當和耶穌都是全人類的代表,一個引入死亡,一個帶來永生人無法選擇上帝,都是神的預定和恩典 對罪的審判 律法的審判良心的審判死的審判末日的審判 勝過罪惡 我們知道罪的工價就是死,神要審判罪惡。神是有憐憫的,而耶穌替我們付清了罪的工價,使我們得與神重新和好(罪行)當我們受洗歸入基督的時候,聖靈進到我們裡面,更新我們的生命(罪性)

November 11, 2024


Page 4 of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