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生活的基石。相反如果沒有了信任,人生的每一件事都會變得非常艱難。發達國家和落後國家最大的區別不是某些物質和服務的缺乏而是社會生活中的信任程度。 我們的信任當然不是無條件的。我們不會自動相信聽到看到的每一個消息。我們會考察消息的來源。我們會把新消息和已知的事實,已有的信念比較,看有沒有衝突,衝突能不能解決。當我們討論信任福音書時,我們會用這些同樣的方法。我們說過福音這個詞字面的意思就是好消息。但是信任福音這個好消息和信任朋友告訴你的一個大減價的好消息有所不同。福音書里有一些非凡的宣稱。它記載了一些我們從未經歷過的神跡,它講到一個人:耶穌,說他是神的兒子,說他是我們生命的主人,會決定你我靈魂的命運。這是人們不那麼容易相信福音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一個原因,不是唯一的原因。另一個人們不相信福音的原因是人們不願意相信。世人有時會批評基督徒說你們相信只是因為你們願意相信,因為基督教許諾你們永遠的生命,死後的天堂等等,你們希望它是真的,所以相信它。這個批評有一定的道理。基督徒確實不能把信仰變成wishful thinking。但另一方面,很多人不信也是因為他們不願意相信。因為基督的信仰要求門徒改變對世界對自己的看法,改變生活的重心和方式。這對任何人都不是輕易的事。也因為這兩個原因,同樣是好消息,基督徒去告訴朋友大減價的消息要比去傳福音容易的多。大減價不那麼難以置信,而且人人願意相信它。相信耶穌,跟隨耶穌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它值得。 也是因為這些原因,有的人把福音書當作神話故事來看,裡面的神跡就像西遊記一樣是吸引人們眼球的東西。認為重要的是這些故事裡的教導。你要捨己為人,你要寬恕,要憐恤,要愛人如己等等。耶穌的道德榜樣和人生教導很重要,但不是福音書最重要的地方,也不是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地方。這個信仰最核心的部分不是你要怎麼做才能蒙神喜悅,才能得救,而是耶穌為我們做了什麼,使我們相信他就可以得救。神告訴了我們應該怎麼做,神也把良知放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我們都知道對與錯,但我們做不到,我們總是虧欠神的榮耀,離他創造我們時希望我們的樣子相差太遠。這些不是福音書里的新道理,是舊約聖經反覆講的人的罪,罪是偏離了靶心。靶心不是神的道德標準,是神創造我們時希望我們成為的模樣。人們會抱怨神的道德標準太高了。神為什麼要用不可能的高標準要求我?這是誤解了罪,罪是我們不要按神造我們的心意去生活,要用自己取代神。當這個靶子沒射中後,其他的很多事都變得不可能了。因為這些不可能,神有了一個新的救贖的計劃。不是給我們一本新書教我們怎麼做人,也不是興起一個有魅力的演說家,感動我們改變。這些都沒用。神差派他的獨生愛子來到世上,來到人類歷史當中,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贖了我們的罪,然後死里復活,為我們帶來希望。因此相信福音書帶給我們的這個好消息很重要。這個好消息是我們得救的緣由和憑據。如果大家還沒有讀過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本福音書,我鼓勵大家去讀一讀。這是接觸基督教最好的切入點。書並不長,每一本都可以在兩小時以內讀完。 反對福音書是可以信賴的歷史的人主要有兩類觀點耶穌只是一個猶太教里有革新思想的教師,他死後被基督徒們神化。福音書里關於耶穌是神的內容都是後人加上去的。現在代表人物是Bart Ehrman. 在網上可以很容易找到他的書和視頻教會為統一思想維繫權力修改了福音書的內容,壓制了其他福音。用這四本福音書統一了思想。達芬奇密碼這是兩個嚴重的指控,基督徒必須嚴肅的對待。我們下面的討論都會圍繞這兩個質疑。另外有一個相對次要的批評:就是福音書都是基督徒寫的,他們寫作的目的就是讓讀者相信耶穌是神,所以他們不是中立的,是有偏見的。這個顧慮是有道理的,但這個顧慮對差不多所有的書都適用。關於足球的書都是球迷寫的,寫菜譜的人都想讓你相信照着做出來的菜會很好吃。他對烹調的看法一定不是中立的。第二,這樣的偏見不是我們拒絕相信的理由。一個無辜的人被控告殺人,他和他的家人朋友都會為他辯護。這些人都不是中立的,他們有強烈的動機要說服陪審團相信他無罪,但這不意味着他們的證詞是不可信的。我們仍然要根據證詞本身來做判斷。 聖經以外的文獻塔西陀:編年史 AD115. 提到基督教,起源於一個被稱為基督的人,他在提比留做皇帝,彼拉多做猶大地總督時被處死。他說基督教像疾病一樣傳播很快。他稱之為迷信。還說過基督教是婦女和奴隸們的信仰。雖然他對基督教懷有敵意,但他的記錄確認了福音書里的幾個重要事實。耶穌活動的時間地點,他的死亡,他的稱號基督。基督是希臘文受膏者,也就是希伯來文的彌賽亞,救世主的意思。他還指出基督徒這個名稱是非信徒起的。信徒後來才採用了這個名稱自指。他講到基督教傳播很快,在主後64年羅馬大火時,他說羅馬城裡有大量基督徒。他寫道尼錄王為了為自己放火找替罪羊,就誣告說是基督徒放的火。這也和教會傳統一致。彼得,保羅都在這段時間殉道。這表明基督教在30年時間裡已經從猶太地傳播到了羅馬。事實上,我們從別的資料中確認50年代,基督教已經傳到了羅馬城。Claudius皇帝曾驅趕猶太人離開羅馬 (徒18:2)Suetonius羅馬12帝王傳里說是因為猶太人和基督徒的衝突。塔西陀沒有提到耶穌死里復活的事,但從這個信仰的名稱,我們知道從一開始這就是關於猶太人期盼的舊約聖經應許的基督的一個信仰。小普林尼:AD111,做Pontus總督(土耳其西北)時給Trajan皇帝寫信:抱怨基督徒太多了,神廟都門可羅雀了,獻祭的肉都沒人買了。小普林尼寫信的主要目的是向皇帝請教如何對付基督徒。皇帝回信說只需要懲罰那些頑冥不化的。測試的方法就是要求他們向羅馬的神獻祭。皇帝都知道基督徒只敬拜一位神。他還描述了基督徒總是“天沒亮就聚集在一起向基督唱歌,好像他是神一樣。”這毫無疑問是在描述敬拜的場景。顯示出早期基督徒就把基督當作神敬拜。這與新約聖經里的記錄是完全一致的。腓2:5-11 保羅記錄了一首詩歌。裡面明白無誤的指出基督就是神。腓立比書寫於50年代,這首歌的年代就更早。基督教的迅速而廣泛的傳播為後代基督徒修改福音的說法帶來了困難。在那個沒有印刷機,沒有廣播電視互聯網的時代,要想在一個廣大的帝國里修改已經廣泛傳播的消息是非常困難的,尤其基督教當時並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央組織,可以有資源來做這樣的事,如何說服別人,如何毀掉原來的記錄?更何況做基督徒是一個沒有油水反而要冒很大風險的事,誰要來改變福音的內容,他是如何做到的?這是認為福音被修改過的人需要回答的問題。另外如果福音的內容,比如耶穌是神,復活這些是一世紀晚期耶穌門徒慢慢離世以後新加上的,那就需要回答沒有這些基督教是如何這麼快傳播的? 它在教主死後才開始傳播,暗示他死後發生了一些事,給傳播提供了動力。1世紀很多運動,領袖死了,要麼就終止了,要麼選個新領袖,說領袖復活了是從沒有過的事耶穌的死法使多數猶太人相信他是被神咒詛的。把耶穌的死和蘇格拉底的死相比,既不英勇也不從容,無法吸引愛智慧的希臘人。在它產生的本國本族中,在世界的優勢文化中都有先天的致命缺陷基督教背後沒有帝國的軍隊,不藉助征服和外交沒有穩固的種族基礎,人們不是生而成為基督徒而必須重生。必須靠人來傳福音,沒有廟宇來獻祭,沒有和生活歷史文化成為一體。沒有有效的管理組織機構它宣稱別的神都是假的。沒有融合同化的餘地它的平等思想對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的穩定有潛在的威脅。塔西陀的評論,這是一個引起動蕩的信仰其它宗教,思想得以成功傳播的機制它幾乎全都沒有。它靠什麼吸引人?門徒顯露的是令人驚詫的能力。他們勇於就死,犧牲自己服事他人。與世間智慧完全顛倒的生活方式。 為什麼是這四本書?不是因為原先有幾十本記錄耶穌生平的書,後來教會為了打擊異己,鞏固權力選了這四本書做正典。不是的。原因是這四本書是最早的福音書,也是早期教會共同接受的關於耶穌生平的原始資料。都柏林的Chester Beatty圖書館裡藏着一套古卷Papyrus 45. 大約在220年前後寫成。它包含了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福音書和使徒行傳。所以那時這四本書已經作為正典被收錄在一起了。而更早的,寫於170年前後的穆拉多利殘篇是我們現在已知最早的新約聖經書卷的目錄,裡面記錄的書卷都在我們現在讀的聖經裡面。基督教早期一直沒有一個中央機構來做關於全教會的決定,但是很奇妙各地的信徒對基本的教義,聖經的經典的看法是基本相同的。我們相信這是神的工作。佛教也沒有一個中央機構,佛教教義隨時間地域不同差別極大。這是基督教歷史另一個很神奇的地方年代:50-90年代,非基督徒學者認為福音書是在70年後寫成的,因為書中對耶路撒冷覆滅的預言不可能在70年以前做出。這裡耶穌不是神無法預言是他們邏輯的前提,而不是論證的結果。使徒行傳結尾於60年代初,路加仍與保羅在一起,70年耶路撒冷的覆滅,基督徒大多在圍城之前離開了耶路撒冷福音書中的許多細節顯示書的作者是生活在猶太地的猶太人。馬太馬可約翰把加利利湖稱為海,因為湖邊的當地人就是這麼叫的。路加把它稱為湖。西蒙和瑪麗亞是猶太地最常見的名字,猶大福音里只出現了2個猶太人名字:猶大和耶穌,和一大堆非猶太名字。因為這些後來的福音的作者都是非猶太人。沒有相應的知識。同樣在那個沒有圖書館互聯網的時代,非猶太人說不出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路上會經過哪些小鎮。聖經的作者知道,多馬福音中沒有提過任何地名,腓立福音只提到耶路撒冷和拿撒勒。 今天的人和古人有兩點不同:用引號來引用別人的話是近代的發明,引號裡面的必須一字不差。古人沒有這種慣例。而且耶穌很可能是講亞蘭語的,用希臘文寫成的聖經本來已經有一個翻譯的過程。所以耶穌的話很可能不是逐字的原話。古人的記憶力比我們好很多。不能因為我們記憶牧師講道內容很難就斷定他們不能把耶穌的原話準確記錄下來。耶穌講了一些話很不中聽 太7:11你們雖然不好(evil)15:26 稱外邦人為狗(一世紀晚期起,傳教的主要對象是外邦人) 23:3 要求門徒遵行法利賽人一切教導(法利賽人和基督徒關係一世紀末極度惡化) 在十字架上喊我的神為什麼遺棄我。這些都是對傳教很不利的,以至於2000年後我們查經這些問題還要一次次被提出,被解釋。如果不是耶穌的原話,很難想象為什麼要編這樣的話。另一方面,耶穌沒有講很多後來的門徒想聽的,對教會發展很有用的內容,比如天堂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獎賞是什麼?外邦人要不要受割禮。教會的組織架構,權力分配是什麼樣的?耶穌喜歡講parable比喻,寓言。舊約里很少,死海古卷和早期基督徒也很少用。像是耶穌自己的獨特風格。撒種的寓言,浪子回頭的故事,好撒馬利亞人的寓言被廣泛認為是文學和道德教育中的傑作。他們都來自於耶穌這個創教的天才是一個比它們被幾個後人獨立創作出來的可能性大很多。另一個例子是人子這個稱呼。四本福音書都記錄耶穌自稱人子這個不常見的稱謂。門徒卻很少這樣稱呼耶穌。 四福音書是人類所有古籍中擁有手抄本最多的。目前人們在考古挖掘中發現了五千多本福音書的手抄本。最早的包含全文的手抄本來自於四世紀,最早包含全部四本書的殘本剛才說了是來自於三世紀初。最早的約翰福音的殘篇寫於大約125年,就是約翰福音成書30年後. 手抄本數量之多與原稿時間間隔之短都是其它古典作品無法比擬的。如果我們懷疑福音書最初的版本沒有流傳下來,被後人改動了,那一切的古代經典都不可信了。這5000多份手抄本的內容是否一致?文字上的差異是很多的。有幾千處,但基本上都是字母增減,冠詞增加,詞序不同這類不影響意思的差別。因為希臘文本身也隨着時代在變動。但比較不同版本,不難判斷原文。主要有兩處添加;可16:9-20,約8:1-11。馬可添加的內容全部可以在其它三本福音書中找到,內容上沒有爭議。行淫婦人的故事是獨特的。但不一定不是真實的。也可能是後人把口傳的耶穌的故事加了進去。這個故事寫的太好了,後代的教會都接受它。與耶穌的性格和教導非常一致。這兩處差異是近代考古工作證實的,但基督徒一直都知道,整個中世紀教會的書籍中都指出這兩點差異,沒有隱瞞。太24:36 “子也不知道” 在一些抄本中被刪去。基督徒中也有覺得自己比使徒更懂的,但從福音書內容的令人震驚的高度一致,可以看出多數基督徒對聖經是有敬畏之心的。一本書流傳了一千多年,沒有什麼改動,這是極為罕見的。對比莎士比亞。 從我們今天掌握的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確定以達芬奇密碼為代表的認為教會為維繫權力而篡改聖經的說法是完全不成立的。在教會獲取權力之前,新約正典已經在實踐中確立了,福音書的內容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在教會獲得權力之前,在整個羅馬帝國的龐大疆域內以及邊疆外的國家(亞美尼亞,波斯,德意志)對福音書的內容進行重大的修改面臨巨大的技術和後勤上的困難。我們還知道把基督當作神來敬拜是最早期的教會開始的(小普林尼,保羅的書信)而在教會內質疑耶穌的神性的觀點是在三世紀末才開始具有影響力並在文獻資料中展現出來的。認為耶穌是道德教師的說法很難解釋基督教早期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在與猶太教的衝突和羅馬帝國的逼迫下的發展。猶太教不是因為基督徒的道德追求而壓制基督教,而是認為基督徒違反了一神的信仰,羅馬帝國逼迫基督教是因為基督徒拒絕崇拜帝國的神靈。這些都是新的宗教的特點而不是新道德運動的特點。我們剛才討論了篡改福音書的困難。但更難以解釋的問題是誰改了它?為什麼要改?為權力,使徒的表現;為利益,福音書里沒有幫助教會領袖獲取地位利益的教導,為大的要服侍人;為建立組織,多收信徒,耶穌屈辱的死亡對在猶太人和希臘人中傳播都是巨大的障礙,割禮,律法的問題如果人們控告基督徒犯了篡改福音書的罪名,審理這個案件的法庭上,沒有被告人,不知道是誰改的,沒有目擊證人和證物,沒有成立的動機,沒有人得利,找不到作案的方法,絕大多數可能的作案時間都被排除了。相反有大量物證表明福音書的內容沒有被改過。我想這會是歷史上最容易審理的案件。
October 27, 2024
信息大綱 1. 神掌管世上一切 2. 神掌管君王的未來和命運 3. 神看顧他忠心的子民 4. 對神的信心帶來與人的合一 本週金句: 但以理書 2:20-21 但以理說:「神的名是應當稱頌的!從亙古 直到永遠,因為智慧能力都屬乎他。他改變 時候、日期,廢王,立王,將智慧賜與智慧 人,將知識賜與聰明人。」
倪柝聲(1903—1972),原名倪述祖,籍貫福建福州。1903年生於廣東汕頭。1916年,倪柝聲就讀於著名的福州三一學校漢英書院,接受西式教育1919年五四運動,領導學運,被停學一年1920年在余慈度的佈道會上立志終身奉獻,改名倪柝聲 Watchman Nee 1 父親當時在汕頭任海關官員。倪柝聲是家中的長子,倪家是福州最早的基督教家庭之一。祖父是教會的牧師。母親所生的前2個孩子都是女兒,常受重視男嗣的婆婆諷刺。再次懷孕時,就模仿撒母耳的母親哈拿的禱告,應許如果所生為男孩,就將他一生獻給神[5]。此後共生有五子, 2 福州三一學校包括漢英書院(八年制,中學和大學一、二年級,主要學科均採用英文教學),倪柝聲是名列前茅的優等生,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絕頂聰明。 3 停學一年 4 原本在信仰上不冷不熱的媽媽深受余慈度的講道所感動,不僅放棄了打麻將的嗜好,而且主動為自己曾向家人發脾氣而認罪悔改,請求家人饒恕。倪柝聲對母親的改變非常驚訝,因好奇也去聽余慈度講道,深受感動,接受了福音,整夜認罪悔改,並且立志終身奉獻。復學之後,他不顧受嘲笑,熱心向同學傳揚福音,把70名同學的名字一一記在本子上,天天代禱,到畢業時,有69人接受福音。 以後幾年間,他一面刻苦勤讀聖經,同時博覽大批基督教歷史名著,一面到隱居的英國女傳教士和受恩(Margaret E. Barber)那裡求教。 1 倪看見分門別類的宗派帶來的問題,覺得那是分裂基督的身體,於是提出脫離宗派,建立一地一會的“地方教會”(local church) 2 1923年初,王載從南京請來女傳道人李淵如開復興佈道會。幾十位青年基督徒穿上寫着‘信耶穌得救’的福音背心遊行,吸引人來參加佈道會。1個月間,聽道受感者達到幾百人,成立基督徒會堂。李淵如不久回到南京,幾年後成為倪柝聲的重要同工。 3 王載的重點是復興佈道的工作,要走個人奮興家的道路,到各地巡迴佈道,並且去上海接受美國傳教士的按立成為牧師。而倪柝聲認為工作重點在於建造地方教會,認為教會的一個罪惡是有特權階級,在天主教,這個特權階級是神父;在基督教則是牧師,他認為,信徒皆為祭司,不需要特權階級(神父,牧師)作神人間的代理人,所以他與同工都以「弟兄」互稱。 福州教會1966年文革中被關閉。現改名“馬廠街基督教堂”重新開放。 4馬來西亞 5新加坡 1 南京李淵如(1894-1969)——1917年來到南京女子師範學校任校監,職責是將學校非基督化。當時該校音樂教師蔡蘇娟帶領200名學生中的72名學生相信耶穌,引起家長反對。李是倪柝聲在文字出版方面的重要同工,負責上海福音書房的文字編輯工作。 2 無錫「以前我以為一個人要到老 年時才可以寫書;但那時我以為自己快要離世了,所以必須開始寫書。於是我在江蘇省無錫城租了一 個小房間,將自己關在裡面終日寫作。那時我的病開始加劇,連躺下來都不能。我寫的時候要坐在一 張高背椅子上,胸部頂住桌子,以減輕胸部疼痛。撒但對我說,你既然快要死,何不死得舒服點,何 必如此受苦?我說,是神要我這樣,你退去吧!經過了四個月,我寫完了三卷《屬靈人》,在寫作期間, 不知流了多少血汗和眼淚;在生命無可指望中,神的恩典都將我帶領過去。每次寫作後,我都對自己 說,這是我對教會最後的見證。雖然是在百般的艱苦中寫作,但我覺得神對我非常親近。 3 上海1927年底,倪柝聲、李淵如、汪佩真和中國內地會的傳教士祝康寧共4人,在新閘路944弄賡慶里(今泰興路口東側)汪佩真住所舉行上海地方教會的第一次擘餅聚會。 汪佩真(1899-1971)——1921年從金陵女子神學院畢業之後,開始到中國各省講道。她的傳講很有能力,廣受歡迎,號稱中國的女司布真。1925年,她到煙台傳福音,李常受因而得救。汪是倪柝聲的另一重要同工,負責姊妹工作和青年學生的福音工作。 1928年1月,他們在哈同路文德里(今銅仁路240弄),租賃了一幢石庫門房屋,作為聚會場所。又租下26號作為單身女同工的住所,汪佩真,李淵如等長期住在此處。 4 神跡那一天我禁食,是由早晨起到下午三時,同時,在上海的同工們,也在李淵如姊妹家,為我迫 切禱告。我向神禱告,求祂給我信心,祂就給我話語,是我一生不會忘記的。第一句:是羅馬書一章 十七節,義人必因信而活;第二句:是哥林多後書一章二十四節,憑信而立(因為你們憑信才站立得住);第三句是哥林多後書五章七節,因信而行(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着信心,不是憑着眼見)。 我就不顧一切,穿上我一百七十六天未穿過的衣服。我下床要站立起來,出了很多汗,好像被雨淋透。 撒但對我說,你連坐都不能,還想站立起來?我說,是神叫我站立。我就站起來,全身又出冷汗,幾 乎倒下去。我一直說,憑信而立,憑信而立!我就走去拿褲子和襪子來穿,穿好了,我就坐下。一坐 下,神的話又來了,叫我不只憑信而立,還要因信而行。我覺得我能起床,並走幾步去拿褲子和襪子來穿,已經是了不得了,我怎能希望再行走呢?我就問神,你要我往哪裡去?神說,你下樓梯到二百十五號李淵如姊妹的家裡去。那裡有一班弟兄姊妹,為你的病已經禁食了兩三天。 當我站在樓梯頂的時候,我看那是我一生所看見最高的 一道樓梯。我對神說,你叫我走,我縱使死了,我也要走。但我接着對主說,主啊!我走不動,求你 用手扶着我走。我扶着欄杆,一階一階地走下去。我的全身又冒出冷汗,我一面走,一面喊着說,因 信而行,因信而行!我每走下一階,我都禱告說,主啊!是你叫我能走!在信心中,我似乎是與主手 拉着手,直走完了那二十五階的樓梯。下到樓梯底時,我覺得很有力量,就快步跑到後門,開了門, 一直向李淵如姊妹的家中走去。我對主說,從今以後,我因信而活着,不再是個躺着的病人了。我就 像彼得在使徒行傳十二章里那樣地叩門,只是沒有羅大出來應門。門一開,我走進去,七、八個弟兄 姊妹注視着我,不出聲,也不動。大家安靜坐着,約有一小時,如同神出現在人間。我也坐在那裡, 心中滿了感謝和讚美。以後我就作見證,向他們述說我蒙醫治的經過。大家靈里暢快喜樂,高聲讚美 […]
October 25, 2024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傳教已完全在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之下,表面上看,中國福音的大門是打開了。然而,將宣教工作依附於不平等條約之上,卻埋下了難以預料的禍患和仇恨的種子,為中國教會預備了極壞的土壤。儒家士大夫是反對基督教的最主要的集團,這包括在政府任職的官員,以至地方上作為社會基層骨幹的士紳。他們散播了大量攻擊基督教的言論,並且往往又是教案的幕後煽動及策劃者。反教三大原因謠言和誤會:男女禮防,育嬰院(揚州教案),病理解剖(連州教案)利益衝突:迎神賽會,教民脫離士紳轄制傳教士某些不當的措施和行為:查還舊堂,官階品位,干預詞訟1900年,中國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民教衝突積累了半個世紀的大噴發 1896年,山東一帶出現拳民秘密社團。1899年,酷吏毓賢任山東巡撫,拳民焚毀教堂,搶劫教民,毓賢因教案被撤職。1900年4月,各國駐北京公使聯名照會清政府,要求將拳匪剿除。毓賢進京遊說,稱拳民神通廣大刀槍不入;慈禧決定啟用拳民扶清滅洋,懸賞殺洋人,男50兩紋銀,女40兩,兒童20兩6月21日,清政府正式向11國宣戰(英法德意奧匈帝國日俄美,西班牙,比利時,荷蘭未參戰)義和團圍攻京城的外國使館,使館區內被圍者約3000人,當中2000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外國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兒童76人。保護使館的包括409名外國水兵及陸戰隊員,配備三支機關槍及四門小火炮。使館內有足夠水井及糧食。北京、山西 、河南、東北、內蒙等地義和團也相繼發難,屠殺傳教士和信徒。天主教信徒被殺18000 人,新教2000 – 5000人。列強組成八國聯軍進攻中國,鎮壓義和團,8月14日攻陷北京,解除了對使館 、教堂的圍困。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 孤兒寡母,靠出租房子和母親洗衣服、縫補衣服勉強度日王明道體弱多病,多次在醫生都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從死亡的邊緣轉回,屢屢蒙神保守在教會學校長大,14歲時,在高年級同學的帶領下受洗成為基督徒15-18歲,心中的爭戰——做傳道人還是做政治家19歲上完一年大學後,到保定教書,看到孩子們受教後的改變,心志也慢慢變化,願意接受呼召,做個大牧師1921年因為洗禮的問題和學校鬧翻,回到北京家中1924年底在家中開始了查經班1925年起開始被邀請到各地領會,有24年之久,直到1949年 王明道個性嫉惡如仇,最痛恨的是自由派神學注重信徒聖潔的生活主張政教分離,也不參與社會關懷 1928年8月8日 結婚 1942.1 (北京教會領袖)勸我們加入 “華北基督教聯合促進會”。我們大家跪下來禱告。不到幾分鐘,我忽然想到經上的話說,“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5月,迫切禱告後回信拒絕參加,參加的話和不信派同流合污;背後有日本人的操縱,不參加教會可能會停辦,甚至生命有危險6月,敵系教會。“那些時候我常想本日的聚會也許是最末後一次聚會”,甚至有一部分常來聚會的人都畏縮不敢來10月9日, 華北聯絡部文化局調查官武田熙要見我談話10月10日,最後的戰爭。一夜禱告之後,神將出乎意料的平安放在王先生的心裡,騎車唱詩前往。“希望你能出來領導一下 ”“我為順服我所事奉的神,為持守我所信的真理,決不服從任何人所發違背神旨的命令。我已經準備付任何代價,作任何犧牲,決不改變我今日的主張。叫我和我所牧養的教會加入教團,是決辦不到的”“我已經考慮了幾個月之久,現在不需要再考慮了”“ 武田先生,若沒有甚麼別的事,我就告辭了”至高神的僕人,“你不知道日本軍部屠殺一個中國人就像我們弄死一個螞蟻那樣容易么?”我聽他所說的這句話,當時心中確是有片刻的畏懼。不久我回答他說,“你說的是。但我不是一個螞蟻,我是至高神的僕人。神不許可,任何人不能加害於我。” 三自——肅清基督教內帝國主義影響,自治,自養,自傳三自的主席——吳耀宗(王明道的評價:中國兩個著名的不信有上帝的基督徒——馮玉祥,吳耀宗)當年因為吳親蘇親共,有人改了主禱文諷刺他:我們在北方的父(斯大林),願你的旨意行在中國如同行在俄國一樣。我們日用的盧布, 今日賜給我們 ….. 我們要控訴傳教士披着宗教外衣做間諜通過教會破壞三自運動勾結蔣匪幫反共反蘇,文化侵略以民主自由,親美崇美,文化侵略“超政治”(政教分離),離間信徒和政府的團結,破壞三自運動 各地開完控訴大會就成立三自分會三自教會講道不能再提黑暗世界,撒旦,天國的名詞,不參加三自的基督徒會堂人數越來越多控訴王明道——給日本人獻銅 1954 真理,毒素——信與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能同負一軛(這是帝國主義的毒素),這是聖經的真理成為眾矢之的1955 我們是為了信仰 —— 直接反駁吳耀宗,丁光訓的攻擊,表明無法和不信派合一“我們在信仰上的態度是:凡是聖經中的真理,我們都接受、都持守、聖經中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完全拒絕。為向我們的神盡忠,我們不惜付任何代價,作任何犧牲,歪曲和誣陷是嚇不倒我們的。人的嘴長在他們自己的頭上,他們願意說什麼,就可以說什麼,不過事實永遠是事實,不但神看得清楚,屬神的人也看得清楚。無論別人怎樣歪曲、怎樣誣陷,我們是為了信仰!” 不斷有教會退出三自政府開始反擊《天風》發表社論《加強團結,明辨是非》反帝愛國是基督徒團結的基礎vs我們是為了信仰提出基要派和自由派的論戰是帝國主義的陰謀凡是這樣做的人,就是中國人民的罪人,教會的罪人,歷史的罪人基督徒會堂的同工被捕各大院校發起運動,要求去基督徒會堂聚會的學生,交代王明道的問題,甚至有學生不堪重壓,自殺身亡,拒不交代的當即被捕1955年8月7日是主日,那天聚會人數特別多700-800人,王先生的題目是《他們就是這樣陷害耶穌》半夜12點一夥公安翻牆而入,一人拔出手槍,高呼不許動,將王明道夫婦逮捕。教會同工也有數十人被捕8-11月全國各地三自教會展開對《王明道反革命集團》的聲討, 在當時成為基督教界的大案。例如在江蘇徐州一場批王的會議上,主持人高喊「王明道該不該槍斃?」「同意槍斃王明道的人請舉手!」其中有一位名叫關品鶴的人因沒有舉手,結果被判五年徒刑。 在獄中,政府找了兩個無賴恐嚇毆打他,逼他認罪,罪認得越多,出去的越快,不然立馬槍斃1956年9月29日王表示願意悔過,答應參加三自,9月30日在青年會YMCA被迫公開宣讀其在獄中的認罪材料。王明道早在1935 年就在《靈食季刊》發表文章抨擊青年會的工作偏離正統信仰,在他眼中,青年會是「不信派」的大本營,現在他竟要公開在此宣讀自己的「認罪檢討」,對向來以捍衞真理自居的王而言,無疑是極大的羞辱及打擊,他說,“一個四十一年之久(1914~1955)痛恨謊言,不說謊言,而且勸戒別人不要說謊言的人,竟在獄中說了不可勝數的謊言。我還有甚麼面目見人?更有甚麼面目見神呢?”由於王明道不能接受自己竟軟弱至謊話盡說,自覺沒資格再任傳道,拒絕帶領基督徒會堂,不再主領講道。他甚至一度萌生自殺的念頭,計劃先把妻子送到杭州外家後,「然後我就跳西湖自殺,以了此殘生」。後被妻子阻止。那時我把我所譯的一首讚美詩的副歌:「一切全奉獻,一切全奉獻,完全獻與恩主耶穌,一切全奉獻」改成:「一切全完了,一切全完了,全軍覆沒,一敗塗地,一切全完了」。王一直沒有兌現對政府的承諾,就是帶領教會參加三自,所以到58年,政府失去了耐心,再次逮捕了王明道夫婦 上訴駁回後, 無期徒刑已經定案, 沒有希望了。但神正是用這一件事挽救了他, 使他絕處逢生, 在靈性上得到一個極大的復興, 成為他生命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這時他心潮翻滾, 痛苦難當, 就禱告主說:“神哪! 你怎麼這麼殘忍, 叫我遭遇這樣的打擊, 被判無期徒刑?”就在這個時候, 他忽然想起他二十一 歲時背熟的一段聖經來,就是彌迦書7:7-9 神的話在他心裡發生了一個奇妙的功效, 使他從極大的痛苦與失望中解脫出來。這時他才醒悟過來, 認識到他之所以被判無期徒刑是因為他大量撒謊, 犯了神所憎惡的大罪, 得罪了神。他對神的不滿立時都煙消雲散了, 他說:“判我無期徒刑, […]
我個人覺得20世紀英語最好的兩個人是溫斯頓邱吉爾和馬丁路德金。他們把英語詞彙動員起來,送去戰場,征服了世界。不過馬丁路德金自己說,真正的力量不在言語。是不帶兵器的真理和不帶條件的愛將贏得最終的勝利。我們今天一起來看一下非暴力的力量。 耶穌有許多有名的教導,即使在基督徒圈子以外也為人熟知。比如: 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愛你的鄰舍有如愛你自己。不可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不要為明天憂慮。一天的擔子一天擔就夠了。但是他也有一些教導,同樣為人所熟知,但即使在基督徒圈子以內也常常讓人不願多談,或者將之哲學化,屬靈化。比如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太5:38-39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3-44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太26:52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5:9很多人覺得這些教導不能按字面意思來解讀,但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是 這些話不只是傳道者誇張的言語,感性的教導。愛仇敵是耶穌一生的使命和全部的生活。耶穌生於貧窮,長於卑微,流離失所,遭人厭棄,最後甘心情願死在十字架上,不是為了什麼崇高的目標做烈士而是代替罪人做犧牲。也就是愛仇敵以至於死。 早期的基督徒對耶穌的這些教導是極為認真的。殉道者游斯丁 2世紀出生於撒馬利亞的希臘人,從小熱衷於哲學。有一天,當游斯丁在海邊默想思考問題的時候,剛好遇見一位神秘老人,指出他的哲學問題與弱點,他告訴游斯丁,古代先知對神的了解遠比當代的哲學家更多,他勸游斯丁去讀讀他們的著述。並告訴他舊約所應許要來的彌賽亞已經降臨在地上。游斯丁接受了老人的建議,去研讀舊約聖經的先知書,並在其中找到了自己一直以來尋求的真理,其內容指向的是基督以及基督教真理。同時他加入基督徒的團體,他所看到的基督徒的虔誠,和殉道的榜樣使他相信基督教教義在道德和精神上都有希臘哲學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從此他開始傳播基督教作為“真正的哲學”。成為最早的護教學者。他寫道 我們從前彼此殺戮,但現在(作為基督徒)我們不僅不再對敵人發起戰爭,而且我們也不欺騙敵人,並且隨時願意用死亡見證耶穌。巡撫要求他發誓棄絕耶穌然後向羅馬的神獻祭,就可以被釋放,游斯丁拒絕了,並且向巡撫介紹福音的道理。巡撫再問:“你這自稱博學的人,在我對你加以酷刑、殺你以後,你猜自己能上天堂嗎?”游斯丁回答說:“我對此深信不疑。” Martyr 就是見證人的意思。早期教會只有為主殉道的門徒才能被稱為見證人。為主受逼迫但沒有死的只能稱confessor。基督教在第一第二世紀得以快速傳播的第一個秘訣就是 他們死的比較好,they die well. 更恰當的翻譯是他們死得其所。基督徒在強權和暴力面前的平靜和堅持展現出世人從所未見的力量。三世紀時有一次大瘟疫襲擊了羅馬,每天5000人死去,百姓大多逃出了城。很多人把染病的家人留下。這時基督徒留了下來,照顧那些染病的,將死的,甚至是那些不久前逼迫過他們的敵人。大量基督徒因此死去。這種不合情理的,犧牲的憐憫震驚了非信徒。不怕死的人大家都見過,這樣為陌生人,敵人犧牲不怕死的人,大家以前誰都沒見過。外邦人開始覺得,大概真是因為他們的信仰。他們信的這個耶穌看來真的有門道。 特土良(150-230) 215年迦太基總督發起了一輪對基督徒的迫害,很多普通信徒遭酷刑,被殺害。特土良寫了一封長信給總督,譴責這種暴行。他提醒總督迦太基的基督徒有幾千人,如果不停止無理的迫害,就發起所有基督徒到他府前抗議,那時你怎麼辦?把我們全殺了?你需要多少的火與劍?殺完之後的迦太基城會變成什麼樣?信很大膽。堅持和平,但並不膽怯。非暴力和平主義不是像尼采說的持奴隸心態任人宰割,也不是像馬克思說的把信仰當鴉片來麻醉自己,他們敢於抗爭,只是不使用暴力。因為他們相信改變世界的力量不在政治,法律,軍隊,而在耶穌的犧牲和復活。特土良對總督說:我們對所受的逼迫不感到驚訝和困擾,因為我們已經委身於這信仰,並且完全接受這約的所有條款。我們的信仰要求我們愛仇敵,為逼迫我們的人禱告。愛朋友的到處都是,愛敵人只有我們,你不會搞錯。他們看上去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但他說話的口氣帶着權柄和力量。這是早期基督教得以傳播的第二個秘訣:cheerful losers,外邦人對此無法理解又深深佩服,基督徒能這麼做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已經贏了。如果人只是安慰自己說我已經贏了,他打我是兒子打老子,那就是阿Q,也許可以得安慰,不會改變什麼,但當人真的相信耶穌已經得勝,而我依靠他也已經得勝,並且像一個贏家一樣去生活,像贏家一樣的喜樂,願意付出時,世界就開始因你而改變。這就是真理的力量。真理不需要暴力也可以戰無不勝。人們看到基督徒這樣的生活,會無法理解,會驚奇,會想了解他們的力量來自何處。 1929年出生於亞特蘭大。他的父親叫邁克爾金,所以他出生時的名字是小邁克爾金。他父親是浸信會的牧師。 1934年教會派他去柏林參加了浸信會全球聯盟的大會。他參觀了許多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關的故址。他對路德非常崇敬,於是回國以後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馬丁路德金。而他5歲的小兒子的名字也就改成了小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路德特別影響他們父子的就是他的勇氣,他對自己良知的堅持. 他面對宗教裁判官命令他收回他的見解,停止他的教導,否則就會被革除出教甚至被處死時說:我不能也不會收回任何事,因為違背良知既不正確也不安全。我就站在這裡,我別無選擇,上帝幫助我。 Here I stand, I can do no other, help me God. 路德的榜樣就是他所服膺的最強大的力量是真理的力量,而不是強權。這深深影響了馬丁路德金的一生。小馬丁有一個白人小夥伴,兩個人總在一起玩,但到六歲時要上學了,他只能上黑人學校,因為那時候的南方黑人白人是不能去同一所學校的。很快那個白人孩子的父母禁止小馬丁再去找他們的孩子玩,告訴他:我們是白人,你是有色人種。 很困惑的馬丁把這件事告訴了父母。他們於是給他講了美國奴隸制的歷史和種族歧視的現實。小馬丁決心要仇恨所有的白人。但父母告訴他基督教的信仰要求他去愛每一個人,包括那些歧視他的人。小馬丁從5歲起背聖經,也參加了兒童詩班。他最喜歡的聖詩是I want to be more like Jesus. 除了聖經以外,他最喜歡讀的書是字典,因此他有超乎常人的詞彙量。 小時候的他在playground和其他男孩發生衝突時,他總能講出最恰當的話避免衝突,終止打鬥。 到了高中時代,他的演講能力已經小有名氣。 他圓滿的男中音聲線,廣博的詞彙量和駕馭語言的技巧讓他成了學校辯論隊的明星。 15歲那年,他第一次參加演講比賽就贏得了冠軍。但是在回家的公交車上,他被司機命令站着好騰出座位給白人坐。他一開始拒絕讓座,但同行的黑人老師告訴他不讓座是違法的。最後兩個人站了整整一路。馬丁後來回憶說這是他一生中最憤怒的一個晚上。19歲大學畢業後,他進入Crozer神學院取得了神學學士學位,並且成為了學生會主席。隨後他來到BU進修博士學位,24歲拿到學位。他可以選擇在北方成為一名教授,神學家。但他回到了南方,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做了一名牧師。 民權運動已經開始風起雲湧。54年最高法院一致裁定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違憲。從此黑人孩子可以和白人一起上學。阿肯色州州長動用國民衛隊阻止黑人學生進入校園。艾森豪威爾總統於是派遣101空降師士兵武裝護送9名孩子入學。55年在Montgomery,Rosa Parks在公交車上拒絕為白人讓座而被捕。民權運動人士組織了抵制公交車的運動。金被委任組織Carpool來幫助3萬黑人每天上下班。運動到了57天,有人朝金的家裡扔了炸彈。聽到消息,金立刻趕回家中,看到的是受了驚嚇的妻子孩子,和一大群揮舞着刀子和手槍的黑人群眾。金從大學時代開始受到亨利梭羅,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影響。他尤其敬佩甘地,因為他令大英帝國屈膝不是依靠刀劍,而是依靠真理。真理讓人得自由。甘地的話“我今天不會對任何人行不義,也不會在當不義被行在任何人身上時袖手旁觀” 深深激勵金。但此時此刻,非暴力不再是一個學術觀點,它或者是你的生活方式,或者就什麼也不是。金對憤怒的群眾說:不要在驚嚇中做任何事,不要拿起武器,如果你帶着武器,把它們放回家。“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 我們不提倡暴力,我們要愛仇敵。他勸群眾像他和他的家人一樣平靜,勸他們回家,他向大家保證我可能被阻止,但這場運動不會被阻止。我們所做的是正確的,是公義的,上帝與我們同在。在堅持了381天以後,最高法院重申公交車上的種族隔離違憲,抗議活動取得勝利。這場運動使金成為了民權運動的領袖之一。他成立了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號召人們通過公民不服從、抵制和遊行等方法達成種族平等的目標。 63年金在伯明翰組織了一系列靜坐,抵制和遊行抗議在工作中的種族隔離。警察把金關進監獄。白人牧師給他寫信,你有沒有認識到你違背了主耶穌的教導,你成了trouble maker?不要這麼心急。必須要遵守法律,你給年輕人做了很糟糕的榜樣。最難被說服,也最讓人傷心的往往是那些好心人。金在回信中指出 […]
October 24, 2024
如果我們在全球做一個民意調查問誰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基督徒,我想特蕾莎修女會高票當選。對她的尊重和敬佩不只來自於基督徒,也包括其他信仰和沒有信仰的人。 是什麼讓特蕾莎修女收到如此廣泛的尊重,我們可以回到馬太福音25章 在天主教傳統中,這幾件事被稱為 corporal works of mercy, 身體上,物質上憐憫的工作。是每個基督徒都要做的事情,是悔改和愛心的表現。這幅畫是老勃魯蓋爾畫的。當然,這些事很容易變成一個任務清單,讓基督徒去劃勾,然後沾沾自喜的說我已經都做過了,我是一個合格的基督徒了。但當一些人長久的,付上代價的,特別是默默地做這些事,這樣的行為就成為好基督徒的普遍的標誌。這不僅是耶穌的教導,也是一個貫穿舊約聖經的主題。從摩西的律法到先知的勸誡,我們都看見神格外關注所謂的四大弱勢群體:孤兒,寡婦,寄居者和窮人。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弱勢,更是因為他們常常是或容易成為罪的受害者。在他們那裡,不公義最常發生,卻最少被人看見。所以神格外關注這些地方。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孤兒寡婦,哪裡是公義常常缺席的地方,是每一代的基督徒要了解要有敏感度的事情。 特蕾莎修女原名阿涅澤·岡婕·博亞久。特蕾莎是她成為修女後給自己起的名字。她1910 生於斯科普里城,現在是北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當時屬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她是阿爾巴尼亞族人。她出生在一個天主教家庭,但身邊大多數人是穆斯林和東正教徒。 12歲(1922年)在中學讀書時立下志願,將來要到外國傳教,從事救助窮人的工作。 15歲(1925年)在中學念書時,家鄉有耶穌會的神父們被派到印度去服務。神父們寄回家鄉的書信中,報告了印度有關的一切。她看到這些書信,很受感動,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 18歲(1928年)那年,她終於選擇奉獻生活,隻身到愛爾蘭洛雷托修會做初學生。 1929年1月6日,她從愛爾蘭到印度加爾各答,在喜馬拉雅山下的大吉嶺開始初學訓練。 1937年5月24日在大吉嶺發永願,決定成為終身的修女,做修女可以給自己起個新名字,她於是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特蕾莎(Saint Teresa)的名字,改名為特蕾莎。 天主教歷史上有好幾位聖特蕾莎。這位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現在在華人世界裡一般被稱為小德蘭,或利雪的德蘭。利雪是她所在修道院的地方。小德蘭15歲進修道院,24歲因肺結核去世,沒有做過任何轟轟烈烈的事情,但卻在天主教會中極受人喜愛,並被封為聖人。她被人推崇的就是為耶穌做小事。她說我不會做什麼大事,我能對耶穌做的只是到處播種小花,而每一朵花都是為愛所做的犧牲、關注與簡單的話語。她抓住每一個機會練習忍耐,練習愛人。她把自己的自私,虛榮,不耐煩,偷懶的傾向都不加隱藏的記錄下來。也記錄了她在和這些罪搏鬥中她對神的感悟,聖經給她的啟發,她的成長的喜悅。看她的自傳就讓人想起耶穌說的,“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國屬於這樣的人“ Mother Teresa 以她的名字為自己命名,想必也是要效仿她用愛心做小事。 特蕾莎做了修女之後,被派到加爾各答的聖瑪利亞羅雷托修女會中學教地理和聖經課。這座學校雖然座落在加爾各答的貧民窟旁,但是學校學生都是富家女孩。這所貴族學校夾在貧苦地區當中,好像沙漠中的宮殿那樣,高大的圍牆,隔離的是兩個世界。 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痳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改變了特蕾莎修女的一生,也改變了成千上萬人的一生。她那天坐火車去大吉嶺,在車站看到一個乞丐不斷地說:“我渴……我渴……”這個情境不斷在她的腦海里浮現。她回到修院後,感覺到神在呼喚她為貧窮的人服務,於是便向加爾各答的總主教徵詢意見。他們建議她要忍耐且小心行事。1947年印巴分治,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穆斯林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瘋病等都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暨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1948年2月7日,瑪利特蕾莎修女寫信給羅馬梵蒂岡的總會,請求許可她離開勞來多修女會,專心為印度窮人服務。同年8月得到教宗庇護十二世許可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特蕾莎修女到巴特納城一座醫院受護士訓練。三個月後,回到加爾各答城。十二月她在加爾各答城最窮的地區莫地及為失學窮苦兒童辦了一所露天學校。起初,由於她個人力量有限,而需要救助的人太多,因此困難重重。但特蕾莎修女咬緊牙關,依靠天主,終於有善心人士受修女善行感召,捐助場所、設備、食物,還有人奉獻心力,協助特蕾莎修女的工作,其中不少是她過去的學生一富家的小姐。有11個女孩也決定奉獻一生,追隨特蕾莎修女為貧苦的人服務。1950年10月7日,教宗批准了特蕾莎修女與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特蕾莎修女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白棉粗布沙麗,這是印度階級社會中最底層的“吠舍”所穿的。特蕾莎修女卻把“吠舍”定義為“主的兒女”,她認為,既然要為窮人服務,理應穿着與那些貧民相同的衣服。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這個修會除了天主教修會傳統的貧窮、貞潔、服從三個誓願以外,還加上要全心主意,不要酬勞,為最貧苦的人,也就是基督受難的化身而服務。1952年開始,特蕾莎修女開始了最引人注目的善行,就是為快要死亡的窮人服務。特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市政府捐贈的伽黎神廟旁的一間空房子,建立世界知名、讓窮人得以善終的收容之家(垂死之家),有快死的窮人,因為修女們的細心照顧而起死回生的。對這樣的人,除了給予適當的照料之外,還教給他們謀生的技能。垂死病人得到收容之家的修女、醫生、護士、義工的細心照顧,平靜安詳而有尊嚴地離開人世。特蕾莎在超過一百個國家運作了517個慈善計劃。七百四十多家救濟院、一一九個痳瘋病中心、七百多家巡迴診所,這個專為“窮苦中的至苦者”服務的慈善機構如今已遍布全球。近五千修女繼續着她的志業。受其感召而投入的義工則超過一百萬人。 她有一句名言: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偉大的事,但每個人都可以用偉大的愛做小事。 70年代初,”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 一書使這位在加爾各答默默服事的20年的修女的事迹被西歐和北美的人們所知曉。 1979年,為表彰特蕾莎修女為消除對和平造成威脅的貧窮及困苦所作的工作與成就,她被頒予諾貝爾和平獎。她到挪威領取和平獎時,希望挪威政府取消為她準備的國宴。她的想法是:“一頓國宴,只讓一百個人吃飽,但國宴這筆錢交給仁愛傳教修女會,便能夠讓一萬五千個印度人得到一日的溫飽。” 挪威政府回應了特蕾莎的要求,答應她把宴會的六千美元費用交給她使用,修女拿到這筆錢,同時還拿到了40萬瑞幣的捐款。那個被所有人仰慕的諾貝爾獎牌也被她賣掉了,所得售款連同獎金全部獻給了窮人。對她來說,那些獎牌如果不變成錢為窮人服務就一文不值。特蕾莎修女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設問:“我們能為促進世界和平做些什麼呢?”她隨後答道:“回到家裡,愛你的家人。”她接著說道:“在全世界範圍內,我發現貧窮不僅僅存在於整體貧困的國家中,在西方國家,貧窮更加難以消除。當我從大街上搭救回來一個飢餓的人,我給他一碗米飯,一塊麵包,我便很滿足了。因為我讓人吃飽了。但是,那些被社會排除在外的人,他們不被人需要,沒人愛他們,他們生活在恐懼中,他們被社會拋棄。這樣精神上的貧困太難消除了。特蕾莎修女對貧窮的定義非常寬廣,包括了物質與精神層面。她曾說,舉凡飢餓者、孤單者、無知者、胎兒、遭種族歧視者、被棄者、患病者、貧困瀕死者、被囚者、酗酒者、吸毒者……,都是馬太福音里所謂“我弟兄中最小者”。而缺乏愛,是其中最貧弱者。 在她得獎之後,回到加爾各答她繼續做打掃廁所,清洗傷口這樣的工作。 1982年,在貝魯特難民營遭圍攻的緊要關頭,特蕾莎修女斡旋以色列國防軍與巴勒斯坦游擊隊之間實現暫時停火,並因此得以從一座處於交戰前線的醫院中成功救出37名孩童。南斯拉夫爆發科索沃戰爭後,特蕾莎告訴一方的指揮官,說戰區裡面那些可憐的女人和孩子都逃不出來。指揮官說:“修女啊,我想停火,但對方不停,沒辦法。”特蕾莎說:“那麼只好我去了。”特蕾莎修女走進了戰區,交火的雙方在得知了特蕾莎修女走進戰區後,便立刻停火,都在等特蕾莎修女把那些可憐的婦女和孩子帶出戰區後,雙方才又重新開戰。後來這個消息輾轉間傳到了聯合國大會,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聽後,嘆了口氣說 :“ 這件事我做不到。” 有勇氣衝進戰火中救助孩子的人不少,能讓世仇停火的絕無僅有。這世上有兩種authority,一種建立在權力之上,一種建立在道德之上,不是道德宣言,而是像講道一樣去生活的表裡如一。moral authority常常更強大,因為它更稀有。 她說最不同尋常的愛不是移山倒海,是日復一日的把自己給出去。是那些小事你可能第二天就不記得了,被愛的人也不記得了,但神都記得。因為是在這些點點滴滴,微不足道的愛中,一個健康的靈魂長大了,一個受傷的心靈痊癒了。 當我們談論聖人,我們說他們做了超凡脫俗的事迹,他們所做的遠超責任和義務的範疇。這個想法的推論是你和我如果無法過一個特蕾莎修女一樣的人生,並不能說是我們道德上的缺陷,畢竟她做的遠超道德的要求。但如果你問特蕾莎,她會說她做的完完全全就是她的責任,她就是在做上帝呼召她做的事情,she is doing her job. 我們會很難接受她所做的是責任。我們現代人的習慣是要界定標準,要享受什麼樣的權利就要盡什麼樣的責任。基督徒對神有時候像公民對政府。只要交完稅,剩下的金錢都是我自己的了。但聖經里並沒有劃這樣一條線的教導。一方面得救不是我們可以掙來的,另一方面沒有什麼是神不能向我們要的。現代心理學特別講究設立疆界,但不存在這樣一條邊界我們可以把耶穌攔在外面。我們和聖人的差別不在做事能力的差別,而在以何為樂的看法上的差別。或者借用何牧上周講的,是對神的認識和與神的親密程度上的差別。當我們對神的認識,對祂的愛和依賴變得更深時,我們就會把越來越多的事看成當做的責任。當我們沒有這樣的認識和愛的時候,靠別的動力做出來的行為再多也不過是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法利賽人。 《無論如何》 他們不講道理、思想謬誤、自我中心,無論如何,還是要愛他們;如果你友善,他們會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無論如何,還是要友善;如果你成功以後,身邊儘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無論如何,還是要成功;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會被遺忘,無論如何,還是要做善事;誠實與坦率使你容易受到欺騙和傷害,無論如何,還是要誠實與坦率;人都會同情弱者,卻只追隨贏家,無論如何,還是要為弱者戰鬥; 你耗費數年所建設的可能毀於一旦,無論如何,還是要建設;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他們可能會嫉妒你,無論如何,還是要幸福;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如果你幫助他們,卻可能遭到攻擊,無論如何,還是要幫助;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可能也遠遠不夠,無論如何,還是要將最好的東西付出!你看,說到底,這是你和上帝之間的事,這從來不是你和他們之間的事。
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2/4 出生於德國布雷斯勞的一個大家庭 他和雙胞胎妹妹薩賓娜是8兄妹中的老六老七他的父親是卡爾,一位精神病專家和神經學家,以批評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而聞名;他的母親保拉是一位教師,是新教神學家卡爾·馮·哈塞和畫家斯坦尼斯勞斯·馮·卡爾克羅伊特的孫女 8歲時學會彈鋼琴,11歲作曲在愛樂樂團演出,14歲時,決定攻讀神學21歲獲得了神學博士學位,以最高榮譽畢業,他的論文“聖徒交通”(The Communion of Saints),巴特(Karl Barth)讀後,讚許為“神學上的奇蹟”。 由於還不到按牧的最低年齡,另一方面也需要實際牧會經驗,潘霍華暫停學院的生活,申請在西班牙巴塞羅納的一個助理牧師之職。那個教會的成員,大多以當地的德國商人為主。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在西班牙,經濟大蕭條的浪潮襲來。那是潘霍華首次面對貧窮,他傾盡全力協助失業的人;在窘困時,他甚至必須在經濟上求援於家人。 1930年,潘霍華搬到美國,去了哈萊姆區的美國黑人教會,在那裡教主日學,並對美國黑人教會產生了終生的熱愛。他聽到教會長老傳講社會正義福音,開始關注美國種族和少數民族所經歷的社會不公以及教會在推動融合方面的無能。原本愛國的潘霍華在觀看《西線無戰事》後改變了看法,這部電影展示了戰爭的恐怖。後來,他因為對每個人生命的高度重視而傾向於和平主義,極力反戰。 1931年回到德國後,邦霍費爾成為柏林大學系統神學的講師,大家都注意到他改變了。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潘霍華只簡單回答,他“已成為一個基督徒”了。這是潘霍華一生中第一次“步上正軌”,他說:“我內心明白,惟有當我開始對登山寶訓認真起來,我的生命才能成為真正的清晰和誠實。” 貧窮的vs靈里貧窮的(虛心的)——現在時;自知靈性貧乏,在上帝面前無可誇耀的人,自認為不配,但上帝要把天國的福份給他們;對比:自認為在上帝面前無可指責的人(法利賽人和稅吏),哀慟的——將來時;表達哀傷最強烈的一個字,悲痛欲絕;「為罪惡悲傷的人」,指為自己的罪和這世界因為罪惡產生的不公平與不公義哀慟。這樣的人上帝要安慰他們,亦即上帝終究要解決罪惡對個人和世界的影響。彼得:「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5:8)溫柔的——將來時;meek柔和的心耶穌的特質:我心裡柔和謙卑(meek),你們當負我的軛(太11:29);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着驢,就是騎着驢駒子。(太21:5)《天路歷程》中那個謙卑的牧童說得好:“一個低下的人不需要懼怕跌倒。”溫柔的人不擔心捍衛自己,因為他曉得原本就沒有一樣東西是他當得的。飢餓的vs饑渴慕義——將來時;渴慕上帝的義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 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4:4)陸軍少校維維安•吉爾伯特(Vivian Gilbert)寫過一本書,書名是《最後一次遠征的浪漫》,描寫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解放巴勒斯坦的事情。 “一支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士兵組成的聯軍從別是巴揮師而上,沿着貧瘠的沙漠,在撤退的土耳其人後方窮追不捨。進攻的隊伍把運水的駱駝隊遠遠甩在後面。水瓶里的水喝乾了。禿鷹充滿期待地在空中盤旋飛過,太陽無情地炙烤着。”吉爾伯特寫道:“我們頭疼得厲害,我們的雙眼布滿血絲,在刺眼的強光照射下,眼前陣陣昏暗……我們的舌頭腫脹起來,嘴唇變成紫黑色,並且迸裂…撤退的土耳其人前腳剛走,我們便攻進了舍哩亞車站。最先映入我們眼帘的,就是那些以石頭砌成的大水池,盛滿了冰涼、清澈的飲用水。在寂靜夜晚的空氣當中,可以清晰地聽見水流入池子的聲音,使得近處的人為之瘋狂。然而,命令傳來,要各營的人面對水池集合,排成兩列橫隊,這時候卻沒有一個人低聲抱怨。” 先是受傷的人,接着是執行放哨任務的人,然後是一個連隊又一個連隊的人。最後一個人喝到水的時候,已經等候了四個鐘頭。自始至終,他們一直都在距離一堵矮石牆6米開外的地方站着,石牆的另一側就是成千上萬升的水。試想你是這個軍隊中的一員,當要輪到你的時候,你會是如何地渴慕,我們對神的話語,也要有這樣的渴望。前四福談到個人方面的心態,在上帝面前一個人當怎樣看待自己。從第五項福分開始,基督所要教訓的,是前四項祝福的表現。憐恤人的——將來時;上帝以仁慈回報人對其他人的仁慈慈愛的人,你以慈愛待他;完全的人,你以完全待他;清潔的人,你以清潔待他;乖僻的人,你以彎曲待他。(詩18:25-26)憐憫和恩典是同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 上帝的憐憫是對付罪的消極方面,他的恩典則是為我們行積極的事。他的憐憫說:“不要下地獄!”他的恩典則說:“你要上天堂。”他的憐憫是動慈心,他的恩典則是寬恕人。清心的——將來時;內心清潔無偽的人專一:屬靈的正直和心思的單一,而不是心懷二意;十誡第一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使人和睦的——將來時;使人彼此和睦,更重要的是使人與上帝和睦和平之子:在南太平洋的沙威部落,這個部落與另一個部落積怨很深,似乎沒有一種辦法可以把和平建立起來。但在這些部落中間有一個風俗,一個部落若有人捨棄他的嬰孩,送給另一個部落,兩個部落之間就可以成就和平。這個嬰孩一定要當作永久的禮物贈送過去,只要孩子活着,和平就會得到尊重。然而,這兩個結下宿怨的部落彼此恨惡得實在太深,長期以來,沒有人願意捨棄嬰孩建立和平。最後有一個人帶着他獨生的孩子,一名男嬰,跑到仇敵的村莊把孩子獻給他們。妻子追着丈夫想把嬰孩搶回來,卻追不上他。這個孩子後來就被稱為和平之子。只要他活着,就必有和平。基督就是和平之子,只要他活着,就在上帝和人之間建立和平——這種和平是永遠的。為義受逼迫的——現在時;天國是他們的,有一個人帶着生意上的難處來請教教會之父特土良(“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他說:“我該怎麼辦呢?我必須活下去。”特土良反問道:“你真的必須活下去嗎?”基督徒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選項,就是忠誠於耶穌基督——哪怕這樣做意味着死亡。 希特勒就任總理兩天後,潘霍華在廣播講話中抨擊希特勒,警告德國不要陷入對元首(Führer領袖)的偶像崇拜,元首很可能會變成Verführer(誤導者或誘惑者)。他的廣播突然被切斷 1933年4月,潘霍華呼籲教會抵抗希特勒對猶太人的迫害,宣稱教會不僅應為受害者“包紮傷口”,更應“在輪子上插入一個輻條”。 他催迫學生去回答一個使人不安的問題:“在一九三三年的世界裡,誰是耶穌?人要在哪裡找到祂?”對潘霍華而言,一九三三年的基督,就是受逼迫的猶太人,以及被下監牢的教會異議份子。 1933年7月,希特勒違憲地強制進行新教會選舉。潘霍華全力投入選舉,競選獨立的、非納粹的官員,他們致力於追隨基督儘管他盡了全力,但在7月的選舉中,大量關鍵教會職位落入納粹支持的德國基督徒手中 當時教會發言人聲明立場,表明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是正面的基督教作風,在希特勒身上彰顯的是聖靈工作的方式,也是神的旨意,使德國人得以進入基督的教會。1933年9月,在“棕色會議”上(Brown Synod;大會中許多神職人員穿着棕色納粹制服且向納粹的精神象徵致敬),教會通過“亞利安條款”(Aryan Paragraph),移除所有具有猶太血統的牧師和教會官員,也拒絕按立猶太血統的傳道人。“棕色會議”後,馬丁·尼莫拉帶領的“牧師緊急聯盟”,呼籲為撤消亞利安條款而奮鬥;雖有兩千名牧師簽名(out of 18800),但是大部分牧師仍保持沉默,令人失望。 1933年11月,20,000名民族主義德國基督徒參加的集會要求從聖經中移除猶太舊約,這被許多人視為異端邪說,進一步壯大了牧師緊急聯盟的隊伍。 1934年5月的“巴門會議”(Barmen Synod)中,新成立的認信教會(Confessing Church)確認了巴門信仰告白,大部分由巴特起草:“……我們拒絕接受,以為我們生命中可以有些部分不屬耶穌基督、而屬別的主之錯謬教義……。” 18000德國牧師:3000人認信教會3000人納粹教會12000人沉默 馬丁·尼莫拉(1946)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然後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猶太人;之後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再後來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保持沉默,因為我是新教徒;最後,當他們對付我的時候,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潘霍華的牧職遭到排擠,反對他的人指稱他對政府政策的反對太激烈、過度了,而且與猶太朋友的連繫太深。另一方面,教會逐漸受納粹思想影響,使他感到孤立;甚至他任教的大學也與一般風潮妥協,稱頌希特勒為政治上的救贖主,並不為那些被褫奪公權的猶太籍教授辯護。這種種挫折,使潘霍華決定離開德國。一九三三年,他前往倫敦,在那裡擔任兩個德語教會的牧師。這變動招來巴特等人的指責,批評他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刻逃走了。Barth accused Bonhoeffer of abandoning his post and wasting his “splendid theological armory” while “the house of your church is on fire”, […]
華人福音堂家庭小組聚會材料 10.25.2024 主題: 面對死亡 詩歌: 破冰:● 如果你的生命還剩下一個月,你會做些什麼事情? 讀經: 哥林多前書15:50-58弟兄們,我告訴你們說,血肉之體不能承受神的國,必朽壞的不能承受不朽壞的。我如今把一件奧秘的事告訴你們: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 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 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 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 感謝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 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 討論: 行動/禱告:● 請大家分享一下現在所面臨的難處和需要。為每個家庭禱告。
October 22, 2024
信息大綱 I. 除去 而得的幸福 (vv. 11-12) II. 學習 等候 的幸福 (vv. 13-14) III. 不被 輕看 的幸福 (v. 15) 本週金句: 提多書 2:14 祂為我們捨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 又潔淨我們,特做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
October 20, 2024
對自然的觀察讓我們覺得一定有神。但有幾位神,神的性情是什麼樣的?這些問題光是觀察自然就不夠了。認識神還需要另一本書-聖經。但自然之書也為我們了解神的性情提供了一些線索。更重要的是它也提出一些問題,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聖經,解釋聖經。比如自然的規律性指向獨一的神。只有一個頭腦一個計劃在這一切的背後。如果世界上有一堆互相拆台的神,就像希臘神話里那樣,這會使世界充滿混亂,缺乏規律性。又比如,大自然的和諧完美常常讓人們相信創造大自然的神一定愛好和諧,充滿慈愛,又有高超的智慧能力。但另一方面,大自然中也有混亂和災變,生物界也有很多不完美(疾病,衰老)也有欺騙和殘忍。這似乎和一個完美慈愛的全能主宰有矛盾。任何一個相信神的宗教都必須對這些提出自己的解釋。基督徒對此也提出了一些解釋,但是那種解釋最正確並無定論。跟神有關的一些問題是很難從研究大自然中獲得答案的。就像我們讀一本小說可以從中對作者有一些了解。但曹雪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光研究紅樓夢是不夠的。除非要他主動跟你說話,或者寫一本關於他自己的書或文章留給我們,我們才有可能認識他。同樣我們要了解神,光研究自然是不夠的,只有神特別啟示我們,我們才有可能認識他。神的特別啟示就是聖經。聖經很長,內容豐富,而且很深,不是有個什麼奧秘,需要長老牧師告訴你密碼你才能明白那種深,而是你20歲就讀懂了的經文,50歲再讀,又會有新的體會,新的收穫。但是聖經也有個特點就是它很短。(新舊約93萬字,笑傲江湖84萬)說它很短是說聖經並沒有包羅萬象,為所有的問題提供答案。尤其是沒有那些特別快特別簡單的答案。我是應該找一個掙錢多但很忙的工作,還是一個錢少但清閑的工作,你想在某本書某章某節找到答案是沒有的,但聖經里其實也有答案,但不是我們想的那樣,聖經告訴我們人生的priority應該是什麼樣的,人的價值觀應該是什麼樣的,當這些更根本的答案被找到後,很多的疑難就自然而然的有頭緒了。有一位牧師說神只把我們需要知道的事情在聖經里告訴了我們 。誰決定哪些是我需要知道的?為什麼不全告訴我們?可能說了我也不懂,知道一點比一無所知更危險。神要我們信靠祂,相信他的動機智慧和時間。嗎哪只給一天。 神的無限和全能:聖經上多次說神是全能的,祂的存在和能力是無限的。但我們如何理解神的全能,在祂沒有難成的事?有人曾問神能造一個自己舉不動的石頭嗎?它的意思是說神不會是全能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神就舉不動那塊石頭,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神就有造不出的東西。這個問題的解答是很簡單的,無論多麼大的石頭神都造的出,都舉的動,神舉不動的石頭是不存在的,就像有三個角的圓形,結婚10年的單身漢一樣,是不可能存在的東西。神自然造不出不可能存在的東西。這個問題在邏輯上是trivial的,微不足道的。但在實際生活中,這是一個重要的道理:神的全能不包括做不可能的事。神無法聽兩個人的禱告,讓他們都贏的同一場比賽。同樣的,神不一定能讓你得到你喜歡的這份工作;神不一定能讓你的孩子被哈佛錄取,雖然你孩子的成績非常出色。很多事情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應該的,但從神的角度則並非如此。你的親人生了癌症,然後你知道了一個藥物臨床試驗的機會,他參加了,病就治好了。你感謝讚美神。我的親人生了同樣的癌症,我不知道這個機會,他的病就沒有治好。這是神不愛我的親人嗎?從神的角度,一場比賽只能有一個勝者,哈佛每年只招1700人,有5萬人申請,一個臨床實驗只有幾十個位子,有上萬名患者。神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影響不只一個人的生活,祂要考慮的事遠比我們想象的複雜。除了邏輯上不可能的事情以外,全能的神還會收到另一種限制。聖經里的神不是隨意的。用約,應許來約束自己。祂的本性使祂不能做一些事。蘇格拉底的問題:大家都承認神喜悅正確的,公正的事。那麼一件事是因為神喜悅它從而是正確的,還是因為它本身是正確的,所以神才喜悅它?神的喜悅是正確性的原因還是結果?大家怎麼看?如果一件事情是因為神喜歡而是正確的,那麼道德似乎是任意的,取決於神的意願。人們,尤其現代人不喜歡這樣的想法。因為人們看到太多的例子,君王,掌權者今天批評一件事,懲罰做這件事的人,但明天他自己也做這樣的事後,又有人出來說這樣實際是對的。我們應該感謝大王做了這事。人們非常反感這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做法。很不願意接受道德由一個權威說了算。但如果一件事情本來就是對的,因此神喜歡它,那麼似乎道德標準是獨立於神存在的,神並非道德的最終來源。道德原則在神之上,神不得不喜悅它。這個難題和許多跟神有關的難題一樣,它源於我們把神看成人的延伸,神是個更有能力,更公正,更有愛心的人。但神和人的差別絕不只是在能力和品格上。對人來說,這個難題是成立的,或者我就是道德的源頭,我說的就是對的;或者道德的源頭在我之上。我的行為要被它判斷。但對神來說,這個難題不成立,神即是道德的源頭,祂又不能做違反道德的事。因為公正,愛這些是神的本性。對人來說這些品質有的是我們生來就有的,有的是我們學來的,但不管怎麼來的,我們都可能失去它,這些品質和我們是彼此獨立的。但對神來說,這些是祂的本性是無法分開的,就像火永遠是熱的,水永遠是潮濕的。火和熱是不能分開的,神和公義與愛也是不能分開的。神不像人會受誘惑,但神也不像人,神沒有犯罪的自由。這是聖經多次講到的,神不能說謊(來6:18),不能違約(提後2:13),不能引誘人犯罪(雅1:13)。神的不能不是來自於外在的限制,而是祂本性完美的表現。你可能說,神有這麼多不能做的事,所以神不是全能的。如果你把全能理解為可以做任何一件可以描述的事,那麼確實神不是全能的,聖經上說的全能是指神能力的廣大,祂可以在沒有道路的地方開闢道路,在沒有希望的境況中帶來拯救,祂可以讓瞎眼看見,死人復活,罪人得赦免。 談完神的能力,我們再來看一看神在自然,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為。基督徒對神的作為有非常不同的看法。在一個極端,神是一切的直接原因,另一個極端是創世以後神就不再干預自然了,世間發生的一切都是依據神所創造的自然規律運作的。絕大多數基督徒在這兩個極端中間。認為神有時會直接干預世界,是事情發生的直接原因,有時神的工作是間接的,神通過自然的力量間接影響世界。從奧古斯丁到中世紀神學家大都認為神極少是直接原因,多數情況下,神讓自然規律正常運行。如何區分一件事是有自然的原因還是出於神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我們在最好的情況下大概也只能為事情的原因給出一個概率:這件事大概是神的作為,那件事估計就是自然現象。在座的基督徒可能會說這和我的生活經驗不符,我覺得我上個月生病然後得醫治,我找到工作就是神的作為,我毫不懷疑。但我說我們只能為事情的原因給出一個概率是說事情的原因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尤其在我們與其它人交流時。我們的判斷不可能不受信仰的影響。基督徒因着信仰為神的作為給出一個不為零的概率,這並不是違反理性的做法。另一個極端,不信神的朋友可能會說咱們不要談神啊鬼的,咱們從純理性的角度看問題,但把神從談話中排除出去,這本身就反映了一種信仰,一種相信世上沒有神的信仰。這也是用信仰影響你的判斷。就像上次提到教皇說的,信仰可以提升理性,把我們帶到理性自己無法企及的高度。基督徒被信仰引導所做出的判斷不是沒有實際意義的。2020年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是哈佛大學團隊三十年跟蹤研究的結果。他們的數據表明,每星期去教會的人比不是每星期去教會的人死於抑鬱症,酗酒,藥物,自殺的幾率要低68%。事實上過去幾十年類似的研究有很多,另一個有名的研究顯示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中風後一年內的死亡率是沒有信仰人的1/7. 是否堅持去教會導致健康上很大的不同。是神派天使為它們疏通血管嗎?幫他們調整大腦中神經遞質的濃度使他們不容易抑鬱嗎?我想大概不是的,哈佛團隊在文章中說去教會的行為產生健康益處的機制仍然不清楚。人們可能會說,這是因為宗教給人一個心理寄託,或是教會為信徒提供了一個社交場所。但是如果你問基督徒,他們會說這和他們所相信的東西有極大關係。他們相信他們靠耶穌的恩典得救,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表現;他們相信神愛他們接納他們,無論天分如何,成就如何,過去的善惡行為如何;他們相信神對他們的未來有一個計劃,並持續的引導帶領,而當他們離世,他們會在樂園與神和所愛的人重聚,神會糾正所有的錯,彌補一切的遺憾; 如果他們真的相信這些,他們每周來到教會和一群同樣相信這些的人一起來發現神的那個計劃,一起為那個計劃努力,當他們有了這些,很自然他們會有更少的焦慮,會不那麼需要酒精藥物,會有比較正面的人際關係,會有更好的身心健康。有意思的是,如果一個人只是為了得到這些好處而來到教會,他多半得不到這些好處,而只有當他真的有了這樣的信,這些好處就會作為副產品來到他身上。這就是教宗說的信仰可以把人提升到一個單憑理性無法到達的地方。 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神跡的問題。我們這裡說的神跡特指聖經里記載的,現實中基督徒祈求的超自然的事件。因為我覺得這樣的神跡是很多慕道的朋友難以相信的。基督徒有時候也提到另一種神跡,像剛才說的信仰帶給人健康上的好處,信仰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改變他的品格,人生選擇。基督徒相信這些正是神的能力,神的作為,是神跡。非基督徒不相信這種解釋但是像特蕾莎修女因着信仰奉獻一生服事窮人,這樣的神跡不管人們同不同意它是神跡都不是人們追求信仰道路上的阻礙,事實上,這些事可能正是吸引人們來到教會的原因。但童女生子,死人復活,水上行走,平靜風暴,這些神跡是很多朋友不能接受的,他們可能會覺得這些是這個信仰中迷信的部分,反智的部分,是你們基督徒應該拋棄的部分。事實上,確實有一些基督徒他們已經拋棄了這些神跡。十九世紀以來,一部分基督徒試圖給聖經中的所有神跡以自然的解釋。五餅二魚,水上行走的自然解釋。為什麼不能拋棄所有神跡,因為它們確實是基督教的核心。所有其他宗教的核心教義都是一套法則,你要做這個才能得到神的喜愛,但基督教的核心是福音,福音不是一套法則而是一個好消息,神成為人來到人類歷史中,他完成了神的計劃,他死在十字架上,為世人的罪付上代價,他死里復活,使我們信他的人也都有了永生的盼望。其他宗教也有神話故事,但這些故事裡重要的是其中的道理,故事本身的真假並不重要。但福音不同。它說我們沒有辦法靠明白一些道理,靠自我修行來拯救自己,耶穌在歷史上所做的事拯救了我們。我們需要做的是相信他,回應他。自由派基督徒把神跡和其他很多人不喜歡的教義除去,“一個沒有憤怒的上帝,通過一個沒有十字架的基督,把一群沒有罪的世人帶入一個沒有審判的國度”。這不是基督教的改良版本,這是一個全新的宗教了。當然並不是說聖經里的每個記載都一定是歷史事實。 休謨:1. 神跡是對自然法則的違反。因為支持自然法則的證據非常強大,比如支持死人無法復活的證據無比的多,而人的錯誤,人的欺騙,誇大其詞也都更常見,所以神跡非常不可能是真的,造假的可能總比真實的可能大。2. 人有一種傾向,相信那些能激發驚奇的故事。Carl Sagan在此之上又加上了一條:3. 非凡的主張需要非凡的證據。違反常識和自然法則的事情要讓人相信就需要比常規事件更強有力的支持證據,三五個人的見證是不夠的。平心而論,這些批評都是很有道理的。休謨第一點說自然法則有強大的證據支持。我們誰都沒見過死人復活,所以死人復活是極不可能的事。但這個論點有一個暗含的假設,就是我們見過的就是這世界的一切。沒有我們沒見過的了。在休謨的同時代托馬斯里德反對他的這個觀點,他講了一個故事:瑞典人和印度王子。里德通過這個故事指出人的經驗是有限的,並不能涵蓋所有可能的情況,經驗之外的事情未必不真實。事實上即使在上古時代,人們也有足夠的經驗認為死人不能復活。那時的人更願意接受神跡並不是他們缺乏經驗,而是他們更能接受人的經驗不是世上一切這樣的想法。現代人對自己的經驗越來越自信,從而對經驗以外的東西越來越排斥。這是一種驕傲。休謨的第二點說的很有道理。看看人們對八卦的熱情,對陰謀論的熱衷就知道了。但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識精英對普通民眾的傲慢。是的,很多人喜歡令人驚奇的消息,沒有使用critical thinking去仔細考察辨別,但我們真的能把一切對神跡的相信而其背後的信仰都輕蔑的歸於人的認知缺陷嗎?你看到過熱衷傳小道消息的人為了那個消息放棄工作,舍掉財產,獻出生命嗎?對於有這樣力量的消息,我們是不是值得花一點時間了解一下除了那個驚人的消息,它還說了什麼?Sagan說的非凡的主張需要非凡的證據是很正確的。大家都沒見過死人復活, 基督教宣稱耶穌死里復活,那麼提供證據的擔子就要落在基督徒的身上。而因為耶穌的復活對基督教信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確實是一個需要仔細考察的問題。我們下學期會專門用一堂課講解這個重要的問題。但非凡的主張需要非凡的證據這個原則需要被公平的運用到各類問題上。大家看到世界上但凡精細一點的東西都有一個設計者,一塊手錶,甚至一架紙飛機,我都知道它一定是被有智能的人造出來的,那麼生命,一個細胞,這樣一個有極其複雜精緻的內部結構,同時進行上萬種複雜化學反應,並且可以自我複製的系統,有人宣稱它沒有設計和創造者,可以從無機世界中自發產生。這是一個極度非凡的主張,同樣需要有非凡的證據,做這樣宣稱的人需要提供證據,或者至少是一套可信的機制來說明這些結構,這些化學反應是可以自發出現的。事實上我們沒有什麼證據,不知道一套機制可以做到這些。關於生命的起源,我們有一些假說,比如RNA世界假說,代謝優先假說,脂質世界假說,但沒有一個甚至接近可以解釋代謝和遺傳系統的起源。接受生命來源於非生命物質這種說法需要巨大的缺乏證據支持的信心。 神在祂兒女生活中的作為是歷代基督徒思考爭論的問題。沒有一個所有人都同意接受的說法。但這也許正是這個信仰豐富的地方。每個人憑他的信心和理性與神互動,其結果不是乾巴巴的理論,而是多姿多彩的人生。我們真心邀請還不認識神,對祂的作為感到懷疑的人來看,來考察祂,來經歷祂。約翰福音1章45-50.你將看到比這更大的事。這是耶穌對我們每個人的應許。你很難相信神跡,沒關係,我們說的不能讓你信服,不要緊,來看,來經歷神,你會看到,經歷到比我們講的更奇妙的事。
October 14, 2024